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诗

:
昔随张博望。
辞帝长杨宫。
独好西山勇。
思杨北地雄。
十年事河外。
雪鬓别关中。
季月边秋重。
岩野散寒蓬。
日隐龙城雾。
尘起玉关风。
全狐君已复。
半菽我犹空。
欲因上林雁。
一见平陵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何逊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12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

: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深潭里的水结了三尺厚的冰,洁白的雪覆盖了千里大地。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尽管如此寒冷,我的心仍然像松柏一样坚贞不变,你的心又像什么呢?

(yuān)冰厚三尺,素雪覆(fù)千里。
渊冰:深水潭里的冰。素雪:白雪。覆:掩盖。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君:您。 指她的爱人。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所谓“子夜四时歌”,就是用《子夜歌》的曲调咏唱春、夏、秋、冬四季。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子夜四时歌》共选编了75首,其中春歌、夏歌各20首,秋歌18首,冬歌 17首。本篇是《冬歌》中的第一首。这首民歌借岁寒而不凋的松柏形象,表白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同时也流露出对对方情移意变的隐忧。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充分体现了南北朝民歌的婉约之美。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这两句诗是以冰雪来衬托抒情主人公感情的深厚。我们都知道,江南的冰雪是极其容易消融的,有如塞北之花一样脆弱。可是作品为什么要用江南的“雪”来比喻忠贞之爱情呢?当我们读到后两句的时候才明白,抒情主人公是要借助于冰雪突出,借助于极度的寒冷衬托松柏在冰雪之中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那才是象征抒情主人公爱情忠贞不渝之所在。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这两句诗是以耐寒的松柏喻托抒情主人公爱情的坚贞。我们先来看看“我心如松柏”,原来抒情主人公是用冰雪下的松柏比喻爱情之忠贞,也就是说自己的爱情经受严峻的考验,依然矢志不渝。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爱情力量的伟大。而民歌在表现出女子坚贞的同时又发出疑问:“君情复何似?”意思就是说,我的心如同冰天雪地里傲然挺立的松柏一样,坚贞不渝,可是你又怎么样?是否也和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看来作品是站在女主人公的立场上来写的,有同情的态度,也有责问的语气。

  全诗仅四句,却连着翻进了两层意思,显得波浪迭出,诗意绝不平浅。看来,就算是冬歌,唱在江南少女口中,依然有着水乡的曲折,与那产于冰雪之地的北方民歌的质直全无二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从登香炉峯诗

: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徒收杞梓饶,曾凫羽人宅。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当时的文学之士,视屈原、宋玉的诗文创作为宗法,刘义庆都督六州诸军事有如鲁侯之保有凫、绎二山。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楚地徒然人才众多,却不比此山是神人仙人所居之地。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阳光使庐山云雾光彩润耀,我随从临川王义庆进山亦沾其光芒。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登上山峰,亲历列御寇御风之途,穷尽大禹足迹所至。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对着云雾缭绕的山峦吹着清越的口哨,女萝攀附峰崖的绝壁上。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摇烟之树葱茏上指晴空,负天之石犹似远跨而来。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满承霜雪的山涯见石不见土,黄碣色岩石的深涧下,可以探测到泉水的源头。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深深的潭水星汉倒映,钟乳石洞中之水似与碧海相通。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山谷中寓居着乘坐鸿鹄的仙人,山岩上栖止着服食了金丹的人。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山中有许多特殊奇怪的珍贵之物和许多奇人仙人。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仙人的音容笑貌虽潜隐不可见,但其精魄却绵古长遁却不死。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草木萧萧发出悲哀之响,远观景物惊心动魄。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虽然我没有高超的献赋之才,但也要恭敬奉上这简陋之言以记此从登庐山香炉峰之事。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85页2、 费振刚.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386页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fú)(yì)
香炉峰:庐山南部名峰。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酷似香烟缭绕,故而得名。荆梦:即楚梦,用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游云梦事。登歌:升堂奏歌。凫绎:二山名,在兖州邹县(今属山东)。因刘义庆时为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等六州诸军事,故引以喻庐山诸峰。

徒收杞(qǐ)(zǐ)饶,曾非羽人宅。
徒:空白。收:接纳,聚集。杞梓(:楚产二种好木,喻优秀人才。饶:丰饶。曾非羽人宅:不如香炉峰这仙人之境地可贵。羽人:神话中的飞仙。

罗景蔼云扃(jiōng),沾光扈(hù)龙策。
罗:列。景:日光。蔼:云气升腾。云扃:犹云扉。扈龙策:随从临川王游山。扈:随从。龙策:贵人腰间佩带物。这里代指临川王。策:马鞭。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列涂:列子御风所经之途。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庄子·逍遥游》中说他御风而行,轻妙之极。乘:登。穷:寻求到尽头。禹迹:大禹治水足迹所至之地。传说中大禹治水曾经过庐山。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奉舜命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取得成功。后成为舜的继承人。

含啸对雾岑(cén),延萝倚峰壁。
啸:摄口吹出声音,古人有擅长此技者,《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岑:小而高的山。雾岑:云雾缭绕的山峦。延:及,援。萝:女萝。倚:靠着。

青冥(míng)摇烟树,穹(qióng)跨负天石。
冥:昏暗。青冥:青色的天空。穹:高耸。跨:渡。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灭:灭绝。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灭土膏:这里指只见石不见土。泉脉:指泉水由来。

旋渊抱星汉,乳窦(dòu)通海碧。
旋渊:回旋流动的深潭。抱:围抱。星汉:银河。抱星汉:指倒映出天空星辰。乳窦:石乳洞穴。海碧:即碧海。相传在扶桑之东,“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海内十洲记》)

谷馆驾鸿人,岩栖(qī)(jǔ)丹客。
谷馆:山谷中寓居着。鸿:鸿鹄,高飞之鸟。驾鸿人:乘坐鸿鹄的仙人。岩栖:山岩上栖止着。栖:止息。咀:含味,这里指服食。丹:金丹,仙丹。服食金丹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殊物:异物。珍怪:贵重而少见的物品。仙籍:成仙得道。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dùn)精魄。
高世:盛世。伏:藏匿,隐伏。音华:音声。绵古:远古。遁:潜隐。精魄:魂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dí)
萧瑟:一作“萧散”,萧洒闲散。哀听: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参差:高低远近。觌:见。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bó)
惭:惭愧。献赋:作赋献于皇帝,或以颂扬,或以讽谏。古时以遇事能作赋进献为有才华的表现。奉:进献。毫帛:毛笔绢帛。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85页2、 费振刚.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386页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开头四句借鲁侯保有凫绎两山起兴,称美庐山。当时刘义庆以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义庆招揽文士,作者称其为辞宗,意思中不无知遇之感。这里说“美凫绎”,不过是借凫绎起兴,作者称美的是庐山。“徒收”二句说鲁侯虽有凫绎二山,其地又人才众多。但却不是仙人所居。言外之意是庐山才是可记可咏的羽人之宅。而从“曾非羽人宅”之‘‘非”字,不难看到诗人追慕羽人的思想倾向。

  接着“罗景”四句是叙事,始写登香炉峰。“罗景”句是说山中云雾时起,常把日影遮住。“沾光”句点题面“从登’’二字。“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踪’’二句用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夸张地写出了作者一行脚步的迅捷,简直大有飘飘欲仙之态。从“穷”字可见他们的游兴之浓。

  “含啸对雾岑”以下八句是全诗中的写景部分,诗人精细地描绘了庐山的奇险景物。若隐若现的雾中峰峦,激起了诗人的奇情妙趣。“含啸”借以抒发诗人飘飘然有凌云之志的思想情绪。“延萝”句的“倚”字很形象地描绘了树木贴山生长的景象。“青冥”二句分写树和石。目力极远之处是一片青蒙蒙的境界,而远树若烟,融入一片青冥之中。这原是一幅淡而远的图画,但用一个“摇”字,将静境化为动境。下句描写巨石的峥嵘气象。山石高插云天,故称“负天石”。重岩叠巘,若远跨而来,故曰“穹跨”。同上句一样,诗人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把静态的山石写成似有生命,从而充分表现出庐山峰峦的奔腾气势。“霜崖”二句分写石崖和深涧。霜崖不一定指崖上有霜,不妨可解为石壁光秃无土,灰白如霜。闻人倓释“旋渊”句说:“水在山之巅则高,故云抱星汉。”湍急的旋流倒映着云天河汉,而“抱”字,出人意表地写出了水天合一之景。可见鲍照诗研炼之工。‘‘乳窦”句更多地表现出想象成分。岩洞中倒挂的石钟乳,千奇百怪,不知其所以来,常令人遐想无穷。诗人想象它们与碧海相通。以上八句,诗人以瑰丽夸张的诗笔,描绘了庐山的雾岑、延萝、青冥、巨石、霜崖、金涧、旋渊、乳窦,勾勒出庐山的奇险风光。

  从“谷馆驾鸿人”至结尾,主要表现诗人对于神仙的向往。“谷馆”二句说,幽谷之中和峰岩之上,栖居着驾鸿往来、饮丹修炼的仙人。“殊物”句紧承上,“驾鸿人”和“咀丹客”,便是“珍怪”的一部分。“奇心”句亦指仙人。他们的踪迹虽潜隐不见,但魂魄却能绵延万古而不死。这里,明显表现出诗人艳羡神仙。接下“萧瑟”二句荡开笔墨,抒写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刚才曾激起诗人退想、并为其精心描绘的庐山奇景,定然给诗人一种且哀且惊的感受。“哀听”和“惊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诗人的哀伤。作者始登香炉峰时,“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真是兴致勃勃。最终却“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乐景成哀,似乎无端生出许多伤感。诗人心理突然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诗人感叹不能名隐仙籍。在诗人意识中,庐山亘古如斯,驾鸿人和咀丹客在此长遁精魄,然而我却不能跻身羽人之列,与庐山共存,这是无可奈何的大恨事。这一叹恨袭上心头,睹景皆生哀情。结尾二句,从遐想和悲哀中返跌回从游香炉峰的现实。作者自谦没有汉代辞人的才能,而作此诗。这里用汉代辞人日夕献赋之事,在文义上正与开头“辞宗”遥相呼应。

  钟嵘《诗品》评鲍照诗“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和“贵尚巧似”。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正如钟嵘所说,善于精细地描绘景物形状,显得具体逼真。如“罗景蔼云扃”、“延萝倚峰壁”、“青冥摇烟树”、“旋渊抱星汉”一类诗句,无不真切地刻划出景物的形状,显示出鲍照描写景物的独特才能。

  鲍照才气旺健,故遣词造句每出新意,且骨力遒劲。这首诗给读者的突出印象是刚健新奇,丝毫没有平熟软媚之态。像“青冥摇烟树之“摇”字,“旋渊抱星汉”之“抱”字,“参差远惊觌’’之“远”字,用字生异,句法独造。陆时雍说:“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诗镜总论》)丁福保说:“鲍照于去陈言之法尤严,只一熟字不用。又其真境,沈响惊奇,无平缓实弱钝懈之笔,杜、韩常师其句格,如‘霞石触峰起’、 ‘穹跨负天石’,句法峭秀,杜公所拟也。”(《八代诗菁华绿笺注》)这些评语,很适合《从登香炉峰》诗的特色。

  鲍照写景诗虽以雄健、峭秀取胜,但往往失之厚涩,缺少自然之美。此篇也有这种缺点。如“穹跨负天石”一句虽说峭拔,但总觉雕琢过甚。他如“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等句,用字既异,又兼对偶,便显得既涩又厚。沈德潜《古诗源》评鲍照:“五言古雕琢与谢灵运相似,自然处不及。”指出了鲍照写景诗不及大谢之处。

  此诗状物精细,骨力雄健,句法峭拔。以布局而言,入题、叙事,状物、抒情等部分层次清晰,文义吻合无间。但终因受山水诗发展的时代影响,显得雕琢有余而少自然之致,幽深涩厚而乏跌宕风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82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丽人赋

: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在有权势的外戚家游玩。归来后称赞到:小街曲巷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少女,是都城繁华街道上赫赫有名的美人。面目清朗似皎皎明月,娇美的样子如明媚春光使人感到温馨。专心等待善价卖身,一心想要匹配儒雅的少年。身上沁人的芳香比那散发的麝香还要令人心醉,容貌娇美如盛开的荷花。以翠鸟华贵羽毛为饰的佩带参差错综,镶嵌各种颜色的金花令人眼花撩乱。罗绮微响却不进入屋内,隐身在点点烛光后在不向前走。走廊中暂停玉步,倚槛小憩,顺着长廊轻盈返回。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清风摇动翠竹摇曳美人衣。黄昏久久伫立,夜半时分终于在丽人焦急渴望中来到。屋外昏暗室内烛光灼灼,藏起美人妩媚的容貌。罗裙下垂,穿着色彩鲜艳华丽衣裳;轻移莲步,精美首饰撞击发出悦耳声响。脱下身上轻薄的衣着,去除脸上剩余的油垢。脂粉被晶莹的晨露沾湿,她对着清澈的渠水略微整理一下云鬓。轻柔的落花飘入她的衣领;清风徐来,拂动了她的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有客弱冠(guàn)未仕,缔交戚里,驰骛(wù)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yàn)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shè),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diàn)。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dēng)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yè)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jū)
  弱冠: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未仕:没有做官。缔交:缔约结交。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驰鹜:指奔走趋赴。王室:指帝王之家。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嬿婉:和顺美好的样子。凝情:专心。尚:匹配。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逾:超过。散麝:散发的麝香。茂:比……更茂盛。开莲:盛开的莲花。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花钿:花朵状的首饰。明镫: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连上句是说:只听见罗衣响动,看见灯光隐约,但丽人却迟迟不前来。中:中途。步檐:长廊。一息:歇息一次。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薄暮:黄昏。薄,通“迫”,近。延伫:久久伫立。宵分:夜半。暗:指室外。光:指有灯光的室内。隐:收藏。媚:指妩媚的容貌。垂罗曳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瑶:美玉。指玉佩。翠:即上文之羽佩。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馀腻:剩余的油垢。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裾:指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自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之后,从两晋到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以美人为吟诵对象的作品,其中南朝沈约的《丽人赋》可谓其中佼佼者。《丽人赋》之所以不能与《高唐赋》、《洛神赋》比肩,是它塑造的丽人远没有巫山神女及洛川神女的影响大。但丽人也是很光彩的。《丽人赋》之丽人乃南北朝艺妓的典型形象。中国的妓乐,两汉三国时期就很风行,但却是在宫廷贵族之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伸展到了官僚富豪。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妓乐之风的一个高峰。从《丽人赋》等咏妓诗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乐妓已具乐妓之典形风格。

  先介绍丽人所在之处,含蓄地指出了丽人的身份。从“狭邪才女”到“杂错花钿”,先写其容貌特点,后写其华美的服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两句含有典故,前句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后句中的“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言:“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后世用来指代城市内的繁华街道。用这两个典故,则隐晦地指出丽人本是娼妓的身份。

  其后,沈约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丽人姿容如皎洁的明月,神态仿如充满生机的春光,一静一动,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把丽人的不同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丽人的容貌、神态已宛在眼前,作者又更进一步,通过香味、服装、首饰等现实中的细节,写丽人之美。

  再从“响罗衣而不进”到“风动竹而吹衣”写丽人的到来。由静态转入动态,由对人物外貌的正面描写转入对情景的描绘,以期在有画面、有情节的场景中显现人物特点。走路时罗衣摩擦的簌簌声隐约传来,忽明忽暗的灯光将人影投射到地上,但是却并未看到人物登场。“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并未直接点出具体人物,却包含两位主角:一个是着罗衣隐明灯的丽人,一个是焦急等待中的男子。

  丽人终于出场,她“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在细微的动作描写中,丽人的踌躇、顾虑、矜持体现出来,而男子盼而不得的失落心情也隐约可察。

  “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在满池荷花的映衬下,丽人窈窕的身影渐去渐远,轻风吹过竹林, 丽人轻薄的罗衣飘逸飞扬。荷花、竹林两个简单意象,共同构建出清新雅致的意境,并衬托出了丽人的动人姿态。

  从“薄暮延伫”到最后,写了丽人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的情景。丽人“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入时脸上含羞,面有媚态,锦衣飘飘,头饰摇摇。文中正面描写丽人的妩媚动人,又像是在以一直未出场的男子的视角欣赏佳人。

  “来脱薄妆,去留余腻”一句,隐含一夜欢爱的信息,写出男子的留恋和回味。丽人离去时,“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这一幕情景美好而和谐,令人也不由得心生柔情蜜意。全文在意味悠长的情景中结束,引人遐思。

  沈约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细致描绘,并且摆脱了楚辞以来文人惯用“香草美人”寄托身世的传统,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文章文辞艳丽,对偶精工,显现出南朝骈赋富、轻、艳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白雪 李倩.《古文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第284页—28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

: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
知浅惧不周,爱无忧在情。
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州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
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
住在乐城县的百姓非常贫寒,遇到灾年就更加难以生活。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
我智能浅薄害怕没有能力救济他们,忧虑就总是挂在心间。

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如今灾难降临,旧的圃宅横陈在海边,庄稼草蔓延,颗粒无收。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这饥荒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我要细心筹划营造,帮他们度过难关。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要把兴修水利的蓝图绘好,筑好海堤,护卫良田;挖好乡村沟渠。

州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
让将细流引到田间小沟,将所有田地筑起田埂,分清界限。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
虽不能同卫文公在楚丘的业绩相比,但遇上灾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虽然比不上郑国渠和白渠,但每年的收成肯定会比之东京也不逊色!

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如果上天不负有心人,来年定能丰收。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等选编.温州古诗选注 温州历代词百首:作家出版社,1998年02月第1版:第18页2、 李绍文编著.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4:第155页

小邑(yì)居易贫,灾年民无生。
白石岩:即白石山,在永嘉郡乐城县(今浙江乐清市)。行田,巡视农田。小邑:小县,指乐城县。居:住。无生:无法生活。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
知:智。知浅:指自己智能浅薄。惧:怕。不周:考虑不周到。爱深:指对百姓的深深的爱。忧:担忧。情:心。

旧业横海外,芜秽(huì)积颓(tuí)龄。
旧业:使旧的圃宅。横:横陈。海外:海边。芜秽:荒芜,谓田地不整治而杂草丛生。积:积久。颓龄:衰败的岁月。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饥馑:饥荒。甘心:情愿。经营:筹划营造。

千顷带远堤(dī),万里泻长汀。
千顷:形容农田之多。堤:这里指海边的堤塘。泻:水很快地流,这里指排灌的设想。汀:水边平地。

州流涓浍合,连统塍(chéng)(liè)并。
州:古代行政单位名。涓:细流。浍:田间小沟。连:古代行政单位名。塍:田埂。埒:小界堤。

虽非楚宫化,荒阙(quē)亦黎萌。
楚宫:楚丘的富室。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化:教化。荒阙:指灾荒歉收之年。黎萌:即“黎民”、百姓。“虽非”二句说,虽不能同卫文公在楚丘的业绩相比,但遇上灾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在韩人郑国指导下开凿的。分泾水东流,注入洛水。白渠是汉代白公设计开凿的。引泾水东南流,注入渭水。

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天鉴:指上天监视着下界的善恶。倘:假如。不孤:不负。兹:来年。验:检验,证明。微诚:微薄的诚心。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等选编.温州古诗选注 温州历代词百首:作家出版社,1998年02月第1版:第18页2、 李绍文编著.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4:第155页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
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州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
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白石岩,一名白石山,在浙江乐清市西三十里。《温州志》云:“山下有白石径,为灵运行田之所。”行田,巡视农田。诗作先笼统而言“灾年民无生”,表明自己“爱深忧在情”。继写灾情实况,引出其理想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诗末六句,诗人叙写自己的心愿。该诗体现了诗人既有寻幽探胜,肆意游遨,“民间听讼,不复关怀”的一面;又有身处灾年,关心黎民,正视现实,注重农业的一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贫困人民的同情之情。

  诗开篇二句:“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说小郡县的百姓平时本来就够贫寒的了,又逢灾年,更加无法存活了。虽然没有描写饥寒交迫,不堪其苦的种种惨象,但黎民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处境,还是不难想象出来的。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前句说,作为太守唯恐智谋短浅,救济不周(“知”通“智”);后句说,自己对人民是很爱护的,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是常挂在心上的。然而,从谢灵运的“惧”、“忧”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和作为一郡之长的责任感。在这个意义上,谢灵运也可以算是为元结“导夫先路”的人。

  五、六句从“灾年”而来,再现田地荒废的景象。“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莓蔷”,一种小草,“横海外”,极言到处纵横蔓生;“芜秽”,荒芜之状,“积颓龄”,自谓衰朽无能使灾情加剧。后一句又带有反躬自责之意,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是十分难得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在灾害危及小邑之时,太守兼诗人的谢灵运积极筹划战胜灾害的措施。“千顷”以下四句,就是设想中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蓝图。《诗经·小雅·信南山》写定田界、整田土,以简朴取胜,谢诗写“带远堤”、“泻长汀”以壮美见长。“千顷”、“万里”,从大处落墨。将筑堤护田、引水灌田的宏伟景象展现出来,这两句是从小处着眼,一个“合”字、一个“并”字,见得村村落落,沟渠纵横,堤坝满目。这四句虽是想象之词,却也颇令人向往。

  诗人相信经过一番努力“经营”,来岁必定丰稔。“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楚宫,语出《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这是称美卫文公的诗。卫为狄所灭,卫遗民东徙渡河,居楚丘。在卫文公的率领下,建城市,营宫室,百姓悦之,国家殷富。荒阙,即荒废,这里指灾年。黎萌,即黎民。谢诗借卫文公的史实,表达了即使荒年也要使百姓生活下去的愿望。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战国时韩人郑国说秦所开。白渠,汉白公所开。均在关中。诗人借郑白渠造福于民的史实,旨在期望兴修水利将带来农业的丰收,达到繁荣富盛的西汉的水平。最后两句:“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天鉴,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的神,监视人间。

  此诗语言质朴,不尚藻饰,虽有用典,但不堆垛,与灵运句句对仗、处处用典、流于晦涩的另一类诗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全诗运之以真情实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在谢集中当属不多见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第3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入若耶溪

: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9(2011.11重印) :1137-1138 .

(yú)(huáng)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艅艎:舟名。大船。泛泛:船行无阻。空:指天空。水:指若耶溪。

阴霞生远岫(xiù),阳景逐回流。
阴霞:山北面的云霞。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远岫:远处的峰峦,这里指若耶山、云门山、何山、陶晏岭、日铸山等隐现的高山。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回流:船向上游行进时岸边倒流的水。

蝉噪(zào)林逾(yú)静,鸟鸣山更幽。
噪:许多鸟或虫子乱叫。逾:同“愈”,更加。幽:宁静、幽静。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归念:归隐的念头。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9(2011.11重印) :1137-1138 .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

  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本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