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以清新的语言,明快的色调,热情描摹歌颂了江南的风光。
荷花之最秀异者叫“水花”,这里实指菱荷之类。头三句说,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山上的各种水果成熟了,菱荷也散发着清清的芳香,家家户户都有种藕养鱼的池塘。从“家家风景有池塘”的描写里,使人不仅看到了江南山光水色的秀美,也想到了这里人民的勤劳和富庶。在写法上,这几句是从大处着笔,范围逐渐缩小。后面几句,则又由一个船头的侧影着笔,将意境开拓开去,使人想象到一个更广阔的境界。“木兰舟上珠帘卷”,木兰,木兰花,木兰树质坚硬,是做舟楫的好原料。《述异记》说:“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于此。”这里说,在华丽的木兰舟上卷起了珠帘——未写人而想见其人。“歌声远”三字,使人仿佛看到了词人那聆听妙音的兴致,船近时既观且听,船行远了仍在倾耳;“椰子酒倾鹦鹉盏”(鹦鹉盏,盏就是杯,是用鹦鹉螺制成的一种酒杯名。鹦鹉螺,壳乳白色,有青绿斑,里面有光如真珠,螺层尖处屈曲如鹦鹉嘴状,制为酒器,古雅奇趣可玩。大者可容酒二升,小者似今之酒杯稍大。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共酌琼酥酒,同倾鹦鹉杯。”可知这是一种较为名贵的酒杯)则是且听远音且忆方才船头所见的情景:男的手持鹦鹉杯,美美的饮着江南特有的用椰子酿制的酒浆,女的在放开她那清脆婉转的歌喉,船行远了,他还在“歌声远”中仔细地听着,品味着所见情景,这不仅使人想见到了歌声的优美,而且看到了一幅天长水远的画面,看到了一幅词人陶醉江南风光的图画。
一首仅仅三十个字的小令,却描绘出了江南山光水色之秀美,肥田沃土之喜人,农民之勤劳富庶,富者之悠闲自得,词人之喜悦欢畅,清川之舟楫往还。这样大的容涵量,写得却不拥不挤,雍容自如,疏淡雅致,这是很难得的。张炎《词源》说:“大词之料,可以敛为小词,小词之料,不可展为大词。”作者的本领,就在于能将“大词之料”写成一篇小词,读来使人感到精美而有韵致。张炎又说:“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这首小令的收尾,就富有余音缭绕之佳趣。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2-3833、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6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2-3833、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6花间词人中,欧阳炯和李珣都有若干首吟咏南方风物的《南乡子》词,在题材、风格方面都给以描写艳情为主的花间词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头两句写初入南中所见。桄榔树身很高大,所以作者一眼就能看到。蓼花虽非南国特有,但也以南方水乡泽国为多,所谓“红蓼花寒水国秋”可证。恍榔树叶深绿,故说“暗”。“枕榔叶暗萝花红”,一高一低,一绿一红,一是叶一是花,一岸上一水边,互相映衬,勾画出了南中特有的风光,并写出了它给予作者的第一个鲜明印象。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上两句所写的,还是静物,这里进一步可到人物的活动。红豆也为南中所恃有,岭南天热。微雨过后,业己成熟的红豆荚正待采摘。故有“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的描写。这两句将南中特有的物产和风习、人物活动揉合在一起,组成一幅典型的南中风情画,透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
“树底纤纤抬素手。”采摘红豆的,多是妇女,所以远远望去,但见两岸。人家近旁的相思树下,时时隐现着红妆女一的倩丽身影和她们的纤纤皓腕。这是南中风物的写实。但这幅画图却因为有了这一笔,整个地灵动起来了,显现出了一种动人的风的。红豆又称相思子。王维的《相思》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流传众口的诗篇无形中赋予了这索手收红豆的日常劳动以一种动人遐想的诗意美。面对这幅鲜丽而富于温馨气息的画图,呼吸着南国雨后的清新空气,词人的身心都有些陶醉了。《南乡子》单调字数不到三十,格调比较轻快。结句的含蕴耐味显得格外重要。欧阳炯的这首就是既形象鲜明如画,又富于余思的。
《栩庄漫记》对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作了一个总评曰:“《南乡子》八首,多写炎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纪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的确,在《花间集》中,这样朴质清新的风土人情词作,是别具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82-383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通:阑)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了:了结,完结。砌:台阶。
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通:阑)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一阵阵爽风吹过亭栏,频频飘来红莲的香馨,叫我如何忍受悠悠的思念,我又想起那如花的佳人。旧日的欢情好似一场梦幻,此时的她早已杳无音信。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文簟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画屏上那重峦叠翠的山景,在我眼中模糊成团团绿云,清冷的竹席上,水一样的花纹漂动着宛如波光磷磷。不知何处骤响一阵蝉鸣,可是要召回我飘断的思魂?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9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709-710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14-215红藕花香到槛(jiàn)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堪梦绝音尘。
红藕:红莲的别称。槛:栏杆,这里指亭栏。似花人:与荷花一样艳丽的美人。绝音尘:断绝了音信。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文簟(diàn)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翠叠”句:画屏上翠山重叠,隐约可见。“冷铺”句:铺上冰凉的簟席,簟纹堪水波潾潾。文,同“纹”。簟,竹席。一蝉新:突然响起一声蝉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9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709-7103、 陈堪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14-215李珣的这首词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想念,写得清奇流丽,与花间词秾艳香软的基本风格很有些不同。从横向看,倒是与南唐词风颇为接近。
李珣的这首词,与他的另一首《浣溪沙·访旧伤离欲断魂》取的是同题材,不过时间稍有先后。从两词所用韵脚来看,五韵中有三韵相重,估计写作日期也不会相距太远。从内容来看,另一首写的是春天,寻“旧欢”不着,颇觉意外,所以情绪起伏较大。而这一首则写夏秋之际,已是痛定思痛,因此意蕴也就较前首更为婉约深沉。
此词上片首句用的是传统的比兴手法。荷花发出阵阵幽香,不时地飘进廊槛上来。第二句即点出主题,由花香引发愁思,在百无聊赖中实在不堪回忆所爱之人。由于上句已经写明荷花,就使下句的“似花人”变得很具体。第三句进一步说明不堪回忆往事的缘由。旧欢已成梦幻,“她”也不会再来了。这就把词人的绝望心情和盘托出,足以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此词下片写得很成功,历来为人所激赏。第一句写屏风,其上远山含翠,隐约多姿;第二句写竹席,其上竹枝如波纹,十分清澈,给人带来一丝凉意。这两句虽然写的都是眼前景物,但用山水来象征词人与意中人的分离,是十分妥帖的。这两句在艺术上的确堪称杰构。首先,对仗十分工巧,又具有鲜明的词的特色,绝不混同于一般的律诗。其次,“冷铺文簟水潾潾”,比喻新奇,内涵丰富,既有季节特点,又有人的感受,写得十分出色。尤为难得的是,在连续两个佳句之后,并无“才尽”之感,最后一句竟又翻出新意:伤心的思绪在空中飘荡,突然听到一声蝉鸣。蝉鸣,既使作者回到了现实,又提供了很多的想象余地。“断魂”二字,通过“一蝉新”告诉人们,无穷无尽的悲哀正在等待着词人。
李珣《浣溪沙》共四首,笔触清丽,情深意切,正如《栩庄漫记》所说:“其词温厚而不儇薄。”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709-7102、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19-220
)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艇回家。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02、 蒋哲伦.千古佳词: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483、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712-713荻(dí)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tǐng)垂纶(lún)初罢。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潇湘:两水名,今湖南境内。橘洲:在长沙市境内湘江中,又名下洲,旧时多橘,故又称“橘子洲”。垂纶:垂钓。纶,较粗的丝线,常指钓鱼线。
水为乡,篷(péng)作舍,鱼羹(gēng)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篷:船帆,此处代指船。“名利”句:即心不将名利牵挂。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02、 蒋哲伦.千古佳词: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483、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712-713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的隐逸生活。
上片写景。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是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受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颇大。
参考资料:
1、 刘筑琴.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4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