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城尖径昃(zè)旌(jīng)旆(pèi)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峡坼(chè)云霾(mái)龙虎卧,江清日抱鼋(yuán)鼍(tuó)游。
坼:裂缝。霾,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日抱:指日照。鼋:大鳖;鼍:鳄鱼。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断石,指峡坼。
杖藜(lí)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7-278
)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7-108陇(lǒng)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陇头、陇上:《全唐诗》作“垅头”、“垅上”,同时又注明应作“陇”。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shì)千里。
浅才:微才。通:往来。一命: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适:走、往的意思。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7-108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02-203
)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华山顶上的高松,玉立亭亭凌霜傲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天生的百尺长松,岂能为小的狂风所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而桃李却与长松不同,它们所卖弄的是艳丽的美色,使行路之人为之着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当春光已尽之时,它的碧叶就化成了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希望君要学长松,切记不要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受屈而忠心不改,然后才能辨别谁是真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
见君乘着骢马,知道您要上太行之山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果然此地摧车投轮,道路十分艰险,千万要注意安全,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我如丰年之玉,被弃置在秋田的草丛中。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您要为官清正廉洁,努力工作,不要以年老为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1-342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太华:即西岳华山。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biāo)折?
微飙:小风,微风。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阳艳:亮丽美艳。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cōng)马,知上太行道。
骢马:毛色青白的马。太行:宋本原作大山,《文苑英华》作太行,今据改。摧轮:谓山路难行。曹操《苦寒行》:“北上大行山。艰哉何巍规。羊肠坂洁屈。车轮为之摧。”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丰年玉:《世说新语·赏誉》:“世称庚文康为丰年玉。”刘孝标注:“谓亮(即庚文康)有廊庙之器。”
但勖(xù)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勖:勉励。冰壶心:谓冰清玉洁。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1-342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此诗中作者以高大挺拔、不畏霜雪的青松形象为喻,歌颂了在黑暗、腐朽、反动势力强大压力之下,不肯同流合污、傲岸不屈的君子。而以只能在春光中“卖阳艳”的桃李作比,讽刺和嘲笑了那些只会阿附权贵、随波逐流的历史小丑,指出他们虽能取媚炫赫于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碧叶成黄泥”的可悲下场,绝没有好结局。
诗分三层来写,每四句表达一层含义。“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首四句以青松之傲岸,喻君子之高风亮节。太华,指西岳华山。微飙,微风。这四句表面是说:西岳华山之上,生长着高大的青松。它巍然挺立,不畏风雪严寒。大自然赋予它百尺高的躯干,微风岂能将它吹弯吹折?实际意义则是,真正的正直之士,都是些在权贵面前傲岸不屈的人,面对腐朽势力的迫害毫不畏惧。他们耿介正直,与生俱来,永不更改,绝不动摇。诗人用“长”、“亭亭”、“百尺高”来描绘着青松的形象,显示出其生长于高峻雄伟的名山之上挺拔傲岸之姿。以此象喻君子坦荡的胸怀、正直的德行、耿介的性格、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而“岂为微飙折”一句,以反诘作颂语,顿挫有力,表现出诗人对丑恶势力充满蔑视的鲜明态度。
接下来四句,写与青松形象恰恰相反的桃李。“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桃李之花在阳光明媚、天气晴暖、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来卖弄自己鲜艳的姿容和美色,走路由此经过的行人莫不被其迷惑。然而,本质使然,当春光逝去之后,花儿褪色、凋零,乃至秋风起,便连碧叶也飘落得荡然无存,全都化作尘泥了。这里,以桃李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卖身投靠、钻营投机、取悦权贵而得逞一时的小人,他们虽然暂时占据春光,得意非凡,使人们一度为假象所迷惑,以为他们会永远春风得意。但是一旦“春光扫地尽”,小人们所依附的权贵犯科、倒台,他们所依仗的腐朽势力大势已去,那么,这些人也就会“树倒猢狲散”,随之彻底完蛋。最后只落得个“碧叶成黄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可悲下场。
桃李和青松,诗人是以对照的方式来描绘的。以松树的挺直,衬托出了桃李的低矮、卑琐、弯曲;以松树的凌霜傲雪,衬托出了桃李的畏风畏雨;以桃李的卖弄阳艳,来反衬松树的刚正不阿;以“花、叶成泥”,来映衬青松的四季不改其容、千载仍挺立、雪压霜摧不失其青翠本色的坚贞个性。这种对比的写法,通过相互映照、反衬,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不仅节省了许多笔墨,也言简意赅地逐层揭示了题旨,给人以非常深刻豹印象。是非曲直异常分明,使人一望而知,马上便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诗人奉劝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希望他能够学习松树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而千万不要象桃李那样,靠着趋附时势而娇艳一时。作为监察御使,更应坚持真理,即使受到打击和挫折,也决不改变志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受屈不改心”,这是李白在唐玄宗统治集团黑暗统治之下,坚持进步政治理想的决心,也是向打击、迫害他的腐朽权奸的勇敢挑战,对黄裳之流的讽刺与规劝。
这首诗政治针对性较强,立场鲜明坚定,讽喻辛辣而刺意直切,使人读之,对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但是,因为较为直白,因而思想内涵不够丰富、浑厚、博大,认识的深度也略有欠缺。艺术上,首四句写青松,次四句写桃李,末四句为劝戒之语,形式整饬,结构完整,形象对比鲜明。吕居正《童蒙训》云:“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如杜子美诗颇近质野处……鲁直诗太尖新太巧处……”可见艺术欣赏不应专看其优点,也应知其不足。李白此诗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此诗与他的那些想象丰富、笔力劲健、情感充沛的回肠荡气之作风格有异,在表达正确思想的同时,艺术感染力略显逊色。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12-315
)
参考资料:
1、 宗传璧.韩愈诗选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292、 (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绍良选注,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1333、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韩愈集:凤凰出版社,2014.10,:624、 张在军.吴秀军编著,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 一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57参考资料:
1、 宗传璧.韩愈诗选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292、 (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绍良选注,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1333、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韩愈集:凤凰出版社,2014.10,:624、 张在军.吴秀军编著,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 一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57该小诗仅短短十六个字,却色彩斑斓,对比强烈,既有绘画般效果,又有山水动静之韵味,在以追求险怪为主的韩愈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诗开头“条山苍”三个字。写出了中条山的苍翠之色,而仅以一个“苍”加以概括,也足见山势之大,浑然一色。同时,诗人写山,以河为比照和衬托,黄河流经中条山下,滔滔漭漭,浊浪排空,一片混黄之色,与苍翠之山色形成鲜明对比。诗写景状物,寄意深远。高山、大河为眼前实景,“苍”与“黄”,以强烈的颜色对比,强调视觉的差异,达到山水分明的艺术效果。
后两句,进一步写河、山,河之黄是因其浪涛汹涌,奔腾不息。山之苍是因其满山松柏,苍翠欲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人生岁月就像这滔滔奔涌的黄河之水,一逝不返;生命是短暂的,但崇高的品德和人格却是永恒的,它像万古长青的松柏那样,永存人间。“松柏在高冈”这一喻象,表达了作者欲奋发有为、特立人间的宏伟理想。诗的境界博大,格调高亢。而“浪波”与“松柏”,一动一静,指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
诗的立意高远,境界阔大,中口而出,率尔成章。颇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苍莽古劲,而格调更加高扬苍山翠柏,急水洪流,成为诗人精神的寄托,志趣的象征。因此,与其说此诗是写景,不如说是咏志。思随大河阔,志逐苍山高,青年诗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形象,卓然而出。
参考资料:
1、 (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绍良选注,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1332、 张在军.吴秀军编著,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 一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573、 吴小平编选.新编唐诗一百首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06年6月:724、 吴小平.韩孟诗派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33
)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偏僻的街巷里邻居很多, 高兴的是跟隔壁的邻居在同一个屋檐下。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蒸梨常用一个炉灶, 洗菜也共用一个水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一同去采药, 夜晚读书又共同分享同一盏灯。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虽然住在城市里, 我们还过着像樵父和渔父一样的乡村生活。
僻(pì)巷邻家少,茅檐(yán)喜并居。
僻:偏僻。 檐:屋顶伸出的部分。
蒸梨常共灶,浇薤(xiè)亦同渠。
薤: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作蔬菜食用。
传(chuán)屐(jī)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传:送。屐 :木底鞋。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qiáo)渔(yú)。
樵渔:打柴、捕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