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到处游访仙人,今天渡过颍阳河,来拜访隐士元丹丘。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老元啊,你怎么丢弃天下苍生的愿望,不去当官,却喜欢与洪崖仙人在一起?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当初选择此地建山居的目的就为了幽静隐蔽,每次的议论都足称美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此地好风景,北面是马山的断崖峭壁,南面是鹿台山。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溪水连通汝河,共享一轮明月,山峰与嵩山相接,同分漫天白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你这个人真有闲情逸致,我可是把你佩服得不行。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你在山泉松风里就可发迹,笑看朝暮云飞雨落。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而我却更喜欢四处游玩,与青鸟为伴,栖息江湄。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 .《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9页2、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0页

仙游渡颍(yǐng)水,访隐同元君。
颍水:源出河南登封西南,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元君:指元丹丘。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苍生望:百姓所望。洪崖:传说中的仙人。或说即黄帝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此借喻元丹丘。

卜地初晦(huì)迹,兴言且成文。
晦迹:隐居匿迹。

却顾北山断,前瞻(zhān)南岭分。
“却顾”二句:即诗序所说“北倚马岭”,“南瞻鹿台”。北山,指马岭。南岭,指鹿台山。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sōng)丘云。
汝海:指汝水流域。嵩丘: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qīn)清芬。
清芬:喻美德。陆机《文赋》:“诵先人之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xiá)青鸟,拂衣栖江濆(fén)
青鸟:海鸟。或说为鸥乌。典与鸥鹭忘机近似。拂衣,振衣。表示隐居。江渍,江滨。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 .《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9页2、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0页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本文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夏天游汝、洛时题写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一诗,诗前并有一《序》。元丹丘:唐道人,李白与之交厚。李前后写给元氏的诗文有十馀篇;从其内容看,似乎本诗文应写在与元氏初交之时。颍阳:《唐书·地理志》云,河南道洛州有颍阳县,载初元年(武则天,公元689年)析河南、伊阙、嵩阳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更名颍阳,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钟乳。清人王琦评价此诗说:“诗意谓颍阳别业,固尽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与青乌相狎而栖息江渍。”是得李白本诗之意。虽说李白本诗《序》中说:“白从之游,故有此作”,诗中也说到“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但他还是要“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溃”,还是要迎接风浪、云游四海,这一直是李白出川以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处游访仙人,今天渡过颍阳河,来拜访隐士元丹丘。
老元啊,你怎么丢弃天下苍生的愿望,不去当官,却喜欢与洪崖仙人在一起?
当初选择此地建山居的目的就为了幽静隐蔽,每次的议论都足称美文。
此地好风景,北面是马山的断崖峭壁,南面是鹿台山。
溪水连通汝河,共享一轮明月,山峰与嵩山相接,同分漫天白云。
你这个人真有闲情逸致,我可是把你佩服得不行。
你在山泉松风里就可发迹,笑看朝暮云飞雨落。
而我却更喜欢四处游玩,与青鸟为伴,栖息江湄。

注释
题下有“序”云:“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自从之游,故有此作。”元丹丘,太白至交,为道士,天宝初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见《玉真公主祥应记》碑。太白之识玉真公主,或即元丹丘引荐。颍阳,唐县名,治所在今嵩山之南河南登封颍阳镇。颍阳山居,指元丹丘在颍阳新筑别业。山居,山中的居处。谢灵运《山居赋序》:“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
颍水:源出河南登封西南,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
元君:指元丹丘。
苍生望:百姓所望。《晋书·谢安传》载,谢安高卧东山,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过江诸人相与言日:“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洪崖:传说中的仙人。或说即黄帝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此借喻元丹丘。,
晦迹:隐居匿迹。
北山,指马岭。南岭,指鹿台山。《一统志》汝州:“鹿台山在州北二十里,有台状若蹲鹿。”
汝海:指汝水流域。
嵩丘: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清芬:喻美德。
青鸟:海鸟。或说为鸥乌。典与鸥鹭忘机近似。拂衣,振衣。表示隐居。江渍,江滨。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 .《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9页2、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太白与丹丘为莫逆之交,时相与游从。丹丘身为道流,或出或处,或显或隐,徘徊于江湖魏阙之间。太白涉足终南捷径,丹丘当是重要引路人之一一。故《西岳云台歌3、 gt;有求援引之意。丹丘当是于离开长安后,隐居颍阳,太白因从之游。其《题元丹丘山居》、《元丹丘歌4、 gt;,当亦此游之作。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本文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夏天游汝、洛时题写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一诗,诗前并有一《序》。元丹丘:唐道人,李白与之交厚。李前后写给元氏的诗文有十馀篇;从其内容看,似乎本诗文应写在与元氏初交之时。颍阳:《唐书·地理志》云,河南道洛州有颍阳县,载初元年(武则天,公元689年)析河南、伊阙、嵩阳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更名颍阳,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钟乳。清人王琦评价此诗说:“诗意谓颍阳别业,固尽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与青乌相狎而栖息江渍。”是得李白本诗之意。虽说李白本诗《序》中说:“白从之游,故有此作”,诗中也说到“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但他还是要“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溃”,还是要迎接风浪、云游四海,这一直是李白出川以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早梅

: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59-4602、 左成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1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jiǒng)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迥:远。傍:靠近。

不知近水花先发(fā),疑是经冬雪未销。
发:开放。经冬:经过冬天。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59-4602、 左成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1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代春怨

: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暮春时节,独守空闺,每天都有几只残莺陪伴着叫个不停;卷起珠帘,目之所见草木繁茂,春色无边。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庭院里时时有东风吹入,千万条杨柳随风全都向西飘摆。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176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4623、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59页

朝日残莺(yīng)伴妾(qiè)啼,开帘只见草萋(qī)萋。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176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4623、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59页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本诗截写了思妇在一个早晨里的所闻所见所思。写出了她在暮春时节对久戍西疆的丈夫的离惜别绪。言辞虽无怨字,“怨意”却无形中流露了出来。

  一二句中“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朝日”、“残莺”不仅点出暮春之晨的季节,时间,也使人们的想象自然从今晨的镜头回溯昨夜以至整个春天。阳光八室,晓莺啼愁,又一个恼人的春夜度过了。“残”字流露出她的迟暮之忧, “伴”字更传达出她的孤凄之感。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三四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35-336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2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黄鹤楼记

: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语文编写组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 ,2011 .3、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4 .4、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者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wēi)峨,高标巃(lóng)(zōng),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井邑(yì),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lài)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隅:角落。《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者仙:成仙。尝: 曾经。驾:骑。憩:休息。遂:于是,就。以:用。列:记载。《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其:代词,指黄鹤楼。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河汉:银河。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大宽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之:的。最:最美的地方。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者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miǎn)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wēi)(yí)退公,或者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年),善诗赋。所作《者楼赋》颇有名。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孟夏:四月。庚寅:二十七日。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语文编写组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 ,2011 .3、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4 .4、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者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者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此文不到三百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具文采。文章的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就对黄鹤楼有了明确的印象。“图经”以下五句,阐明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据《图经》载,黄鹤楼是因费祎者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处休息,于是定名的。后两句更旁征博弓卜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以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接下来几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者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者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者黄鹤楼如临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己经刻画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荆吴”以外的东阳的八咏楼和乡的老子祠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黄鹤楼的存在价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名宁的本兼各职和籍里之后,接着“下车”二句是颂扬他的政绩,虽是谀词,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黄鹤楼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公余游览或举行宴会的好所在。其中“透迄退公”句与隔句“游必于是”相照应,“者车送远”句又照应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华》本无此四字)。紧接“极长川”两句,是以穆名宁的身分远望河山,触景生情,不免追念东汉末年因见王室衰微,者楼兴感而作《者楼赋》的王架;又因穆名宁身在黄鹤楼,就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曾在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进而宾主畅叙的荀叔伟。这两句是交代穆刺史兴感之曲,因而才有嘱咐阎泊理撰写这篇《黄鹤楼记》付刻碑石的行动,顺理成章,组合严密。这里,作者对穆名宁思想活动的刻画也是真实的。穆名宁作为一个高级地方长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环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发出有如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感叹,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这篇《黄鹤楼记》文章虽短,却取材得当,层次分明,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括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50-351 .3、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彩书怨

: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很短,期待的时问总是很长很长。秋天又来了,满江的红叶向洞庭湖悠悠飘去,而你却在迢迢的万里之外。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秋夜长,相思更长;只有寒露带给凄凉,只有月儿与我为伴。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真想弹奏一曲热闹的江南采莲曲,把它封在信中一封又一封地往蓟北寄去。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信中没有写别的,只是写了长久以来的相思与惆怅。

参考资料:

1、 张明叶著.中国历代妇女诗词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第90页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29页3、 仉凤峨选析.历代女性诗词曲精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1:第72页4、 缪钺 ,张志烈主编.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06:第100页5、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3页6、 云葭,青黎著.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206页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yú)
彩书怨:一名《彩毫怨》。彩书:即帛书,指书信。叶下:秋至之征。初:一作“秋”。馀():不尽的,未完的。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píng)虚。
锦屏:锦绣屏风,这里指天空。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jì)北书。
江南曲:乐府曲调名。这里代指歌咏游乐之曲。贪:急切。封:这里有“写”的意思。蓟北:蓟州(今河北蓟县)以北一带地方,此泛指东北边地。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书:信。怅:惆怅。

参考资料:

1、 张明叶著.中国历代妇女诗词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第90页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29页3、 仉凤峨选析.历代女性诗词曲精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1:第72页4、 缪钺 ,张志烈主编.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06:第100页5、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3页6、 云葭,青黎著.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206页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该诗写思妇怀念丈夫的怨情,虽然寄寓了作者对唐中宗的思念,但不是实写自己,而是摹想之作。思妇住在江南洞庭湖边,丈夫远在蓟北。这样安排构思巧妙。首句既点明时令和地点,又化用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中间两联对仗极工,末联点题。钟惺评此诗曰“高浑”,实为唐诗佳作。

  首联点明了地点、时间和主题,即深秋时节对夫君的怀念。头一句“叶下洞庭初”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炳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蓣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句意,点明时节,又借屈原诗中盼湘女水神来的吉日之意,暗含盼夫早归的宿愿。第二句“万里余”,言丈夫离去之远,愈远则念愈深,一个“思”字统领全篇。

  颔联实写思妇之怨,以“被冷”、 “屏虚”写出“怨”的高潮。用“香被冷”和“锦屏虚”来反映生活的富丽和心情的空虚与苦闷,“露浓”天寒又无人共衾则“香被冷”; “月落”夜深,锦屏中仍空虚无人,闺房孤寂,自然由“思”而生怨。

  颈联则进一步虚写所“思”,加深了那个“怨”字。《江南曲》本不是此诗必不可少之词语,但为了给“蓟北书”找配偶,就想到了“欲奏江南曲”一句,由此足见她对法之灵妙。其思情之深、其怨绪之烈,力透纸背。

  尾联束收全篇。“无别意”表达除了相思以外,也表达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久离居”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心情。其“怨”其“思”,昭然若揭。

  该诗通过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场景,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政治色色彩。全诗深沉开阔,自然真挚,清丽含蓄,对仗工整,富有情味。

  这首诗克服了初唐诗歌情感贫乏的弊端,初唐宫廷诗在将近百年的情感沉寂,开始了绵长、深情而又精彩的情感表达。从这一角度讲,堪为“宫廷诗的自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雪

: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满天飞舞的大雪携带着春风而来,雪花在空中回旋乱舞。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参考资料:

1、 丁新彦选注 .幼读古诗一百首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4年02月第1版 :55 .

飞雪带春风,徘(pái)(huái)乱绕空。
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丁新彦选注 .幼读古诗一百首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4年02月第1版 :55 .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的讽刺。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直呼,诗人用曲折的笔法,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飞雪带春风”首句不说春风吹雪,却道是飞雪“带”春风。“带”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劲。飞雪先行,春风随后,可知是严冬刚过,春风初度,余寒犹厉的季节。第二句具写飞雪情状,字字都与写风糅合。“徘徊”写出雪片在风里轻缓地旋舞,又似乎冬寒还恋恋不肯即逝;“绕空”显出气流回荡中雪的整体动态,再用一个“乱”字,更给人纷繁迷茫之感,显然这初春的风雪也并不存心要给人间装点什么美景吧。从画面看诗情,作者此际没有沉浸于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回、怅惘而烦乱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转,着笔于洛阳城东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语状美。用花拟雪或用雪拟花,诗中常见,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们对春花的联想和期待,韩愈的同名诗篇中就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时却无意于“似花”之美,而专注于似花之“处”。与其说他产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说他是按审美经验设想着他人的赏雪快感——洛阳城东的阔人们正在把春雪当春花观赏作乐哩!两句写景是虚,抒感是实。用“君看”这个呼语力转,也正为此“君看”和“君不见”在旧体诗中常用来引起人们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强调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上渔者》)。

  刘方平所触目动心之处的“洛城东”,是唐代东都洛阳贵族豪门的第宅园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里“公子王孙芳树下”的赏花典型环境就是“洛城东”。春雪只有在这样的大片园林亭榭才能装点出奇艳的景观,也只有权豪贵眷才能金炉香兽,华筵美酒,无虞春寒,尽情观赏。第四句中一个“偏”字就着力点到了这种特殊条件和特有的兴致。“偏”字又与第二句的“乱”字关合:春雪本自乱绕乱落于人间,也竟如同专为豪贵作美,正是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得以偏享,长期隐居,“不乐仕进”的刘方平,以他较多的平民意识颇触着了人间不平的深处。

  然而《春雪》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长安有贫者”(罗隐《雪》)那种直呼,也不作朱门白屋的对比,诗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编 .唐诗汇评 中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05 :1351-1352 .2、 尹贤 .唐诗绝句选讲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10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