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

: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碧,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雨霁(jì)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十二晚峰:指巫山十二峰。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突出者有十二峰。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mù)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高笼句:两岸夹峙着高耸的山峰,轻舟从其下飞过。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这首词看似写巫山佳景,但结末也隐含着佳人之怨。南宋叶梦得评此词为“细心微诣,直造蓬莱顶上”,不无道理。其境界缥缈,情意深邃,在毛词中实属上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雨霁(jì剂):雨停天开。霁:本指雨停,后风雪停,云雾散均为“霁”。
十二晚峰:指巫山十二峰。巫山以上,群峰碧绵,其尤突出者有十二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这首词看似写巫山佳景,但结末也隐含着佳人之怨。南宋叶梦得评此词为“细心微诣,直造蓬莱顶上”,不无道理。其境界缥缈,情意深邃,在毛词中实属上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毛文锡

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四,登进士第。已而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随王衍降唐。未几,复事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花间集》称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3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往事已经成空,就仿佛在梦中一般。

参考资料:

1、 文东 .李煜词选注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 :80-82页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祥注超值白金版 .北京市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 :61页 .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xiāo)(hún)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chuí)
何能:怎能。何:什么时候。免:免去,免除,消除。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独我:只有我。何限:即无限。觉来:醒来。觉:睡醒。垂:流而不落之态。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谁与:同谁。长记:永远牢记。秋晴:晴朗的秋天。这里指过去秋游欢l青的景象。望:远望,眺望。还如:仍然好像。还:仍然。

参考资料:

1、 文东 .李煜词选注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 :80-82页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祥注超值白金版 .北京市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 :61页 .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这首词的上片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

  起首二句由悲叹、感慨而入,用直白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无限愁恨。“人生”句是一种感叹,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抽象概括,既是说自己,也是说众生,其“愁恨”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愁”是自哀,也是自怜,是自己囚居生活的无奈心情:“恨”是自伤,也是自悔,是自己亡国之后的无限追悔。也正因有如此“愁恨”,作者才“销魂独我情何限”,而句中“独我”语气透切,词意更进,表现了作者深切体会的一种特殊的悲哀和绝望。正如俞陛云《南唐二主词集述评》中所云:“起句用翻笔,明知难免而自我销魂,愈觉埋愁之无地。”第三句“故国梦重归”是把前两句关于愁恨的感慨进一步的具体化和个人化。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自然对自己的故国有不可割舍的情感,所以定会朝思夜想。可是事非昨日,人非当年,过去的欢乐和荣华只能在梦中重现,而这种重现带给作者却只能是悲愁无限、哀情不已,所以一觉醒来,感慨万千、双泪难禁。“觉来双泪垂”不仅是故国重游的愁思万端,而且还有现实情境的孤苦无奈,其中今昔对比,抚今追昔,反差巨大,情绪也更复杂。

  词的下片续写作者往日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

  “高楼谁与上”是无人与上,也是高楼无人之意,进一步点明作者的困苦环境和孤独心情。所谓登高望远,作者是借登高以远眺故国、追忆故乡。故国不可见,即便可见也已不是当年之国,故乡不可回,此恨此情只能用回忆来寄托。所以作者的一句“长记秋晴望”,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鸣。现实中的无奈总让人有一种空虚无着落之感,人生的苦痛也总给人一种不堪回首的刺激,作者才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感慨。在现实中,“往事”真的“成空”。但这种现实却是作者最不愿看到的,他希望这现实同样是一场梦。“如一梦”不是作者的清醒,而是作者的迷惘,这种迷惘中有太多的无奈,以此作结,突显全词的意境。

  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笔意直白,用心挚真。全词八句,句句如白话入诗,以歌代哭,不事雕琢,用情挚切。全词有感慨,有追忆,有无奈,有悲苦,这一切因其情真意深而感人不浅,同时也因其自然流露而愈显其曲致婉转。

参考资料:

1、 文东 .李煜词选注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 :80-82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乡子·新月上

:
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沽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
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沽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
新月上来了,弥漫的烟雾散开了,习惯了追赶潮汐去采珠。艇儿穿花过溪而回,买一壶春酒,将小艇系好在垂岸的柳树下。月夜赶潮水,勇斗风浪;穿花而归,沽酒小饮,构成了采珠人的独特生活。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 《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653页2、 费振刚 主编 顾农 徐侠 选注.《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花间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 01:第653页3、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379页
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zhào)穿花过归溪口。沽(gū)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惯:习惯。沽:买。春酒:冬季酿制,及春而成,故称。也叫泺醪。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 《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653页2、 费振刚 主编 顾农 徐侠 选注.《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花间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 01:第653页3、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379页
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沽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
  这首词写采珠人傍晚归途中泊舟沽酒的情景,景色清幽淡雅。弯弯的月儿爬上夜空,在月光照耀之下,弥漫的雾气渐渐散开,采珠人在夜色下从容划船,穿花过溪,泊船买酒,一“划”一“穿”“泊”,这一切在作者笔下如一幅优美清新的水墨画,徐徐向读者展开。该词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把寻常景色和采珠人的寻常生活写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动人,淡而有味,如清茶宜人,如清香醉人。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写出了作者对异域风情的深刻体验,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37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萧索凄冷的秋天夜晚,豆大的泪珠从我的脸上滑落。枕头和竹席微微的发凉,我翻来覆去全然没有睡意。我残存着醉意,就快要醒来。在半夜时分起身,月光明媚得如同白绢一样,夜空如同水一般绵软平静。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台阶下面“纺织娘”悲哀地啼叫这寒凉的秋天。秋风吹向院子里的树,夜晚悄悄,屋内的门也紧闭了起来。只可惜在旧时携手一起经历欢愉的地方,相思一夜就将人折磨的萎靡不振。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胡言午.梦里不知身是客 南唐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82、 丁国成,迟乃义.中华诗歌精粹·上.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997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84、 费振刚.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98

(xiāo)(suǒ)清秋珠泪坠,枕簟(diàn)微凉,展转浑无寐(mèi)。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萧索:萧条冷落。珠泪:珍珠大小的眼泪。坠:指眼泪滑落。枕簟:枕头和竹席。展转:即“辗转”,翻来覆去。浑:全。寐:睡觉。残酒:残留的醉意。中夜:半夜。练:柔软洁白的织品。

阶下寒声啼(tí)(luò)(wěi),庭树金风,悄悄重(chóng)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liáng)一夕成憔(qiáo)(cuì)
阶:屋前台阶。啼:啼叫。络纬:即蟋蟀,一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风:秋风。旧说以四季分配五行,秋令属金。重门:屋内之门。旧欢:旧时的欢愉。思量:思念、回忆。一夕:一晚。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胡言午.梦里不知身是客 南唐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82、 丁国成,迟乃义.中华诗歌精粹·上.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997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84、 费振刚.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98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起句“萧索清秋珠泪坠”,前四字写景,点明时节;后三字抒情,表现主人公在伤感落泪。起句情与景的交融,渲染了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以下由此出发,层层深入,情与景同时推进。“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枕簟微凉,说明时至秋令;辗转无寐,则言主人公心事重重。同时“萧索清秋”象征着南唐王朝衰败的时局,抒情主人公的“珠泪坠”也暗示词人因忧心国事而难过。

  “残酒欲醒中夜起”,继续承接前面词意,表明主人公睡前曾借酒消愁,暗合“珠泪坠”的意象,睡后又起,则对应“展转浑无寐”。“起”字在这里起关连作用,为全词“词眼”,下面所有词句,都接续这字,描绘“起”后情景。“月明如练天如水”。因“起”而见寒色。

  下片转而描写室外近景,转换为视觉、听觉,“阶下寒声啼络纬”,庭阶传来冷冷的“纺织娘”的啼叫声,“寒”带感情色彩秋夜劲风,庭树瑟瑟,静悄悄的重门关闭着,“悄悄”,言其静谧,衬托主人公心境的——凄清。

  “阶下寒声啼络纬”,因为“起”而听秋虫啼叫;“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因为“起”而闻秋风吹院门。这时,主人公的残酒大概已经大醒,面对清秋之夜,踱步庭中,相思之情荡漾心中,想起了与情人相处的甜蜜日子——“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主人公认为值得自己珍惜的是旧时欢愉的携手之地,想念了一个夜晚,人变得如此的憔悴,正是相思成病。

  直到这最后,作品才归结出题旨,表达对旧时欢愉的深深怀念之情。这首词的最大艺术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景中寓情,情发于景。词中“萧索清秋”象征南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的现实。词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怨妇的内心视角含蓄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392、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昨夜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得飒飒作响。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一次次的斜靠在枕头上,辗转难眠。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闷,别的方法都行不通。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sà)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兼:同有,还有。帘帏:帘子和帐子。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烛残:蜡烛燃烧将尽。残:尽,竭。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频:时常,频繁。欹枕:通彀,斜,倾斜。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漫:枉然,徒然。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稳:平稳,稳当。宜,应当。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这首秋夜抒怀之作,具有李后主词的一般风格。它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也没有具体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观念。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明白,却又令人低回与困惑。大约是词人后期之作吧。读这类词,最要玩味其中环境氛围的创造,和抒情主人公浅貌下的深衷。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开头两句是说,昨天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首两句写秋夜风雨,完全是白描化的。表面看来,风雨大作,怪嘈杂的,其实除了“飒飒秋声”外,此时更无别的声音,反而见出夜的寂静。令读者觉得其境过分清冷,几乎要倒抽一口冷气。此种词句,最见后主本色。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这两句是说,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了,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这两句出现了抒情主人公,这人物给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是他过于清醒,他熬到“烛残”,听得“漏断”(更鼓歇),可见是一夜未曾入眠了。这清醒状态的描写,正好逼出下片的感慨。另一个印象便是它方寸烦乱,“频欹枕”的“频”字,表明他在床上是辗转反侧,五内俱热。后来干脆不睡了,但内心仍不平静,表现在动作上便是“起坐不能平”。他到底为什么,这恰恰是词人不喜道破的。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这两句是说,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荣华富贵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过片之后,全属抒情。这也许是最一般最普遍的人生感慨了,但对于不同的人,其中包含的人生体验之具体内容,则可以是各各不同的。此即《维摩经》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后主词所以能引起后世众多读者的共鸣,原因也在于此。这两句中的“漫”(作空解)、“算来”,表现出一种空虚、疑惑、迷惘感,是很传神的。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末两句是说,最醉乡梦里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主人公无法摆脱人生的烦恼,却是因为他太清醒,太执着。最后两句,说穿了便是一醉解千愁,可词人换了个比喻性的说法——“醉乡路稳”,则其反面是醒者行路之难,故云“此外不堪行”。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85-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

: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刚刚还是笙歌曼舞,转瞬间,笙歌消歇,众人散去,只剩我独宿红楼舞榭。将珠帘半卷,挂在玉钩,此时云儿收起,升起一轮朗月。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索性起来,细细地看那些和他共同游玩过的地方,每一处都引起我的新愁。那东流的河水哟,请将我的一颗充满离恨的心,捎带到那心上人所在的桔子洲。

参考资料:

1、 雷寅威、雷日钏.中国历代百花诗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03:第393页2、 吕芳文.舜文化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07:第33页3、 木斋.唐宋词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56页

(shēng)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jú)洲。
点检:回顾、反思。离心:离愁。橘洲:橘子洲。在今湖南长沙西湘江中,多美橘,故名。

参考资料:

1、 雷寅威、雷日钏.中国历代百花诗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03:第393页2、 吕芳文.舜文化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07:第33页3、 木斋.唐宋词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56页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宿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这首词上宿阕以“笙歌放散人归去”开篇,可见其着重点不在描写晚上宴会歌舞之盛况,而在抒发乐器放下,宴会解散,人归去之后,词人“独宿红楼”的反思。这里的“红楼”当为南唐宫中的舞榭歌台。鉴于冯延巳当时的官位,故在宴会散后,参加宴会的人各自归去,而他却能“独宿红楼”,享受“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的特殊恩遇。但是,这并没有使冯延巳产生“紫殿红楼赏春好”(李白《侍从宜春苑》)的愉悦之情,相反,在“周师南侵,国事岌岌”之际,“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冯煦《阳春集序》)。“月上云收,一宿珠帘挂玉钩”(将珠帘宿卷,挂在玉钩,此时云儿收起,升起一轮朗月,此情此景,令人心寒,令人孤愁)正是“意内而言外”的最佳选择。

  下宿阕首两句“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紧承上宿阕,写出时间的推移,由夜里“独宿红楼”,到次日早晨起来,泛舟离开红楼。其中“点检”二字尤足以表现作者“辞学”造诣之深。钱起《初至京口示诸弟》诗中有“点检平生事,焉能出筚门”之句,这些都说明“点检”为认真考核之意。冯延巳于此时此地着以“点检”二字,表明这离去不是毫不经意,而是一棹一回头,认真考查经由之地的特殊景物,然而感受的却是每经一处地方,就在心灵深处荡起一波新愁。最后二句,“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写词人想从这愁苦中摆脱出来。然而,词旨微幽,必得细细体味,才能领悟。“凭仗东流”,照应首句,点明“起来点检经由地”是乘舟而行,引出新愁,但是,还要依仗它来抛下这不断增添的苦愁。“将取”句,则两处用典,意更深邃。一为“离心”,当取屈原《离骚》:“可离心之可同分,吾将远逝以自疏”之意。 一为“橘洲”,当为东流之水中确有长满橘树的小洲树的小洲,因而触发联想,借用杜甫诗句:“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抒发南唐将会在歌舞声中失去江山,自己不如及早离去的感慨,可谓“极凄婉之致也”。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宋词名家名篇鉴赏:京华出版社,2011.01:第8页2、 李煜.李煜集:三晋出版社,2008.4:第126页3、 邓嗣明.中国词美学:海天出版社,2011.11:第27页4、 词典编辑委员会.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07:第195页5、 蒋国强.华夏史诗: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11:第16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