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
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
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
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
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
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
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兰花不当户生长,宁愿是闲庭幽草。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旧日被霜摧露欺,曾经的红颜已未老先衰。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
一度错接在瑶华琼枝上,在君王的池塘边结根。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看看自己没有讨人喜欢的馨香美,白白承受了清风吹沐。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如果有余芳可佩于身,愿一起度过岁月。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袖中揣着赵国制造的匕首,是从徐夫人家买的。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
霜雪刀刃幽闭在玉匣中,经历了燕国又经历秦国。
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
谋划的事情没有着落,沦落在旅途的沙尘之中。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想把这柄匕首送给你,让它与你同急共难。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荆轲去后,壮士多被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在易水边高声痛哭,易水也为我扬起滔天波澜。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凿井就要深到泉水,扬帆就要帮助人渡河,我就希望能辅佐帝王。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廉正的人重义,骏马不需要加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人生贵在相知,何必谈什么金钱?
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
轻慢时世,鄙视功业,并非是我胸无谋略。
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戏谑放荡看视万古贤人,以为那不过是儿童闹剧。
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
从事产业多费心,我胸怀长策匡辅君主。
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
现在寒风凛冽,我没有住所,哪里去获得孙权赠送给周瑜的南宅呢?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
上当年所酿之新酒来驱风寒,霜雪染鬓两边雪白。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蜀主刘备思念诸葛亮,晋家皇帝盼望谢安石,都希望有个能臣匡辅自己。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
现在的人列五鼎而食,谈笑间千金一掷。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伏虎身上落满胡尘,游海滨听渔歌唱晚。
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
苏秦穿着破烂的毛裘,妻子嫂子都感觉羞愧,冯谖将长剑托交亲人。
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
夫子你秉承家义,群公也难以与你为邻。
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
别用遥远处的西江水,空口许诺给快要渴死的东海溟臣。
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
有朝一日我青云直上,会用黄金来回报主人的。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徐夫人:古代铸剑名家,姓徐名夫人。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
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
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
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孔明:诸葛亮。安石:谢安。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
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
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
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
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
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
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
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
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
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
酋长元深谢氏裔,世袭为官东蛮中。
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
自称异世方外客,圣恩至道无以通。
王卒如飞翰,鹏骞骇群龙。
一日王师如鹏至,穿云破雾可惊龙。
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
轰然霹雳从天降,元深始识神武功。
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君臣系颈为俘虏,纷纷北面而朝贡。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臣民君王思归顺,李唐伟业如山崇。
百辟拜稽首,咸愿图形容。
蛮夷头目拜天子,愿绘陛下英武容。
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
犹若西周《王会书》,世世代代传无穷。
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
蛮夷面圣百态现,言语九译方可通。
广轮抚四海,浩浩如皇风。
唐王恩宠及四海,臣民共沐大唐风。
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
铙鼓声中歌诗颂,壮我军威气如虹。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
谢氏:指东蛮首领谢元深。冠带:借指士族、官吏。海中:海,指黔西滇东之洱海。海中,指黔西到滇东之洱海一带。
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
王卒如飞翰(hàn),鹏骞(qiān)骇群龙。
飞翰:高飞之鸟。骞:高飞貌。
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
系虏(lǔ)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累累:接连成串,言其多也。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百辟拜稽(qǐ)首,咸愿图形容。
百辟:辟,唐王的人。百辟,引申为众蛮夷头目。
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
睢(suī)盱(xū)万状乖,咿(yī)嗢(wà)九译重。
睢盱:朴素貌,亦有仰视之意。乖:行为欠正常。咿嗢:言语不明。
广(guàng)轮抚四海,浩浩如皇风。
广轮:东西为广,南北为轮,指土地面积。引申为大唐。
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05-2062、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2-613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二月的湘江春水上涨水面辽阔,圆月高照和风拂面正是夜行的好时候。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近平阳戍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3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欸(ǎi)乃曲:即“山歌”或“船歌”的别称。欸乃,与“霭乃”、“嗳乃”同音同义,拔船的声音。一说是湖南、广西以及贵州三省交界广大地方山歌末尾时用高亢嗓音喊唱出来的一声号子。元结自注:“欸乃:棹舡之声。”
唱桡(ráo)欲过平阳戍(shù),守吏(lì)相呼问姓名。
桡:船桨。唱桡:高唱行船曲。平阳:地名。作者家居浯溪时写的《寒泉铭》中有“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自石穴”句子,从诗中意,平阳应是在浯溪附近,诗中有平阳“守吏相呼问姓名”句,这是否是指祁阳,还有待考证。戍:戍卫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3这首诗写作者二月返道州的夜行中,平阳守吏盘问姓名的事。
诗的前两句“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渲染出了一幅美丽怡人的湘江春夜图。从长沙还道州,本属逆水,又遇江水上涨,作者却说“宜夜行”。这样写,是正因为实际情况不便行舟,才需要努力和乐观的缘故。这两句将二月湘江之夜写得平和美好,“春水平”写出了江面的开阔,“和风”写出了春风的和煦,“满月”写出月色的明朗。诗句洋溢着乐观精神,深得民歌之神髓。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两句是诗人信手拈来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做入诗中: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近平阳戍(在衡阳以南)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如此美好、富于诗意的夜里,半路“杀”出一个“守吏”,大煞风景。本来应该听到月下惊鸟的啼鸣,远村的犬吠,那才有诗意。前人也一直是这样写的,但此诗一反前人老套,另辟新境。“守吏相呼问姓名”,这个平凡的细节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
在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间,天下早不是“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结做道州刺史便是在“州小经乱亡”(《舂陵行》)之后。春江月夜行船,遇到关卡和喝问,破坏了境界的和谐,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其次,这一情节也写出了夜行船途中异样的感受。静夜里传来守吏的喝问,并不会使当时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种安全感。当船被发放通行,结束了一程,开始了新的一程,乘客与船夫都会有一种似忧如喜的感受。可见后两句不但意味丰富,而且新鲜。这才是元结此诗独到之处。
这样的诗句是即兴式的,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敢于把前所未有的情景入诗,却非有创新的勇气不可。和任何创造一样,诗永远需要新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2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172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75页驱(qū)马蓟(jì)门北,北风边马哀。
蓟北:指蓟门以北。蓟门,在今北京西南。驱马:驰马。
苍茫远山口,豁(huò)达胡天开。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豁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长剑独归来:诗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172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75页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诗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一笔两到,领起全篇。
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之“哀”,突转为悼唐军惨烈大败之“哀”,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之社会内容,“哀”士卒,“哀”国家,“哀”用非其人。
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有近有远,形象生动;随后旷远的景象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思索,当收回眼光回到现实中时,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12页2、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三卷 唐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第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