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门。太公

:
昌猎关西纣猎东,纣怜崇虎弃非熊。
危邦自谓多麟凤,肯把王纲取钓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周昙

生卒年不详,籍贯未详。唐代诗人。唐末,曾任国子直讲。著有《咏史诗》八卷,今台湾中央图书馆有影宋抄本《经进周昙咏史诗》三卷。《全唐诗》将其编为二卷,共195首,这种形式与规模的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颇为罕见。 15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日日

: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一天天的春光和时光争晖飞快流逝,奔向山城的山路早春的杏花发出芳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什么时候心绪能全然没有什么事,能得到如春天的百尺游丝一样的春思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日日:意为一天天。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

几时心绪(xù)(hún)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心绪:心思,心情。浑无事:即全无事。浑:犹全。游丝:指春天时虫类吐在空中而四处飞扬的细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或作“春光”,或作“春日”,皆非,应是截取开头一句的前两字而成。在李商隐诗集里有很多诗是属于这种虽曰有题实为无题的,如《流莺》(其首句云“流莺漂荡复参差”)、《相思》(首句云“相思树上合欢枝”)、《人欲》(首句云“人欲天从竟不疑”)等皆其例也。

  全诗可分两层:前二句写的是春景,后二句是写由此景而感发的心情、意绪,并以“游丝”绾合前景后意,显得十分自然、缜密。诗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家国大事,也看不出什么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但是却从这普普通通的景色抒写中传达了诗人某种幽微而复杂的体验或感受,而这才是此诗感人之所在。

  首句“日日春光斗日光”写诗人眼中的春色。一句之中连用三个“日”字,妙在使人不觉其重。原因何在?这须从“斗”字说起,“斗”乃“争强竞胜”之意,是此句之“眼”,有了它才使“春光”、“日光”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春光”和“日光”都具有双重含义。从字面看,“春光”泛指春天明媚艳丽的风物景致。“日光”则指时色天象。前者为物色,后者是时间,随着时间(“日光”)的推移,物色(“春光”)也在不断变化,而这推移与变化又是瞬息迥异,所以诗人用“日日”状其景况,以“斗”字提挈于时色物象之间,竟成此一热闹繁华的场面。因此不妨说这句诗是以开朗、畅快、愉悦作底色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古典诗文里“春”、“日”还有另一重喻意,另一个传统,即人们常将春、秋同人的青春年少和年迈衰老联系在一起,或者竟是二者的代名词,将时日光阴同人的生命时光相比拟。自从屈原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的叹息之后,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强烈意识和深沉感喟便无时无刻不倾注于诗人的笔端。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李商隐的这句诗时,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斗”字虽突现了春色的繁盛迷人,但是,在这愉心悦目中又蕴含着诗人莫名其妙的忧惧和哀伤,而这种不易觉察到的潜在情绪又终于发展成了后二句感情的直接坦露。

  如果说首句还是笼统地描摹,那么次句“山城斜路杏花香”则是比较具体地状写了。“山城斜路”指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其实在看到“日日春光斗日光”之前诗人就已经走在这弯弯曲曲的路上了,这是诗家用笔狡狯之处。——“杏花”大约是“山城斜路”边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物,所以单独拈出,又以“香”字来渲染,使春色具体化、立体化了。这两句虽同是写春色,但一较抽象,一较具体;一是望中之感受(视觉的),一是从嗅觉中得来,略有不同,因而富于变化。

  三、四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应作一气读。这大概是套用了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百丈游丝争绕树”的诗句。诗人缓步行进在山城斜路上,看见在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的游丝,想到自己整日为尘世俗事所萦绕不得安宁,竟觉得自己反不及这无声无息的“游丝”,于是才生出了这一奇想: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像这百尺游丝一样浑然无知无觉、自由自在呢?但诗人毕竟不是“游丝”,庄周化蝶那是梦中才有的事,所以企羡也就只能归于企羡,“心绪”既不能似“游丝”一样“浑无事”,而诗人的烦恼、忧郁也就只能依然故我。如此思来想去,竟觉得此时“心绪”之多“事”比直说更增百倍令人难堪。这种将有感情的人同无情的物相比的构思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常见的,有时是正接,有时是反衬,如杜甫《秋兴八首》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有巢可归的燕子反衬人的无家可归;又如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以鸟儿高飞喻写自己的抱负和眼下的不得志等等。但在这些诗里还多是可以寻绎的外在类比联想,而在李商隐这两句诗中则是以双关的“绪”将无形无影的心理情绪(“心绪”)同空中的“游丝”联系起来。这可以看出李商隐诗设喻的巧妙。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wèi)水东流去,何时到雍(yōng)州?
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凭:请求。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参考资料:

1、 周锡卿,施丁,周用宜.山河壮丽:团结出版社,2006-06-01

黄山四千仞(rèn),三十二莲峰。
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在安徽省南部,跨歙、黔、太平、休宁四县。

丹崖夹石柱,菡(hàn)(dàn)金芙蓉。
菡萏:即荷花。

伊昔升绝顶,下窥(kuī)天目松。
天目:山名,在浙江临安县西北,上有两湖若左右目,故名天目。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yú)踪。
炼玉:指炼仙丹。羽化:指成仙而去。黄山有炼丹峰,高八百七十初,相传浮丘公炼丹于峰顶,经八甲子,丹始成。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温伯雪:名伯,字雪子。李白此处借其名以喻温处士。独往:谓离群而隐居。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shā)井。
丹砂井:黄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热可点茗,春时即色微红。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凤吹: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作凤鸣事。云车:仙人所乘。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陵阳:即陵阳山,在安徽泾县西南。相传为陵阳子明成仙处。

回溪十六度,碧嶂(zhàng)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niè)彩虹。
桥:指仙人桥,又名天桥、仙石桥,在炼丹台,为黄山最险之处。

参考资料:

1、 周锡卿,施丁,周用宜.山河壮丽:团结出版社,2006-06-01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峰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石柱峰、吴蓉峰、莲花峰,均高耸峭拔。直刺青天,形如蓬荷。王琦在解释前两句诗时说:“诗意则谓黄山三十二峰曲口莲花,丹崖夹峙中,植立若柱然,其顶之圆平者如菡萏之未舒,其项之开放者,如关蓉之己秀。未尝专指三峰而言也”

  诗人自叙曾游黄山,描写其高峻神秀,有神仙遗踪。 黄山的朱砂泉,自朱砂峰流来,酌饮甘芳可口,浴洗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自己来到黄山时,有仙乐呜奏,温处士整理仙车相迎。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踏着彩虹化成的石桥,拜访温处士。

  诗人以丰宫的想像、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黄山壮丽多姿的景象;点出众降、练玉处、丹沙井,使人获得非常亲切的美感。

  诗人凭借他“伊者升绝顶”,游览黄山所得到的印象,根据所送的朋友的“处士”身份及其归居之地,驰骋想象和联想,运用有关的神话传说,创作出了这篇具右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前八句正面写黄山,描写它高峡、秀丽,是神仙修炼之地,为写送温处士归山养真修造作为铺垫。 以下十四句从“送”字着笔,是全诗的主旨,中分数层;先写与温处士相遇;次写温处士是游五岳归来,归休黄山白鹅旧居,并希望他在归休之地得道成仙,以引渡自己;再次,“去去”四勺,是写同温处士分手时道剔的话,想象他在途中的经历和将要见到的景象;最后两句写他日相访,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感情。诗中表现出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历代山水名胜诗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87年09月:第156页-第15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浑将军出塞

: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将军您出身尊贵,而且麾下兵力强盛,您的祖上汉朝时已经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您家世代在朝中都蒙受皇恩,现在您的部属在燕支山一带。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您的士兵都是阴山一带的健儿,出战时常坐骑好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您的战马佩着银饰的马鞍,勒着镶玉的肚带,军中飘拂着精美的蝥弧旗。屡次追随哥舒翰将军击溃突厥军队。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您在战场上像李广那样身先士卒,在谋划方略上和霍去病一样,虽不学孙子、吴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曲尽其妙。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据说边境又有千万敌人的骑兵入侵,昨天边塞上告急文书已经到了。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浑将军意气风发,决定出征万里以外;努力作战,准备了出行一年的计划。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军队前进,扬起的尘土与白草相掩映;早上高举旌旗,夜里则击刁斗传令。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边塞上有很多侠义少年,关外春天可见不到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从军应该选谁呢?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这个时候。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您将远行,我和您分别,请别轻视我的送别之情,希望您早日平定侵略者,以便及早给朝廷献上获胜捷报的诗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0-111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yé)王。
浑将军:即浑释之,曾为右武卫大将军,其祖先是曾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浑邪王: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载:“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yān)支下。
燕支:山名,也作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东。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控弦:引弓,意指士兵。阴山:在内蒙古东部。登阵:一作“临阵”。大宛马:古大宛国多宝马,故用以名好马。

银鞍玉勒绣蝥(máo)弧,每逐嫖(piáo)(yáo)破骨都。
蝥弧:旗名。逐:跟随。嫖姚:这里指哥舒翰。骨都:本为匈奴王名,这里指突厥将领。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卫青:据史载应是霍去病,因二人同时,故多有误引。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羽书:泛指军事报文。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画角:古代管乐器,出自西羌。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甘:决意。判:拼。判作:一作“动作”。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关西:玉门关以西。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hān)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绕朝:春秋时秦国大夫。仲宣:三国文学家王粲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0-111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浑将军祖先即汉代匈奴浑邪王。因此开始二句:“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就从浑将军的祖先写起:远在汉代,他们就是归顺中原政权的部落首领,族贵兵强,屡建战功,高居王位。起调高远雄浑,豪气笼罩全篇。“子孙相承”以下四句,由“族贵兵强”生发开来,依次展示出浑将军家族传统的发扬光大:“子孙相承”,遍布朝野;“部曲”精锐,驰骋“燕支”。率擅长骑射的“阴山儿”箭无虚发;骑一日千里的“大宛马”所向披靡。开篇六句概括、勾勒浑氏家族显贵、英勇的雄壮气势,为下文造声势、作铺垫。

  “银鞍玉勒绣蝥弧”以下四句,将焦点聚集到了浑将军身上。但,诗人并不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渲染出浑将军的忠勇义烈和赫赫战功。“银鞍”一句,先以物写人。马具精良,军旗猎猎,显示出浑将军高昂的志气。后面三句,每句以一历史上的名将形象来烘托浑将军。“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大破匈奴(此喻哥舒翰)。“骨都”指匈奴左右骨都使。句首用一“每”字,表明浑将军经常随哥舒翰出征,战功累累。此外,又以李广的体恤将士,身先士卒,卫青的不泥于古人兵法,以方略为贵,托出浑将军的优秀品质和用兵的灵活。以上十句可作为第一层,诗人从“族贵兵强”、战功卓著等方面,把浑将军的形象勾勒得高大雄武。

  “传有沙场千万骑”以下为第二层,形势急转。当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塞外的生活艰苦清寂,时而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画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而诗人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再一次形象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意气”二句,诗笔又从正面直探心曲,传达出浑将军豪迈的“意气”:只要能为国杀敌,确保边疆,就是转战“万里”,“辛勤”经年,也算不了什么。继而诗人再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的广漠边塞;“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的军旅生活;春风不度,杨柳绝迹的“关西”艰苦环境,反衬出众多“侠少年”藐视一切艰难困苦、勇赴国难的牺牲精神。这众多的英雄形象,如众星捧月一般,使浑将军叱咤风云、驰骋万里的风貌更加光彩照人。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回应题目的“送”字,寄寓自己的殷切希望。“从军借问”二句用王粲《从军诗》之意,颂扬浑将军所从之主帅哥舒翰的“神武”。正因为如此,才不致久劳师于外,故麾下当“击剑酣歌”,以示庆幸。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有晋人士会返晋,绕朝赠之以策的记载。“策”字这里语含双关,也有“策谋”之意,意思是希望浑将军不要忘记自己临行时所献的破敌之策。“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期望浑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诗人连用两典,结语悠远。杜甫说高适“篇终接混茫”,这首诗就是一例。

  在这首诗中,高适以高远雄浑的起调,整散相间的句式,不停转换的韵律,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使其诗歌具有雄壮豪放的鲜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03-2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南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临歧惆怅若为分。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衡山在夜色的天空下愈发苍翠,从山上俯视着南方升起的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剧烈旋转的风吹散了南岳五峰上的雪,轻絮的花儿飘落到了洞庭湖。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在这样的清爽气氛下,山岳更显得秀气俊美,陈郎将一家都披上铠甲。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他门下的食客就像浮云那样多,世上的人都把他比作昔时的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临歧惆怅若为分。
江上为你送行时连一丝波浪都没有,在分别的时候似乎连惆怅都分开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