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现,显露。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 “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见:现,显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 “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窦巩

[唐](约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间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窦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肃宗宝应元年至穆宗长庆元年间在世,年六十岁。状貌魁伟。少博览,无所不通。性宏放,好谈古今。门多长者车辙。诸兄均先贵达,巩于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举进士。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稹移镇武昌,巩为副使。平居与人言,吻动而言不发,白居易等目为嗫嚅翁。后终老于鄂渚。巩所著诗,见窦氏联珠集。 3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浪淘沙·其一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九曲(qū)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自天涯: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通俗易懂,常见诸儿童读物。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

参考资料:

1、 郭亚丽.从《浪淘沙》九首看刘禹锡其人其诗[J].鸡西大学学报,201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郁郁苍苍繁荣茂盛的八桂之地,此地就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如青罗带一样柔曼迤逦,那里的山如碧玉篸一样翠绿峻秀。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家家户户多缴纳翡翠鸟的羽毛,都自己种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远远胜过登仙而去,无须借飞鸾为坐骑去飞升成仙。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156

苍苍森八桂,兹(zī)地在湘南。
森:茂盛。八桂:神话传说,月宫中有八株桂树。桂州因产桂而得名,所以“八桂”就成了它的别称。兹:此,这。湘南:今湖南以南,指桂州。湘,今湖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zān)
篸:古人用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输:缴纳。翠羽:指翡翠(水鸟)的羽毛。唐以来,翠羽是最珍贵的饰品。黄甘:桂林人叫做“黄皮果”,与《汉书·司马相如传》所称“黄甘橙楱”、颜师古注引郭璞曰“黄甘,桔属”者不是一物。

远胜登仙去,飞鸾(luán)不假骖(cān)
飞鸾:仙人所乘的神鸟。不假骖:不需要坐骑。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156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此诗首联点明严谟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桂林,颔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尾联说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表达了作者的祝愿与不舍。这首诗将深挚的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清丽工稳,质朴淡远,既是写景名篇,又是送别佳作。

  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但近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本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其实,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篸”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甘”,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尾联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海内存知己 友谊亲情:凤凰出版社,2009:86-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

: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枝金堂,满庭萱草长。
夜合花沐浴着雨后的阳光,千枝万朵红丝轻拂,袅袅地蒸腾着浓郁的芳香。闲时又梦见那豪华的厅堂,旁边的萱草又绿又长,在那里我们相知相识。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绣帘的流苏仿佛坠压在我的心头,远山的碧绿如我眉间浓浓的忧愁。溪桥下流水潺潺,凭栏远眺,思魂更是难禁,春水流淌的都是我的相思与忧愁。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6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203%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0-21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niǎo)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xuān)草长。
夜合:合欢花的别称,又名合昏。古时赠人,以消怨合好。玲珑:空明。日:彊村本《尊前集》作“月”。香袅:香气浮动。红丝拂:指夜合花下垂飘动。金堂:华丽的厅堂。萱草:草本植物,俗称黄花菜,传说能使人忘忧。

绣帘垂箓(lù)(sù),眉黛(dài)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箓簌:下垂貌。此处指帘子下垂的穗子,流苏一类的饰物。眉黛远山:用黛画眉,秀丽如远山。远山眉与小山眉为古代眉式的种类,并为入时之妆。渡:雪本《花间集》作“度”。魂欲销:魂魄将散,神情恍惚。销,失散。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6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203%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0-21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春闺女子的白日闲梦与梦后幽情,时令当在五月盛夏。开头二句,写在雨后阳光之中,无数朵红色的合欢花低垂着,美如雕玉;微风吹过,香气飘动,花瓣流红。一个“拂”字妙写花态,将花谢花飞的景象写活了。这二句兴起男女爱情,女主人公的梦忆由此而生。接着两句写女主人公在这静谧的环境中睡着了,做着美好的梦。醒后回味梦中之事:到了华丽的居所,还见到萱草开满庭院,这是一种令人忘忧的草。这里用草与开头的花相关合。

  但梦还是梦,回忆毕竟还是回忆,都不能真正充实她的现实生活。过片二句回到现实:女主人公隔着垂有流苏的绣帘在沉思,那带愁意的眉头像一抹碧绿的远山。结拍二句写女子又情不自禁地凭栏眺望,一江春水,从溪桥下缓缓流过,触景生情,她深感自己的美妙年华,也如春水一样缓缓流逝,不禁情思茫然。这两句化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词意。

  此词上片写梦中情事,景美情欢,更反衬出女主人公眼下的失落与凄苦。所以,词的下片写梦后的愁思,尤为痛苦,也尤为感人。整首词中,无论是写梦后所见之景,还是写女子愁眉不展、眺望之思,都充溢着怨与恨、凄苦与哀伤。全词意境缠绵凄艳,语言精工秾丽,如“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二句,情辞俱美,贴合温词密丽秾艳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2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杨氏女

: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42 .

永日方戚(qī)戚,出行复悠悠。
永日:整天。戚戚:悲伤忧愁。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sù)轻舟。
行:出嫁。悠悠:遥远。溯:逆流而上。

尔辈苦无恃(shì),抚念益慈柔。
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无恃:指幼时无母。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自小阙(quē)内训,事姑贻(yí)我忧。
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阙:通“缺”。内训:母亲的训导。事姑:侍奉婆婆。贻:带来。

(lài)兹托令门,任恤庶(shù)无尤。
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这里指女儿的夫家。任恤:信任体恤。庶:希望。尤:过失。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尚:崇尚。资从:指嫁妆。待:一作“在”。周:周全,完备。

孝恭遵(zūn)妇道,容止顺其猷(yóu)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猷:规矩礼节。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尔:你,指大女儿。当何秋:当在何年。

居闲始自遣(qiǎn),临感忽难收。
居闲:闲暇时日。自遣:自我排遣。临感:临别感伤。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yīng)流。
零泪:落泪。缘:通“沿”。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42 .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此诗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令人读来感伤不已。

  女儿即将远行,父亲心有不舍,却情难敌义。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年丧妻,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幼女自然更加怜爱。在长女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诗中说幼女与长女“两别泣不休”,其实父女之间也是如此。作者没有多写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强忍住泪水说完这些,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之爱,骨肉深情,令人感动。“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可作为嫁妆的千秋典范。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7-1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mò)在石棱(léng)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6-697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0-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