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暮春时节,独守空闺,每天都有几只残莺陪伴着叫个不停;卷起珠帘,目之所见草木繁茂,春色无边。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庭院里时时有东风吹入,千万条杨柳随风全都向西飘摆。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176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4623、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59页朝日残莺(yīng)伴妾(qiè)啼,开帘只见草萋(qī)萋。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176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4623、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59页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本诗截写了思妇在一个早晨里的所闻所见所思。写出了她在暮春时节对久戍西疆的丈夫的离惜别绪。言辞虽无怨字,“怨意”却无形中流露了出来。
一二句中“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朝日”、“残莺”不仅点出暮春之晨的季节,时间,也使人们的想象自然从今晨的镜头回溯昨夜以至整个春天。阳光八室,晓莺啼愁,又一个恼人的春夜度过了。“残”字流露出她的迟暮之忧, “伴”字更传达出她的孤凄之感。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三四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35-336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224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来后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看着窗外喃喃自语。
。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放下织梭,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怅然若失,独守空房,泪如雨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67黄云城边乌欲栖(qī),归飞哑哑枝上啼(tí)。
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哑哑:乌啼声。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秦川女:指晋朝苏蕙。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
停梭(suō)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梭:织布用的织梭。其状如船,两头有尖。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怅然:一作怅望。“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孤:一作“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67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乌夜啼”为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诗题材相似,却别翻新境,言浅意深,独具魅力。此诗开头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秋晚鸦归图;中间两句写人物身份、身世及所处环境;最后点明秦川女的愁思及其原因,包含着许多言外之音。全诗短短六句,既写景色烘托环境气氛,又描绘人物形象和心态,绘形绘声;最后既点明主题,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意味深长。传说贺知章对这首诗相当欣赏,并以此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荐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此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可见在此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
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如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参考资料:
1、 徐永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0-221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举起白玉杯痛饮美酒,在这绿杨飘垂的三月之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春风还能吹拂几日,您我两鬓各已斑白。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秉烛夜游唯须饮酒,此时投竿垂钓也许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如能遇到文王渭水之猎,我也可以成为帝王之师。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02、 何民胜.咏老诗词鉴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116-117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三月时:指暮春。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bǐng)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秉烛:以蜡烛照明。投竿:钓鱼。姜太公未遇时,在渭水上垂钓,遇文王出猎,被聘为师。
如逢渭(wèi)水猎,犹可帝王师。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据考证,这时钱少阳已八十余岁,所以用吕尚的典故。吕尚,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西周初年官太师(武官名),也称师尚父。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02、 何民胜.咏老诗词鉴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116-117首句“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起势突兀。两句诗,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份。“三月”暮春,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和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似,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第三、四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如果钱少阳也像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份,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总的来说,这首五言律诗,任情而写,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同时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在思致绵邈、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结句雄奇跌宕,题旨全出,令人回味无穷。按格律论,五律诗应是颔联和尾联对仗。而李白不拘格律,首联对仗,颔联却不对,以使其豪放雄奇的情思与才气不为严密的格律的束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83-284页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故关衰(shuāi)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mù)雪时。
“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茅屋的柴门外就是一片汪洋绿水,简直就是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
从满院一丛丛的萱草可知,主人或许借种植花草以忘却世态纷纭。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天色已晚,湖光返照,细细的雨丝飘进南窗。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朋友啊,你就居住茅屋,那些鸟住在院落中茂密的杨树枝头。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朋友,我会记住这一夜,会永远记得这酒与诗,会永远记住你情深如江海的嘱咐。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明天一早,我就要踏上离开广陵的路途了,朋友,珍重,我就记住今天晚上一场款款情伤的别宴,喝!再干一杯!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桃花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构想的理想世界。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