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右丞相赠太师燕文贞公挽词二首

:
海内文章伯,朝端礼乐英。一言兴宝运,三入济群生。
命与才相偶,年将位不并。台星忽已坼,流恸轸皇情。
甲第三重戟,高门四列侯。已成冠盖里,更有凤凰楼。
人世方为乐,生涯遽若休。空馀掌纶地,传庆百千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孙逖

孙逖

孙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6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江上秋怀

: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餐霞卧旧壑(hè),散发谢远游。
餐霞: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散发,乱发纷披。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

(shuò)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

(sà)飒风卷沙,茫茫雾萦(yíng)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chuàng)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

(héng)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蘅兰句:蘅,杜蘅。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读书

: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看的次数太多,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伸伸懒腰舒展肢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yú)
幽沉:幽谷沉论。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俯默:低头不语。窥:窥探,研究。唐虞: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xū)
欣:高兴。戚:悲伤。吁:叹气。

(qiǎo)(zhì)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缥帙: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逾:越过,超越。

瘴痾(kē)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瘴疴: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疴,病。灵府:心灵。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wù)若无。
临文:打开书本阅读。乍:刚刚,初。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彻:通“撤”,撤除。彻卷:丢开书本。兀:犹兀然。依然还是。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竟夕:一天到晚。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俱:在一起。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更:一作“便”。熟寐:熟睡,睡足。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欠伸:伸伸懒腰。吟咏 :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世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捐:除去,抛弃。囚拘:拘囚,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巧者:乖巧的人。为:谓,说。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qú)
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劳苦。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贵:珍惜。尔:你。躯:身躯。六尺躯,疑为七尺之误。名:名利。驱:驱使。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

  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

  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此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自得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平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叙述、议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秾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研究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词

: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的鹧鸪,振翅而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zhè)(gū)飞。

处处湘(xiāng)云合,郎从何处归?
湘云:湘江上的云。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这是一首乐府诗。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

  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70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夏花明

: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参考资料:

1、 高学良.通信典故: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06月

十一年前南渡(dù)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十一年前:指公元八前。五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南渡:指被贬到永州。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zhào)书许逐阳和至,驿(yì)路开花处处新。
许:许可。逐:跟随。阳和:暖和的春天。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参考资料:

1、 高学良.通信典故: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06月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然而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顽固保守势力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打击,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六一部队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法家诗歌选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年04月2、 姚立岩 王少阁 刘金城.历代绝句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08月3、 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