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

:
东风吹暖气,消散入晴天。
渐变池塘色,欲生杨柳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陈羽

[唐](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进士第;而他与韩愈、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全唐诗》之三百四十八一卷传世。 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戏问花门酒家翁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老人七十了还在卖酒,无数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路旁的榆荚好似那成串的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主编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9.12 :354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道傍榆(yú)(jiá)巧似钱,摘来沽(gū)酒君肯否。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主编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9.12 :354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唐玄宗天宝十载(751)三月,诗人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怎能不在酒店小住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呢?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的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境这可以算得上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做了铺垫。

  “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这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的实写付钱买酒的全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问那位当垆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你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生活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和平年代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这对于一个军旅诗人来说,更有切身的体会。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本诗语言具有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8-619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出塞词

: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táo)
金带:大刀柄上系的红绸子。连环:一种刀。束:捆。临洮:古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以临洮水得名,在临河沿岸。

(juǎn)旗夜劫单于帐,乱斫(zhuó)胡兵缺宝刀。
卷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劫:劫持,冲杀。斫:读,砍。缺:破损。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上句的一“劫”字,写出唐军将士在军旗率领下,直捣敌军最高统帅的营帐,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惊之感,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勇敢。“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袭”,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见敌就杀,将宝刀左右挥舞,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一“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此全诗神定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编.边塞军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巴江柳

: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2、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525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可惜:可爱。

好向金銮(luán)殿,移阴入绮(qǐ)窗。
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2、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525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参考资料:

1、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因为喜爱你那青葱的秀色,所以把你移种到这个地方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不曾被植种于御史台中,只能栽于这沙漠之中。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柏树傲视那叶片脆弱易折的门前柳树,嘲笑那花朵滥放媚俗的院内梅花。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霜冷露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9-200页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李十五栖筠:李栖筠,安西节度府判官。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qì)中栽。
台:指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碛:沙漠。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cuī)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9-200页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呈给友人,是用以互相勉励之意。

  开篇二句叙述移栽柏树的原因,言辞极为朴实、淡雅,颇有古韵。“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以如此恬静、闲适的笔触引领全文,令人如处炎炎夏日,避身于柏树浓阴之下,一股清凉之气溢满全身,令人心驰神往。

  颔联二句是诗人对这株柏树命运的叹惜:“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很明显这是诗人引以自喻,即自己不能被任用于朝堂,只好兀兀效力于边塞。其实,柏树无论栽于何处,那“青青”秀色是不变的,也正如诗人不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居身于边塞之远,都能时时以报国为己任,其高风亮节如翠柏常青,千载而后浓阴仍能荫庇后人。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二句运用了拟人和倒装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窃居高位,却不思加强自身修养、为国为民,只是一味地饰言媚上、互相倾轧、争权夺势的无耻之徒的蔑视与嘲笑。

  最后,“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夸赞柏树有四季常青的优良品质,足以傲视严寒。同时也是诗人自明心志,表达了任何挫折困难都无从磨灭自己一心为国的志向。

  全诗清新、秀雅,颇有建安风骨之气象。先写移栽的原因,饱含着对柏树青葱本色的赞赏;承此而叹惜柏树的命运,又蕴涵对其不弃沙漠之地,仍然茁壮成长的钦佩之情,转而贬斥杨柳与梅花的无聊、纤弱,更衬出柏树的不同凡响;最后高扬柏树的岁寒本色。全诗的意境也同这柏树之品质的升华一样登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9-20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意

: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从空中流泻而下的月光,皎洁如霜雪,将堆满金黄落叶的台阶映照得异常光亮,好象经人清扫过一样。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闺人却放下窗帘去弹箜篌,这是因为她不忍 再看到这美好秋月的缘故。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飞霜:降霜。皎:白而亮。

下帘弹箜(kōng)(hóu),不忍见秋月。
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