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壹斋师钱书图 其一

:

长铗归来尚有车,短镫檠在即吾庐。不知疏傅黄金外,可载兰台几卷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祁寯藻

祁寯藻

(1793—1866)山西寿阳人,字叔颖,一字淳甫,号春圃,晚号观斋。嘉庆十九年进士,官至大学士衔礼部尚书。道光十九年,曾奉朝命视察福建海防及禁烟事。生平提倡朴学,延纳寒素,士林归之。诗古文词均卓然成家。卒谥文端。有《马首农言》、《勤学斋笔记》。 1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采桑子·严宵拥絮频惊起

: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塞上的夜,沉沉如水。月落的时候,秋霜满天。罗衾不耐五更寒。曾几何时,小园香径,人面如桃花。你牵着她的手,闭着眼睛走,也不会迷路。

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
那时的翠被,是多么的温暖。那时回廊下,携手处,花月是多么的圆满。如今,边塞。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你只能一遍一遍数自己的寂寞。守护一朵小小的灯花。在梦中,已是十年飘零十年心。

参考资料:

1、 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2572、 《宋词精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293页3、 华鸣凤.宋词三百首.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85

严霜拥絮(xù)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面毡(zhān)(wéi)火不红。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严霜:严寒的霜气。霜起而使百草衰萎,故称。絮:飞絮。斜汉:即天河、银河。毡帷:毡做的毛毯。

香篝(gōu)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suì)灯花似梦中。
香篝:熏笼。古代室内焚香所用之器。疏钟:稀疏的钟声。穗:谷物等结的穗,这里指灯花。

参考资料:

1、 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2572、 《宋词精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293页3、 华鸣凤.宋词三百首.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85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

  全词围绕着边塞的寒夜进行描写。

  上片全是用的景语,词人用“严宵”“拥絮”来透露塞上寒夜的寒冷,也从中透露出自己凄苦的心境。“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首句就写出夜的寒冷,这里的“絮”做两个解释,一个是上文所提到的棉被,意思便是半夜用被子裹着身体,还有一个就是指柳絮般的雪花。整句的意思便是严寒卷起雪花,令其如柳絮般飞舞在空中。不过从“频惊起”这三个字来推敲,这里的絮当做棉被来解释。因为夜里太过寒冷,几次从睡梦中被冻醒,屋内尚且如此,屋外的旷野上更不用说了,“扑面霜空,斜汉朦胧,逼毡帷火不红”。天空寒雾迷漫,银河仿佛横亘在夜空上的河流,被寒气所笼罩,在这样的天气下,军营里的炉火,再怎么添加柴火,也是烧不旺的。

  下片词人便峰回路转,从景转心,开始了联想、回忆、幻境相结合的心理描写。“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香篝翠被浑闲事”,一段似梦非梦的描述,仿佛让读词的人与他一同回到了温暖的家中,守着暖炉,怀拥翠被,温暖舒适。这里的描述并非完全是身体上向往的舒适,更多的则是表达心理上的一种向往,向往自由轻松、宽松舒适的环境。“香篝”是古人在室内焚香所用的器具,而”翠被“则是背面鲜丽柔软的被子,这两样事物看似是纳兰对家的渴望,纳兰也知道这一切都是“浑闲事”,他“回首西风”,妻一切不过是想象出来的美梦一场罢了。最后两句:“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这时词人听到稀疏的钟声,而帐中只有“一穗灯花”,在灯光朦胧中,作者如在梦中,不知身在何处,孤凄情怀,只能以词写心,托物言志。

  这首词写塞外的苦寒、孤寂、霜气卷着雪花阵阵飞起,扑面而来的是冬日寒冷的天空,情景交融,词人用词精妙,令人哀婉叹息。

参考资料:

1、 钮君怡.纳兰词(线装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932、 张明林.纳兰全集.辽宁:辽海出版社,2014:2143、 彭玉平.人间词话.上海:中华书局,2010:3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新雷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参考资料:

1、 黄刚 .《张维屏诗文选》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81 .2、 重庆出版社 .《读点经典·第27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60 .3、 黄勤堂 .《哲理诗选析》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219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创造万物。又作“造化”。每于:常常在。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千红万紫:指春天时百花齐放的局面。著:妥当,明显。又作“着”。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这里象征着春天将很快来临。

参考资料:

1、 黄刚 .《张维屏诗文选》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81 .2、 重庆出版社 .《读点经典·第27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60 .3、 黄勤堂 .《哲理诗选析》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219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新雷,就是春雷。经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一声春雷,引来明媚如画的春天,人间重新呈现出勃勃生机。这首诗写了诗人渴望春天尽快到来的急迫心情,以及春天即将来临的喜悦。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

  “造物无言却有情”造物,万物的创造者,指天。造物无言,来自孔子《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原意是,天什么时候说过话呀,但四季的轮转,百物的生长,都由它来掌管。这句是说:天不会讲话,但却是富有情感的。

  “每于寒尽觉春生”寒,寒寒冷,指冬天。觉,启发,催动。意思说:每当冬天将要完了时,就催动着春天到来。这就是诗人认为天有情的地方。其实,四时变化,冬去春来,是一种自然规律。诗人把它说成是天有情感,有意这样做的,正是诗人自己有情,他感到春天即将来临了,产生了无限的喜悦,和对天——造物主的感激之情。同时,还有渴望尽快让春天到来的希冀。

  其次,诗人在处理全诗情绪的转换时,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这一美学手段。

  诗人不写新雷之后满目欢愉的情形,而集中写新雷炸响前夕,万物俱备而万物俱待这一关键时刻,使画面更富悬念,更具戏剧色彩。因为造物有情,寒尽春生,千红万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时间仿佛处于静止的等待之中。这是巨大变化前夕的平静,是第一声春雷炸响前的寂静。所以,平静、寂静之中,蕴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变。在人们的情绪上,只有这样的时刻,最令人紧张,也最富于想象力。诗人抓住了第一声春雷炸响前夕这个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更能表达他对春天的渴望,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渴望。

  这首诗写诗人呼唤春天,是自然界的春天,也是社会的春天。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黑暗落后,诗人希望改变这种现状,社会发展也必然要改变它。诗入借新雷的描写,渴望和坚信社会变革的到来。诗的构思巧妙,情调激昂向上,语句清新,寓意深刻。读着它,仿佛感受到诗人激动的脉博,不由产生奋发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王洪.《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9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第45页2、 李元洛.《在天愿作比翼鸟·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93页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xǐng)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凭仗:倚仗;凭靠。丹青:指亡妇的画像。省识:记忆起、忆起。盈盈:此语含有双关意,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

别语忒(tuī)分明,午夜鹣(jiān)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gēng)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忒:方言,太、特。鹣鹣:即鹣鸟,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参考资料:

1、 田萍.《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第45页2、 李元洛.《在天愿作比翼鸟·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93页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词的上阕,抒写了丹青重识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伤,更不用说是面对展露容颜笑貌的画像了。放“沮咽却无声”,起句感情凝重。因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从前悔薄情”,语痛情切,读后如见作者对着画像呼唤亡灵表示悔痛的情景。从前未必薄情,然而言“悔薄情”者,严厉责己,正表现出爱之深、爱之切。“凭仗丹青重省识,一片伤心画不成”,道出了突然见到亡妻画像时的复杂心情与怆绝感情。生时虽然同床共席,但死别使他们分离,今天凭借画像重新见到了那清俊的面庞,盈盈的双目,怎能不使他悲伤欲绝呢?“画不成”这一句,用元好问《十日作》成句,意谓因伤心一片故难以握笔填词,上阕就在这样浓重的伤情中结束。

  词的下阙写回忆诀别的哀痛。“别语忒分明”一句,虽未具体写别语的内容,但它包含着妻子临终时没说完的肺腑言、衷肠语。如今它是那样清楚地回响在耳边。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声音,孰料它竟成永别的遗言!言犹在耳,痛定恩痛,令人不胜其哀。“午夜”三句,以“梦”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鹣鹣梦早醒”,喻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却中道分离。这里用“避讳”手法,不忍言死,既以减轻自己的悲伤,也表现出他对妻子的挚爱。自妻子死后,他时刻处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听着风吹檐前铁马,更鼓声声,痛悼、思念之情,便齐涌心头,常常泣不成声。“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之句,化用唐明皇闻铃总念杨贵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发了这种恨好景不常、好梦易醒,无限思念、无比哀痛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年:第112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

: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
深宫中大好的春色有谁怜惜?傍晚时分,她站在石阶上久久伫立。别院传来管弦之声,隐隐约约,不甚分明。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
又到了梨花将谢之时,今晚的绣花被依旧透着春寒。将朱门锁上,冷冷清清。梦中,她得到了君王的宠幸。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23页 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20页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yáo)阶伫(zhù)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
深禁:深宫。禁,帝王之宫殿。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瑶阶:玉砌的台阶,亦用为石阶的美称,这里指宫中的阶砌。管弦声:音乐声。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
绣被:带花和文字的被褥。朱门:指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後泛指富贵人家。承恩:蒙受恩泽,谓被君王宠幸。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23页 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20页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

  这首小词委婉缠绵,深挚动人。其作法别致, “全从对面写来”即词人借“宫禁”中一女子的形象抒写其相思相恋的苦情。如此作法不止婉曲含蓄,且能得到更为深透的艺术效果。

  词人所钟爱的人入宫之后,容若还抱将来限满出宫更为夫妇之望,已如前述。这时候容若尚未和卢氏结婚,所以要留着正配的位置等他的恋人,正以“稳耐风波愿始从”相吻合。

  但不幸的是恋人人宫之后,不等限满出来容若便去了另一个世界。她身体本来怯弱,又是个神经质的女性,因倾心容若的缘故,无端遭人嫉忌,被送人那深沉宫禁,虚了鸳盟,抛了凤侣,葬埋了花容月貌,辜负了锦样年华,当然使她万分悒郁。

  而词中可见恋人入宫后,从未得皇帝临幸。容若写此词,并非要描写恋人与其他宫女一般望幸的心理,不过表明她始终是清白的女儿身,始终属于他自己罢了。

参考资料:

1、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229-23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兰赋

: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有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秋林空寂,百草凋衰,似有幽香从林中传来。这香味既像围着衣襟在弥漫,又不时缭绕于鼻端。虽然若断若续地似来自远处,却和悦温馨,沁人心脾,香味独特。我心中很诧异,这是兰花的芳香,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不知道寒天已到?

  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于是顺着地埂去寻找,沿着兰花池,拨开叶片,仔细地数那正开或尚未开的花朵。果然那兰花好似开口说话了,说我在这里。一看已经谢了差不多一半,整个枝条还挺着。像是眼含泪水有所期待,采摘者虽然来迟,却也使自己心中高兴。若不是因为风吹香动,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道。于是把兰花拾进书斋,放在明亮的窗前,朝夕为伴。担心它薄叶难禁秋霜,发茎又少形体孤单,加上风吹日晒,可能会受不了而生病。于是又把这兰花放在饰玉的几案上,用绣金的屏风围盖。经常利用进出的一些暇余,掀起围盖来再三嗅花香。谁知这七朵花连续开了竞有一百日,开到后来,仍然精神内敛,不稍松懈。露因为冷而未晾干,花茎劲韧难于摧折,花瓣敛聚花期很长,香味虽淡却逸向四方。秋风虽在为它减却仪容,冷月却为它增添光彩。留下最艰贞一朵花,慰藉那大半生的萧条。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我情不自禁地心神为之倾覆,对它顾眷情深。解下身上的所佩等杂物,沐浴而独处,让自己的思想在空寂中自由驰骋,静静的屋檐风铃缄默不语。那赞颂的歌是这样: “秋雁经过长空,秋天的江水平静无波。兰花却与此不同,经秋更芬芳。秋啊秋啊,你能拿兰花怎么样呢?”

参考资料:

1、 王尧 刘锋杰.大学语文.苏州市: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210-211页2、 吴云.历代骈文名篇注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628-630页3、 陈建群.袁牧散文精选注释.昆明市:晨光出版社,2006年:22页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jū),复氤(yīn)(yūn)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xūn)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兰:兰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草兰,又名春兰。一茎一花,花清香。一茎数花者为蕙,俗名蕙兰。又一种开于秋季,亦一茎数花,以产于福建,故称建兰。萧曼:高远的样子。袭裾:熏染衣襟。裾:衣服的前襟。氤氲:气流动荡弥漫。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熏熏:和悦貌。

  于焉步兰陔(gǎi),循兰池,披条数萼(è),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chéng)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yú)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qiān)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xī),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biāo)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suì)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陔:田埂。披条数萼:分开树条数着花朵。枨:触动。舁:抬。萧斋:书斋的别称。虑:忧虑。党:亲朋相伴。褰:撩起,用手提起。开竟百日:竟然开了百天。晚景后凋:绽放得迟,凋谢也晚。含章贞吉:内涵文采,中心纯正。晞:干。瓣以敛而寿永:花瓣因收敛而保持时间长。香以淡而味逸:香气因清淡而长时间有味道。商飙:秋风。损威:减损威力。增色:增加色彩,更加艳丽。灵长:延绵长远。萧瑟:萧条寂寞。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布覆:边布盖满,即充满内心。容与:安逸自得貌。析佩表洁:解下玉佩表明高洁。浴汤孤处:沐浴后孤居幽处。流思:思绪飞扬。静风琴:没有风而檐闻的铁片不动。风琴:挂在檐间的铁片,风吹相撞发出声音,也称风铃、铁马。

参考资料:

1、 王尧 刘锋杰.大学语文.苏州市: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210-211页2、 吴云.历代骈文名篇注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628-630页3、 陈建群.袁牧散文精选注释.昆明市:晨光出版社,2006年:22页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文章先写发现兰花的经过,然后代兰花拟言,写兰花之情操;接着写作者移兰入室、倍加珍爱,衬托兰花品格的高洁;再接着正面讴歌兰花的“晚景后凋,含章贞吉”的品质;最后,以四言诗作结,寄寓作者的感慨。这篇小赋作者通过对兰花的描写和歌颂,表达了他不同流俗、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此赋以四六言为主,有骈赋之风,但还是文赋的笔法,灵动流畅。

  文章从闻到兰的香气写起。“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这股香气在天气寒冷、百花凋谢的远方传来,芳香异常,引起作者的惊异。猜想一定是秋兰发出的香气,于是“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这里作者笔下暗示出两个问题:一是兰不以华美艳冶诱人,而是远居幽深,芳香自溢;二是百草披靡而兰花正香,暗示了兰耐严寒、傲雪霜、坚韧自持的性格特点。这样写既寄寓着作者的思想,又为下文“舁之萧斋,置之明窗”的描写做了铺垫。

  作者在寻找兰的时候,果然兰在那里说话了,它大声地喊道:“我在这里。”(“某在斯”)于是作者靠近去看,只见这株秋兰已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它两眼含着泪水,像是有所等待;然而高兴的是采集它的人终于姗姗而至了。这是正面描写秋兰的第一层。作者落笔不俗,将秋兰人格化。兰虽以孤芳傲世,但是毕竟还希望人们闻到它的香气。同时这一描写,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隐居与出世的矛盾心情。

  接着作者把兰抬进自己的书房,以便朝夕相对。又顾虑天气渐冷寒气袭人,于是“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作者在工作百忙之余,也“必褰帘而三嗅”。这层描写充满了诗意,作者对兰不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方法,而且又以夸张的笔墨和激情叙写自己对兰的喜爱,以寄托自己对清高处世生活道路的欣赏。

  从“谁知朵止七花”开始,作者对兰进行更深层次的描写。它虽然开花不多,但却“开竟百日”,而且凋谢得很晚,始终含美于内而又安祥贞静地迎接着气候的变化。直到很冷的时候,花梗已冻得僵直,但仍坚韧很难被折断;花瓣已冻得收缩,但仍像要开放的样子,而且淡淡地散发着香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秋兰最后留着一朵花儿,挣扎在严寒之中,来安慰半生沦落的人,令之心神感动。因此“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一句,是物情人情的高度统一,也是作者对秋兰最大的歌颂和赞美。

  文章最后几句用诗歌的形式结尾,是赋体常用的形式,它起到总括前文的作用。赋的写作特点通常是“体物写志”,因此体物铺叙之后的诗歌结尾,也正是作者点明主题、披露作意的时机。本文“写志”的地方在行文中时有流露,“歌曰”部分更是集中表现,作者直接提出:兰幽居避世,清高自守,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

  这篇小赋,作者注意字句的工整对仗,音节的轻重协调,内容新颖,融合作者的独特感受,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这篇赋作者通过赞美兰花不以艳色媚世,徒以幽香怡人的高尚品质及兰花的清幽高洁、凌寒独秀的品性风貌,寄托了作者洁身自爱、超尘脱俗的人格追求及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

参考资料:

1、 王尧 刘锋杰.大学语文.苏州市: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210-211页2、 宫晓卫.清代散文.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56-5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