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水边柳

: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结根挺涯涘(sì),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涯涘:水边;岸。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xuàn)
泫:水下滴。指泪水、露水等。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qiān)搴。
搴:拔取;采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①涯yá涘sì:水边;岸。
②泫xuàn:水下滴。指泪水、露水等。
③搴qiān:拔取;采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崔护

崔护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夜到渔家

: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渔家就住在江口岸边,涨潮时分江水就漫过柴门。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赶路的行人想在此借宿,但是主人迟迟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竹林寂寂,村边的小道曲曲折折的向远方蜿蜒,明月悬空,依稀看得江上渔船点点。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远远望去,渔夫似在寻找沙岸泊船,春风轻拂,吹动着他们的蓑衣。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fēi)
柴扉:柴门。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竹深:竹林幽深。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动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绣岭宫词

: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春光舒暖,春草翠绿,岭上遍开的棠梨花随风摇摆,花瓣洒落满地。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绣岭宫前白发苍苍的老者,口里依旧哼着开元盛世的太平歌曲。

参考资料:

1、 竞鸿 米治国等主编.全唐诗精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01月:第235页2、 张国举著.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02:第871页3、 张文兵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05:第595页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táng)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唐宫名,位于长安风景区骊山的两侧,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玄宗及其后妃游幸玩乐之所。迟迟:和舒貌。野棠:指棠梨。香玉:棠梨的花瓣。香指其味,玉指其色白。

绣岭宫前鹤发翁(wēng),犹唱开元太平曲。
鹤发翁:形容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开元:唐玄宗的年号,起自712年,迄于741年。

参考资料:

1、 竞鸿 米治国等主编.全唐诗精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01月:第235页2、 张国举著.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02:第871页3、 张文兵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05:第595页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是针对时政而发的。《唐才子传》说李洞写诗“逼真于岛(贾岛),新奇或过之”。此诗的新颖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

  “春日迟迟春草绿”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迟迟”,可推测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登绣岭宫,却是荒草萋萋,听不到玉辇鸣鸾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迷于声色狗马,讨厌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叙述,手法新奇。“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变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变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无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

  尾联写出一位白发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日,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深远。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诗人寄寓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诗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心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义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这首诗的新颖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诗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心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义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文兵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05:第595页2、 萧涤非 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376-13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曲池荷

: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曲折的堤岸弥漫着荷花清幽的香气,圆月笼罩着荷叶重重叠叠的覆盖在池塘上。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让人来不及欣赏荷花就凋落了。

参考资料:

1、 韩盼山.品花诗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56-157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fù)华池。
浮香:荷花的香气。曲岸:曲折的堤岸。圆影:指圆圆的荷叶。华池:美丽的池子。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飘零:坠落,飘落。

参考资料:

1、 韩盼山.品花诗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56-157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后两句突然借花之自悼,实写人之自悼。此诗托物言志,情感真切自然。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解欢。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原因。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变化乎盘古。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肠邅回而屡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歌里。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曲池荷》在写作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即荷花的遭遇和诗人的遭遇一明一隐,一实一虚。诗中所创造的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即诗人内心隐蔽的境界,最后完全融合。读者突破诗人设置的这个外在境界后,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刻意营造的另一个隐蔽的内心境界,才真正获得了作者的意图,即诗旨诗趣。

参考资料:

1、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79-812、 韩盼山.品花诗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56-15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蔡山人

: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我本来就没有放弃俗世,但世人却抛弃了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一乘上无尽头的航程,就远纵八极无法回头。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燕客蔡泽极尽荣华,唐举这小子还敢讥笑?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采撷龙下颌的明珠时别把龙惊醒了,可暗暗让其归顺大道而不自知。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故乡的山岭有古松明月,等待你一起玩赏清晖。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杜,1997年:628页2、 司马迁.史记.蔡泽传[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ní)舟,八极纵我舵(duò)
倪:边际。无倪即无边际。八极:八极:最边我之处。《淮南子·地形》:“八绘之外,乃有八极。”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燕客:燕客两句出自《史记-范帷蔡泽列传补》,蔡泽燕国人,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悟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缓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huī)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杜,1997年:628页2、 司马迁.史记.蔡泽传[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前两句说明自己本意并不想弃世,是积极想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诗味。

  第三、四两句叙说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获得自由,天宽地阔无人能管制,很有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第五、六句用典,借燕人蔡泽早年不得志,但仍不放弃,最终大器晚成的故事来勉励自己。

  第七、八句运用哲学思想,说明不惊动猎物的猎人才是好猎人,一个好的樵夫不会随意毁坏乔木。

  最后两句说出归隐乡间呼朋唤友,与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也是一种乐趣。

  名家认为“潦倒”一词用在李白身上是恰当的,而《送蔡山人》这诗正是李白在其仕途路上所遭遇的不幸的写照。李白金门传诏,但是在担任供奉翰林后,他与李林甫针锋相对,毫不相让:“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他深深憎恶“群沙秽明珠,众草凌芳孤”的黑暗现实,对横行跋扈的权贵和趋炎附势的小人强烈愤慨“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天子,“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己昏。” 他决心披肝沥胆,直谏天子,横批逆鳞。提出十条勤政务本的建议,李隆基不悦,李白被“出宫思过”。他悲愤彷徨,过分高估天子的爱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诽谤中伤。这条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泞难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之一)。结构的巨大跳跃,突兀奇来、不可端倪的诗句间激荡着李白矛盾的内心,他靠诗歌排解郁结胸中的不平之气。他日渐消极,“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之三),怀着无限惆怅失落和郁闷难抑的苦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等待,天宝三年春,李白傲然请辞离开长安!“赐金放返”后的李白,悲愤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他借酒消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永王再三恭请下,李白从军李璘幕府。他以为自己从此走上从军报国之路,踌躇满志地为李璘出谋划策。“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以至于后来他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句诗便是描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即“尔时情景虽复潦倒”。

  回到《送蔡山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是李白对世俗的看法,认为自己主观还是积极的,而消极的世道容不下李白本身。李白出长安,游走四方,一句无倪舟,一句纵远舵,道出了游走四方的迷茫,天下之大,何处是我李白的容身之所?燕客期跃马这句笔锋这转,又回到了我本不弃世,这哪是我李白不想干一番事业,我也想像蔡泽一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那怕我的年纪也像蔡泽一样不在年轻。唐生安敢讥又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那些笑我,嘲我,讥我,讽我的人安能如此?为什么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自己现在的默默无闻,并不是自己的才能问题,而自己只是一个高明的猎手或是好的樵夫那样,不惊动自己的猎物,不毁损乔木罢了。一时的失意我并不放在心上,我可以回到乡间与朋友到处游玩,等待着时机。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所以他只能引蔡泽这样的暮年英雄为自己一生的知己。与山间的松月为友,自然而然地暗示当时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他人对其如此奉承殷勤,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期跃马,勿惊龙,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还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

沙尘何茫茫,龙南斗朝昏。
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 .《太白诗传(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 :146-147 .2、 (唐)李白,(唐)杜甫,(唐)白居易著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01 :147 .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朝昏,即朝蒋。日日夜夜。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风:放逸,引申为追逐、奔弛。天骄:天之骄子,本指匈奴.这里指侍坚的前秦。蹙,迫,侵扰。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哲匠:指贤明有才之士.这里指谢安。云鹏:大鹏,指谢安。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组练:古时车卒与步兵穿的战服。楚国,指江淮一带。此句形容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海门:指海边。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西秦:指十六国时苻坚的前秦。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投鞭:据《晋书·符坚载记》:荮坚进攻东晋时,曾吹嘘其兵力强大,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扫不足论,一举荡平晋军不在话下,此二句描绘苻坚的骄傲狂妄不可一世。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皇运:指东晋王朝的命运。返正,复归于正道,这里是振兴的意思。丑虏:指苻坚的军队,无遗魂,吓掉了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谈笑”二句: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苻坚攻晋时,谢安镇静如常,与其侄谢玄对局下棋.谈笑自若、遏:阻挡,此二二句意为:谢安谈笑自若地扣。败了前秦军,老自姓希望他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凭览:倚栏远望,周,四周。高标:指谢安墩高高耸立。绝人喧,无喧闹之声。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东山,指谢安。谢曾隐居东山。右军言: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与王羲之(右军)同登冶城时.王对谢说:“现在天下大乱,应人人为国效力,不可空谈,荒废正业。”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白鹭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青龙:山名,在南京东南。朝暾:初升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云物:景物。

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清波:指酒。树名园:在墩一上建筑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武陵源即桃花源,晋陶潜有《桃花源记》,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 .《太白诗传(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 :146-147 .2、 (唐)李白,(唐)杜甫,(唐)白居易著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01 :147 .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从“晋室昔横溃”到“天骄蹙中原”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西晋末年,军阀割据,朝野纷争不断。“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两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乱世画面。“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是指,当时匈奴的军队相继攻陷了洛阳和长安,整个中原已经在胡人的铁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没有杰出的将领出来抵御侵略,司马王朝必将灭亡。这一段极力描述局势的纷乱与紧迫.是在为下一段谢安的出场做铺垫。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主人公才可更具英雄色彩。

  从“哲匠感颓运”到“苍生望斯存”为诗歌的第二部分。谢安于乱世中应时而出,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司马王朝的半壁江山。为了表现谢安的雄才大略,诗人首先描述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是如何强大。由“百万众”和“如云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众多,气势恢宏,这正与西晋王朝混乱纷杂的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坚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前秦的军队之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临危受命,凭借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在淝水将前秦的军队一举击破,使“淝水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场著名战役。诗人又用“谈笑”一词勾勒出了谢安从容不迫的气度。战场上刀光剑影,惨烈异常,而谢安依然能够轻松自如,从容面对。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国时的奇才诸葛亮。“丑虏无遗魂”,写前秦军队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军进攻中原时的浩浩荡荡以及苻坚的不可一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谢安战绩的显赫。这一战的胜利为谢安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推崇,使他得以流传百世,受人敬仰。

  从“冶城访古迹”到“归入武陵源”是诗歌的最后一部分。诗人的目光从历史上回到了现实中。谢安墩地势高耸,鲜有人声喧哗,这样略显荒凉的场景引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当年正是在这里劝谢安以国家危亡为己任,这才有了之后谢安的应时而出、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之举。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谢安可谓志同道合,就像梧桐与嘉树一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千秋佳话。想到这段历史,诗人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像谢安一样,建立不朽的功绩。然而身边并没有像王羲之之于谢安这样的知己,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无处排遣。在谢安墩上远望,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诗人看见的自然景物都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身边的谢安墩由于年代久远,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茂的庄稼。这使他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不可长存,于是又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业,实现心中抱负,一定会辞去官职,到归隐之地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诗歌字里行间常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劳。谢安一战而平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谢安墩,诗人才会有这样多的感慨。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他依然期待着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业,这也是李白和一些归隐诗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小隐于林,独善其身。而李白尽管有归人武陵源的念头,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后再将其实现。这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信念,也成为其大部分诗篇的终极主题。

参考资料:

1、 李白,杜甫,白居易 著,杨芳云 编译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1 :147-14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