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曲江

:
追寻前事立江汀,渔者应闻太息声。避客野鸥如有感,
损花微雪似无情。疏林自觉长堤在,春水空连古岸平。
惆怅引人还到夜,鞭鞘风冷柳烟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韩偓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2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饮酒

: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早晨起来深感缺少乐趣,离座而起打开清酒一樽。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是他留下美酒给我驱逐忧愁和烦闷。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一会儿感觉便大不一样,顿觉得天地之间热闹非凡。绵的高山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流水把温暖的气息包含。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南门城外的一片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叶茂枝繁。清凉的树荫可以庇护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树下乘凉谈天。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即使喝醉也不要推辞,美好的芳草可以供我们躺卧。即使是那些富比晋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饮酒的快乐?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shāng)(lèi)先酒,为我驱忧烦。
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先酒:指第一个发明酿酒的人。相传杜康是我国酿酒的创始人。

须臾(yú)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hán)晏温。
须臾:一会儿。殊:不一样。喧:热闹。幽晦:昏暗不明。函:包含。晏温:晴天的暖气。

(ǎi)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bì),竟夕闻佳言。
蔼蔼:茂盛的样子。南郭门:指永州外城的南门。郭,外城。何:多么。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清阴:指草木。竟夕:整夜。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偃卧:仰卧。芳荪:指草地。晋楚富:这里指财雄一方的富豪。此道:指饮酒之乐。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诗酒关系有如血肉关系密不可分。柳宗元虽然比不上盛唐诗仙兼酒仙李白的浪漫,也不同于晚唐李商隐“身世醉时多”的悲伤,自有自己喝酒的情态与心态。全诗共16句,开头四句为第一层:“今旦少愉乐,起坐开清樽。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清早起来就喝酒,原因是感到缺乏生活乐趣。相传杜康是我国酒的创始人。据郭沫若的《中国史稿》:杜康即少康,夏王相的儿子。当年夏王相被一部落领袖杀害,少康逃到今河南虞城县依附有虞氏,当了“疱正”,是个专管皇帝吃饭的职司。杜康为了迎合皇上,力求酿出好酒,亲自筛选精粮,采制神曲,调配奇方,酿出的酒果然味美可口。皇帝饮后神振食增,龙颜大悦,就封杜康为“酒仙”。故柳宗元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杜康,是他用勤劳与智慧造出美酒,给人们驱逐忧愁和烦恼。“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喧。”酒入口,加快了血液循环,浑身感到一股暖流上涌,心情发生变化,天地之间也变得温暖起来。接着,一一叙说饮酒后的感受:“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幽晦,《楚辞九歌·山鬼》说:“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晏温,指天气晴暖。心感温暖,连自然界的景物也变得温暖,连绵的高山也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水流含着温暖的气息。这是诗人从感官的角度来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天的太阳升起来了,天气自然变得暖和起来。“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明可自庇,竟夕闻佳言。”开篇点明时间,现在点明饮酒的地点──南郭门。南郭门指永州城南,南门城边,树木繁茂,清凉的树荫可以遮挡烈日,庇护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树下乘凉谈天。这四句描写了诗人在永州的闲适生活,既无衙门的公务缠身,又无日出而作的劳累,似乎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也有注家认为:“清明”指草木,此句点化《左传·文公七年》“葛犹能庇其本根”句意,“无知的草木都懂得好好保护自己”。意思是说自己还不如草木,连保护自己都不懂得。下句说:“这些树木整夜好像在向自己诉说什么,现在才明白,原来它们要说的正是这种有启发性的话。”可做为一家之言。“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与朋友们尽情畅饮,哪怕喝醉也不要推辞,芳草萋萋,可以供我们躺卧。这是第二层的小结,饮酒的快乐尽在“偃卧”之中,按理全诗可以到此结束了。然而,“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孟子·公孙丑》:“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后两句“谓饮酒之乐也”。即使是那些富比晋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饮酒的快乐吧?后两句为第三层,进一步说明饮酒的快乐,使诗意得到升华。

  研究者认为,柳诗受陶渊明影响较深,“柳宗元确有部分作品拟学陶渊明,大都作于贬永州之后……宗元学陶诗作实蓄忧愤于闲适恬谈之中。”(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曾吉甫认为“《饮酒》诗绝似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对当时现实不满,四十一岁即弃官归隐,躬耕垄亩。他以《饮酒》为题写诗20首,在序中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诗主要写自己的生活遭遇,人生坎坷。其五:“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向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与饮酒无关,写的是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他的“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反映诗人过的是自食其力的生活。而“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饮酒》)”反映的是生活贫困,无酒可饮,只好接受别人的恩赐。陶是看破红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隐居山村,做一名普通农民来与当时的黑暗社会抗挣。柳宗元却不同,少年得志,志向远大,在朝廷超取显美,成为王叔文革新集团的骨干。“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到南蛮之地永州,这对他是残酷打击。柳是不得已离开朝廷,政治理想并未放弃。在永州任司马,虽为闲职,官禄照领,不必象陶渊明那样亲自耕种,以求温饱。酒完全可以购买,与朋友饮酒是常事。他的郊游是追求闲适,他的饮酒是自我陶醉,其目的是转移视线,以求适应环境,安宁心情。然而,遭贬的打击,沉重的心理负担,无言的痛苦谁能领会?诗的开头就提到情绪低落,但整个基调并不衰飒,与一般的反映闲适的饮酒诗也不同。“它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似醉非醉的特有状态,以及他蔑视世俗的鲜明个性,不失为自画像中的一幅佳作。”(胡士明《柳宗元诗文选注》)由此可见,柳宗元的《饮酒》等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却自有不同的个性与意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日射

: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阳光照射到纱窗上,春风叩响了门扉,无聊赖地搓弄着香罗帕,愁看春光匆匆如流水。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空落落的庭院回廊四合,锁满了一园寂寞,只有一只绿鹦鹉,面对着盛开的红蔷薇。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16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281-282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463

日射纱窗风撼扉(fēi),香罗拭手春事违。
撼:撼动。扉:门扇。香罗:对手帕的美称。罗,丝织品。春事:春光,喻青春年华。违:辜负。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qiáng)薇。
回廊:曲折回绕的长廊。合:围。掩:遮蔽。碧鹦鹉:青碧色的鹦鹉。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16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281-282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463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这首抒情诗写的是空闺少妇的怨情。同类题材在唐人诗中并不少见,如王昌龄《闺怨》就是著名的一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末句点明离愁,是直抒其情的写法。可是此篇《日射》却不一样,它避开正面抒情,没有一个字涉及怨情,只是在那位闺中少妇无意识地搓弄手中罗帕的动作中,微微逗露那么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气息。整首诗致力于用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一、二句“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描写春景。映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及院子里盛开的红蔷薇花,都表明季节已进入春光逝去的初夏。三、四句“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描写女主人公仍置身于空寂的庭园中,重门掩闭,回廊四合,除了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别无伴侣。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趣盎然,构成奇异而鲜明的对比。作品尽管没有直接抒述情感,但将足以引起情绪活动的种种景物和整个环境再现了出来,也就不难窥测主人公面对韶华流逝伤感索寞的心理,通篇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有冷暖相形之妙。这种“尽在不言中”的表现手法,正体现了诗人婉曲达意的独特作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战城南

: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战士们晚上浴血奋战,白天本应驻地休息,但他们并未停下来,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参考资料:

1、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9.03:第25页2、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13-14页3、 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01:第139页4、 更生选注.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98页

将军出紫塞,冒(mò)(dú)在乌贪。
战城南:汉乐府《铙歌》名,内容描写战争的伤亡景象。后人以此题作诗,亦多写战争。紫塞:泛言边塞。冒顿:即冒顿单于,秦末汉初匈奴的首领,此泛指敌酋。乌贪:汉西域国名,乌贪訾离国之省称。其境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借指敌人的根据地。

(jiā)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笳喧:胡笳的弹奏声。笳:匈奴乐器,即胡笳。雁门:山名,亦关名,故址在今山西阳高县北,自古即为戍守重地。阵翼:战阵的两侧。龙城:此借指敌方的首府。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tán)
雕弓:雕刻有花纹之弓,此代指携带雕弓的士兵。宛转:犹蜿蜒,队列行进曲折延伸的样子。铁骑:披挂铁甲的精锐骑兵。驿:马脚胫参有长毫之称。参驔:检查马匹铠甲等。参,检验。对于该词组读音有两种看法,一说“cāndiàn”,另说“cāntán”。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hān)
驻白日:用鲁阳挥戈退日典故。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他曾挥戈使太阳退回。为待:为的是等待,战方酣:战斗正激烈。

参考资料:

1、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9.03:第25页2、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13-14页3、 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01:第139页4、 更生选注.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98页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这是一首拟古诗,通过描写汉初与匈奴的边境战争,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反映了唐初对外战争的某些现实。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句。“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势力强盛。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王朝。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人产生鄙薄感。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下句的“阵翼龙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直捣敌巢。足见汉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的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他们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比起“枕戈待旦”,“夜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宛转”“参驔”,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紧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诗里虽没具体说明这次交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白日即将结束,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将士们等待迎接决战的胜利,因此从心底发出了呼唤:“太阳呀!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与敌军决一雌雄!”日出日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应须驻白日”的呼唤,表面悖理而近痴,实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斗志。这是由“安得长绳系白日”诗句变化来的。结尾以“战方酣”三字,并未直说战争的胜负,但孰胜孰负已然明了,因为第二联已表明直捣敌巢——阵翼龙城南了。总体来说,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kū)(róng)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qīn)古道,晴翠(cuì)接荒(huāng)城。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又送王孙去,萋(qī)萋满别情。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参考资料:

1、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China 2、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4年01期3、 虚室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J]. 文学少年(中学) 2008年01期4、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少年文艺(写作版) 2008年02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羁春

: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厌倦,春天到来我一门心思要回家。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北园里的情景还是那么令人伤感,我又看见花飘花落乱纷飞。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

客心千里倦(juàn),春事一朝归。
倦:厌烦,疲倦。春事:春天的景物。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落花:落花的寓意很多,凋谢的花朵,人衰老飘零。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前两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先透过春日已归而人犹滞留不归,把王勃为客在外的心神写得神伤情悴。“春事一朝归”是借由春日返回大地的迅速,来比喻为客羁留在外的时间一下子就过了一年。至于“客心千里倦”一句,则是用来强调远在千里为客的神伤情悴,“倦”字原来是厌倦之意,对于远在千里为客感到厌倦,所以觉得神伤情悴。长久因为远在千里作客不得归而神伤的情怀,在眼见春日一朝而归的情景对比下,心灵自然显得益加憔悴恍惚。

  后两句“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则是写出春日重回,春花重开又谢,但是作者羁留在外为客的情况,根本没有改变。“重见落花飞”一句,充分把王勃心中为客,千里外度日如年的心思表达出来。此诗起笔壮阔而有劲,文字修辞平淡而情感深厚,意境的表达十分浑厚,已具有盛唐诗的雏形了。

  这首《羁春》诗与作者另外一首诗作《山中》诗的韵脚完全相同,而且两诗抒写的都是客愁旅思,但写诗的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因此,两诗的情虽同而景则异:《山中》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秋风起、黄叶飞的景色;《羁春》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春事了、落花飞的景色。两诗的写法也有不同之处,在这首《羁春》诗中,情与景却是交错出现、杂揉在一起。应当说,《羁春》诗的艺术成就是不及《山中》诗的。相比之下,《山中》诗的笔墨较劲健,意象较浑成,句格也较成熟;《羁春》诗则略嫌柔弱显露,而且是一首失粘的律绝。但是,两诗合参,彰显作者的羁旅之情。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第32页2、 陈邦炎撰.说诗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11页3、 陈邦炎著.唐人绝句鉴赏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