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你我命运何其艰难,十年间转徙漂泊,居无定所,如那随风飘转的蓬草。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国事艰难,战事不断,转眼间青春已逝,再相逢都已是白发苍苍。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相聚短暂,月已西垂,北风萧萧,你又要踏上遥远征程。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今日一别,天涯遥遥,汉水楚云相距万里,这无尽的伤感啊,如何能消?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yǎo)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杳杳:犹渺茫。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并非是宋玉喜欢隐喻托讽常常有微辞,而是楚襄王沉迷艳梦醒来得实在太迟。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自从那惊世名作《高唐赋》写成传开之后,有关楚天云雨的诗章被认为全都可疑。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400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 二:线装书局,2002:740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20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xiāng)王梦觉迟。
关:涉及。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事楚襄王。微辞:以委婉含蓄的言辞托讽。襄王:楚襄王。
一自高唐赋(fù)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楚天云雨:后以云雨指代男女合欢之事。此指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400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 二:线装书局,2002:740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20这首即事议论之诗,借宋玉以写自己,含蓄深刻而措辞委婉。
诗的前两句是说,并非宋玉特别喜爱隐舍不露的言辞托讽,正是因为襄王沉迷艳梦,迟迟不醒,这就暗示自己确有微辞托讽之作,而且是事出有因,不得不然。后两句是说,自从《高唐赋》问世以后,凡是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便都值得怀疑为别有托讽了。这就暗示说,诗人自己另一部分写男女情爱的诗作并不一定另有寄托,但人们因为受了微辞托讽的《高唐赋》式作品的影响,便都怀疑它们有所寄托了。李商隐用“尽堪疑”的词语,是想表明这种“疑”事出有因,同时又是想表明这种笼统的疑并不符合实际。
李商隐与宋玉,都属于多情才子、沦落文人一类。由于遭际相似,李商隐的偏爱宋玉,更多表现为自叹与自伤。李商隐在当时境遇之中,常常是“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乐游原》)。深曲浓重的愁思,沉缅绵邈的情感,产生了“楚天云雨俱有托”的艺术表达和追求。诗人的拳拳之心应当得到后人的理解。然而诗人非但没有得到时人的理解,更被置之于无端的猜测和粗暴的责难之中。后二句“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既是辩说其诗并非篇篇寄寓世事,也是讥诮世人无知,徒然疑忌,其中更有“才命两相妨”、“多情岂自由”的伤感。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234-2352、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35-1037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水边沙地树少人稀,满腹离愁又被晚钟勾起。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野泉侵路不知路在哪,不遇山僧谁解我心疑。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秦地有位叫罗敷的女子,在绿水边上采摘桑叶。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白皙的纤纤手指攀在青枝上,嫩红的面容在阳光下特别鲜亮。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蚕儿已经饿了,我该赶快回去了,达官贵人莫在此耽搁您宝贵的时间了。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32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秦地罗敷(fū)女,采桑绿水边。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素:白色。“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妾(qiè)欲去,五马莫留连。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32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更沽(gū)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前嘶(sī)马愁。
沽:买。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兴:感兴,感怀。明珠莫暗投:喻贤者应择主而仕。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