乙巳岁除日收周茂叔虞曹武昌惠书知已赴官零陵丙午正月内成十诗奉寄 其七

:

山水平生好,尝来说退居。无家归绂冕,有子侍篮舆。

湓浦方营业,濂溪旋结庐。零陵官俸剩,应得更添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蒲宗孟

蒲宗孟(1022-1088年),字传正,阆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调夔州观察推官。治平年间,发生了水灾和地震。蒲宗孟上书斥责朝中的大臣,后宫和宦官。神宗熙宁元年(1068)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六年,进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侍读。元丰六年(1083),出知汝州,加资政殿学士,徙亳、扬、杭、郓州。哲宗元祐三年(1088),御史劾在郓为政惨酷,夺职知虢州(同上书卷四二七)。 3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咏史

: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西汉和东汉本来就是承接关系,中间却多出来个新朝,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个无用的肉瘤一样。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所以才有嵇康这样弹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英雄,他在临死前写文章批责那些不遵守法纪纲常的人。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138. 2、 王传胪.李清照的爱国情节[J].四川大学学报,2001:社会版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zhuì)(yóu)
继绍:承传。新室: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赘疣:赘:多余。疣:肉瘤。形容累赘无用之物。

所以嵇(jī)中散,至死薄殷(yīn)周。
嵇中散:稽康,宇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拜中散大夫不就,人称稽中散。至死薄殷周:嵇康的朋友山涛任吏部郎迁散骑常侍后,向司马氏推举嵇康担任他的旧职。嵇康身为曹魏宗室,不齿山涛依附于司马氏的行为,于是遂与之绝交,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中有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薄:鄙薄,瞧不起。殷周,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138. 2、 王传胪.李清照的爱国情节[J].四川大学学报,2001:社会版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这首诗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把南宋继承北宋,比作东汉继承西汉,把在金人统治者扶持下出现的伪楚、伪齐傀儡政权比作王莽的新室。并且表示,只有东汉继继承的西汉,南宋继承北宋才是正统政权,而对于一切傀儡政权坚决不予承认。对于反对司马氏篡魏的嵇康,给予热情的赞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善于用典一向是李清照的特点,在这首诗里,李清照用王莽的新朝比喻当时的伪齐、伪楚政权。用嵇康与山涛绝交之事来贬低那些苟且偷生之辈。读起来有丈夫之气,当真巾帼不让须眉。

参考资料:

1、 王延梯.漱玉集注[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7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霓裳中序第一·茉莉咏

:
青颦粲素靥。海国仙人偏耐热。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凄凉清夜簟席。杳杳诗魂,真化风蝶。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说。

青颦粲素靥。海国仙人偏耐热。餐尽香风人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青青的茉莉叶片如美人皱着的眉眼,洁白的茉莉花朵犹如美人的一张笑脸。我很疑惑,她是仙女本来自海中之国,竟能耐得住这杯中的炎热。莫非她喝尽了香风和甘人玉汤,不然她的气息怎会如此芳香。她的香味悠长能够冲向万里长空,却浮在杯中宛如朵朵微小的芙蓉。她仿佛是位轻盈的仙女在月中步行,悄无声息惹人爱怜地飘入仙宫。她怎会到这里来?想是她娇小不懂世风险恶,便轻易地被人摘采。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凄凉清夜簟席。杳杳诗魂,真化风蝶。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说。
真为她感到愁苦,轻易地离别了她的故土。不忍心再看她如今的出路,那么芳香的她竟在上锁的首饰小箱里居住。我在竹席上度过凄凉的今夜,怕我那难以捉摸的诗魂会像她一样化作小小风蝶。茉莉幽幽的香气已沁入我的骨子里,如今在我十里之长的梦境之地,她就像梅花在停息的雪中伫立。夜空一轮明月高悬,我躺在竹席上暗暗把茉莉花召唤。归来吧,把你那心中无数伤心事端,同这月宫中的嫦娥谈谈。

青颦(pín)(càn)素靥(yè)。海国仙人偏耐热。餐尽香风人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què)。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青颦粲素靥:形容茉莉碧绿的叶子和洁白的花朵就像女子忽笑忽愁。海国仙人偏耐热:指茉莉乃海上来的仙子,故能忍受人间的酷热。瑶阙:月宫。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qiè)。凄凉清夜簟(diàn)席。杳(yǎo)杳诗魂,真化风蝶。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jì)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说。
锁香金箧:把茉莉花瓣珍藏在箱中。真化风蝶:指自己化作蝴蝶来到茉莉身边。素娥:月亮。

青颦粲素靥。海国仙人偏耐热。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凄凉清夜簟席。杳杳诗魂,真化风蝶。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说。
  本篇咏茉莉花,风格纤巧幽丽,原因在于茉莉花小巧玲珑,素洁幽雅,须用相应的风格和笔触来描写它。拟人手法贯通此词全篇。上片一开始就将茉莉的绿叶比为美人微微皱着的黛眉,白花比为美人脸上的笑靥;接下来从整体上将此花比为娇小的美人和盈盈步月的仙女。下片更以风蝶、雪梅等为陪衬,突出茉莉"冷香清到骨"的风姿神韵。另外,茉莉被人采摘,放在首饰箱子里珍藏,这表面看来是爱花,但从花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在摧残花。篇中结合这一点来表达作者真正的怜香惜玉之情,因而使此词更富有人情味,更能感动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闻鹊喜·吴山观涛

: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2、 江天主编 .《中国才子文化集成 第2卷 唐诗、宋词》.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98年:891页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áo)戴雪山龙起蛰(zhé),快风吹海立。
蛰:潜伏。快:有痛快爽快意。

数点烟鬟(huán)青滴,一杼(zhù)霞绡(xiāo)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2、 江天主编 .《中国才子文化集成 第2卷 唐诗、宋词》.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98年:891页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的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回到房间座上时胡须都结成冰了。

参考资料:

1、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2日:273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gāo)烟景世间无。
覆块:覆盖着的田畦。苏:苏醒,这里指返青。江南:代指黄州。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居住在此。烟景:云烟缭绕的景色。

雨脚半收檐(yán)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nián)须。
雨脚:雨滴。雪林:形容霰(xiàn)粒纷纷。初下:刚刚下。瓦疏珠: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

参考资料:

1、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2日:273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南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上片,由远及近地写黄州田园风光。“覆块青青麦未苏”,叙述田园景色,反映了苏轼关心农业的思想。“江南云叶暗随车”,描绘了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临皋南景世间无”,描写议论结合,特写“临皋南景”、冬云密布而后发出赏心的赞叹:“世间无”,突出了黄州景色的奇丽。上片三句,连缀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暗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下片,以特写手法,描绘了雨后微雪的风景。开头由细“雨”-“半收”-“檐断线”,特写雨景变化。紧接着由“雪床”-“初下”-“瓦疏珠”,特写雪景变化。逼真传神,字字珠矶。虽然点化运用了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句,但未露痕迹。“归来冰颗乱粘须”,将雨雪人性化,进来了好一个白胡子的“老人”!一个“乱”字,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苏轼将自然美与人性美高度融会的写作技巧。

  全词通俗、口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谐趣。将景色美与人性美熔铸一体,极具感染力,这与苏轼旷达胸襟有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特异的竹子清秀,高出众多树木之天外。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如云梦雨后开晴,如月明星稀,微风吹拂。自从蔡邕离世,桓伊仙逝,谁知空自寂寞,辜负了多少岁月。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在花饰窗下演奏,《梁州》曲刚刚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流荡着商调和羽调,最后一声飘入云彩、树梢间。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我送你一曲《霜天晓角》。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60-6632、 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卷:大连出版社,1998:15-17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21-1234、 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267-268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jiǎn),凤膺(yīng)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niǎo)。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楚山修竹:古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出高竹。修:长。异材:优异之材。表:外。龙须:指首颈处节间所留纤枝。凤膺:凤凰的胸脯,指节以下若膺处。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肤,指竹子外表光洁。淮南:淮河以南,指蕲州。云梦:即古代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天门县西。袅:柔和。中郎:东汉末的蔡邕。曾为中郎将,古代音乐家。桓伊:晋人,喜音乐,善吹笛。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ní)裳未了。嚼徵(zhǐ)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zhàng)雨,作霜天晓。
岭南太守:指赵晦之。绿珠:西晋石崇歌妓,善吹笛。这里借西晋“绿珠坠楼”典故,赞颂竹的气节。绮窗:张挂有花纹的丝织品窗帘的窗。弄:演奏。梁州:曲名。霓裳:指霓裳羽衣舞。云杪:形容笛声高亢入云。使君:指赵晦之。蛮风瘴雨:形容古代岭南的恶劣天气。霜天晓:即《霜天晓角》,乐曲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60-6632、 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卷:大连出版社,1998:15-17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21-1234、 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267-268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词的标题“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表明了词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开头两句,以景起兴,大赞“楚山修竹”,“异材秀出”。字面上写竹材修长高大,实写楚地人才济济。紧接着用排比句,进一步写蕲州的笛竹早已闻名于世,“异材秀出”,“能远可通灵达微,近可写情畅神,谓之龙须风膺玉肌,皆取其美好之名也。”(傅藻《东坡纪年录》注)韩愈也有“蕲州竹笛天下知”(《郑群赠簟》)的赞誉。第六、七、八句用对偶句和联合词组句,承上一转,由写竹笛而进人到写东坡所赠的笛声词中仿佛发出的笛音:如树影疏,如雨后晴,如月亮明,如微风拂,听觉、视觉、触觉三者通感,富有感染力。最后四句,引用古音乐家故事,登高溯远,怀古伤今。“发声嘹亮”(干宝《搜神记》)的蔡邕笛音停息了;“江左第一”(《晋书·桓伊传》)的桓伊笛音消失了,乐坛寂寞,不知白白流走了多少岁月。“知孤负,秋多少?”让后人去伤今。这一过片句,为下片进入主题作了深厚的铺垫。

  下片,由近及远,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开头三句,点明此词所要赠的主要对象,即赵守后堂深院两位蔡邕式的娇美灵巧的“吹笛侍儿”。接着六句,描写“吹笛侍儿”的整个演奏过程和演技的高妙效果。开始,在花饰窗下吹奏。刚刚吹奏完《梁州吟》曲,继回荡起《霓裳羽衣曲》,广阔空间流动着徵、商、宫、羽四音,最后一音如云飘。“嚼”、“含”、“泛”、“流”四字,效果逼真,“奇声独绝”,从她们的轻笛妙曲中获得最优美的艺术享受。最后三句点题,向赵晦之发出祝愿:愿你清爽优游,安土忘怀,我仅以《霜天晓角》献上,以补“吹笛侍儿”演奏时“角”音之不强。这实为肺腑之言,催人泪下。

  全词围绕“竹”、“楚山修竹”、竹笛、“吹笛侍儿”,以景起兴,景事融合,由近及远。名为写楚竹,实为写楚人;名为借古喻事,实为借事伤今。怀念赵晦之的友情,文赞美了“吹笛侍儿”的高超技艺。“知孤负,秋多少?”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对某些中华传统文化白白流逝而伤感。但从词的整体来看,虽然点化引用了许多史事,但不为事实所局限。“清丽舒徐,高出人表”,“曲尽咏笛之妙”,使词篇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趣。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60-663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21-1233、 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267-2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