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其三

:

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每到花时,长是不宜春。

蚤是自家无气力,更被你,恶怜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泌

张泌

张泌(bì)(生卒年不详),《全唐诗》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4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楼前峰峦起伏充满视野春日里天气放晴,清晰遒劲的文字在新科进士的手下产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恨只恨自己的女子身份掩盖了诗文才华,只能抬头空自羡慕那金榜上的进士题名。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满目:充满视野。历历:分明可数,清晰貌。银钩: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此处指榜上题写的文字。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xiàn)榜中名。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此处泛指女性服装。作者谓自己是女性,虽然能诗会文,也被阻挡,不能进考场。榜中名:古代科举考试录取金榜上的人名。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这首诗抒发了她满怀雄才大志,却无法与须眉争雄的怅然心情。唐代进士在崇真观南楼高高张贴题名,这是朝野瞩目的盛事,长安人争相前往观看。鱼玄机看得又羡又气,心绪难平:科举以诗取士,她枉自写得锦绣诗篇,也备受文人推崇,根本就不会输给男人,却与功名无缘。

  鱼玄机的诗在当时和后世都为人盛赞,明代文学家钟惺甚至夸她为“才媛中之诗圣”。此诗就写得非常大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首句以春日放晴来象征放榜,蟾宫折桂;次写看到上榜士子在崇真观壁上题名的盛况。这两句写得气势雄浑,势吞山河,正抒发了她满怀的雄才大志。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自己有诗才,却因为是女子,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空有满腹才情,无法与须眉男子一争长短,羡慕也是徒然。鱼玄机恨自己生为女儿身,不然就可以像那些及第举子一样赢得功名,披红戴锦,一日看遍长安花。此诗流露出争强好胜而又无奈的心情。

  诗中一个“自恨”和“空羡”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悲凉和无奈,包含了女诗人无限叹息和不满,也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自信和诉求。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只给男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而女子,无论多么有才华,也只能“空羡”,只能空怀怅恨。这首诗是她对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和满腔热血的酸楚和激愤,对自己无法像一个男子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叹息和呐喊,表面上是怨恨自己不能像男人一样参加科举,却蕴含了对埋没女子聪明才智的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怨恨和不满,不甘埋没、不甘雌伏的勇迈情怀和傲兀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里可以看出鱼玄机是一位有才华,有志向,有追求,有理想的自信的女子。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世人眼里都觉得女子只用在家相夫教子就行,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只是男子的事。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位有如此才情和思想的女子实属难得。

参考资料:

1、 王海泉.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D].河北大学,2011-05-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答张五弟

: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山下有我的茅屋,茅屋正对着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整年没有客来柴门常关,整天无所用心常觉心安。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也不妨喝点酒钓钓鱼,你只要能来就请常来玩。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8-99

终南有茅(máo)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终年:全年,一年到头。长:一作“常”。闭关:闭门谢客,断绝往来。谓不为尘事所扰。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自闲:悠闲自得。

不妨(fáng)饮酒复垂(chuí)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垂钓:垂竿钓鱼,喻隐居生活。但:只,只要。往还:交游,交往。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8-99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

  从诗的内容上看,此诗的主旨是要引起友人的兴致,招致他来相聚共乐。诗人首先描写他的隐居之所的清幽。虽是几间茅屋草舍,但面对着巍峨深邃、苍翠欲滴的终南山,开门即可观赏山色。头两句娓娓道来,不加丝毫藻饰,意在引起友人的联想。三、四句进而写自己的隐居生活情趣。从早到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无人打扰,更无机心杂念,煞是悠闲。为了吸引友人到来,又有意写自己终年无客,门虽设而常关,流露出几分寂寞。思念友人前来相伴之意不言而喻。最后两句,又以饮酒、垂钓等赏心乐事相招,直率地表达希望友人能经常来聚会的心愿。

  从诗的写法上看,全篇以诗代书,写得朴实、自然、亲切。为使友人从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出自己孤寂而清幽的心境,诗中有意采用重复的字眼和相同的句式。首二句连用两个“终南”,使友人加深印象,突出出门面山的优势。三四句又巧妙地把终南山的“终”字移用来创造给人以悠长、缓慢之感的时间意象。一个“终年”再叠加一个“终日”,两个同一结构的诗句反复、排比,用以烘托寂寞、清闲的心态,使人感到诗人在山中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静静生活下去,对世事不闻不问,甚至不管岁月的流逝,惟一遗憾的是不能与张諲朝夕相处。四个“终字”,两个“长”字的叠用,诗句节奏显得非常缓慢。

  全诗写得轻松自然,毫不着力。只有心地十分散淡、安闲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散淡、安闲的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田园言怀

: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贾谊急于仕进被贬到长沙三年,班超离家万里才封了个定远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这怎能比得上牵着白牛犊的巢父,饮水于清清的河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他在《乞归疏》中写道,“但愿生入玉门关”。“何如”、“饮水”两句用的是尧让君位于巢父和许由的典故。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巢父拒绝接受;尧把君位再让给许由,许由听后跑到颖水边洗耳,认为耳朵听到这个消息受到了玷污。此时,巢父正好牵牛饮水,巢父听说许由洗耳的原因后,认为洗耳的水受到污染,牛也不能喝,于是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多清高脱俗的两个人!贾谊、班超一文一武,文有惊世鸿文,武有治国之功,但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有家难回,这都是当官害了他们。许由、巢父不是没有君临天下的机会,更不是没有为官作长的素质,但他们都识透玄机,不入官场,不求功名,不沾利禄,无牵无挂,乐做田园之隐士,远避祸灾,逍遥自得,牵白犊饮清流,与贾谊、班超截然不同。李白终生都想从政,在此时似乎终于感悟到了。

  无论写自己归隐,或者劝人退后致仕,大多缠结在深山烟霞、野水瞑迷之间,生活则亦渔亦樵,且吟且醉。本诗却是借历史作比照:或则才调绝伦而沉论不遇如贾谊;或则象少时便有“挟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志,虽博得封侯万里而终抱未能生归玉门的隐痛的班超;前者悒郁而早夭;后者虽勉尽天年而仍不免遗恨。这样看来,倒不如学古高士许由、巢父那样躬亲耕种,凿井自饮,高居清流,乐其生死。既不以形骸为役;也不让心神徒劳来得自在呢!——以太白自由解放的灵魂看,这恐怕也正是他一向笑傲王侯、卑视卿相的素怀吧!

参考资料:

1、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52-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坊正字剑子歌

: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2

先辈匣(xiá)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先辈:指春坊正字。三尺水:三尺剑。吴潭斩龙子:西晋周处在义兴(江苏宜兴)斩蛟龙除害的故事。

(xì)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隙月:缝隙中的月光。比喻剑。练带:白色的绢带。剑光像白色的绢带。比喻剑很重。

蛟胎皮老蒺(jí)(lí)刺,鸊(pì)(tí)()花白鹇(xián)尾。
蛟胎:沙鱼皮做的剑鞘。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涂抹的意思。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

直是荆(jīng)(kē)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刺杀秦始皇。

挼丝团金悬簏(lù)(sù),神光欲截蓝田玉。
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簏簌:下垂的样子。蓝田玉:蓝田的美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áo)嗷鬼母秋郊哭。
西方白帝:神话中西方的神。鬼母秋郊哭:《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挥剑斩杀了拦路的大蛇,后来见一老母哭泣,自称我的儿子是西方白帝子,现在被赤帝子杀了。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2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春坊正字剑子歌》,是李贺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著名的咏剑诗。它以构思新颖、设想新奇、比喻奇异、主题深刻而著称于世。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这首诗说:“从来咏剑者只形其利,此并传其神”。这个切中肯綮的评语,为读者指出了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的写作时间,可能在入京作奉礼郎任内。“春坊正字”,唐太子宫中掌校正经史文字的官名,隶属于左春坊,所以称为“春坊正字”。“剑子”,即剑。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读的开头二句,直接入题,说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吴潭斩龙子”;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志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这四句紧接着说,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是涂抹的意思。“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在这六句里,诗人用“三尺水”、“隙月斜明”、“练带平铺”、“白鹇尾”等一连串的比喻,渲染宝剑的光亮,用“蒺藜刺”形容剑鞘的精美,并用周处长桥斩蛟的故事,极力赞美宝剑的不凡经历,重点在“形其利”,下面的六句则把笔力的重点转向“传其神”。“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跳动着的心——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希望为国解愁、为人赴难,盼望着难能再有一试锋芒的时刻;然而它却长时间地被闲置不用,整天被佩在一个九品文官春坊正字的身上。它会感到委曲、羞愧的。所以在这里诗人呼告、祈求:不要让这柄满怀侠义之心的剑宝整天无所事事,徒然让它的光辉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吧!这两句是全诗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这两个诗句里,诗人想落天外,比喻新奇,以飞扬之笔,点燃了全诗光照之火,成为统帅全诗的灵魂,把咏剑的主题升华到了咏人的高度,它十分自然地把宝剑的被抛弃、春坊正字的大材小用和诗人的失意不遇绾合在一起,咏剑的不能尽其用,实写人的不能尽其材;剑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和诗人的不遇的真实写照。咏剑是宾,咏人才是主。王琦评云:“通篇供剑以抒不遇知己之感。”可谓中的之言,接着诗人又写道:“挼丝团金悬,神光欲截兰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虽然久遭废弃,不得其用,但它的神威却不减当年。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在最后两个诗句里,诗人用了刘邦斩蛇的故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酒醉夜行,遇一大蛇当道。刘邦挥剑把蛇斩为两段。后来有人经过这里,见一老妇啼哭。问她的原因,她说她的儿子是西方之神白帝的儿子,化成龙,被赤帝的儿子(刘邦)杀了,所以伤心啼哭。说完这个老妇就不见了,她原来是西方的神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进一步渲染春坊正字宝剑的神奇威力。

  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比喻连珠,绾合自然,炼字妍冶而传神,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明神

: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英明的神灵掌管人间一切是非功过,怎会令它是非不分功过不明?即使是暗室也自有致祸之门。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请别以为暗室无人,就可以一掌遮天地!总有那么一天会来到:石头也会说话啊!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明神:对神的尊称。司过:掌握人的罪过。暗室:谓隐避之处,暗处。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lǜ)石能言。
石能言:石头能讲话。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这是一首短诗,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无限痛心。人世间事,错综复杂,诗人在无何奈何之余,只好藉明神以示警,设想到终有一天石亦能言,则一切是非恩怨,自无所遁于天地之间。语极沉痛。一二句谓神明司过,不冤枉好人,不放纵坏人;暗中策谋,乃招祸之门。三四句谓莫因无人知晓而敢于暗中欺人,将来总有一天,真相大白,石亦能为证。

  此诗纯为议论,而论中有象,其象则在“暗室欺人”、“石亦能言”;而议中寓情,其情在“岂令”、“由来”、“莫为”、“须虑”,虚字呼应,一气转旋,每转愈深。对此类题目的诗,实在是很难以一般七绝的艺术技巧来衡量了。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3、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3册:黄山书社,2009:227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