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四愁诗四首 其四

:

我所思兮在朔方,愿为飞燕俱南翔。焕乎人道著三光,胡越殊心生异乡。

悯予不遘罹百殃,佳人贻我羽葆缨。何以要之影与形,永增夏结繁华零。

申以日月指明星,星辰有翳日月移。驽马哀鸣惭不驰,何为多念徒自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傅玄

傅玄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107篇诗文

猜你喜欢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三十年来村居享悠闲,对于世态隔膜而不明。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原先爱好诗书现更爱,田园没有应酬之俗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为何舍弃田园而离去,千里迢迢去到那南荆?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荡起船桨击碎新秋月,水边暂告分手别亲朋。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傍晚凉风习习已吹起,月光照天夜色清空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天宇明净高远无边际,亮光闪闪江面水波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惦记差役不能安心睡,夜已将半还得独自行。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商歌求官不是我事业,留恋沮溺那样并力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甩掉官帽决心返故里,高官厚禄本来不动情。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衡门茅舍才可修真性,或可凭善建立好声名。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7-120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辛丑:指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赴假:赴准假之所,意即销假返任。江陵:当时的荆州镇地,是荆州刺史桓玄的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行:经过。涂口:地名,即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北宋前名涂口。闲居:闲散在家。三十载:诗人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三十载”是举其成数。一说“三十”应作“三二”,三二得六,即闲居了六年。尘事:指世俗之事。冥:冥漠,隔绝。

诗书敦宿(sù)(hào),林园无世情。
敦:厚。这里用作动词,即加厚,增加。宿好:昔日的爱好。宿,宿昔,平素。林园:一作“园林”。世情:世俗之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jīng)
如何:为何。舍此:指放弃田园生活。南荆:荆州治所在湖北江陵,江陵古属南方楚国之地,故西晋称荆州为南荆。东晋沿用此习称。《文选》作“西荆”。

(kòu)(yì)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叩:敲,击。枻:船舷。新秋:即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临流:在水边。友生:朋友。生是对年轻读书人的称呼。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zhàn)虚明。
将夕:暮之将临。夕,傍晚。湛:澄清,清澈。虚明:空阔明亮。

昭昭天宇阔,皛(xiǎo)皛川上平。
昭昭:光明,明亮的的样子。皛:洁白明亮的样子。川上:此指江面。

怀役不遑(huáng)寐,中宵尚孤征。
怀役:犹言负役,身负行役。不遑:不暇,没有工夫。中宵:半夜。尚:犹,且。独征:独自远行。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ǒu)耕。
商歌:指自荐求官。商,声调名,音悲凉。商歌非我事:意谓像宁戚那样热心于求官,不是我所愿意做的事。依依:依恋、留恋的样子。耦耕:两人并肩而耕。这里指隐居躬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hǎo)爵萦(yíng)
投冠:抛弃官帽,即弃官,旋:返回。旧墟:这里指故乡旧居。好爵:指高官厚禄。萦:缠绕,束缚。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养真:养性修真,保持真朴的本性。衡茅:指简陋的住房。衡,同“横”,即“横木为门”。茅,茅屋。庶:庶几。有“差不多”之意,在古语中常含希望、企求的成分。这里就有希望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7-120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此诗开头六句,是从题前着墨,借追念平生,写出自己的生活、情性,再转到当前。他这年三十七岁,说“闲居三十载”,是就大体举成数而言。过去精神寄托所在是诗书和园林,官场应酬这些尘事、虚伪欺诈这些俗情是远隔而无沾染的。四句盛写过去生活的值得追恋,也正是蓄势;接着便迸发出“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的自诘,强烈表现出自悔、自责。这里用十字成一句作反诘,足见出表现的力度;说“遥遥至西荆(荆州在京都之西)”,自然不仅是指地理上的“遥遥”,而且也包括与荆人在情性、心理上的相隔“遥遥”。

  “叩枻”以下八句是第二节。前六句正面写“夜行”,也写内心所感。诗人挥手告别岸边的友人,举棹西行。这时,新秋月上,凉风乍起,夜景虚明一片,天宇空阔无垠,平静的江波上闪映着月影,望过去分外皎洁。这是无限美好的境界,但是,作者如此着力描写这秋江夜景,不是因为“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而正是为了反跌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一切美景,对此时的诗人说来,都成虚设;反足以引发其深思,既追抚已往,也思考未来。这样,“怀役”两句,便成了绾结上下的关捩语句。

  结尾六句,抒写夜行所感。在上节所写境和情的强烈矛盾下,诗人不自禁地像在自语,也像在对大江、秋月倾诉:“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像宁戚那样唱着哀伤的歌来感动齐桓公以干禄求仕的世不乏人,而自己却恋恋于像长沮、桀溺那样的并肩而耕。“商歌”、“耦耕”,代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在此已作了明确的抉择。“耦耕”是“归隐”的代称,所以下文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具体考虑:首先是“投冠”(不是一般的“挂冠”),掷弃仕进之心,不为高官厚俸牵肠挂肚;其次是返归故里,在衡门茅舍之下、在田园和大自然的怀抱中,养其浩然真气。诗人深沉地想:要是这样,大概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吧。一个“庶”字,也表现出诗人对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不息追求。

  诗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写江上夜行的所见、所遇,无一不真切、生动,发人兴会。其抒述感慨,都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语。方东树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昭昧詹言》);又说:“读陶公诗,须知其直书即目,直书胸臆,逼真而道腴”(《昭昧詹言》),此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5-5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蜡日

: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风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气温则已经开始融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门前两边种着梅与柳,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我歌唱你说难得,酒中的惬意何其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说不上酒中的快乐有多少,那石门山曾聆听过奇妙的歌。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诗选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04-105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5-186

风雪送余运,无妨(fáng)时已和。
蜡(zhà)日:古代年终时大祭万物的节日。蜡,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佳花:指梅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唱:指咏诗。尔:你,指上句的佳花。言得:称赏之意。适:适意,惬意。

未能明多少,章(zhāng)山有奇歌。
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诗选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04-105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5-186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此诗开头两句写腊日一到,岁暮就会很快被送走。虽然时有风雪,但无碍于季节的转换,天气的日趋暖和,指明了自然变化规律的不可抗拒性,预示冬即去春将来,渲染了一种蒸腾向上,振奋人心的气氛。

  三、四句承接“时已和”写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夹门而立,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芳香四溢,构成一个静谧恬适的境界。在此,虽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尘拔俗的精神风貌,却可由所居环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现所居之人的行为与思想活动。诗人写自己面对佳花把酒吟诗,觉得那花儿也似乎显得心满意足,高兴不已,深感这酒中的快乐,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乐。谁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的章山那样的风景胜地,才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诗情,可写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处。诗人在这里恰当运用了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把他那种陶醉于山水,热衷隐居生活的怡然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勾勒环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发怀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诗,又有宕出远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远,在更其广阔的空间驰骋,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使其更显节短韵长,余味悠然。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3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形影神三首

: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吗?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4502、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贵贱贤愚(yú),莫不营(yíng)营以惜生,斯甚惑(huò)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惑:迷乱,这里作“糊涂”解。极陈:详尽地陈述。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释:开释,排遣。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无改时:永恒不变。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cuì)之。
常理:永久的规律。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zī)
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见在世中,奄(yǎn)去靡(mǐ)归期。
适:刚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靡:无,没有。

(xī)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奚觉:谁会感觉到。无一人:少了一人。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ér)
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洏:流泪的样子。

我无腾(téng)化术,必尔不复疑。
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尔:那样,指死去。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gǒu)辞。
苟:草率,随便。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zhuō)
存生:使生命永存。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拙:愚笨,指无良策。

诚愿游昆华,邈(miǎo)然兹道绝。
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邈然:渺茫。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子:您,指形。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qì)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憩荫:在荫影下休息。乖:分离。止日:在阳光下。

此同既难常,黯(àn)尔俱时灭。
黯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五情: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jié)
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胡为:为什么。竭:尽,谓尽力、努力。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jù)不劣!
方:比较。讵:岂。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zhù)
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万理:万事万物。森:繁盛。著:立。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三才:指天、地、人。以:因为。我:神自谓。故:缘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君:你们,指形和影。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安得:怎能。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永年:长寿。留:留在人间,不死。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复:再。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líng)具?
日:每天。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将非:岂非。促龄:促使人寿短。具:器,指酒。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rǔ)(yù)
当:会,该。为汝誉:称赞你。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甚念:过多地考虑。委运:随顺自然。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大化:指自然的变化。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lǜ)
无:同“毋”,不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4502、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即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不可缺一。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这便是老庄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然而,在佛教兴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灭神不灭,灵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与陶渊明同时的沙门慧远曾作《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以发挥此种理论,《佛影铭》中就说:“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意在宣扬神形分离,各自独立的主张,这种对形、影、神三者关系的见解代表了佛教徒对形骸与精神的认识,在当时的知识界曾有过广泛影响。慧远就曾命其弟子道秉远至江东,请深受佛教影响的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制铭文,以充刻石。陶渊明的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慧远本人与渊明也有交谊,如慧远曾于义熙十年(414年)在庐山东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讲习佛教,他曾邀渊明参加,而渊明却“攒眉而去”,可见他们在论学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对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显的分歧。渊明对此的认识可以说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说明,陶渊明以为世间的凡夫俗子,不管贫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维持生命,其实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极力陈述形影的苦恼,而以神来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们的疑惑。他揭出“自然”两字,以明其立论之根本。《老子》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家学说也以取法自然为核心,由此可知陶渊明的思想渊薮。此组诗中他让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体对影子说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万古如斯,草木循着自然的规律,受到风霜的侵袭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润而复荣,然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过客,刚才还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来,而人们从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人。亲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遗物,令人见了感伤不已。我作为形体又没有飞天成仙的本领,你影子也用不着怀疑我这最终的归宿,但愿听取我的劝告,开怀畅饮,不必推辞,还是在醉乡去寻求暂时的欢乐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体的话:想求长生不老来维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养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恼又拙劣的下场。一心一意要去昆仑山修仙学道,却会发现此路的渺茫与不通。自从我影子与你形体相遇以来,一直同甘共苦,忧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树荫下,你就同我暂时分手;我若停在阳光下,你就和我不分离。这种形影相随的状况也难以永久持续,当我一旦离世,你便也不复存在。人死名也随之而尽,想起此事便令人心忧如焚,五情俱热。因而影劝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虽说酒能消忧,但同立善相比较,岂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阐释:造化没有偏爱,万物都按着自己的规律成长繁衍,人所以能跻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岂不就是因为有了我精神的缘故。我与你们形和影虽然不相同,但生来就互相依附,既然我们结合托体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诚地说说我的看法:上古时的三皇被称作大圣人,而今他们却在何处?活到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虽力求长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间的生命,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都将同样走向坟茔,没有什么回生的运数可以挽救他们。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忧,然如此岂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尽快结束吗?立善常常是人们喜欢做的事,可是当你身后,谁会加以称赞呢?极力去思索这些事情难免丧害了自身,还是听其自然,随命运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纵情放浪,人生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怕,当生命的尽头来临,那么就让生命之火熄灭吧,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

  在这三首诗中陶渊明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故此三诗对理解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极为重要。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所述,渊明笃守先世崇奉之天师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观为立论之本,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尊奉孔孟、标举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渊明既接受了老庄的思想,又有感于晋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于是创为一种新的自然说。《形影神》这组诗中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故此诗不仅体现了渊明个人之哲学观,而且对理解自曹魏末至东晋时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的演变历程有极重要之意义。按此说法,《形赠影》一首就是拟托旧自然说的观点,并加以批评。其中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之短暂,不如自然之永恒,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所抱的看法。持旧自然说的人又大多求长生,学神仙,而渊明诗中说:“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其抨击长生求仙之术的立场明显可见。同时魏晋之间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脱,以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与刘伶等人,故陶诗中也拟其说而有“得酒莫苟辞”的说法。

  《影答形》一首,则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对旧自然说进行的非难,并提出了对人生的看法。此诗首先指出长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责主自然说者的虚无荒诞,同时,以为死生无常,形影相随,一旦离世,则形影俱灭,名同身亡。因而,他们主张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过精神上的长生来达到永恒,这种主张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以为人有美名则可流芳百世,万古长存,因而不满于以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如《庄子·天地》中就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时它是建立在德全与形全的基础之上的,即强调了神与形与德(此诗中称之为“影”)的一致。陶诗中对贤愚寿夭的等量齐观也一本于《庄子》思想,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明了陶诗的主旨出于《庄子》。陶渊明在形神的认识上有一个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张,即他认为形神的相互依赖与一致,《神释》中说“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都表达了这种观点,这与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意见相近,范氏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又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同上)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看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此诗在艺术上也是颇有特色的,全诗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间的相互问答来展开论述,可谓奇思异想,令这一哲学上的讨论富有生动活泼的意趣,即使在说理之中也时时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个性。如形对影的赠言中说:“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正如一位主人请一位朋友来对酌而惟恐其推辞,后来李白《月下独酌》中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诗之意。又如写影对形的说话云:“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因影子本身没有行动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说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愿望而已。又如“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数语状写形影不离的情景,可谓维妙维肖。

  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8-5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吴楚歌

: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燕女美貌啊赵女佳好,居所近在咫尺啊,倩影远隔层崖,怎能见到她!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我欲乘云车风马,前往求访,她如兰似玉,僻处山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云有时不遇,风有时停止,我思慕多端,无以慰解,谁能为我理清这相思的烦恼?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47-348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ěr)兮限层崖。
燕、赵:为二国名。战国时燕国都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赵国都在今河北省邯郸县。古诗曰“燕赵多佳人”。这里“燕人”、“赵女”也可能是用来比贤才之士,贤才居处山野,过风云际会就出而用世。迩:近。限:隔着。层崖:层层山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玉、兰:用美玉和兰花比喻美人。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无期:指没有约定日期。多端:多头绪,多方面。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47-348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这首诗《玉台新咏》卷九题为《燕人美篇》,又作《燕人美兮歌》。这是一首表现思慕情感的诗。全诗仅六句。首二句着重写所思女子的美和诗人与她之间的阻隔,后四句写诗人的追求以及求之不遇的怅惘心绪。

  诗歌一开头就热情赞美燕姬赵女的佳妙,表达一腔思慕之情。诗人不畏层峦叠嶂的阻隔,幻想以云为车,以风为马,驱风驾云去追求美的偶象。然而她们如兰似玉幽居山野深谷,难以寻觅,更何况风云飘忽无定,难以依靠。诗人的满腔情愫谁能理解呢?此诗篇幅不长,却将诗人的思慕之情写的宛曲有致,一波三折。

  此诗写思慕情感,主要是通过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的境界的描写来实现的。这类境界常见于古诗,如《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和《国风·周南·汉广》两篇。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云:“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此诗的创作,显然曾受到这样的构思的影响。诗人并未正面直接地表白内心感情,描绘也不事藻饰,然而无限情思,尽在其中。诗歌采用的是楚歌体形式,每句嵌用“兮”字,自然形成一种略有参差,而大体整齐、和谐的节奏。同时它又是押韵的,“佳”“崖”为平声韵,“马”“野”“止”“理”为仄声韵。诗人似乎注意到了声韵与整首诗情调和意境的配合,这里,平声韵舒畅昂扬,仄声韵略显短促低沉,形成一种委婉、悠扬而又沉郁的旋律,不仅与赞美、思慕佳人而最终追求不到,无以慰藉情怀的内容相吻合,而且与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律动相合拍。整首诗在谋篇布局、意象组合、用韵转意、节奏旋律上,都达到了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第347-34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饮酒·其三

: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儒道衰微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陶渊明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shū)如流电惊。
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迅速,极快。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