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
新栽海石榴,身短气弱实堪悯。想它来前意,青云之志满蓬瀛。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月淡寒风起,空前瑟瑟待天明。去日依稀梦,犹望醒时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宝珠盈枝挂,粪土之壤岂有情。榴花满庭艳,莓苔之间红霞映。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眼前憔悴形,珠光宝气锁芳根。种花人不解,试问去岁为谁荣?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yíng)。
弱植:软弱,扶不起来。意谓新移 的海石榴沿尚未成活,不盈尺,高不足一尺。远意:意趣高远。驻:扎,指生长。蓬瀛 :即蓬莱瀛州,海上仙山。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空阶:空空的台阶:曙:曙光,意谓石榴在寒月空阶是等待黎明。幽梦:隐隐约约的梦境。
粪壤(zhuó)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擢:拔,抽。意谓石榴在肥土的滋润下会茁壮成长。珠树:神话中能结珠的树,这里想象满树石榴如珠美丽。莓苔:青苔。琼英:琼:赤玉。英:花。这里想象满树石榴花的光艳。
芳根閟(bì)颜色,徂(cú)岁为谁荣。
芳根:指石榴的根,閟闭门,颜色,指石榴花果美丽。意谓往日美丽的花果现在全保留在它的根中。徂岁:徂流逝,指过去的岁月。
读诗须从诗题读起,这是读诗的决窍之一,前人早有定论。古之论柳者,早有发现柳公作诗,必在诗题上下细致工夫的。“柳州五言刻意陶谢。兼学康乐制题。”可见柳宗元在诗题处 “皆极用意”。因此,读柳诗是不可不细推敲其诗题的。
且按下诗题,先看看诗的内容:
首句“弱植不盈尺”,这肯定是写石榴了。这一株石榴,因为刚刚种下尚未成活,枝叶萎蔫不振,全无生气。它高不盈尺,弱不堪扶。这便是扑面而映入读者眼前的一株海石榴。
我国石榴的种植,始于汉代。是由出使西域的张骞从西域安国带回来的,所以又称“安石榴”。柳宗元所种必不是此。“海石榴”的称呼,大概行于唐代。是指从古朝鲜(海东)传入的,当是石榴的另一品种,以其来自海外,故名,也因为其来自海外,才让人很容易想起仙山琼阁的蓬菜三岛。
这样才有了第二句,“远意驻蓬瀛”。意思是说:别看我现在这副样子,我在故乡蓬瀛时,是有万丈雄心,是有青云之志的。那生机勃勃的样子也是可以想象的。这样看来,首联二句都是这株可怜的海石榴的自述了。这就为把这首诗,作为一首咏物诗来读,奠定了基础。
颔联云:“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时间在悄悄的流逝,月亮在寒夜中静静地运行,那阵阵凉意袭来,直逼这可怜的石榴。赶快天亮吧,太阳升起的时候,才会有生的希望。就在这寒夜中,石榴做了一个梦,这当然是一个美梦,满树的绿叶红花,当然是比彩云更美。但关键的问题是,这梦境是对过去的追忆,还是对未来的憧憬。同时还要知道,做梦的石榴尚挣扎在死亡线上。
颈联不难理解,只是将那彩云般的梦,变得更具体。珍珠般的果,红玉般的花,颇费思考的,是“粪壤”和“莓苔”两个词。由这两个词所构成的环境,人们是难以把它和“琼英”“珠树”联系起来的。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石榴对这恶劣的生存环境,充满了忧虑,也不乏怨恨。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谁也难以指望海石榴会长成玉树琼花。原来在这美好的梦边上潜滋暗长着的,却是死亡的恶梦。它会压倒一切,甚至是希望。
美梦是短暂的,而梦魇一般的却是现实。早已失去了的勃勃生机和凌云壮志,早已失去了的妩媚身姿和绚丽的光彩,都不知到了哪里。如果说它们并未丧失殆尽。那么,也只是残存在那尚有一线生气的根中了。这便是“芳根閟颜色”的全部内涵,是石榴的丝丝哀叹,也是残酷的现实对梦的无情摧残。
“荣”,是繁荣,是开花,是结实,总之是生之辉煌。“徂岁”,是指过去了的岁月。据此看来,该石榴在遭此劫难之前,的确是有过一段玉树琼花,彩云霞霓的辉煌经历,当然,那是在仙山琼阁,而不是眼前的“莓苔”“粪壤”。回过头去,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自己的成就,竟是这样令人沮丧,令人难以相信,甚至自己也不明白“徂岁为谁荣”了。这一问,含有无限的哀,无限的悔,无限的怨,无限的恨。
诗读到这里,读者一定不会否定,《新植海石榴》是一首咏物诗。只不过所咏的是一株正历遭劫难,前途未卜的海的石榴,是一株从蓬莱仙境降迁到粪土之壤的海石榴。只要读者联系柳公的身世经历,就不难发现,这株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石榴,正是柳公的自画像。根本无法区分得开,哪是石榴,哪是柳公。这种物我浑然一体的意境,正是王国维所认为的,非得“豪杰之士能自树立”的“无我之境”。
正因为这株海石榴与柳宗元有着这非同寻常的缘份,诗人对它的钟爱和呵护便非同一般。柳集中另有《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一诗中云:“几年封植爱芳丛”,可见这株石榴最终活了下来。这自是题外之话了。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回忆我青年时代,结识的皆为燕赵之豪杰。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燕泉。
身骑饰金骏马,腰佩燕泉宝剑。
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
心中没有疑难事,所向之处决非徒然而返。
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
到得晚岁觉此粗俗,越细究玄理即奥义妙理。
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
无实之名束缚了壮士,轻薄之世俗委弃了高贤之才。
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
中年时曾深得皇帝的垂顾,挥洒妙笔气凌云烟之上。
骑虎不敢下,攀燕忽堕天。
骑得猛虎不敢贸然而下,意欲攀燕却忽然自天落下。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
还得家中固守真朴,像秋蝉蜕壳一样励我素洁之志。
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为炼月砂广费了火石,为采药而走遍了山水。
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
高山云海事未关人,就像管宁那样隐居山首自称而食。
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
乘着逸兴忽然再次起身,在溪水之船上放吟高歌。
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
我像当年山简一样逢酒则饮、醉不知处。
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
狂歌一曲自此与诸公分别,我要前去沧浪而垂钓。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46-548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金羁(jī)络骏马,锦带横燕泉。
金羁:金饰的马笼头。燕泉:指宝剑。
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
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
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
猎精:猎取精华妙义。太玄:扬雄写的一部书名。此句用扬雄事。
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
薄俗: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中回圣明顾,挥翰(hàn)凌云烟。
圣明:皇帝的代称。挥翰:犹挥毫。
骑虎不敢下,攀燕忽堕(duò)天。
骑虎:意为骑虎仙游。这里是指居身朝廷。堕天:此指去朝。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
励:自励。
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采药: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
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
乘兴忽复起,棹(zhào)歌溪中船。
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
山公:即山简,山涛之子;葛强,是山简的爱将,并州人。
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
沧浪:取《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46-548此诗以回忆开头,为自己勾勒了一幅少年英雄形象。“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诗人少年时代,结交的朋友都是豪杰之士,座下骑的是金羁络头的骏马,身上穿的是鲜艳夺目的锦袍,腰间佩挂着龙泉宝剑,心里头没有什么疑难可怕之事,干什么事情都是所向无敌,马到成功。好一派豪放狂傲的气派!“赵与燕”,古云燕赵多豪杰,这里是借地名来比喻人。“金羁络马头,锦带横龙泉”是化用鲍照“聪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结客少年场行》)的句子,这或许是写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少年时代对功名的追求。“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这两句把少年李白志大无畏,藐视一切,以为事业必成,功名必得的自信和狂妄表达得淋漓尽致,传神至极。
李白少怀大志,要“济苍生”、“安社稷”,希图“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曾多次自比管晏,并以大鹏自喻,希望一展宏图。可是,后来“遍干诸侯”,“厉抵卿相”,都累累碰壁,累累失败。直到玄宗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四十三岁时,由道士吴筠推荐,玄宗皇帝命他供奉翰林,成了担任起草文书之类的侍臣。然而,仅仅两年时间就被解职放还了。所以诗人在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天真和狂妄之后,接着说:“晚节觉此疎,猎精草太玄。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经历了四十多年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才觉得自己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太空疎狂妄,太不切实际。为了求得空名,少年的豪气和锋芒差不多消磨殆尽了;那世俗的社会,小人得志,鸡犬升天,不可能容得贤人志士。不如像杨雄写《太玄经》那样,探求宇审人生的哲理,淡泊宁静地过日子。这里所谓的“晚节”,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其时诗人不过四十七岁,这当然是指诗人经历政治失败后的心境而言。“猎精草太玄”,用杨雄事。杨雄是汉代大经学家,早年也很有政治抱负,因参与王莽政变几乎丧命,后潜心学问。诗人援引杨雄的事例,表示效法之意。“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首诗《送族弟》中的“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两句很相似,都是愤世嫉俗之词,说明世俗卑污,正直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任用;即便侥幸得以任用,也不可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因此,很自然地引出自己供奉翰林这段辉煌而短暂的历史来。
“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这几句写自己得到唐王任用的情况。由于好友吴筠的推荐,又得当朝宰相贺知章的赏识,玄宗皇帝亲自召见,金殿对策,口若悬河;命草蕃书,笔不停辍。玄宗大为高兴,御手调羹,宝床赐食,命供奉翰林,掌理文书。李白以布衣直接晋升翰林,一介书生,得此殊荣,这实在是他人生历程上辉煌的一章。所以,诗人感恩戴德又不无得意地写道:“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的确,李白开始非常兴奋,以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已经来到;殊不知当时的唐王朝已日趋腐败,危机四伏。玄宗与贵妃耽于淫乐,不理政务;李林甫等把持朝政,任人唯亲;安禄山等深得优宠,已有图谋。李白对此深为不满和痛恨,同时他的傲岸性格也为权贵们所憎恨。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就因谗谤而被革职放还,结束了不到两年的帝京生活。“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这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这段供奉翰林的词臣生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何况李白又是那种傲视王侯的人,危险性就更大了。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虽是夸张,但李白的傲慢可见一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在政治上的失败是注定了的。本想攀龙附凤,建功立业,不料反从云天中坠落下来,跌了个粉身碎骨。由于这次教训,诗人认清了政治的黑暗和险恶,决意退避三舍,去修身养性。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这几句表示自己要认真修炼,砥砺高尚品性。首先以秋蝉自励。蝉生于土,升于高木,吟风饮露,乃是高洁的象征。郭璞《蝉赞》云:“虫之精洁,可贵唯蝉。潜秽弃蜕,饮露恒鲜。”接着以学道求仙寄托情怀。李白信奉道教,到处求仙访道。确有记载,说他炼过金丹,受过道箓。我以为李白决不会相信人真能修炼成仙,他这种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一种寄托而已。最后以高士管宁自勉。汉末管宁避乱辽东海隅三十余年,后魏文帝拜为大中大夫,魏明帝拜为光禄勋,皆辞而不就。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人或牛暴宁田者,宁为牵饲之,其人大惭。”文天祥《正气歌》也称道管宁“清操厉冰雪。”
最后写自己佯狂醉酒,辞别友人,回到了诗歌的题目上来。“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诗人本在一片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守真励节,忽然来了兴致,便泛舟去游览。“棹歌”,是一边划桨一边唱歌,表现了诗人无拘无束的样子。“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这里借用晋人山简的典故,形容自己的醉态。山简好酒,耽于优游。镇襄阳时,常常外出游嬉,每次必大醉而归。当地有歌谣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举鞭向葛强,何如并州儿?”“白接”,是一种白帽子,山简因为喝醉了酒,连帽子都戴反了。李白另有一首《襄阳曲》(其二)也是吟咏山简的:“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倒著还骑马。”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好酒的劲头不亚于这位山公,故常引为知己。“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最后点题,表明与“广陵诸公”辞别,表示自己要做一个狂人,做一个酒徒,随波逐流,苟且偷生。
这首诗文字虽短,但含量极大,差不多囊括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思想变化,展示了诗人从一个积极的狂人到一个消极的狂人的演变过程。这当然是李白的人生悲剧,但是,“我不弃世人,世人自弃我”,归根到底,诗人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46-548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403-405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地处越绝之境的柳州,只见山峰万千,连绵不断。我整日坐在空荡荡的书屋,沉默不语,愁绪难奈。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那官印经久不用已生绿霉,砚盒也久不磨墨被尘土遮盖。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遥望韶州方面的梅岭,如藏在烟雾之中的翡翠,近看秋日的柳州河水,偶尔可见怪鱼鰅鳙浮上来。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老朋友啊,千万不要任性为人行事,而忘掉了机巧权变,想想我如此凄然寂寞,当以为戒。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54-255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chōng)。
越绝:越之绝境。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印文:印泥。经旬:指很长时间。旬,十日为一旬。砚匣:放现台的匣子。尽日:犹终日,整天。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yú)鳙(yōng)。
梅岭:即大度岭,在江西、广东两省边境。桂江:西江支流。鰅鳙:两种鱼,鰅一种表面有斑纹的鱼,鳙也称胖头鱼,都属鲶鱼的一种。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忘机:泯除机心,指一种消极无为,淡泊宁静的心境。为想:可以想想。憔悴:黄瘦,瘦损。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54-255首句点出贬地之远,正符合诗人初到柳州的心境。本以为在永州十年等待而来的诏返,可以让自己再展宏图,未想到反被迁往更加远离中原的南荒之地,所以“趣绝”、“孤城”、“千万峰”,组合成叠相交加的荒远、隔高的空间意象,反映了他最直觉最敏锐的心理感受,处于这样的荒山远岭中,即使身为地方刺史,也如同被抛弃,于是,其寂寞之情随笔福来:“空斋不语坐高舂”,一“空”、一“不语”,直陈孤独之况。接下来写官事冷清、环境险恶,进一步铺叙其寂寞、忧恐之情。在荒州为官,穷极无聊,印不用而生绿、砚长不磨而生尘,已见常寂难耐,而环顾山水,又常有异鸟、怪物出没在视野里,其忧惧之情可以想像。最后两句寄塑对方,希望得到关心理解,诗人意谓:“丈人您是个清心寡欲的高士,可我不若您之机事尽忘,优游自适,您大概会想到我这个远谪绝域之人一年来憔悴成什么样子了吧。”言外极其孤独,极其苍凉。
柳宗元七律大多作于柳州,虽不多,但情感皆哀而酸楚,艺术亦精绝工致。此诗起句引出寂寞之情,中间展开具体景况铺写,结句画龙点晴,以“憔悴容”回照全篇,结构可谓浑然。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编选.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75-76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参考资料:
1、 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3-44页2、 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页鹅(é),鹅,鹅,曲项(xiàng)向天歌。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白毛浮(fú)绿水,红掌拨(bō)清波。
拨:划动。
参考资料:
1、 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3-44页2、 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页《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chán)盘上海涯。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