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漳州

:
几夏京城住,今朝独远归。修行四分律,护净七条衣。
溪寺黄橙熟,沙田紫芋肥。九龙潭上路,同去客应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吕温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青春

:
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光阴中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两个人心意相通,最终也没有断了情思,私下里约定在闺房相见。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可是造化弄人我们没有相遇,心情不自觉地忧郁起来。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在漫长的夜晚里,肯定对蔽膝的香气不满,烦闷的时候只该拨弄头上的玉簪。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樱桃树上的花谢了的时候梨花又开了,这个时节两个人各自肝肠寸断,无处排解。

眼意心期卒(zú)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眼意心期:形容双方愿望一致,精神互相沟通。卒:终了。秦楼:指代烟花之地,但在诗词中一般指良家女子的闺楼。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遥夜定嫌香蔽(bì)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遥夜:长夜。嫌:不满。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玉搔头:即玉簪。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觉衰

: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早知人生,衰老难辞;不曾想到,来势何迅。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我生今年,理应未衰;不知不觉,老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牙齿已松,头发脱落;四处奔走,力已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徒有慨叹,无可奈何;人皆如此,何必伤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彭祖老聃,今日何在?圣如周孔,早归寂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寿者圣者,为人称颂;但无一人,存活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此时惟愿:美酒作伴;朋友相聚,同饮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春光美好,即将逝去;桃红李白,枝叶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阳光明媚,绿野连天;杳杳归鸿,天际长鸣。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呼朋唤友,出门踏青;手持扶杖,登上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临高快意,放声高歌;犹如商颂,不绝余音。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不谓:不打招呼。侵:渐近。

今年宜未衰(shuāi),稍见来相寻。
宜:应该。稍见,见经。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种:形容头发短少。

(duō)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咄:叹词,表示失意或无奈。

彭聃(dān)安在哉?周孔亦见沉。
彭聃:即彭祖和老聃,为古代长寿者。周孔:即周公和孔子,为古代圣人。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yǎo)杳归鸿吟。
杳杳:高远的样子。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yí)音。
遗音:声音不断,余音袅袅的意思。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一般读者都知道柳宗元的诗中总是充满了一种酸楚哀怨,凄婉幽深和感厄愤郁之情。特别是在永州所作诗篇,取境大都以清冷、幽僻、寂静为主色调,读起来给人以郁闷压抑、吞吞吐吐的感觉,总缺少一些豪迈潇洒、明快超脱。而此诗却一反常态,使人耳目一新,在柳宗元诗集中,可算得上十分难得的“快诗”。

  《觉衰》诗的“快”,首先表现在对衰老的态度上。面对提前来临的衰老,他不再是悲悲切切,嗟叹不已,而是显得超脱旷达。这种态度表现在诗的一、二层中。诗的第一层写“衰至”的感受。衰老虽然不期而至,而且来势凶猛。四十岁左右正值盛年的柳宗元,已经是“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显出了十足的老态龙钟之状。诗的开头,可谓是曲尽老态。留下一个应该怎样面对过早到来的“衰”的问题。诗的第二层,是写对“衰至”的认识和理解。笔势一转,陡然生力,表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识。他以穿越古今、看透人生的目光,找到了面对衰老的最好的方法——潇洒和超脱。诗中写道:“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古代的寿者如彭祖、老聃,早已消失于人世间了。人人称颂的周公、孔子,也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归于寂静了。无论是长寿者,还是圣贤者,都无法逃避必死的自然法则。这是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议论。诗人把寿者、圣者同普通人等量齐观,一切的人在衰老和死亡面前,都是公平无私的。因此,大可不必为功名利禄而患得患失,耿耿于怀,也无须因失意落魄而唉声叹气。只有看透了这一层,精神上才能获得轻松和超越。这种见解和情怀,在柳宗元别的诗中很少见到。

  《觉衰》诗的“快”,第二个鲜明特点是行为上的潇洒倜傥。面对衰老,面对春光流逝,许多人都会自伤老大,嗟老叹穷,痛感人生苦短,光阴虚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通病。柳宗元在此诗中却表现得潇洒豪迈:“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与朋友常举酒杯,放怀痛饮,何愁之有,此其一也;“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呼朋唤友,成群结队,郊外踏青,登高抒怀,又何忧之来,此其二也;“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放声高唱古代颂歌,情韵悠扬余音不绝,何闷不去,此其三也。此番举动,其豪迈不下李太白(李白),其潇洒可敌谢康乐(谢灵运),实在让人刮目相看,难怪周珽在《唐诗选脉全通》中评价此诗说:“绝透,绝灵、绝劲、绝谈。前无古人者以此,言人当及时行乐也。”蒋之翘说此诗“失却子厚本色(《唐四家诗》)”。虽然两人评价的角度不同,说法不一,但共同地证明了一点,柳宗元的这首诗,给了读者一种新鲜别样的感觉——快意。

  从《觉衰》这首诗,读者看到柳宗元人生、性格的又一侧面。幽怨、哀叹和凄婉不是柳诗的全部,他的诗同样可以潇洒豪迈,可以旷达超脱。这首诗展示了一个更生动更真切和更全面的柳宗元。苏轼说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此话是颇有见地的。此诗正是忧与乐相互渗透、相互陪衬,超脱旷达使幽怨显得更加婉曲,潇洒倜傥使孤愤变得更加强烈。诗人自己在《对贺者》中也是这样说的:“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庸岂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此诗,柳宗元以洒脱的外在形式,抒发出内心深处的哀怨之情,是饱含酸楚地“潇洒”了一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襄阳歌

: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落日将没于岘山之西,我戴着山公的白帽子在花下饮得醉态可掬。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襄阳的小儿一起拍着手在街上拦着我高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路旁之人问他们所笑何事?他们原来是笑我像山公一样烂醉如泥。

鸬鹚杓,鹦鹉杯。
提起鸬鹚杓把酒添得满满的,高举起鹦鹉杯开怀畅饮。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百年共有三万六干日,我要每天都畅饮它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遥看汉水像鸭头的颜色一样绿,好像是刚刚酿好还未曾滤过的绿葡萄酒。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此江之水若能变为一江春酒,就在江边筑上一个舜山和酒糟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学着历史上的曹彰,来一个骏马换妾的风流之举,笑坐在马上,口唱着《落梅花》。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车旁再挂上一壶美酒,在一派凤笙龙管中出游行乐。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那咸阳市中行将腰斩徒叹黄犬的李斯,何如我在月下自由自在地倾酒行乐?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您不是见过在岘山上晋朝羊公的那块堕泪碑玛?驮碑的石龟头部剥落,长满了青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看了它我既不为之流泪,也不为之悲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这山间的清风朗月,不用花钱就可任意地享用,既然喝就喝个大醉倒,如玉山自己倾倒不是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端起那舒州杓,擎起那力士铛,李白要与你们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楚襄王的云雨之梦哪里去了?在这静静的夜晚所能见到只有月下的江水,所听到的只有夜猿的悲啼之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4-13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2-245

落日欲没岘(xiàn)山西,倒著接蓠(lí)花下迷。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倒著接蓠:用山简事。山简 (253~312年),字季伦,河内怀人,山涛第五子。生于曹魏齐王曹芳嘉平五年,卒于晋怀帝永嘉六年,终年六十岁。山简性温雅,有父风。山涛起初不知其山简的才华,山简叹道:“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与嵇绍、刘谟、杨淮齐名。初为太子舍人。永嘉中,累迁至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疏广得才之路。不久出为镇南将军,镇襄阳。嗜酒,每游习家园,置酒池上便醉,名之曰高阳池。当时有儿童作歌以嘲之。洛阳陷落后(311年),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卒于镇,追赠征南大将军。山简作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今佚。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dī)》。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山公:即山简。

(lú)(cí)(sháo),鹦鹉杯。
鸬鹚杓:形如鸬鹚颈的长柄酒杓。鹦鹉杯:用鹦鹉螺制成的酒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pō)(pēi)
鸭头绿:当时染色业的术语,指一种像鸭头上的绿毛一般的颜色。酸醅:重酿而没有滤过的酒。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lěi)曲便筑糟(zāo)丘台。
垒:堆积。魏:俗称酒母,即酿酒时所用的发酵糖化剂。糟丘台:酒糟堆成的山丘高台。纣王沉湎于酒,以糟为丘。见《论衡·语增》。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diāo)(ān)歌《落梅》。
“千金”句:《独异志》卷中:“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落梅:即《梅花落》,乐府横吹曲名。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shēng)龙管行相催。
凤笙:笙形似凤,古人常称为凤笙。龙管:指笛,相传笛声如龙鸣,故称笛为龙管。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léi)
“咸阳”句:用秦相李斯被杀事。罍:酒器。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羊公:指羊祜。一片石:指堕泪碑。龟:古时碑石下的石刻动物,形状似龟。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chēng),李白与尔同死生。
舒州杓:舒州(今安徽潜山县一带)出产的杓。唐时舒州以产酒器著名。力士铛:一种温酒的器具,唐代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所产。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4-13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2-245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接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此诗是李白的醉歌,诗中以醉汉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围世界,实际上是以带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思索一切。诗一开始用了晋朝山简的典故。山简镇守襄阳时,喜欢去习家花园喝酒,常常大醉骑马而回。当时的歌谣说他:“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骑骏马,倒着白接篱。”接篱,一种白色帽子。李白在这里是说自己像当年的山简一样,日暮归来,烂醉如泥,被儿童拦住拍手唱歌,引起满街的喧笑。

  但狂放不羁的诗人毫不在意,说什么人生百年,一共三万六千日,每天都应该往肚里倒上三百杯酒。此时,他酒意正浓,醉眼朦胧地朝四方看,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像刚酿好的葡萄酒一样。啊,这汉江若能变作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诗人醉骑在骏马雕鞍上,唱着《梅花落》的曲调,后面还跟着车子,车上挂着酒壶,载着乐队,奏着劝酒的乐曲。他洋洋自得,忽然觉得自己的纵酒生活,连历史上的王侯也莫能相比呢。秦丞相李斯也被秦二世杀掉了,临刑时对他儿子说:“吾欲与若(你)复牵黄犬,俱出上蔡(李斯的故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还有晋朝的羊祜,镇守襄阳时常游岘山,曾对人说:“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祜死后,襄阳人在岘山立碑纪念。见到碑的人往往流泪,名为“堕泪碑”。但这碑到了此时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如今碑也已剥落,再无人为之堕泪了。一个生前即未得善终,一个身后虽有人为之立碑,但也难免逐渐湮没,不能有“月下倾金罍”这般快乐而现实。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显示出无比潇洒和适意。

  诗的尾声,诗人再次宣扬纵酒行乐,强调即使尊贵到能与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亦早已化为子虚乌有,不及与伴自己喝酒的舒州杓、力士铛同生共死更有乐趣。

  这首诗为人们所爱读。因为诗人表现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支配全诗的,是对他自己所过的浪漫生活的自我欣赏和陶醉。诗人用直率的笔调,给自己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醉汉形象。诗里生活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强烈戏剧色彩,达到了绘声绘影的程度,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5-2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十六夜玩月

: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十六的夜晚月光皎洁明亮,似金波可舀,让人爽目怡悦,月光照耀下秋露似玉般浓郁可人。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关山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也仿佛开阔了许多,站在山上仿佛银河就流在脚畔,星辰与我共饮。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远处,樵夫唱着歌伴月而归,思乡的战士吹响的萧索笛声缓缓从城楼上飘逸出来。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孩童们却不懂这些淡淡的乡愁,嬉戏打闹,乐不思蜀,半夜还在河上行船游玩。

参考资料:

1、 陆坚.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2、 陈明泽,艾荫范,马清福.唐宋诗醇(上):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04-01

旧挹(yì)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挹:取。金波,月光。玉露:白露之美词。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河汉:银河。近人者以地势之高。

谷口樵(qiáo)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巴童:川东乡音年。浑,全。

参考资料:

1、 陆坚.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2、 陈明泽,艾荫范,马清福.唐宋诗醇(上):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04-01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杜甫写月诗的诗题中有两首较为特殊,即《十六夜玩月》,与八月十五日只相差一天或两天,也可能出于观察一下两天月色的差别,或出于避旧求新的思维习惯,所以一首叫“玩月”,一首叫“对月”。何为玩月呢?从诗的思路仅其内容看,诗人大致从以下角度来思考吧:首先是月和人是双向寻趣的,不单是人在玩月;既是“玩”从描写上来看便具有灵动性和欢乐感,摆脱过于拘谨;再是人的范围扩大,不单是诗人玩月。我们且看诗为何来寻趣吧!

  这是一首五律,字数不多,但所含面较为宽广,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一、二两句为衬托或称前言,月所具有的招人喜爱和可亲之处要给予显示或作简要描述。时令已值秋天,月色尤为皎洁明亮,让人爽目怡悦。十六的夜晚月光如金波可舀,多么浓郁,秋露在月光沐浴下更呈玉色之光彩,多么着人心感滋润。十六日的圆月、银光不逊于十五,为“玩月”作了很好的衬垫。三、四两句写人与月寻趣的宽阔空间和较好的条件。请看,关山因有今夜如此明亮玉色的月光照耀,使天地显得更加宽广辽阔,创设了充分自由飞翔的空间,也扩展了人们的视野。这时你将会发现,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人流显得如此贴近,天上的银河、星星、月亮与人间已如邻近之同居共饮,啊!人与月原来是这样亲近相依。这为今夜人月对玩寻乐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其中也隐含了月对人之情意。

  下四旬为第三层次,写出了今夜玩月的乐趣。诗人的设计也有特色,先写地域之广,有山谷野坡,有边域,有村落,也有河上,可称遍及四方。再写玩月者的类别,有打樵人,有边防卫士,有乡村儿童,也有水上旅途者,包罗广大人群的代表,说明“月”在广大人群心中的情意之深。第三,写如何玩月,打樵者唱着山歌,踏着月光,高兴而归,这是用歌声来玩月。边城城楼上响起横笛曲声,显得多么哀幽,大概是高乡遥远的战士,仰视明月不免有思乡之愁萌生,笛声也就吹出了“乡思曲”,这也算月对人的一种同情与共承哀愁。儿童们在明月之夜,大有跳跃寻乐之乐,他们嬉戏而蹦跳,乐趣横生,玩得如此天真。明月也就高兴地提供儿童们活动的天地,这也是月寻趣之乐。已是半夜还有行舟,有的是夜行之途,也有是月下寻乐,这也含有了行舟玩月之趣。从以上玩月的描述中也可看到诗人杜甫虽心怀思乡之愁,但也有乘乡愁之时作玩月之乐,既可寄托念家之思,也可畅抒对之月爱。

参考资料:

1、 陆坚.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大堤曲

: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汉水绕着襄阳城,大堤上春暖花开。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在大堤上想起了与佳人相会的日子,不禁望着蓝天白云而热泪盈眶。

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
本是多情的春风,如今也显得无情起来,将我的好梦吹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梦中的眼中人不见了,想给她寄个音信,也因天长地远,而无法到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8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8-179

汉水临襄(xiāng)阳,花开大堤(dī)暖。
临:一作“行”。大堤:古迹名,据《一统志》、《湖广志》等记载,大堤在襄阳府城外,周围有四十多里,商业繁荣。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佳期:用以指男女约会的日期。南云:南飞之云。常以寄托思亲、怀乡之情。

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hún)散。
复无:一作“无复”。梦魂:古人认为人做梦时,是离开肉体的魂魄在活动。唐刘希夷《巫山怀古》诗:“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散:一作“断”。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眼中人:指旧相识或想念的人。音信:音讯;信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8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8-179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此诗开篇即写大堤。大堤东临汉江,春来堤上百花盛开,堤下绿水溶溶。一个“暖”字复盖着江水、江花和岸上的千家万户,自然这其中也有遍历名山大川远道而来的李白。这里,“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李白《襄阳曲四首》其一);“水绿沙如雪”(其三)。触处生春,不禁撩动人的多感心怀。所以这个“暖”字又有很重的感情分量。于是自然地转入下面的抒情:“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旧时以“佳期”指男女的约会。《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注:“佳,谓湘夫人也。”约而不得见,因此“泪向南云满。”晋·陆机《思亲赋》云:“指南云以寄钦,望归风而效诚。”陈·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云:“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陆云《九愍》:“眷南云以兴悲,蒙东雨而涕零。”南云、归风、东雨,本是寄兴之作,后人引申为思亲和怀念家乡之词。这里似用前人诗意。不过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此诗与李白《寄远十二首》其五诗只前三句文字不同,该诗云:“远忆巫山阳,花明绿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写所思之人在巫山,巫山在襄阳南,故云“南云”。李白两次漫游都到过湖北,这位念远之人,可能就是他自己。但也不妨看作是泛指。旧时襄阳,不仅为商业重镇,且为南北交通要衢,往来伫足人多,送往迎来的人也多。李贺《大堤曲》便说:“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那么,思乡念远的实不止李白一人。

  望南云,热泪盈睫,“佳期”既误,结果只有寄情于梦。可是“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从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梦》)的希望终于得在梦中实现的欣然快意,到张仲素的“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的梦后仍未能忘情,梦中相会,确实给了人们无限安慰。如今却是由于春风无情,吹破幽梦,使人不能长在梦中相会。古乐府《子夜春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与此两句含意相反,而遣词造语上却不无影响。“散”一作“断”。断,截断,折断。杜甫《哀王孙》:“金鞭折断九马死。”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意象。散,表示逐渐散开,逐渐远去。“吹”而“散”,则梦在脑海中是一点一点淡化,最后无影无踪了。“梦”之于人,事实也是这样。“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微露谴责意。这里说“春风复无情”,“复”者,又也。“无情”,已令人难堪,何况其“复”!表面上不见怨意,实际怨怀尤深。这个“复”字上与“泪向”紧相呼应,下启结束二句:“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眼中人”指所思者。佳期误,梦魂散,音信断。这一连串的打击,岂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境况,在不少诗人笔下是会写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但李白表现得“雍容和缓”(朱熹语),神清骨秀,正是“幽秀绝远俗艳”(《唐宋诗醇》)的。

  这首小诗意似直述,笔实曲折:先地点,后时令,从一个“暖”字中暗传出春来人的感情的跃动。接下六句,情思绵绵,直至尾句。“佳期”二句,似见离乡远别的客子伫立大堤上,目送南天云彩,魂为之销。“春风”二句折回,此情此景,似是“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那也许是“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吧?诗人没有说,妙在可引起读者种种揣想。意味隽永。最后结以“天长音信断”,更觉余味无穷。楚天辽阔,百花竞放,百鸟争喧,雁鸣晴空,人却是别一番心情。此刻,“断”者,音信也;而情,不仅未断,却更绵邈无尽了。天才纵逸的李白,即使从这首短章中,也可看出它的情深意远,婉转流丽,完全超脱六朝乐府的“轨辙”,而使“古今诗格于是一大变”(胡应麟《诗薮》外编)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8-1792、 宋绪连 初旭.长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65-1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