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大江分九流,淼(miǎo)漫成水乡。
明海:即指彭蠡湖,唐人往往称湖为海。流:一作“派”。淼漫:一作“淼淼”。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利涉:船的代称。至:又作“逗”、“经”、“过”。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五湖: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一说太湖。经:又作“过”。三湘: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泛指湖南一带。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涛:一作“潮”。枚发:枚乘《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魏阙(què)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魏阙: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恒在:指常在。金门:金马门的省称。金马门是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遥怜上林雁(yàn),冰泮(pàn)也回翔。
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冰泮:冰融,解冻。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这首诗清淡自然,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 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发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这与“其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其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因之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未仕。”之时有同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注释
明海:即指彭蠡湖,唐人往往称湖为海。
流:一作“派”。《说文》:派,别水也。
淼漫:一作“淼淼”。
利涉:船的代称。至:又作“逗”、“经”、“过”。
五湖: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一说太湖。
经:又作“过”。三湘: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泛指湖南一带。
涛:一作“潮”。枚发:枚乘《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
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魏阙: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恒在:指常在。
金门:金马门的省称。金马门是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事见《汉书·苏武传》。
冰泮:冰融,解冻。

参考资料:

1、 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这首诗清淡自然,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 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发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这与“其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其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因之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未仕。”之时有同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2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农父庐舍

: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春风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已经吹绿了湖泊上面的山峰。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湖泊上面的春意既然早来,种田的人民整天都闲不下来。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农民拿着耒耜在田间劳作,修沟引水铲除杂草躬耕不缀。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傍晚时分农民将牛喂饱后,回到家里把门关上睡觉去了。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东风:春风。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chéng)流水处,耒(lěi)(sì)平芜(wú)间。
沟塍:田埂和田间的水沟。塍:田埂。耒耜:古代一种象犁的翻土农具。木把叫“耒”,犁头叫“耜”。平芜:杂草繁茂的原野。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饭牛:喂牛。闭关:闭门谢客,也指不为尘事所扰。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这首诗虽称“题农父庐舍”,所写内容却与农舍无关而是反映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春风吹绿了湖边的山野,田家也开始了春耕,平整土地,喂养耕牛,整日不得闲暇。而诗中田家实际上是归耕的隐士,春耕之余闭门谢客,体现了一种隐逸情怀。通篇语言清新自然。

  起句看似平易,实具巧思。“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以平易质朴,明白如话的诗句,表现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诗句如口头语、家常话,却写出了物候特点和人们的普遍感觉,诗意盎然。特别是一个“绿”字,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见出作者驾轻就熟的“炼字”功夫。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大概就是受此启发。

  紧接下来的四句是写农家春忙。“湖上青既早,田家日不闲”是概括地写。“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是具体地写。湖色青青,农人们在田间躬耕不辍。这两句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写的是农人正在田间渠边劳作的景象。这是一对联语,对仗工整。

  结尾两句是写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休息。饭牛就是喂牛。关即门闩,闭关就是闭门。傍晚时分,农人们给勤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休息。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写农人劳累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需要及早休息,这从一个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人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心理状态。整首诗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安定时期,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生活。

  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诗人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欣赏态度来赞美农家生活的。他对农民生活作了诗化、美化、理想化,可以说这是一曲“田园牧歌”。从这首诗的情调,读者也可隐约看出诗人与世无争的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长孙秘监七夕

: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初秋时分携带者美丽侍妓,七月七的晚上盼望得到仙女的巧技。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妃闱。
河阳美女的身影在舞动,平妃产的帷幕也色彩靓丽起来。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似乎鹊桥从银河里浮现出来,龙车在九霄之外飞奔。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因为露水打湿,佩饰显得低垂,云彩漂移,象是进献锦绣衣物。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夜渐渐深了,黄色的月亮落了下去,面对的星星也稀稀拉拉地。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空对着的灵台三星,正惭愧分辨不出那个是支机女(即织女星)。

二秋叶神媛(yuàn),七夕望仙妃。
叶:世,时期。神媛:仙女。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jiàn)锦衣。
荐:进献,祭献。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yè)星稀。
靥:星光渐微渐隐的样子。

空接灵台下,方恧(nǜ)辨支机。
恧:惭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洛阳故城

: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禾黍成行地上半是野蒿,古人修此城哪顾上辛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洛水东去街市随之改变,邙山北来残存宫殿高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暮云中寒鸦鼓噪落墙上,寒雨下大雁迷途躲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可惜缑岭成仙的太子晋,还在吹笙醉心于碧仙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55-6562、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下).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3993、 孙建军 陈彦田.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37444、 施议对.唐诗一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1:174-175

禾黍(shǔ)离离半野蒿(hāo),昔人城此岂知劳?
禾黍离离:从《诗经·王风·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哀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黍:糜子。子实去皮后为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饼。离离: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蒿:一种野草,此处泛指野草。劳:辛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市朝:争名夺利的场所。山势:指北山。

鸦噪暮云归古堞(dié),雁迷寒雨下空壕(háo)
堞:城上小墙,即女墙。壕:城下小池。

可怜缑(gōu)岭登仙子,犹自吹笙(shēng)醉碧桃。
缑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多指修道成仙之处。登仙子:指王子乔。笙:一种乐器。碧桃:原指传说中西王母给汉武帝的仙桃。此指传说中仙人吃的仙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55-6562、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下).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3993、 孙建军 陈彦田.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37444、 施议对.唐诗一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1:174-175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隋炀帝时,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凭吊故城感怀。

  诗的开头以“禾黍离离半野蒿”,直落登城所见,满目荒凉残破,昔日华丽雄伟的宫殿已荡然无存。诗人正是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托出“故”字,把昔日之兴盛与今日之凄凉作尖锐地艺术对比,从而引出“昔人城此岂知劳”的无限感慨。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华享乐,役使千千万万的劳力建起了洛阳宫殿和城池,而今却已倾圮残毁。在这里,诗以“岂止”构成反诘,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

  颔联承上作深入描写以“市朝变”与“水声东去”、“宫殿高”与“山势北来”做鲜明对比,并照应首联,揭示权贵之不能长存,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

  颈联更写出了故城的荒凉冷落。“鸦噪”说明这里凄清,人迹罕至;“雁迷”,说明这里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一幅鸦噪图,一幅雁迷图,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写景逼真,细节处处传神,以不懂人事的鸦、雁,反映人事的变化,显得深刻有力。

  尾联承上以反折作收,富贵之不得长存,人生之过于短暂,这使诗人痛苦、感慨,从而产生羡慕神仙的思想,但诗人却反说“可怜”,正说明诗人认为虚妄的神仙故事也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不能解决思想上的苦恼,故用“可怜”的反言以见意,表达了他这种怀古伤今的感慨的深沉与无限的悲伤。

  诗的首句“禾黍离离”,《<诗经>黍离》开首的“彼黍离离”化用而来的,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第二联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水声东去”既是写实景(故洛城紧靠着洛水北岸),又是双关寓意。诗人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的感慨。尾联借用典故慨叹世人不能像太子普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

  全诗主要通过洛阳看到的荒凉残破的景象,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关怀和殷忧,对那些脑满肠肥无所用心的达官贵人以及浪荡公子等醉生梦死之徒,充满了愤懑和鄙弃之情。吴汝纶曰:“末刺贵游不知时变,但解行乐也”窥破了诗人的用意。

  由于许浑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王朝由鼎盛转向衰落的转折,且作为时代的一份子又无力挽救这历史的遗恨,他追抚山河陈迹,俯仰今古兴废,苍莽历落,感慨深沉,所以此诗盈溢着浓浓的失落感和幻灭感。此篇起得苍凉,接得开阔,对偶工整,句法圆活,在其怀古诗中亦称名作。可惜的是后半篇比较薄弱。颈联虽然刻画工细,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转折波澜之势。结尾更落入俗套,调子也嫌低沉无力。全诗没有李白的豪放,也没有杜甫的深沉,却有一份浓浓的凝重以及万重无奈的思绪下想让历史的车轮逆转来找回昔日盛景的希冀。但许浑的幻灭感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也是情有可原的。

参考资料:

1、 张碧波 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757-7582、 赵龙祥.唐诗通.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5133、 房日晰.唐诗比较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264、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十卷(重排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99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河渎神

: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古树上鸦声噪鸣一片,秋风吹落的芦花枫叶,撒满寺庙的庭院。青纱帐的后面,供神的灯中午还亮着,斜斜的灯影投给画阁珠帘。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寺门外来来往往的人声嘈杂,求神还愿的香客步履沓沓。远去的白帆似在江风中起舞,渐渐地消逝在茫茫的天涯。回头远望,隔江的炊烟袅袅,寂寥的渡口有三两户人家。

参考资料:

1、 李琏生编.天地袖珍文库 唐诗三百首:天地出版社,2001年03月第1版:第196页2、 李谊.花间集注释: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第173页3、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第128页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四句四仄韵。寒鸦:秋冬时节的乌鸦。“昼灯”一句:昼灯:祠庙中的长明灯。轻纱:指灯罩。画阁:画阁:彩绘的楼阁,指祠庙。斜:斜着的灯影。

门外往来祈(qí)赛客,翩(piān)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祈赛:即祈报,祭祀名。春祈丰年,秋报神功。又遇水旱则祈,既如愿而报。祈赛客,祈报的百姓。翩翩:往来的样子。烟火:百姓做饭时的炊烟袅袅。渡头:渡津。三两人家。

参考资料:

1、 李琏生编.天地袖珍文库 唐诗三百首:天地出版社,2001年03月第1版:第196页2、 李谊.花间集注释: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第173页3、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第128页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这首词词赋本题,写神祠一日祈赛所见所感。上片从外而内,写神祠之静穆枫叶如霞,芦花似雪,此为寻常秋景;古树参天,寒鸦霜色。此为不寻常之秋色。点染外景,渲染出庄严的色彩。“昼灯”二句,摹写内景。日已当午,轻纱拂笼,光线幽暗,昼灯幂幂,珠帘垂坠。当午犹如此,朝暮之昏暗幽幂当可知。由“当午”到“影斜”,神祠一日已过矣。

  下片由近而远,写众人之归。祈赛已毕,渡水而来的香客,也由“门外往来”到“翩翩帆落”。与上阕神祠的古穆神秘相比,“门外”二句,显出尘世扰扰的况味来。一日喧嚣,帆去如蝶,轻忽无痕,终归天涯。于神祠而言,熙熙攘攘,终究只是门外过客,来者终去,留者难留,一切部将回归到古树枫叶的寂寂中。所祈所盼的由衷之诚和殷切之志,让帆远人去的香客神思萦绕,不禁频频回首,但望中所见并非神祠,而是隔江烟火、三两人家。村户寥落,渡口人家,神且难佑;千里之遥,往来祈赛,神有什么灵验。天涯客的回首,极见回味后的沉静之思。由起句之古树寒鸦,到结语的三两人家,画境苍朴,余韵袅袅。

  这首词咏祈赛,却略写祈赛过程,更没有正面描写画旗喧鼓,全拟祈赛者口吻。上片写祈赛客一路接近神祠时所见,下片写祈赛客离开神祠时回首所望景象。上片未见人踪,全写神祠,而笔笔随人之视线而动;下片笔笔随人,而言外心中,依然隐隐有神祠在焉。在多咏闺思别愁的唐五代词中,此词别具面目,另呈一格。

参考资料:

1、 邓乔彬,刘兴晖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晚唐五代词选:商务印书馆,2015.08:第1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人赴安西

: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跨上英俊的战马宝刀佩在身边,策马翩翩地飞驰翻越陇山之颠。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哪把高官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置身于万里之外乡情化为梦境,眼望那边地明月激起阵阵怀恋。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祝愿亲爱的战友早早扫清顽敌,边庭无事早归来切莫再经秋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piān)翩度陇(lǒng)头。
胡钩:一种似剑而曲的兵器,一作“吴钩”。翩翩:形容轻捷地驰骋。陇头:指陕西箥陇县西北。陇北地区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

早须清黠(xiá)(lǔ),无事莫经秋。
黠虏:狡猾的敌人。虏,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经秋:经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1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人戍守边疆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诗的开头两句从友人登程的情景写起。首句写友人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诗人并不泛写戎装,而仅就佩刀提了一笔,既点明了此行性质,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气。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加以设想:“翩翩度陇头”,写他的轻快、矫健、急切。上下两句,一静一动,用两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边的英姿勃勃的形象。以上两句从外表写。以下两句则从内心写,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从而把友人的行为提到爱国的高度。“小来”两字可见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从而给首二句提供出思想根据,其中既包含有诗人赞佩之情,称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飒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就反映了诗人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这是更为诗人所钦敬的一点。

  但是,有这种爱国情怀,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毫不留恋家园,恰恰相反,这种情怀是与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为保卫它而离开它,但当离开它的时候,往往对它产生深切的思念。诗人曾有过经年居留塞外的经历,在《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中都曾表露过深沉的思乡之情。“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就是这种感情的集中写照。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怎样去从军苦战,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这就写出了友人对家国的一往情深,而这种设想同时也就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这种情怀写得很深沉,很细腻,诗的情调到此而一转,但却并不低抑。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祝愿。“清黠虏”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诗人居漠北时,亲眼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战争不仅造成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且对战士本身也是一种荼毒。上句愿友人建功,下句愿友人早归,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的情谊,以深厚的情意扣紧“送”字,为全诗作结。

  全诗先写友人的英雄风采,再由表及里,从报国、思乡的角度讴歌了友人的美好心灵,最后告诫友人,尽快结束战争,最好是别“经秋”。因为唐朝戍边将领往往拥兵自重,养敌蓄功,常将本可早日结束的战争一拖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兵闻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见诗人淳朴的观念中,还饱含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2-193页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64-1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