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净虚上人初至云门(一作刘长聊诗)

:
寒踪白云里,法侣自提携。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仿佛方知处,高峰是会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皇甫曾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5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宿建德江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
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
双鹅飞出洛阳兆示凶像,五马渡江只因为中原变乱。

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哪里能想到上东门那些胡雏,又一次长啸引起战火连天。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中原大地豺虎奔腾,烈火焰焰焚烧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太白金星白昼经天,太阳无光余照惨淡。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京师王城倾破荡平,奔走世路艰难险阻。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天下四海尽望长安,只见长安已乱人人流泪不再向西而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苍生百姓如似落叶相飘,尸体白骨之间相互凭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朝廷部伍相连如雪山似的强大,但能否破敌谁能预料?

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我低垂大鹏双翼难以施展才华,暂且先学南山之豹隐雾避害。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崔县令您真是位贤明的主人,每有欢娱必然召呼我来。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坐胡床吹紫玉笛,那笛声如来自青云嘹亮昂扬。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暮春时石杨花开满州城,摆下酒肴同去观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
忽然动念要到剡溪去游,那儿水清石妙境色空远。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白昼时分天地明亮如同雪色相映,轻风徐来溯光山色妍容尽展。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烦闷之时学学洛生吟咏诗歌,酒醉之后漫唱吴越歌曲。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
清晨时分朝霞发出金光,傍晚时刻太阳垂落海边,高山一片森然。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我独自一人消散万古的忧愁,闲来垂钓小溪之旁。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猿猴在近处又似在天上啼叫,摇桨划船似乎驰向月边。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
别以官职印绶来苦累自身,去追求护火炼丹的要诀吧!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如此华发还为区区五斗米折腰,将要被陶渊明笑话的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6-478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jiào)
徼:边界。

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句:古称太白金星昼出经天上为祸。

太白昼经天,颓(tuí)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qiào)
奔峭:崎岖险峻。

四海望长安,颦(pín)眉寡西笑。
“四海”二句:此说长安已乱,无所可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我垂北溟(míng)翼,且学南山豹。
北溟翼:此指施展才能。北溟,即北冥。南山豹:此指全身远害。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胡床:可折叠的坐倚。青云叫:指笛声如来白云端。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忽思剡(shàn)溪去,水石远清妙。
剡溪:在剡县南,溪有二渡,一出天台,一出武义。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洛生咏,洛阳一带书生吟味诗歌之声,其声重浊。吴越调:吴越歌曲。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jiào)
海峤:近海高山。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无以墨绶(shòu)苦,来求丹砂要。
墨绶:官印的黑色丝带。丹砂要:炼丹要诀。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陶公:陶渊明,东晋隐士、大文学家,曾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辞去彭泽县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6-478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
何意上东门,胡江更长啸。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从整体内容来看,诗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时势,从开头到“破敌谁能料”;第二部分抒写情志,从“我垂北溟翼”至末。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在诗的第一部分内,诗人先以四句三个典故,写了安史之乱的征兆。这三个典故都出自《晋书》。前二个见载于《五行志》,其一云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二月,地处洛阳东北的步广里突然地陷,有黑白二色鹅出现,后刘元海、石勒相继作乱;其二云太安时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继尔中原大乱,琅琊、汝南、西阳、南顿、彭城五王同至江东,元帝嗣统。后一个见录于《石勒载记》,谓石勒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顾谓左右曰:‘向者胡江,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这三个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安禄山叛乱前的种种迹象,显现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局势。事情的发展果然像这些迹象所预示的那样,拥军自重的安禄山不久便率领如狼似虎的叛军,践踏了中原大地,焚烧了唐朝历代帝王的祀庙。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杀戮,使夕阳也收敛了它的余晖。号称帝王之城的洛阳已被攻陷,整个世道变得像险峻的山势那样不可预测;往日流传于民间的“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桓谭《新论》)的俗语,这时成了对现实的绝妙讽刺;而最令人悲伤的是人民在战乱中的命运,他们被驱赶着去杀人或被杀,以致尸骨遍野,生命像落叶那样轻微渺小,纷纷败落凋零;面对连绵不断的战火兵燹,诗人展望时局,不禁发出了“破敌谁能料”的怅叹。这段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火连天、哀鸿遍地的社会现实,读来惊心动魄。而诗人对时局、对民生、对社稷的关心和担忧,也隐寓其间。

  在这样一种不断恶化的严重形势面前,素以济天下、救苍生自任的诗人虽有拯百姓于水火的远大抱负,却看不到在当时实现这种抱负的现实途径,因此心情矛盾而复杂。“我垂北溟翼”一句,即透露了诗人怀有平定战乱和拯救苍生的雄心。“北溟翼”典见《庄子·逍遥篇》:“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李白作有《大鹏赋》,以大鹏自喻,诗中也多自比大鹏。他在描述安史之乱的严重局面后复用此典,其意不言自明。但鉴于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春,那时的局势还在继续恶化,平叛的力量尚未集聚并付诸实施,诗人看不到出路,因此只能避乱隐居,以待时变。“且学南山豹”一句即反映了他这种以屈求伸的“心态”。“南山豹”典出《列女传》,其记陶答子妻云:“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诗人于此,正用“藏而远害”之意,但这个“藏”又不是消极无为的退避,而是“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就是积聚力量,陶冶品行,以求在时机到来时能有所为。这二句诗在内容上承上启下,是联结述时与抒怀二部分的枢纽。

  接下去,诗人以轻快的笔调,先记叙了在安徽宣城与崔钦的愉快交往。“欢娱每相召”,说明诗人与崔钦在这时过往甚密,相处甚欢。胡床玉笛,仰空长啸;杨花满城,把酒临眺,友人间相得自乐、不拘形迹的情景宛然目前,令人留恋。然后诗人以“忽思”一句转入对行将前往的剡中风光的描述。水石清妙,雪明天地,风开湖山,一派风光旖旎的江南景色,读来又令人神往。“闷为洛生咏”是说心情烦闷时将诵书吟诗,加以排遣。所谓“洛生咏”,据《世说新语·轻诋篇》刘孝标注,是指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此借指吟咏诗作。这句与下句说明诗人虽然将避地剡中,过一种闲适放旷的生活,但内心并不平静,要籍诗酒来抒发烦闷。正因有这二句作衬垫,诗人下面想象避地剡中将垂钓溪岸、移舟月边的隐居生活,才显得既闲适而又迫不得已,这里也隐含了前面所说的“藏”字。诗的末四句,表露了诗人重性情、轻利禄的一贯思想,同时又可看作是对友人崔钦的好言劝慰。诗人既珍重与崔钦无拘束的交往,又对他的“华发长折腰”颇不以为然,指出不要为官禄所苦,来寻求道家清静无为的奥妙,否则将会受到陶渊明的嘲笑的。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为人熟知的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的典故,把自己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的话含蓄道出,言意均至,颇见深情。

  从整篇诗作来看,前后部分的叙述似不协调,且内容风格的反差也极明显。前者沉著悲愤,深沉中饱醮血泪;后者则轻松明快,清新中满含情谊。但过渡自然,结合巧妙,全从题意行文出发,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临别赠言。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8-36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思归

: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被风吹得高低起伏,东风吹动出外游人的心。

外地引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在异地看引家乡的花感觉到无边寂寞,在异乡听到家乡的乐曲让自己感到更加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红花飘落在地上,岸边的樱桃还没有熟透,小草重新生长绿色染遍了洲渚。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如果可以回到家乡,还是早些回去,不然子安死了,李安也亡了。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暖丝: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断:不连续、断开。

外地引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垂:垂 落、垂下。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diāo)谢吕安亡。
子期:钟子期, 春秋时代楚国人,精通音律, 俞伯牙挚友。吕安: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落拓不羁,恃才傲物,“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与他是至交。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羁留异地,思乡永远都是游子的滥觞,而韦庄的这一首《思归》更清婉别致、屈曲缠绵,道尽了异客乡情,实是难得一见的思乡佳作。全诗格调清断,惆怅中带着哀凉。

  首联以柳丝随风摇曳,东风徐徐拂过发际的暖春之景写异客断肠之悲,“无力”“断”两个词用法极妙。

  颔联,诗人承上贯下,借景抒情,以“外地”“异乡”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境况,而身在他乡,乡思难忘,彼时,“见花”“闻乐”,非但不觉美好,反而倍觉凄清落寞,乐景哀情,强烈的反衬,更将这份落寞推到了极致。

  而颈联,看似全然在写景,绿野垂杨,樱桃再次红遍,岸边汀草,复又碧染芳菲,一个“还”字,一个“又”字,相互映衬,既道出了岁月流转、光阴流逝的惆怅,又表达了长期漂洎在外的悲苦。

  既然苦,那么回乡吧。但“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回乡自然是好的,然而近乡情总怯,诗人也一样,思及归乡,他也忍不住思绪万端、顾虑重重,若“我”归时,故友凋零,知交不在,又该如何是好。而诗人这种矛盾的思绪,恰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强烈的思归之意。字字珠玑,圜转巧妙,可谓浑然天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脁风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我喜欢吟颂谢脁的诗文,喜欢他诗歌中那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所描述的感觉。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谢脁已经成为历史,当涂的大青山也变得如此空虚,万幸的是殷公你不愧为后有来者。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你送我珍贵的裘毛衣,上面绣满五色云彩和白色图案,就好像雨过晴天中绚丽的彩虹,光彩照人。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衣上绣的图案纹路错综斑斓,色彩绚烂,一定是那位神仙般的少女绣成的衣裳。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衣裳轻如松花上的金粉,仿佛风一吹就会漫天飘扬;绿色色彩浓烈,如同吃足了雨水的青苔,滋润无比。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又如同远处青翠的海岛,又仿佛是红色的飞霞映衬江边的青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上面描画着满满的含露花蕊,娇艳无比,一定花费了几年工夫才绣出如此天工开物。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殷公你把这珍贵的衣裘送给我,我也不跟你客气,穿你的衣裘,让别人看去吧!我穿上它,一定可以让山山水水顿时散发出青辉。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谢康乐看到我这衣裘,肯定以为是那里的奇山异水而顿时诗兴大发。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衣襟前面绣满了冥色沉沉的森林深壑,衣袖上绣着与夕阳共辉的飞霞。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就是神仙们看了也会惊叹连天。高耸的险峰千万座,座座绿色苍莽。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我穿上它骑上白鹿就出发,跟我走吧,这就出发,飘飖如仙云中行,手握紫色的灵芝,隐隐约约,笑声随风飘飘。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司马相如的鹔鹴羽衣不足夸耀,王恭的鹤毛氅披更不足为敌。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五云裘上素花点点千千万,犹如王母瑶池飘来的雪花,更奇异的是片片都带着香气,把春风都熏个透透。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我将代表你穿上它去九天遨游,我也将代表你去朝见三十六位神仙。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我还代表你在天上俯瞰你,可是拉不到你的手,无法把你拉上天,但是,我已经代表你上天了。你在地上朝我挥手,以挥手的姿势将我拥有,永远的相思一定让你愁肠寸断。

参考资料:

1、 阎琦.《李白诗选评》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2、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我吟”二句:指谢脁《观朝雨》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青山:在当涂东南三十里。谢脁尝筑宅于此,死亦葬于此。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粉图珍裘:谓裘衣上绘有山水之图。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文章”句:谓五云裘色彩鲜艳光怪陆离。素娥:嫦娥。玉女:神女。以下数句即写五云裘上所绘图画。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违:拒绝。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顿惊”二句:谓五云裘所绘山水使谢灵运惊讶。谢灵运以山水诗闻名,故云。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襟前”二句:谓五云裘襟、袖上山水图画,状如谢灵运山水诗。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有“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二句,故云。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手翳”句:用曹植《飞龙篇》“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句意。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相如”句:司马相如有鹔鹴裘。王恭:字孝伯,东晋名士,美姿仪,尝披鹤氅裘,涉雪而行,时人叹为神仙中人。见《晋书·王恭传》。以上二句谓五云裘胜过司马相如鹔鹴裘、王恭鹤氅。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为君”二句:意谓自己将着此裘上天朝见玉皇。三十六玉皇,道家所谓三十六天之帝王。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下窥”二句:谓其已经上天,而留殷明佐在地面,使我翘首相思。以上皆想象中语。

参考资料:

1、 阎琦.《李白诗选评》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2、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诗篇起笔出人意料,前二句先写谢朓诗之优美感人,接着惋惜斯人已逝,第四句笔锋一转,点出殷公。这一曲笔使文情出现跌宕。谢胱虽没,但后继有人。李白是推崇二谢的,曾以“中间小谢又清发”自比,本诗下文又以谢灵运诗句赞友人所赠锦裘之美。此时以谢朓比友人,足见他对友人才华的看重和赏识。

  从读者心理看,李白这样称许友人的才情,接下来该从这个角度生发开去。可是,“粉图珍裘五云色”再另起一头,诗人不再谈诗论文,却说起那五云裘来。这其实是切入正题。前面四句,原来是铺垫。五云裘者,五色绚烂如云,故以五云名之。以下一大段,大笔挥洒,对五云裘作具体描绘。其中亦有变化。“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文章彪炳光陆离”三句,写裘之色彩斑烂,华美无比,所以断定出自神女之手,是一件神物。这在文意上成一小顿。之后,又回到裘本身,写云裘上的美丽的图案,图案上的松花碧苔、江草江花、大海小岛、远山红霞。这宏大的画图,精微的工艺,显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因而再一次判断为“几年功成夺天造”。神女所制,已是高贵无比,而以神女之巧,方几年完成,又见其构思之精巧、工艺之复杂、工程之浩大,也就衬出这五云裘之弥足珍贵。

  对这样高贵的赠品,李白毫不掩饰自己的惊喜之情。他没有故作姿态,矫情拒辞,而是痛痛快快地收下了它,不仅如此,还立即穿上这裘衣,以示对友人的尊敬和谢忱。李白亲切自然,豪放洒脱的形象也顿时跃然纸上。这是一件不但给自己增添风采,也给山水增辉的裘衣。要是谢灵运在世,恐怕也会惊讶不已,感叹自己的诗句被如此完美地反映在图画中。这裘上的画,正是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所写的“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的诗意的再现。

  至此,诗人已完全进入了想象的世界。穿上这件裘衣,别说一般王公贵人,就连神仙也个个自愧不如,他们远远地观赏着、感叹着,挤满了千崖万岭。美丽的裘衣刺激了他的想象,这位对神仙境界极为向往的浪漫大师的思绪正在仙国飞扬。仿佛自己已经骑上那早已放牧在青崖间供他随时驱遣的白鹿,手擎着用三岛十洲的特产紫芝仙草做成的华盖,正在天空飞驰。这该是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潇洒。传说司马相如有一件用鹔鹴鸟羽做的鹔鹴裘,十分美丽,视为至宝;王恭则用鹤羽为氅,常常乘高舆,披鹤氅裘,俨如神仙中人。但比起诗人来,恐怕他们都黯然失色了。在这种自得心态中,诗人继续遐想着,他在飞升,到了高高的天界。风景这边独好。仙境瑶台雪花纷纷,漫天飞舞,这雪景不同尘世,没有严冬的肃杀,却有春天的温暖;没有砭人肌骨的酷寒,倒有沁人心脾的清香。诗人更加兴奋,他要更上一重天,去参见高居三十六天之上的玉皇大帝啦!就在这时,他偶一回头,看见那位给他带来运气的朋友却不能同行,他正羡慕地望着自己,为他们之间的突然分别而伤感。诗人自己也似乎悟出了什么……全诗就这样戛然而止。

  这首酬答之作颇能代表李白个性。全诗通过吟咏五云裘强烈地抒发了主体的情感。写五云裘之美,浓墨重彩,金碧辉映,为的是突出友人的深情。而这件彩裘又与自己仙风道骨的形象相得益彰。它刺激了诗人的想象力,在着衣后的短暂时间里,诗人仿佛因这巧夺天工的神奇外衣而飘飘欲仙了。他上天入地,笑傲王侯,临虚御风,上谒玉皇,摆脱了尘世的种种羁绊和烦恼,从而奏出一曲主体的颂歌。诗中的夸张和想象贯穿始终,从他对珍裘的赞叹到披裘飞升上谒玉皇,无不如是,而这正是李白的风格特征。诗中的种种想象又曲折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位浪漫大师的心态。李白崇尚道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道教的洞天福地多是名山大川,恍如神仙境界在尘世设立的“广告牌”。所以,在李白的思维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由美丽衣衫上的山水图案联想到清静幽美的自然界,披上这样的裘衣,自己就好象置身于理想中的乐土。他平日梦萦魂牵的一些神仙境界中的道具,如白鹿、紫芝等,也及时地出现在他面前,招之即来,唾手可得,于是终于飘然成仙,乐极一时。似幻似真,而一切皆出于情。一件五云裘让诗人喜悦,而友人的情谊更让人沉醉。这又恰好表明了诗人对友谊的看重。因而,诗人流露出的这激情也就格外感人。

  此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一气呵成。开头以吟谢诗发端,引出殷公,赞其才俊。接着落笔即转,切入“见赠五云裘”,由此美物产生种种联想,直至飞升而去。而最后两句忽又回首,对想象中的分别感到伤悲。本是虚写,却照应了开篇,“结穴”回归友谊,干净利落,结束全篇。此结句颇令人回味。这一回顾,看似在说他人对自己成仙的羡慕,但也流露出了诗人自身对仙界的企羡以及深知天界难以企及的潜意识。因为这毕竟是想象,是幻觉,当诗人清醒过来,面对“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现实,对于理想中的仙境,也会“矫手相思空断肠”。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初旭 .《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画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当年游三峡时见过巫山,如今看见这幅屏风画上的巫山又仿佛回到了从前。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我心疑是天边的巫山十二峰,飞进您家的屏风里边。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寒松摇曳若有声,依稀可见的阳台如有深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棉衣瑶席多么寂寞,楚王和神女当年的热恋也是徒然。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小小屏风咫尺千里,青山红崖如同锦绣灿烂。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琶苍远视掩映着荆门,巴水上的行舟历历可见。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万壑间水漫石滩,烟光里草色新鲜。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日光下溪畔的山花是何年盛开,江客听猿始自哪年?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令人在画前心胸高远,我真疑心自己是在梦中遇到了神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6-9272、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三峡:今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三峡。具体所指,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巫山:巫山县有巫山。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píng)里。
十二峰:巫山山峰之尤著者,其初本无确指,后世也说法不一。君:指元丹丘。

寒松萧瑟(sè)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萧瑟:风声,多形容秋风。阳台:今巫山县北有阳台山,盖因此而名。

锦衾(qīn)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锦衾:锦制之被。瑶席:用瑶草编织的卧席。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名。寂寂:冷落寂静。徒:空,徒然。盈盈:美好的样子。

高咫(zhǐ)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càn)如绮(qǐ)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此形容距离短。高咫尺,如千里,谓画有咫尺千里之势也。翠屏丹崖:屏,喻指山峰。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均指画中景物。丹崖:绮丽的崖壁。绮:华美的丝织物。

苍苍远树围荆(jīng)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荆门:山名,位于巫山下流,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历历:分明貌。泛:飘流。巴水:当泛指巴地所经之水,非专指巴江。

水石潺(chán)(yuán)万壑(hè)分,烟光草色俱氛(fēn)(yūn)
潺湲:水流貌。壑:山谷。万壑分,万壑分流。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笑日:向日而笑。发:开放。江客:江行之客。缅邈:思绪遥远的样子。

使人对此心缅(miǎn)(miǎo),疑入嵩丘梦彩云。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6-9272、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此诗起笔四句,即以真形画,疑画为真,写出乍见巫山屏风时的感受。接下来,“如有声”、“如有情”,诗人由疑而入迷,竟从画中听出有声,见出有情;可是转眼间幻觉顿失——“徒盈盈”,眼前只是一片寂静——“何寂寂”,诗人复由迷而生疑;“高咫尺,如千里”,原来只是一幅画,并非实景,诗人又由迷而悟。

  然而,审美过程并没有到此为止,诗人进一步对画面作了仔细观照,“苍苍”以下六句,即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由远而近,从大到小,有层次地展现出画面景物。正是在这一凝神观照的过程中,由于画面的逼真,使诗人再一次心生幻觉,坠入迷境。把诗人审美过程中上述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表现得如此真切生动,是本诗最显著的特色。

  此外,诗中对画面景物的再现,纯从实处着笔,但由于它是围绕诗人的审美心理感受及其变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因而既给人历历在目之感,又毫无呆板琐细之嫌,其中所隐含的美妙神话传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更能激起人们美好的情感联想。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 张金海.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9-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