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浮图·繁华地

:
繁华地,王孙富贵。玳瑁筵开,下朝无事。压红茵、
凤舞黄金翅。玉立纤腰,一片揭天歌吹。满目绮罗珠翠。
和风淡荡,偷散沉檀气。
堪判醉,韶光正媚。折尽牡丹,艳迷人意,
金张许史应难比。贪恋欢娱,不觉金乌坠。
还惜会难别易,金船更劝,勒住花骢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尹鹗

尹鹗(约公元896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成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事前蜀后主王衍,为翰林校书。累官至参卿。花间集称尹参卿,性滑稽,工诗词,与李珣友善,作风与柳永相近,今存十七首。词存《花间集》、《尊前集》中。今有王国维辑《尹参卿词》一卷。 1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虞美人·宝檀金缕鸳鸯枕

:
宝檀金缕鸳鸯枕,绶带盘官锦。夕阳低映小窗明,南园绿树语莺莺,梦难成。
玉炉香暖频添炷,满地飘轻絮。珠帘不卷度沉烟,庭前闲立画秋千,艳阳天。

宝檀金缕鸳鸯枕,绶带盘官锦。夕阳低映小窗明,南园绿树语莺()莺,梦难成。
粉红色的鸳鸯枕上雕刻缕金,华美的衣带束住华美的宫锦。夕阳似是有意,在我幽暗的小窗前光临。南园里的绿树上,一对黄莺柔情蜜语,唉,我再也难以入梦见你。

玉炉香暖频添炷,满地飘轻絮。珠帘不卷度沉烟,庭前闲立画秋千,艳阳天。
玉炉香暖,我还是频频添香,窗外柳絮轻扬飘荡。屋里尘烟弥漫,我却仍是不卷起珠帘。秋千在庭前闲立如画,唉,真是辜负了这一片艳阳天。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古代诗歌精译.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540-541

宝檀金缕鸳鸯枕,绶(shòu)带盘官锦。夕阳低映小窗明,南园绿树语莺()莺,梦难成。
宝檀:此处是指珍贵的檀色。绶:古代系帷幕或印纽的带子。《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之事。”郑司农云:“绶,组绶,所以系帷也。”贾公彦疏:“绶者,条也,以此条系连帷幕。”宫锦:原指宫中所织的锦绸,此指五彩帷幕。

玉炉香暖频添炷(zhù),满地飘轻絮。珠帘不卷度沉烟,庭前闲立画秋千,艳阳天。
频添炷:多次加燃料。炷:此处指参有香料的燃料。轻絮:指柳絮。沉烟:沉香所燃之烟,味香。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古代诗歌精译.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540-5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江南·闲梦远

: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62页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3页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xián)江面渌,满城飞絮(xù)(gǔn)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芳春:美好的春天。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绿,也作“渌”,水清彻的样子。飞絮:飞扬的柳絮。辊:有本作“滚”(gǔn),翻滚,滚动,转动。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忙杀:犹言忙死。杀:同“煞”,形容极甚。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bó)孤舟,笛在月明楼。
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芦花:芦苇花絮。泊:停泊,停放。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月明:月光明照。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62页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3页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两首同调的词,描绘了两幅江南美景。全词以“闲梦”起,以秋意收,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怀思的悲情,缀笔不多而气氛浓郁,未见雕琢而含蕴深远,描摹生动,笔笔见情,足见才力。

  第一首写春景。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概括写出广大的江南地区,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春之名“芳”,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词人从三方面具体描写了这“芳春”美景。首先是春风拂面、水波荡漾的春江。“船上管弦江面绿”的“江”,当是流经南京城的长江支流秦淮河。春满金陵,石城生辉,秦淮河上绿波荡漾,画船游舫,来往穿梭,船上丝竹相和,飞扬出舷的乐声飘荡于水波之上,动人心魄。这里,词人仅在一句之中,就把有形之物、无形之声和鲜明之色集合调配绘制成一幅水上音乐会的画图。句末的“绿”,乃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既写水色,亦状春色。它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一下就将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概括无余。其次,词人又把目光转向陆地,抓住春风杨柳、飞絮满城的典型景色,进一步写出江南春景之美。“满城飞絮滚轻尘”,是实景的形象描写,同时还是对春风的暗写。词人并未直接写春风,但从那一“飞”一“滚”之中,却已使人觉得扑面的春风是无所不在了。“轻尘”翻滚,除春风吹拂的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春色美好,人人皆欲观赏,游人多了,自然也就践起轻尘滚滚,故“滚轻尘”乃借物写人,说明游人之多。只有这样,才能与下面的描写自然地衔接起来。“忙杀看花人”:春是百花盛开之时,观赏众芳,确是赏心悦目的快事,所以,写春是很难不写花的;但词人却不直接写群花如何美丽动人,而只说把看花人“忙杀”了。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第二首写秋色。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词人笔下的江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其总的特色是一个“清”字。“清”,兼有清澈明朗和清爽凉快之意,它概括出秋天的景色和气候两方面的特点。正因为“清”,词人才能将这秋景(无论是近、中、远景)看个清清楚楚,也才能将这秋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在总括秋色之“清”后,接着,也是从三方面对之加以具体描写。首先是远景,词人从大处着墨,给“千里江山”敷上一层“寒色”,勾画出一幅江山秋晚图。所谓“寒色”,乃清冷之色。“寒”与“清”,其义是可以合二而一的。“寒色远”的“远”,既说明是远景,又是对千里江山皆寒色的一个模糊的数的量度,它还与“闲梦远”的“远”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即以在一片“寒色”掩映之下的“千里江山”之“远”,来说明“闲梦”之“远”。其次是中景。“芦花深处泊孤舟”,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写人的活动。“舟”之谓“孤”,除从数量上指舟乃独木一叶外,也暗点出舟中人的孤独,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心情的酸楚悲凉;如再看这“孤舟”乃泊于芦花深处,则其孤独、凄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它在情调上与前面的“清”“寒”是完全一致的。“笛在月明楼”,是说秋月当空,银光如泻,高楼之上,笛声忽起,那悠扬的笛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它说明吹笛人的心灵在颤动,听笛人的心潮在激荡。古代诗人,大都以笛声写离别之思,表哀怨之情,故向秀思旧,有感于邻人吹笛之发声嘹亮,叹而赋日:“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唐人亦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声?……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杜甫《吹笛》)之句。由此可见,词人在这里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思念故国的眷恋难舍之情。不过,它不像前面那样是由“清…寒…孤”等字予以点出,而是隐含于笛声之中。我们只有明了了这一点,才算把握住了此句内容的实质。

  总之,这两首词的写法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先对景色的特点作总的概括,然后再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具体描写;所不同者,是它们的色调和情调,即前者色暖,后者色寒,前者欢快,后者凄清,由此造成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4-138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4-1383、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01:第12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
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洞庭碧波荡涤着万里晴空,君山一点仿佛凝在烟波中。山中的美景真是神居仙境,楼阁如玉砌,殿堂连珠影,镶嵌在月轮边上,与明月相映。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平湖万顷凝着秋色的清冷,天边闪烁着时隐时现的晨星。经霜的橘林色更鲜浓。听人传说,罗浮山下,有暗道与仙境连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全唐诗(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173 .2、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19-120 .3、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362-363 .

洞庭波浪颭(zhǎn)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diàn),相映月轮边。
飐:风吹颤动。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真境:神仙境界。玉楼珠殿:指君山上的湘妃祠。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cēn)然。橘(jú)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参然:星光闪烁,时隐时现的样子。罗浮山:仙山名,在广东省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百余公里,风景秀丽。相传罗山之西有浮山,为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传称葛洪曾得仙术于此,被道家列为第七洞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全唐诗(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173 .2、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19-120 .3、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362-363 .
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山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这首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景色,即使没有标题,也仍然表现了泛舟游览的景致。

  上片第一句,极言洞庭之大,可说是抓住了这湖的特色。句中的“飐”字,表现了风吹浪动的场面。但此句并非写浪涛的汹涌,而是湖面的广阔。第二句,写在湖面上遥望君山,如一点凝烟。这里仅用“一点凝烟”来描绘,既反衬出湖面宽广,更为画面添了一种神秘朦胧的情韵。第三句紧承上句,说明神秘朦胧的君山是神仙的世界。第四、五两句“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作者对仙山的想像。这两句承上君山、仙山而下,“相映月轮边”,景色奇丽,又自然的交代了作者游湖是在夜间。

  下片开头,“万里平湖秋色冷”作者以“秋色”点名时令。后又着一“冷”字,则使山界全出,妙不可言。一个“冷”字不仅表现了湖水宽阔,为秋色增寒,让人仿若身临其山。天为秋夜,湖面之气温,人之体肤心理感受,都包容于此一字中。这种冷,只有身处水天空阔之中才感觉得真切。第二句以星斗下垂,写湖面视野开阔的景象,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所写下“星垂平野阔”意山相同。第三句写的是洞庭湖畔桔林,经秋霜一压,桔子成熟,更显得红艳娇美。给人以视觉享受。最末两句,将洞庭湖与号称道教“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仙山的向往。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凄凉之意,蕴含其中,深得咏史之体裁。而从此首词来看,作者运用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的驰骋想像,淋漓尽致的写出洞庭湖的神韵。在文字的运用上,自然平易,有一种清新明丽之感。

  这秋景是真山,或是幻山,该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吧。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山,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山。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山;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山。真山,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山,也为这壮阔著上虹霓船的奇丽色彩。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词山共同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11-21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

: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烟雾笼罩着树林,柳树垂着嫩黄的细枝;春风吹起花朵的根蒂,连红梅也在不断凋零。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风光明秀,引起了女子无限的闺阁怨情,她空虚无聊,行坐不安,秀丽的眉头皱成了一团。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dì)雪梅残。
嫩黄:指柳色。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蒂:根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残:凋零。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cuán)
“光景”句:意思是风光明秀,而引起了无限的闺阁怨情。光景,风光景色。闺阁:代指女子。行行坐坐:空虚无聊,行坐不安。黛眉:黛画之眉。特指女子之眉。攒:聚集,这里指皱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不忍心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整天劈核桃,那人像桃仁嵌在核壳中一样嵌在我心中。两朵隔墙相望的花,早晚会结成连理枝。

参考资料:

1、 吕美生评注,情诗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06,第91页 2、 肖笃宋选编,唐宋词三百首 (少年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42页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luán)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新月:阴历月初的月亮。团圞:团圆。红豆:又名相思豆,草本植物,种子形如豌豆。

终日劈桃穰(ráng),仁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劈:剖开。桃穰:桃核。仁:桃仁。这里“仁”与“人”谐音,意思双关。连理:不同根的草木,它们的枝干连成为一体。古人喻夫妇为“连理枝”。

参考资料:

1、 吕美生评注,情诗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06,第91页 2、 肖笃宋选编,唐宋词三百首 (少年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42页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上阕以“传情入景”之笔,抒发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作者借“移情”笔法,赋予视野中的客观景象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使天边新月、枝上红豆都染上别离相思的情愫。“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明为写月,实则喻人,作者以眉比月,正暗示出相思人儿因不见团聚而双眉紧蹙,郁闷不欢的愁苦之态。“红豆”本是相思的信物,但在离人的眼里却是贮满了忧伤,令人见之落泪。一弯新月,数枝红豆,词人撷取传统的寄寓人间悲欢离合、别离思念之情的两种意象,正表达出对爱人的无限深情和思之不得的痛切缺憾。

  就内容而言,下阕为上阕之顺延;就感情的“走向”而言,二者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如果说上阕中写相思还只是借助于意象的寄托,情感的附着还比较虚幻,词中的情绪基调也是一种充满残缺感的低沉.那么下阕中的情感就相对地落到了实处,词中流露着的、是充满希冀的向上的基凋。“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一语双关,看似百无聊赖的行为,正寄托着主人公对心上人丝丝缕缕的情爱和日复一日的期盼。“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更表明对爱情的充满信心,尽管花阡两朵,一“墙”相隔,但相爱的人儿终将冲破阻碍,喜结连理。整首词写得情致深长,淋漓沉至。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极其自然地运用了南北朝民歌中的吴歌“子夜体”,以下句释上句,托物抒情,论词家评曰:“妍词妙喻,深得六朝短歌遗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

参考资料:

1、 林音等编著,婉约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版,第5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