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嘉陵江的河水自此从东流去,自己站在望喜楼中回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如果江水到了阆州还要入海,那么自己更应该站在高楼上回忆。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嘉陵江的景色,含烟带月,千里风光,河水比靛青都要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现在在江水向东流去之际与你送别,只能独自驱赶着马车向南离去。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521页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làng)州。
望喜驿:旧址在今四川广元县南。商隐由秦入蜀,自大散关以南,一直沿嘉陵江水行进,至望喜驿,续往西南行,而嘉陵江水则往东南流,故曰“别”。忆:思。阆州:今四川阆中县。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应更有高楼:指自己当更登高楼望之。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蓝:靛青,一种染料。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521页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亿阆州。”起笔扣题,突出“别”字。诗人站在望喜楼上,注目嘉陵江水滔滔东流,不禁油然升起依依不舍的心情。诗人极目望去,又亿起那远在中游的阆州,思绪为之一顿。
“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嘉陵江经阆州后继续向东南流去,到重庆汇入长江,最终流入东海,故曰“赴海”。“应更”是肯定句,前行匆匆,无暇游赏,而此行又不经此,当然不可能再到阆州的“高楼”眺望嘉陵江水了。“阆州”也是写实,而不是未曾涉足的想象,从而更增强了“别”的韵味。
第一首重在远眺嘉陵江,从宏观着笔,第二首重在写嘉陵江水之澄碧,于细微处见精神。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诗人把视线收回,注目脚下的江水;江天一色,千里嘉陵,烟波浩渺,它象皓月那样洁白,又比纯蓝还碧。诗人尽情描摹江水之美,以增加不忍“别”之情。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这里把江水人格化了,也就是把自然人格化。江水变成了有生命力的东西了,这样也遂使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犹”,有不忍之意,“更向南”意谓前途渺茫。诗人尽管受柳仲郢之邀,但此行如何,还未可预料,故尔发出“犹自驱车更向南”,以收束全篇。
这两首绝句通过赞美嘉陵江水,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依恋,从而也反衬了人世间的倾轧、污浊。诗曾有自注:“此情别寄。”当指另有所寄,这或许就是人情冷暖,世风日下,李商隐虽有才华和政治抱负,但时时受到猜忌、排挤。王氏卒后,他更觉无所依托,人生飘泊,内心矛盾也偶尔流露。他渴望得到知音,但现实社会知音难觅,只好钟情于嘉陵江水,聊以片刻的自慰。
这两首绝句是联章体,紧紧围绕嘉陵江来抒发情感。前者重虚写,以想象嘉陵江壮阔景象,但虚中含实;后者重写实,以细腻的笔触,抒发自己的无尽山水之情,但实中寓虚。这组诗以江水为核心,从不同侧面加以描摹。从其过程上看,写其上游、中游、下游,淡淡勾渤几笔,写出江水的博大;从其特色上看,写其“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芝,极富画意;从其人格化上看,有“相送”,人送江,江送人,生动活泼。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1077页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新亭俯倚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美丽的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晨风把清香吹送远处,湿润的彩花沾满露珠。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鲜花潇洒地开在人世,高低俯仰有无数的姿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我曾听过色、空的比喻,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留连这深秋的月光,断断续续传来山寺的晚钟。
新亭俯朱槛(jiàn),嘉木开芙蓉。
芙蓉:这里指木芙蓉。一种落叶灌木,茎高丈许,秋冬间开花,有红、白、黄等色。芙蓉亭:观赏芙蓉花的亭子。俯朱槛:俯倚着红色的栏杆。
清香晨风远,溽(rù)芙寒露浓。
溽:湿润。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色空:“色即是空”的省悟,出自《多心经》。
留连秋月晏,迢(tiáo)递(dì)来山钟。
留连:意即留恋。秋月晏:秋天的时光已经不多了。晏:晚,晚秋之意。迢递:远处。
柳宗元初贬永州,住龙兴寺,曾与和尚交往,探讨佛理。龙兴寺旧址在潇水东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门内。当年寺里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传弟子,与柳交往颇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并作《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赠巽上人。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这首《芙蓉亭》是组诗的第四首。
五代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芙蓉,一指荷花,二指木芙蓉。湖南多水乡,处处有莲荷。木芙蓉比一般花卉高大,枝叶繁茂就像小树,庭院,路旁均可栽种。故湖南有芙蓉国美称。信仰禅宗的王维,也有一首咏芙蓉花的《辛夷坞》:“木本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亭》全诗分三层,以鲜艳美丽的芙蓉着墨,“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新亭里修建着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芙蓉鲜花。“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早晨的清风吹送了远香,寒冷的露水沾湿了鲜艳的色彩。前四句全是写景,像一副颜色绚丽、动静相间的水彩画。第二层“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继续描写芙蓉花。花朵潇洒地开放,呈现不同的姿态与容貌。芙蓉花盛开时,花朵缀满枝头,或白或红或黄,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特别令人惊奇的是,早晨开的白花,下午因为光合作用侧变成红色。“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笔锋一转,由花自然联想佛学中色、空的比喻,不知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创造出芙蓉花这样美丽的景物。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并认为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即是空”。诗中的“色”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花的颜色,又泛指世间事物。结句为第三层:“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从早到晚,留连芙蓉亭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秋月中,诗人静听断断续续地传来山寺的钟声,向往佛学禅境的思想不言而喻。禅院中有如此美好的景物,佛经中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诗熔风景诗、咏物诗、山水诗为一炉,情景交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野花和香草,寂寞地生长在这关山路旁。柳树吐出金黄的丝条,黄莺儿那么早就在歌唱。我满怀惆怅,在香闺里暗自虚度时光。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我多么悔恨,解下罗带与你结成同心。如今独自靠着朱栏,思念多么深沉。睡梦中醒来,一弯斜月照着半个空床。小窗吹来的风,触动琴弦哀鸣作响。
参考资料:
1、 高峰.《花间集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63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20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09-110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道(chóu)怅(chàng)香闺(guī)暗老!
寂寞:清寂,寂静。关山道:形容艰难坎坷的山路。道怅:失意,懊恼。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暗老: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人已衰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xié)月,小窗风触鸣琴。
结同心:用锦带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征,称“同心结”。朱栏:朱红色的栏杆。风触鸣琴:风触动琴而使之鸣。“鸣”,使动用法。
参考资料:
1、 高峰.《花间集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632、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20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09-110这首词是伤春怀人之作,写思妇伤情。它代指思妇立言,而不同于常见的韦庄自我抒发情性之作。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这是思妇想象丈夫在远行的路上,虽有野花芳草,但毕竟寂寞荒凉,形单影只,不堪凄楚。接着写近处的风景:“柳吐金丝莺语早”,这是早春时节,柳枝柳叶还没有一片碧绿,而是黄中透绿,所以词人写“柳吐金丝”,让人眼前一亮,再加上报春的莺语,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给以强烈渲染。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思妇的悠悠愁思:“惆怅香闺暗老。”令人觉得黯然销魂。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这里写的是思妇心理活动,文字的表面是思妇悔恨不该和丈夫用罗(锦)带打那个同心结,其实是爱之切,恨之切。所以思妇独自倚着闺阁的朱栏无限深情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深情的思念萦绕在思妇的头脑中,让思妇不能安然入眠,只要有一点轻微的动静,就把思妇从梦中惊醒。“小窗风触鸣琴” ,连声响细微的轻风拂琴鸣都让思妇不能睡稳。思妇被惊醒后看到的是“半床斜月” ,一片凄凉清冷,不禁让人触景生情,这也正应了李清照的那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结构比较特殊,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写思妇凭栏思深:上片直到下片头两句,是所思的具体内容。野花盛开,芳草萋萋,柳吐金丝,莺声不断,是写暮春之景,以时暮衬托出“香闺暗老”,而况关山道上,消息全无,使人惆怅,憔悴苍老,产生了“悔结同心”的轻怨。第二层是由思深而成梦,梦后而伤情。梦境略去了,梦后也只是用“斜月”、“风触鸣琴”这一富有寓意的图画表现的,有声有色,耐人咀嚼。
此词通篇不假雕饰,全用白描,于浅直中见深切,于此很可以看到韦庄词的基本特色。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参考资料:
1、 黄星南 .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 :湖南出版社 ,1997年04月第1版 :30-33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1 .3、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居延城:也叫居延塞。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暮云空碛(qì)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碛:沙漠。秋日:秋天的时节。平原:平坦的原野。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qiāng)校尉朝乘障,破虏(lǔ)将军夜渡辽。
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piáo)姚(yáo)。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珠勒:珠饰的马络头。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崔希逸。
参考资料:
1、 黄星南 .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 :湖南出版社 ,1997年04月第1版 :30-33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1 .3、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70-171 .2、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转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42、 周满江.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893、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52西蜀樱(yīng)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yún)笼。
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樱:红樱桃。筠笼:竹篮。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细写:轻轻倾倒。愁:恐怕,担心。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qíng)出大明宫。
沾:接受恩译。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金盘玉箸(zhù)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玉箸:华丽的筷子。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42、 周满江.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893、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52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
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清人朱瀚说:“红言其熟,起细写仍破;满言其多,起万颗许同”。“写”同“泻”,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许”,唐人常用口语,如许之意,“讶许同”,即令“我”惊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