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源分竹亭

:
绕屋扶疏千万竿,年年相诱独行看。
日光不透烟常在,先校诸家一月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言史

刘言史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7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夕阳楼

: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花明柳暗,忧愁绕着天时转。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要想问孤飞的鸿雁,你将飞向何方?岂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样悠悠茫茫!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16

在荥(xíng)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夕阳楼:旧郑州之名胜,始建于北魏,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曾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等齐名。荥阳:在河南省郑州市荥阳一带。是:指夕阳楼。所知:所熟悉的人。萧侍郎:即萧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chóng)城更上楼。
花明:九月繁花凋谢,菊花开放,特别鲜明。柳暗:秋天柳色深绿,显得晦暗。绕天愁:忧愁随着天时循环运转而来,秋天有秋愁。重城:即“层楼”,指高高的城楼。楼:指夕阳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yōu)悠。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16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像《登乐游原》一样,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灵与肉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心灵的宇宙愁云密布,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不愿,不甘,乏力,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诗人登楼所见景物有二:一曰花明柳暗。二曰悠悠孤鸿。众所周知,任何诗人描摹景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审美选择,并把选择对象在自己的心灵中加以主观化的熔铸。成为诗人自己的经过改造了的景物。《夕阳楼》诗中所出现的“花明柳暗”,说明时值春色烂漫的季节,大自然本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天地。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峰回路转”、“又一村”的那种感觉,而是把弥漫在诗人自己胸际黯淡的愁云,又转而弥漫到“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而且诗人胸际的愁云又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成了“绕天愁”,此愁不同于它愁,此愁悠长、纷乱。李商隐诗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讲究的,同一事物,他不说“柳暗花明”,而写成“花明柳暗”,词序排列由明而暗,而愁,以显出情绪变化的层次,如按通常“柳暗花明”的说法,便乱而无序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关注,造境的巧妙。

  诗中三 、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 ”,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此诗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8-119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席上贻歌者

: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和盛开的鲜花,街市四通八达。楼上正灯红酒绿,清唱一曲后,又是一番觥筹交错。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在这宴会上也有客居北方的南国人,请你不要再唱撩动人乡思的《鹧鸪曲》了。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62、 王力、蒋绍愚、唐作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23、 唐诗观止编委会编.《唐诗观止·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25

花月楼台近九衢(qú),清歌一曲倒金壶。
贻:赠给。九衢:犹言九陌,指都城中的大道。清歌:清脆的歌声。倒:斟酒。金壶:纹饰华丽的金色酒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zhè)(gū)
鹧鸪:指《鹧鸪曲》。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62、 王力、蒋绍愚、唐作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23、 唐诗观止编委会编.《唐诗观止·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25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诗人采用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歌者歌唱艺术的敬佩,同时又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第一、二两句描写歌唱环境。“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写长安的酒家歌楼,这是一个引子。这两句诗,采用了由远而近、由外及内、步步引入的手法。天空,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街市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展现的是一幅繁华都会的景象。接着便是一座高楼的外景,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照着它周围盛开的鲜花。

  画外音,是声声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接下去是酒楼上,灯红酒绿,年轻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举杯、言笑等景象,这两句诗把时间、地点、环境、宴席、歌者、听者,还有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都表现出来了。词简意丰,有虚有实,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第三四两句描写歌清酒兴。歌,愈听愈动情;酒,愈饮愈有兴,歌声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两句不言酒而单写歌。而且,诗人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据说鹧鸪有“飞必南翥”的特性,其鸣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曲》就是“效鹧鸪之声”的,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尽管诗人在开头二句极力描绘了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从后二句中自称“江南客”,可看出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所撩动。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曲》,难免产生“游子乍闻征袖湿”(《鹧鸪》),终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诗人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充分体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诗人正是歌者知音,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诗人也期望歌者能够成为这“心声”的知音。这就使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辞浅意深,曲折感人。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4972、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16093、 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3274、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347-134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山夜月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山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间;拨弄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95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35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山:一作“春来”。

(jū)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鸣钟:一作“钟鸣”。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95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35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69-67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远看山有色(sè),近听水无声(shēng)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jīng)
惊:吃惊,害怕。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2、 《闽南方言与文化》编委会编,闽南方言与文化 教师教学参考手册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部分,厦门音像出版社,2009.12,第67页3、 谷鸣 季东主编,小学生古诗欣赏辞典,宁波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3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
大人乞马癯乃寒,宗人贷宅荒厥垣。
横庭鼠径空土涩,出篱大枣垂珠残。
安定美人截黄绶,脱落缨裾暝朝酒。
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
枉辱称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强絙断。
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
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
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

大人乞马癯乃寒,宗人贷宅荒厥垣。
向长辈借来瘦马,我骑入洛阳,向族人租借的宅子满目荒凉。

横庭鼠径空土涩,出篱大枣垂珠残。
空庭里只有老鼠跑来跑去,几粒残枣在出篱的树上摇晃。

安定美人截黄绶,脱落缨裾暝朝酒。
安定城的君子,可叹你调任外放,却仍然饮酒自娱,不放在心上。

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
直到还乡之日你未能登上高位,也从此断绝了我扬名的希望。

枉辱称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强絙断。
枉称知己,怕玷辱了你的眼力,接引的绳子断了,知遇之恩难忘。

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
当初我满怀豪情随洛风入都,天门未开,前路被狂犬拦挡。

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不料相马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我落魄异乡,眼看着青春耗光。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
归家时,枯瘦的脸上毫无光泽,鬓发稀疏,好像大病了一场。

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
想写一篇传奇去干谒权贵,一个遭弃的皇孙,谁肯把我欣赏?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
年秋天只好再踏上赴京之路,今日与君话别,明日山高水长。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9-332、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96-97

大人乞马癯(qú)乃寒,宗人贷宅荒厥(jué)垣。
大人:古人对父母称号,诗中指母亲。乞:给予。癯乃寒:瘦弱。宗人:同族人。厥:其。

横庭人径空土涩(sè),出篱大枣垂珠残。
涩:干涩粗糙。

安定美人截黄绶(shòu),脱落缨(yīng)(jū)暝朝酒。
安定美人:指皇甫湜。黄绶:县尉所佩黄色丝带。缨裾:冠带和衣襟,指官服。

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
白笔:唐制七品以上官员用白笔代簪子。清声:好名声。

枉辱称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强絙(gēng)断。
枉辱:谦辞,有“屈承”之意。犯君眼:得到你的重视。排引:引荐。强絙:粗大的绳索。

洛风送马入长关,阖(hé)扇未开逢猰(yà)犬。
长关:长安的城关,古称长关为长都。阖扇:门扇,此指“君门”,即皇城大门。猰犬:应作“瘈(zhì)犬”,疯狗。

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坚都:两位古代善相马者,指刀坚和丁君都,诗中代指主管考试的礼部官员。幽单::犹孤独。春老:春光消逝。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
膏:滋润的面部肌肤。

欲雕小说干(gān)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
雕:写作。干:干谒。天官:吏部官员。宗孙:李贺自谓。不调:不被选中。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kōng)(tóng)叙别长如天。
下元:唐人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崆峒:洛阳代称。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9-332、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96-97
大人乞马癯乃寒,宗人贷宅荒厥垣。
横庭人径空土涩,出篱大枣垂珠残。
安定美人截黄绶,脱落缨裾暝朝酒。
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
枉辱称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强絙断。
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
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
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共二十句,平仄声交替押韵,不断换韵,诗意也不断地转换。首四句,押平声“寒”韵,诗人自叙应河南府试时的贫窘状况,母亲给予的马很瘦弱,族人借给的住宅墙垣断缺,院里小径纵横,破篱上挂着几颗残枣。次四句换押上声“有”韵,转写皇甫湜失意潦倒的近况,他解下黄绶,脱落衣冠,早晓沉湎于饮酒。“枉辱”四句,上、去声“潸”、“铣”、“翰”韵通押,叙述自己蒙皇甫湜赏识,方欲荐引。但一到长安。又遭排摈,诗意正指皇甫湜支持李贺赴京应礼部试而遭失败的往事。“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四句,上声筿、皓通押,控诉礼部官员选拔人才,草率从事,又描写自己应考失败后憔悴失态的情状。结尾四句,换押平声先、寒韵,诗人向相知的前辈坦陈心胸,意欲向吏部上书。“长如天”,以浩无边际的空间,比喻时间之久长。后来的事实证明,皇甫湜与李贺再也没有碰过头,正是“长如天”。

  李贺想通过科举,作为仕宦的正途,从而实现自己进步的政治理想。但在“任人唯亲”路线的抑制下,这种希望是难以实现的。从亲身“逢楔犬”的遭遇中,诗人对“坚都”这批握有用人重权的腐朽势力,发出了“相草草”的怒斥,表明他已经感受到当时政治的黑暗,表达了他对腐恶势力压抑人才的憎恨。诗人情绪很复杂,所以此诗题为“杂叙”,很切题。诗中所述人事,所抒情感,情真意切,为读者深入认知李贺生平事迹及其交游,提供了重要依据。

  吴闿生《跋李长吉诗评注》:“昌谷诗上继杜韩。”韩,就是韩愈。李贺诗深受韩愈的影响,此诗就是一例。《仁和里杂叙皇甫浞》不论叙事、抒情、造语,均极奇崛,绝去畦径,有韩愈的风调。全诗想象奇特,峭拔警迈。诗笔纵横腾跃,运用古体诗用韵比较自由的特点,多变的韵脚与多变的诗意相配合,造成韵脚密集,韵律谐和,读来朗朗上口。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9-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