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行二首

: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早晨,谒见过皇帝之后,从银台门出来,乘上五花马去郊外野游。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路上遇到一驾云车。车窗开处,从里面亮出一个姑娘美丽的脸来。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我摇动金鞭,来到车前。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停住了马儿,上前相问:你是何方仙女,下得凡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于是便邀她一道进入青绮门的一个酒家,与她一起唱歌饮酒。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此女歌扇半掩,含羞而饮,扇遮半面,如同彩云遮月一样美丽。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而不得相亲,还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但与她一见情深,虽未言语而灵犀已通。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她为什么要独守空闺呢?长夜孤眠的滋味,可真是令人难涯啊。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她说,与君幽会的日子请待以来日。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可是,现在不正是春风和煦的好日子吗,为什么要待以来日呢?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就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转成之间,黑发而成白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少壮时不及时行乐,老大时就会徒然伤悲的。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请将此中密意转告给她,不要令良辰佳日白白地浪掷虚度啊。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与君在喧闹市井中相遇,手挽着马鞭相互作揖问好。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请问老兄,在那一片高楼垂杨之中,哪一处是君家的宅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7-208

(zhāo)骑五花马,谒(yè)帝出银台。
五花马:唐代名马名。唐宫内厩有五花马。或云五花是剪马鬃为五花,或云马身有花如梅花者。银台:宫门名。大明宫紫宸殿侧有左、右银台门。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bó)开。
云车:车身饰有云纹者。多指妇女所乘之车。珠箔:车窗上的珠帘。

金鞭遥指点,玉勒(lè)近迟回。
玉勒:马嚼子,此代指马。迟回:徘徊。

夹毂(gǔ)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夹毂:形容两车靠得很近。毂:本指车轮中央轴所贯处,此代指车。

(cù)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蹙:践、踏之意。青绮门:即长安东门。汉代长安东出十二门。其三曰霸城门,因其门色青,又名青城门、青门、青绮门。见《水经注·渭水》。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qīn)
锦衾:锦被也。

锦衾与罗帏(wéi),缠绵会有时。
罗帷:即罗帐。

春风正澹(dàn)荡,暮雨来何迟。
暮雨:用巫山神女故事,指男女欢爱之事。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青鸟:相传为西王母的传信使者。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当年:指少壮之时。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旷:荒废,耽误。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biān)
红尘内:即繁华热闹的市井之中。黄金鞭:饰有黄金的马鞭,极言华贵也。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阿那边:犹言在哪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7-208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相逢行》一作《相逢狭路间行》,乐府《清调曲》名。也作《长安有狭邪行》。《乐府解题》谓这一曲辞的内容主要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排场,含有宣扬之意。第一首诗题下注云:“一云有赠。”有人认为此诗为李白失意于君,托男女以致辞。第二首诗用大写意的旷放手法,勾勒出一种昂扬积极的人格理想。

  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相逢总是免不了的。但是相逢之际有各种各样的情形,或热烈缠绵,或冷漠平淡如路人,或失之交臂,相见恨晚,凡此种种,皆因性格使然。飘逸豪迈的李白自有他独特的性格,与人相见便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便呼为“谪仙人”,立即解金龟换酒相待,可见他的与众不同。

  第一首诗就写一种相逢情形。“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李白朝见大唐天子离开皇宫之后,偶然遭遇了一场艳遇。“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谁家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坐着香车缓缓而来。“金鞭遥指点”,是这个少女在告诉他到哪个地方去。“疑从天上来”,体现了李白的个人喜好,他特别喜欢说“天上来”,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上来的,看到这个少女也说人家是天上来的。“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是说他们一见钟情,就马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欢乐开怀了,多么香艳的美丽相遇啊。“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是形容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好像云中的月亮,李白最宝贵的东西是月亮,碰到一个心仪的美女,就把她也比作月亮。

  但是,这场偶然的艳遇在李白的笔下却显得神秘莫测。“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李白此时突然感到很伤心,不知怎么回事,见了一次后就不能再见面了。“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不用开口就知道心里想什么。“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意谓:为什么一个人苦守空房、孤枕独眠呢?“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让锦衾与罗帏见证,一定有在一起缠绵的机会的。“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春风”代表思春,“暮雨”暗示男女之事。李白是有想法的。“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意思是说:现在我还身强体壮,你也青春美貌,为什么不能巫山云雨呢?“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李白最后还说:当年没有及时行乐,老了就会徒感悲伤。既然我们都有柔情蜜意,还是再找个机会一起缠绵吧!这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千古名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艳遇诗。李白一生爱女人,这也是他能写出《相逢行》这样的艳遇诗的真正原因。

  第二首诗写另一种相逢情形。“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红尘”,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闹市街衢的飞尘,代指都市的繁华。另一个意思是指人世或尘世的纠纷和烦恼,是佛家语,如“看破红尘”。这里李白所选择的当是第一个意思,也就是班固《西京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云烟相连”;徐陵《洛阳道》:“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以及刘禹锡诗“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描绘的是春华时节都市的盛况。在李白的一生中,长安的繁华生活一直是他引以为骄傲的回忆,因为他在最高统治者身边形式上“参政”了,那么毕竟在热闹繁华的都市里能够以一个精神与物质都相对自由的面貌出现,“高揖黄金鞭”不啻是光彩的。曾几何时,玄宗赐酒,高力士脱靴,使得李白引以为荣耀,以为文人价值得到了实现。这比“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境遇无疑要舒心。“黄金鞭”指相当身份的装饰,傅縡诗:“本珍白玉灯,因饰黄金鞭。”在这种场合下很有气度地相逢打招呼,那高贵潇洒的举止,不管是李白的体验或其他所见情形,都传达了诗人昂扬奋发的积极入世与参政意识,所谓“平交诸侯”,“不屈己干人”的思想性格,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对功名富贵的醉心。

  至于马鞭,常常是李白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工具象征。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他的“试借”,豪迈俊逸,出语惊人,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与此诗的“高揖黄金鞭”有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之处。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二句渲染一种环境气氛,似是相逢问候的答语:我就住在杨柳重重繁华热闹的街市里啊。宣扬居处的热闹繁华在于映衬主人的富有和高贵,这情景似直又曲,遮蔽中有开阔,很惬意很自豪。“阿那”即“婀娜”,柔顺美好的样子。诗的结尾在垂柳飘拂,余韵萦绕的柔美画面中为相逢后意趣相投的探访留下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写相逢的一瞬间,或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或是诗人所见,写的都是一种诗人李白式的精神面貌,是全无隐忧的醇酒美人之外的出仕建功的体貌气质,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神态的某一次情绪外化的大写意。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19-1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晨,谒见过皇帝之后,从银台门出来,乘上五花马去郊外野游。
路上遇到一驾云车。车窗开处,从里面亮出一个姑娘美丽的脸来。
我摇动金鞭,来到车前,停住了马儿,上前相问:你是何方仙女,下得凡来?
于是便邀她一道进入青绮门的一个酒家,与她一起唱歌饮酒。
此女歌扇半掩,含羞而饮,扇遮半面,如同彩云遮月一样美丽。
相见而不得相亲,还不如不相见。
但与她一见情深,虽未言语而灵犀已通。
她为什么要独守空闺呢?长夜孤眠的滋味,可真是令人难涯啊。
她说,与君幽会的日子请待以来日。
可是,现在不正是春风和煦的好日子吗,为什么要待以来日呢?
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就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转成之间,黑发而成白丝。
少壮时不及时行乐,老大时就会徒然伤悲的。
请将此中密意转告给她,不要令良辰佳日白白地浪掷虚度啊。

与君在喧闹市井中相遇,手挽着马鞭相互作揖问好。
请问老兄,在那一片高楼垂杨之中,哪一处是君家的宅院?

注释
相逢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列入《相和歌辞·清调曲二》,又名《相逢狭路间行》或《长安有狭斜行》。
五花马:唐代名马名。唐宫内厩有五花马。或云五花是剪马鬃为五花,或云马身有花如梅花者。
银台:宫门名。大明宫紫宸殿侧有左、右银台门。
云车:车身饰有云纹者。多指妇女所乘之车。珠箔:车窗上的珠帘。
玉勒:马嚼子,此代指马。迟回:徘徊。
夹毂(gǔ):形容两车靠得很近。毂:本指车轮中央轴所贯处,此代指车。
蹙(cù):践、踏之意。青绮门:即长安东门。汉代长安东出十二门。其三曰霸城门,因其门色青,又名青城门、青门、青绮门。见《水经注·渭水》。
锦衾:锦被也。
罗帷:即罗帐。
暮雨:用巫山神女故事,指男女欢爱之事。
三青鸟:相传为西王母的传信使者。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当年:指少壮之时。
旷:荒废,耽误。
红尘内:即繁华热闹的市井之中。
黄金鞭:饰有黄金的马鞭,极言华贵也。
阿那边:犹言在哪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7-20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相逢行》一作《相逢狭路间行》,乐府《清调曲》名。也作《长安有狭邪行》。《乐府解题》谓这一曲辞的内容主要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排场,含有宣扬之意。第一首诗题下注云:“一云有赠。”有人认为此诗为李白失意于君,托男女以致辞。第二首诗用大写意的旷放手法,勾勒出一种昂扬积极的人格理想。

  人们生活大千世界中,相逢总是免不了的。但是相逢之际有各种各样的情形,或热烈缠绵,或冷漠平淡如路人,或失之交臂相见恨晚,凡此种种,皆因性格使然。飘逸豪迈的李白自有他独特的性格,与人相见便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便呼为“谪仙人”,立即解金龟换酒相待,可见他的与众不同

  第一首诗就写一种相逢情形。“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李白朝见大唐天子离开皇宫之后,偶然遭遇了一场艳遇。“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谁家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坐着香车缓缓而来。“金鞭遥指点”,是这个少女在告诉他到哪个地方去。“疑从天上来”,体现了李白的个人喜好,他特别喜欢说“天上来”,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上来的,看到这个少女也说人家是天上来的。“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是说他们一见钟情,就马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欢乐开怀了,多么香艳的美丽相遇啊。“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是形容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好像云中的月亮,李白最宝贵的东西是月亮,碰到一个心仪的美女,就把她也比作月亮。

  但是,这场偶然的艳遇在李白的笔下却显得神秘莫测。“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李白此时突然感到很伤心,不知怎么回事,见了一次后就不能再见面了。“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不用开口就知道心里想什么。“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意谓:为什么一个人苦守空房、孤枕独眠呢?“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让锦衾与罗帏见证,一定有在一起缠绵的机会的。“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春风”代表思春,“暮雨”暗示男女之事。李白是有想法的。“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意思是说:现在我还身强体壮,你也青春美貌,为什么不能巫山云雨呢?“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李白最后还说:当年没有及时行乐,老了就会徒感悲伤。既然我们都有柔情蜜意,还是再找个机会一起缠绵吧!这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千古名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艳遇诗。李白一生爱女人,这也是他能写出《相逢行》这样的艳遇诗的真正原因。

  第二首诗写另一种相逢情形。“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红尘”,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闹市街衢的飞尘,代指都市的繁华。另一个意思是指人世或尘世的纠纷和烦恼,是佛家语,如“看破红尘”。这里李白所选择的当是第一个意思,也就是班固《西京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云烟相连”;徐陵《洛阳道》:“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以及刘禹锡诗“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描绘的是春华时节都市的盛况。在李白的一生中,长安的繁华生活一直是他引以为骄傲的回忆,因为他在最高统治者身边形式上“参政”了,那么毕竟在热闹繁华的都市里能够以一个精神与物质都相对自由的面貌出现,“高揖黄金鞭”不啻是光彩的。曾几何时,玄宗赐酒,高力士脱靴,使得李白引以为荣耀,以为文人价值得到了实现。这比“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境遇无疑要舒心。“黄金鞭”指相当身份的装饰,傅縡诗:“本珍白玉灯,因饰黄金鞭。”在这种场合下很有气度地相逢打招呼,那高贵潇洒的举止,不管是李白的体验或其他所见情形,都传达了诗人昂扬奋发的积极入世与参政意识,所谓“平交诸侯”,“不屈己干人”的思想性格,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对功名富贵的醉心。

  至于马鞭,常常是李白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工具象征。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他的“试借”,豪迈俊逸,出语惊人,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与此诗的“高揖黄金鞭”有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之处。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二句渲染一种环境气氛,似是相逢问候的答语:我就住在杨柳重重繁华热闹的街市里啊。宣扬居处的热闹繁华在于映衬主人的富有和高贵,这情景似直又曲,遮蔽中有开阔,很惬意很自豪。“阿那”即“婀娜”,柔顺美好的样子。诗的结尾在垂柳飘拂,余韵萦绕的柔美画面中为相逢后意趣相投的探访留下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写相逢的一瞬间,或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或是诗人所见,写的都是一种诗人李白式的精神面貌,是全无隐忧的醇酒美人之外的出仕建功的体貌气质,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神态的某一次情绪外化的大写意。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19-1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第一首诗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李白在长安时;第二首诗为交游之作,当是李白少年时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7-20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51-252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9-310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mù)春。
不关身:不关己事。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暮春:晚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51-252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9-310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91-1392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51-2523、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9-3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天台桐柏观

: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凭风鼓帆海上行,黄昏住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远寻水滨隐者的乐趣,近爱赤城山无限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手揽长萝足踩着软苔,停船到天台山观赏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桐柏观中稍休息,采摘灵芝仙人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深夜鹤鸣露水垂降,拂晓鸡啼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真想抛开官服印信,从此去掉世间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迈开大步登上四明高顶,探踪觅迹寻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我饶有离家远游的意趣,就是要学他们的长生之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日日夜夜遥望海上三神山,只看到云水相接一片浩渺。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9-32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桐柏观:即桐柏宫。观:道教之庙宇。信:任凭。逗:停留。

(miǎn)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缅寻:远处探访。缅,遥远的样子。

(mén)萝亦践苔,辍(chuò)(zhào)(zì)探讨。
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恣探讨:尽情赏玩。

息阴憩(qì)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lì)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唳:鹤鸣声。信潮:潮水定时而起,故称。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纷:盛多的样子。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9-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门有车马客行

: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门前车马喧腾,有乘着朱轮金鞍的贵宾经过。

谓从丹霄落,乃朱故乡亲。
他说他从朝廷而来,回归故乡,见到故乡的人感到亲切。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我赶紧呼唤自己的小儿子打扫中堂招待客人,坐在一起共同谈论人生的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我们相对而坐,桌上的两觞酒还没饮尽,暂时停下酒杯就泪流满面了。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我哀叹自己漂泊万里,已经三十年过去了。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可怜我的半生,空谈王霸之略,却始终没有得到过朝廷的重用,从没做过朝廷重员。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我的雄剑空藏在玉匣之中,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了;兵书上浮满了灰尘,也好久没有人听我谈论这些用兵之策了。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在朝廷中没有人和我的意见相同,我只得一样流离到湘水之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真正懂得我的知己,多已朱泉下之人了。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生来苦于百战,在征战中死去的人太多太多了,死去之后可以与万人做邻居。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北风扬起胡沙,掩埋了周秦两朝。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运势尚且如此,何况朱在茫茫苍穹间渺小的世人?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心里无限伤感凄怆,又能说什么呢?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存亡随从天意吧。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xiāo)落,乃是故乡亲。
丹霄:指朝廷。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shòu)不挂身。
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它来系官印。

雄剑藏玉匣(xiá),阴符生素尘。
阴符:古兵书名。泛指兵书。

(kuò)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廓落:孤寂貌。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宗党:宗族,乡党。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yì)周与秦。
埋翳:掩埋,掩盖。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cè)(chuàng)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大钧:指天或自然。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落,乃朱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门有车马客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被弃置不用的无奈与愤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1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19-20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chuò)弹。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辍:停止。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照日秋云迥(jiǒng),浮天渤澥(xiè)宽。
迥:远。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lǐn)生寒。
座:座位。凛:凛然。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1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19-20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诗的前四句写观潮前。“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鸣弦暂辍弹”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而是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19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8-29 .

独有宦(huàn)游人,偏惊物候新。
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云霞出海曙(shǔ),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pín)
淑气:和暖的天气。绿蘋:浮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巾:一作“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8-29 .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这首诗造语警策。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结构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这种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8-29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5-1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