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上作

:
竹岛残阳映翠微,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乔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2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相逢行二首

: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早晨,谒见过皇帝之后,从银台门出来,乘上五花马去郊外野游。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路上遇到一驾云车。车窗开处,从里面亮出一个姑娘美丽的脸来。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我摇动金鞭,来到车前。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停住了马儿,上前相问:你是何方仙女,下得凡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于是便邀她一道进入青绮门的一个酒家,与她一起唱歌饮酒。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此女歌扇半掩,含羞而饮,扇遮半面,如同彩云遮月一样美丽。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而不得相亲,还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但与她一见情深,虽未言语而灵犀已通。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她为什么要独守空闺呢?长夜孤眠的滋味,可真是令人难涯啊。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她说,与君幽会的日子请待以来日。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可是,现在不正是春风和煦的好日子吗,为什么要待以来日呢?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就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转成之间,黑发而成白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少壮时不及时行乐,老大时就会徒然伤悲的。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请将此中密意转告给她,不要令良辰佳日白白地浪掷虚度啊。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与君在喧闹市井中相遇,手挽着马鞭相互作揖问好。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请问老兄,在那一片高楼垂杨之中,哪一处是君家的宅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7-208

(zhāo)骑五花马,谒(yè)帝出银台。
五花马:唐代名马名。唐宫内厩有五花马。或云五花是剪马鬃为五花,或云马身有花如梅花者。银台:宫门名。大明宫紫宸殿侧有左、右银台门。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bó)开。
云车:车身饰有云纹者。多指妇女所乘之车。珠箔:车窗上的珠帘。

金鞭遥指点,玉勒(lè)近迟回。
玉勒:马嚼子,此代指马。迟回:徘徊。

夹毂(gǔ)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夹毂:形容两车靠得很近。毂:本指车轮中央轴所贯处,此代指车。

(cù)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蹙:践、踏之意。青绮门:即长安东门。汉代长安东出十二门。其三曰霸城门,因其门色青,又名青城门、青门、青绮门。见《水经注·渭水》。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qīn)
锦衾:锦被也。

锦衾与罗帏(wéi),缠绵会有时。
罗帷:即罗帐。

春风正澹(dàn)荡,暮雨来何迟。
暮雨:用巫山神女故事,指男女欢爱之事。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青鸟:相传为西王母的传信使者。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当年:指少壮之时。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旷:荒废,耽误。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biān)
红尘内:即繁华热闹的市井之中。黄金鞭:饰有黄金的马鞭,极言华贵也。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阿那边:犹言在哪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7-208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相逢行》一作《相逢狭路间行》,乐府《清调曲》名。也作《长安有狭邪行》。《乐府解题》谓这一曲辞的内容主要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排场,含有宣扬之意。第一首诗题下注云:“一云有赠。”有人认为此诗为李白失意于君,托男女以致辞。第二首诗用大写意的旷放手法,勾勒出一种昂扬积极的人格理想。

  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相逢总是免不了的。但是相逢之际有各种各样的情形,或热烈缠绵,或冷漠平淡如路人,或失之交臂,相见恨晚,凡此种种,皆因性格使然。飘逸豪迈的李白自有他独特的性格,与人相见便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便呼为“谪仙人”,立即解金龟换酒相待,可见他的与众不同。

  第一首诗就写一种相逢情形。“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李白朝见大唐天子离开皇宫之后,偶然遭遇了一场艳遇。“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谁家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坐着香车缓缓而来。“金鞭遥指点”,是这个少女在告诉他到哪个地方去。“疑从天上来”,体现了李白的个人喜好,他特别喜欢说“天上来”,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上来的,看到这个少女也说人家是天上来的。“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是说他们一见钟情,就马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欢乐开怀了,多么香艳的美丽相遇啊。“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是形容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好像云中的月亮,李白最宝贵的东西是月亮,碰到一个心仪的美女,就把她也比作月亮。

  但是,这场偶然的艳遇在李白的笔下却显得神秘莫测。“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李白此时突然感到很伤心,不知怎么回事,见了一次后就不能再见面了。“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不用开口就知道心里想什么。“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意谓:为什么一个人苦守空房、孤枕独眠呢?“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让锦衾与罗帏见证,一定有在一起缠绵的机会的。“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春风”代表思春,“暮雨”暗示男女之事。李白是有想法的。“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意思是说:现在我还身强体壮,你也青春美貌,为什么不能巫山云雨呢?“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李白最后还说:当年没有及时行乐,老了就会徒感悲伤。既然我们都有柔情蜜意,还是再找个机会一起缠绵吧!这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千古名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艳遇诗。李白一生爱女人,这也是他能写出《相逢行》这样的艳遇诗的真正原因。

  第二首诗写另一种相逢情形。“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红尘”,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闹市街衢的飞尘,代指都市的繁华。另一个意思是指人世或尘世的纠纷和烦恼,是佛家语,如“看破红尘”。这里李白所选择的当是第一个意思,也就是班固《西京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云烟相连”;徐陵《洛阳道》:“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以及刘禹锡诗“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描绘的是春华时节都市的盛况。在李白的一生中,长安的繁华生活一直是他引以为骄傲的回忆,因为他在最高统治者身边形式上“参政”了,那么毕竟在热闹繁华的都市里能够以一个精神与物质都相对自由的面貌出现,“高揖黄金鞭”不啻是光彩的。曾几何时,玄宗赐酒,高力士脱靴,使得李白引以为荣耀,以为文人价值得到了实现。这比“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境遇无疑要舒心。“黄金鞭”指相当身份的装饰,傅縡诗:“本珍白玉灯,因饰黄金鞭。”在这种场合下很有气度地相逢打招呼,那高贵潇洒的举止,不管是李白的体验或其他所见情形,都传达了诗人昂扬奋发的积极入世与参政意识,所谓“平交诸侯”,“不屈己干人”的思想性格,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对功名富贵的醉心。

  至于马鞭,常常是李白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工具象征。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他的“试借”,豪迈俊逸,出语惊人,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与此诗的“高揖黄金鞭”有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之处。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二句渲染一种环境气氛,似是相逢问候的答语:我就住在杨柳重重繁华热闹的街市里啊。宣扬居处的热闹繁华在于映衬主人的富有和高贵,这情景似直又曲,遮蔽中有开阔,很惬意很自豪。“阿那”即“婀娜”,柔顺美好的样子。诗的结尾在垂柳飘拂,余韵萦绕的柔美画面中为相逢后意趣相投的探访留下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写相逢的一瞬间,或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或是诗人所见,写的都是一种诗人李白式的精神面貌,是全无隐忧的醇酒美人之外的出仕建功的体貌气质,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神态的某一次情绪外化的大写意。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19-1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6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别二首·其二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10-8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歌续短歌

: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写长歌把我的衣襟磨破,吟短诗使我的白发脱落。

秦王不可见,旦白成内热。
谒见秦王没有机缘,日夜焦虑我心中烦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喝口壶中酒,聊以解渴,拔把垅头谷,暂充饥饿。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四月将尽,千里大地一片绿色,自己却贫困潦倒,不由人感到凄凉难过。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我来来回回沿着石崖寻觅,可它又在高峰之外不可捉摸。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自己终不得与其共事,歌成而头发早已变白。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2-114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白成内热。
秦王:指唐宪宗。宪宗当时在秦地,所以称为秦王。旦白:日日夜夜。内热:内心急躁而炽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lǒng)头粟(sù)
陇头:田间地头。此二句比喻诗人如饥似渴地思念唐宪宗。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明月:比喻唐宪宗。

(pái)(huái)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徘徊:彷徨不进貌。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bìn)先改。
之:代词,代指唐宪宗。鬓先改:鬓发已经变白。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2-114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长歌当哭,泪洒胸怀,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破烂。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就是由杜甫诗中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当指唐宪宗。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击之后,幻想他能像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接去见皇帝,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具体描述诗人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应、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是不会有凄凉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诗人又不禁为之唏嘘感叹。下面的“千里”句,故意用欢乐的色调映衬凄苦的情怀,颇有“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孟郊《春愁》)的意味,这样反复渲染,有一唱三叹之妙。诗人述怀从景物落笔,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后六句采用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诗人沿着那崎岖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发现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异常痛苦,因而慷慨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忧伤催人老。“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李贺的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4-10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南行

: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茨菰叶烂时我们分别在西湾,如今莲子花开还不见你回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我的梦离不开那江上的流水,人们传说你已经到了凤凰山。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唐诗学习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874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1-392

(cí)(gū)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茎,可以吃。茨:一作“茈”。西湾: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附近。一说泛指江边的某个地方。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莲子花,即荷花。开:一作“新”。还(huán):回来。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妾:旧时女子自称。水上:一作“上水”。人传:人们传说。凤凰山:山名,有多处。此处难以确指。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唐诗学习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874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1-392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的时间当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经相许在“莲子花开”之前返家的。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茨菰叶烂”、“莲子花开”这两个镜头交替的寓意,从时间上看就是要表现出一个“久”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久而不归,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寻思夜梦频”,诗的第三句就转到写“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这当是“妾梦不离江上水”的另一个原因。

  按照一般写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至于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她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让读者去体会。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

  这首诗上下两联各以意对,而又不斤斤于语言的对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应,第四句又突乎其来,似断不断,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8-6692、 杨辇宗.爱情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3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