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所思行
北上登渭原,南下望咸阳。秦帝昔所据,按剑朝侯王。
践山划郊郭,浚流固墉隍。左右罗将相,甲馆临康庄。
曲台连阁道,锦幕接洞房。荆国徵艳色,邯郸选名倡。
一弹入云汉,再歌断君肠。自矜青春日,玉颜吝容光。
安知绿苔满,罗袖坐沾霜。声侈遽衰歇,盛爱且离伤。
岂唯毒身世,朝国亦沦亡。物盈道先忌,履谦宇允臧。
独有东陵子,种瓜青门旁。
)
北上登渭原,南下望咸阳。秦帝昔所据,按剑朝侯王。
践山划郊郭,浚流固墉隍。左右罗将相,甲馆临康庄。
曲台连阁道,锦幕接洞房。荆国徵艳色,邯郸选名倡。
一弹入云汉,再歌断君肠。自矜青春日,玉颜吝容光。
安知绿苔满,罗袖坐沾霜。声侈遽衰歇,盛爱且离伤。
岂唯毒身世,朝国亦沦亡。物盈道先忌,履谦宇允臧。
独有东陵子,种瓜青门旁。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8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2 .3、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知君惯度祁(qí)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脱鞍(ān)暂入酒家垆(lú),送君万里西击胡。
脱鞍:一作“脱衣”。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功名祗(zhī)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8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2 .3、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2、 林家英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9 .
)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宫女们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袅袅婷婷,鱼贯走出建章宫殿。昭阳宫里住着细腰美人赵飞燕,吹吹打打,在乐声中为王侍宴。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谁问承受帝王恩宠的宫女嫔妃,难道你们能超越我的双眉弯弯。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zhāo)阳。
婕妤:这里指班婕妤,班固的姑姑。建章:宫名。昭阳:汉文帝所居之处。花枝:喻美丽的嫔妃宫女。凤管:乐器名。
借问承恩者,双蛾(é)几许长。
承恩:受皇上宠爱。双蛾:女子修长的双眉。借指美人。
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得到皇帝宠爱的宫女的得意和欢乐情状。“花枝”喻写灿烂的春光,“凤管”喻指欢乐的歌舞。这两句叙事的角度为班婕妤自己。首句写出班婕妤所见:又一个美人出现在建章宫里。这在她心里,自然是一个不祥的征兆。次句写班婕妤所闻:赵飞燕所居的昭阳宫里,彻夜凤箫之声不歇。两句都是客观地平平叙出,实际上融入了班婕妤无尽的失意和孤独,新人的蒙宠和她的被弃损也在暗中作了强烈的对比。
后两句是模拟班婕妤的口气对皇帝宠爱宫女的质问。“双娥几许长”意即打扮得如何美丽?这是对“承恩者”乔装巧扮的讽刺。这两句问得很冷峻,同时又可以看出,所谓婕妤之“怨”并不在夺宠的宫女身上,而在喜新厌旧的汉成帝。在结构上不但突出异军,而且挖掘主题深意,见出诗人见识的高超。倘若班婕妤只是怨君王不来陪伴,或只是怨赵飞燕妖冶惑主,则仅为女人的拈酸吃醋,境界就要大相径庭了。
诗人借抒发失宠宫女的怨愤来抒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情怀,是“言近旨远”之作。
)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
贤人你在沙塘陂,有先世遗传的产业。
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竹影扫荡着秋天如水的月光,荷叶已凋零落满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
闲暇时高卧遥帷,打开书帙读读山海经,神驰四海。
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喜欢这种田家之乐,所以耽误了去山林隐居的约定。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
在田野小酌赏花劝芳酒,折些园里的蔬菜与露葵一起烹食。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如果再栽些桃李树,再为我盖几间茅屋就最好不过。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bēi)。
闾丘处士:李白友人,复姓闾丘,名不详,曾为宿松县令。沙塘陂:地名。陂:水边。
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zhì)卧遥帷。
散帙:打开书卷。
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kuí)。
露葵:莼菜。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cí)。
茅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此诗当作于李白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出寻阳(即浔阳)狱之后,流放夜郎之前。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李白自汴州梁园(今河南开封)南奔,寓居于寻阳。相传此时李白曾游宿松,居于南台山的南台寺,县令闾丘为之筑“读书台”和“对酌亭”,让诗人在此啸傲风月,饱吟山水,以满足他“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闾丘也常来与李白弹琴赋诗,对酒放歌。公元757年(至德二载)九月,李白出寻阳狱后,病卧宿松,在宿松避难、养病,相传依然寓居于南台寺。当时,闾丘已致仕,隐居于宿松东郊沙塘陂,时来陪伴李白。《江南通志》载:“宿松城外沙塘陂,闾丘处士筑有别墅。李白前往作客,见环境清幽,有田园乐趣。作《赠闾丘处士》”。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充满农家乐的美丽画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好景不长,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十二月,李白终被判罪长流,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据传,李白离开宿松时,闾丘处士送行至南台山下,在一小岭为李白饯别,后人名为“饯客岭”。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页
)
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烟树寒林时隐又时现,我的行装轻便又简单。
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鹧鸪。
到处都能遇到官家马,鹧鸪满山啼叫声不断。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
万里关河都是派行舍,呼卢之声好像响耳边。
寂寥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深夜只有一盏寒灯在,盅盅美酒未把愁闷遣。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14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烟树寒林:笼罩在烟雾与微寒中的树林。野人:在野之人,作者自指。行李:即行装。萧疏:稀稀落落,这里指行装轻便简单。
人(hòu)长人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鹧(zhè)鸪(gū)。
人长人短:指行程或长或短。人,古代驿路旁边记里程的土堆。逢宫马:在路上常常遇到官马。鹧鸪:鸟名,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很象“行不得也哥哥”,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愁思。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
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五更:古代记时制度,将一夜分为五更,这里泛指夜间。呼卢:古代博戏的一种,又名“樗蒲”,博具为五木,类似后世的掷色子,用五个木制杏仁形之子,一面涂黑,一面涂白,掷出后,五子皆现黑,即为“卢”,是最高之采,掷子时,往往呼叫,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名叫“呼卢”。
寂寥(liáo)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寂寥:寂寞。寒:指灯光带有寒意,形容环境的冷清。沽:买。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14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两句为后文的以酒浇愁作了张本。先写这一笔,正是他写此诗的目的,既能够哄起读者的联想,又有助于文章主题的表现。当然,这里没有提到一个“愁”字,然而诗人巧用“半有无”“更萧疏”自然景物和行装的点染,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并为后句作了伏笔。这一笔虽很细小,而在结构上是十分关健的。其一是攀领全篇的点睛之笔,其二是理解全诗的要害之处。因此,作者于此是精力着著。
第三句紧接首句,又作了环境氛围的补充:我为什么要长期离家不能归呢?因为“堠长季堠短逢官马”。这是一个意在言外之句。含蓄地点出了官差多,民役艰,百姓苦的现实。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很深,又很难以排遣。第四句用“行不得哥哥”的鹧鸪声,思归不能归,想回又回不去,来烘托自己伤感的心情。他所见的都是官家的驿马,所闻的又偏偏是让他羁旅难过的鹧鸪声,以悲景衬悲情,更显见愁思的浓烈。
接下来“万里关河成传舍”这句是写他自己足迹之广,聊寂情怀之深。他走过许多地方: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可见他离家的时间实在不短了。离家久远,又正逢季节变化,游子自然产生了归乡之念,何况又只有寂真陪伴自己。然而诗人没用更多的笔墨,只用追忆起当年与朋友博戏时的热闹生活场面,来反衬当前旅舍中的寂突。这里将过去热闹的“景”与现在寂宾的“情”联系起来,恰恰收到了相比一相衬的作用。诗人有意在追忆欢乐的场景中涂抹上与他当时感情并不太协调的色彩。本来写的“愁”,却故意把景写得“喜”,造成“景”和“情”的完全对立,在对立中构成情景间的一种特殊联系,其好处在于能使某种特定场合的特定情感,抒写得更加曲折和深刻,这正是王夫之提倡的以乐写悲的手法。
末两句,用一盏寒灯为自己作伴,用饮酒来排忧解愁作结。当然,这也是作者的主旨所在,直抒了在百无聊赖的寂寥之中,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的情感。
这首诗句式整齐,三、四两句“堠长堠短透官马,山北山南闻鹤鸽”,五、六两句“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对仗工整。可见诗人遣词造句工夫之深,非同一般。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14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