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杂诗 其二

:

廿四桥边迹已尘,几家园馆互争新。林峦出没难为画,山水零星亦可人。

地夹江淮据形势,土兼南北见精神。雨丝风片娇无那,谁起王郎赋冶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师范

(1751—1811)云南赵州人,字荔扉。乾隆三十六年举人。任安徽望江知县。荒年报重灾,请赈,遭上司驳斥,范反复力争,终于得准。在官八年,以病解任,卒于官舍。有《金华山樵集》。 7篇诗文

猜你喜欢

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29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年来句:纳兰为侍卫之臣,扈驾出巡是经常的事,仅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年(1680—1681年),纳兰即先后随从皇帝巡幸巩华城、遵化、雄县等地,故云与好友“多在别离间”。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lǚ),一片伤心欲画难。
凭:凭借。约重还:约定重阳节的时候回来。沉香:中药名。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29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握手西风泪不干”,劈头便是一派依依惜别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握手、西风、泪不干,每个词都带着萧瑟的意境,组合在一起便营造出了极强的感染力。这里的“握手”不是西方的礼节,而是离别时真情流露的动作,同义的词是“执手”。

  如果说“握手西风泪不干”通过描写送别的画面,奠定了这首词的基调,那么“年来多在别离间”一句就是通过纳兰容若的怨恨,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哀伤。每个人都会经历离别,偶尔的分别尚可接受,但是“年来多在别离间”,知心之人难以聚首。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这两句描绘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离别后,在风雨之夜不能成眠,独坐灯前,且听一窗冷雨;忆曾经,两人雪后初晴兴致盎然,携手同游,共赏一山银装。“遥知”已是人海茫茫,“转亿”便成往事随风;“独听”听尽凄凉寂寞,“同看”看遍良辰好景。昔日的相聚合乐.与今后一个人郁郁寡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欢乐,也就愈痛苦。

  纳兰容若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独听灯前雨”,似乎是在写他的孤独,其实这是容若的孤独。这是诗词中的一种写法,能够确定远方的友人深深地思念自己,这需要勇气和自信。因为彼此相知,所以知道在想着他的时候,他也一定在想我,所以才敢说的这样毫不犹豫。

  恨离别,无限伤感之中,仍然念念不忘关心友人,反复叮嘱着:“多吃些饭。”“凭寄语,劝加餐”,这句化自王次回“欲寄语,加餐饭。难嘱咐,鱼和雁”。“劝加餐”真的是个很熟悉的情景。想来知己送别,一定会有很多话嘱咐,而纳兰容若偏偏选了“多吃饭”这句最朴素的话,未经雕琢,却质朴感人。读来平淡之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暖。

  “桂花时节约重还”,这是容若与顾贞观相约,在桂花开放的时节.知己再重聚京华.互诉衷肠。约定,似乎是送别时一个不变的情节。因为不舍,也为了给彼此一个慰藉。而约在“桂花时节”,首先想到的便是中秋节,这个月圆人圆的日子,于是便又多了一层期盼。在桂花飘香的时候,希望能与你团圆,共品桂花酒、赏月吟诗。

  最后两句“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与“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的题目切合,也是全词最动人的两句,尤其是“一片伤心欲画难”一句,算得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刚刚画好的小像笼罩在袅袅升起的淡淡香烟之中.纳兰容若细细观察许久,却还是不满意,妙手丹青仍然画不出我的离伤与思念。

  该词上片想到一年来聚少离多,更增添了此次送别的悲伤。三、四两句遥想别后情景,希望彼此能以相聚时的欢乐战胜别后的孤独寂寞,有情有景,情景相生。过片殷勤叮咛,相约重还的时间。结句写自己独对好友小像以慰相思,从中却看到满面风霜,感受到“一片伤心”,表达了对好友坎坷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深切理解。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2、 苏缨著,纳兰诗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05,第165-16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亡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丁巳重阳的前三个晚上,梦见亡妇妆着素淡身穿素服,执手亡咽。亡妇所说的话太多,无法复述下来,但是临别的时候她说:“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亡妇从来没有学过写诗,不知道怎么做出这样的话。醒来后有感做出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浮生匆匆而过,瞬息即逝。回思过往,怎么能够遗忘?记得当年,绣塌闲时,相与赌书泼茶,吹花嚼蕊,并于雕栏曲处,同倚斜阳。而今,梦好难留,先时的吟咏,没有办法继续,只能更深之时,痛哭一场。梦醒之后,一阵朔风,音容俱逝,已不允许仔细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碧落、黄泉、山下追寻,两处茫茫皆不见踪影。经过一夜辗转,明朝起身,料想你的短发,一定给添秋霜。即便是天上人间,阴阳阻隔,但尘缘未了,未亡人的思议也还是不能中断。在每一个曾经共同渡过的美好时刻,春花与秋叶,都将触动我的愁思。只可惜,情意殷切,形容憔悴,荀令于今已无复往日的风采。这时候,悠扬的笛声从临院传来,凄厉幽怨,一声声荡气回肠,让人难以忍受。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晴主编.一生最爱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9:第389页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gěng)(yè),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xián)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丁巳重阳前三日:指康熙十六年(1677}农历九月初六日,即重阳节前三日。此时亡妻已病逝三个多月。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huái)怎忘。记绣榻(tà)闲时,并吹红雨;雕(diāo)(lán)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biāo)一转,未许端详。
红雨:喻落花。灵飙:灵峰。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chóu)(móu),翻惊摇落,减尽荀(xún)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碧落:天空,青天。绸缪:缠绵的情缘。摇落:原指木叶凋落,这里是亡逝之意。荀衣,指荀令衣香。此处用以自喻,谓其形容憔悴,丰神不再。邻笛:悲邻笛之意。回肠:喻愁苦、悲痛之情郁结于内,如肠之来回蠕动。此用以表示怀旧伤逝、闻笛而悲之意。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晴主编.一生最爱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9:第389页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词的上片以低婉的叹息起笔,既是叹息亡妻早逝命薄,也是哀叹自己的薄命。接下去写往日的夫妻恩爱情景,反衬出今日永别的苦情,梦醒后的凄清难禁。结穴处再点梦中“只灵飙一转”,为之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恨憾。下片进一步刻画苦苦追寻亡妻的踪影和追寻而不可得的沉痛心情。这里用料想之情景表达了对亡妻的爱怜和深深的怀念。结处又以幻境谱叙衷肠。全篇屈曲跌宕,一波三折,低回深婉,哀怨动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

: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
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侣?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
你意欲南归,我百计留你,但留天涯一时,留不得漂泊一世。留不住了,只好让你走了。你踏上归途,要回到多雨的家乡去。

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侣?
回首往日隐居紫竹村边,那潇洒风流的生活实在令人怀念。那天空中飞过的孤鸿,可是你寻觅了三生的伴侣呢?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01:69-702、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33-35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pǔ)沈香雨。
南海:广东省。 梁药亭:作者的好友梁佩兰(1630一1705),字芝五,号药亭,广东南海县人,清初著名诗人,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南浦:南面的水边,后泛指送别之地,与陆上送别之地“长亭”相对。 沈香雨:谓沈香浦之雨,沈香浦在广州市西郊之江滨,因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曾投沉香于其中而得名。

回首风流,紫(zǐ)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hóng)侣?
风流:潇洒风流。紫竹村:或为梁药亭的家乡地名。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梁鸿:字伯鸾,系汉扶风平陵人,家贫而好学,尚气节,为隐逸之士,与妻子孟光相敬如宾。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01:69-702、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33-35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
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侣?

  这首词以“寄南海梁药亭”为题,是为梁佩兰离京返粤时,纳兰性德作以寄赠。

  上阕中起首一句写药亭意欲南归,留也留不住的惜别眷恋之情。“留君不住从君去”这句话虽然势平语简,但是送别之情却有几许翻转,其依本于宋蔡伸《踏莎行》词云:“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将蔡词三句凝成的深情厚谊收缩于简短一句之中,自是含蕴深远。而次句"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又承“从君去”而发,写药亭乘着小小船帆踏上归乡之途,这南浦便是友人药亭将要归去之地,典出江淹《别赋》:“春草碧丝,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药亭此时正在南海,这便是说梁佩兰将要乘船回到多雨的家乡。

  下阕中“回首”二字一出,当知词人开始转入回忆,他回顾往日隐居紫竹村边,那潇洒风流的生活实在令人怀恋。当年词人与友人相交密切,感情甚笃,彼此视为知己,而此处所指的风流,也许是谈诗论文、观摩书画,又或是是推心置腹、畅叙友情。但在此词人未有明说,只以“紫竹村”三字,隐隐点出几许隐逸情怀,淡泊情调,让读者自行联想。而结尾句,仍出以想象之语,怀念之中更见对友人的款款深情。“孤鸿语”,孤鸿在诗词里是离别的意象,典出叶梦得《虞美人》:“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写两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舟船难通,只能目送征鸿,黯然魂销。此处容若也是说,药孕南去,一如孤雁南飞,令人伤感,令人叔寞。然而友人确是回到了豕乡,再怎么独自悄悒也是徒然。所以接下来便转写对友人的赞许:“三生定许,可是梁鸿侣?”词人别然牵出佛家三生之语,谓如果说人真的有前生,那么药亭的前生定然是梁鸿一样的人物,便于谐趣中见出对药亭的一往情深。

  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先是描写了友人离京返粤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留恋和不舍,流露出词人的款款深情。而后化实为虚,采用想象的手法,既追忆了友人往日潇洒风流的隐居生活,以及友人当年与词人推心置腹的交往的美好回忆,又以梁鸿作结,寄托了纳兰对友人返乡后能过上令人歆羡的生活的美好期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同时此词中也处处流露出词人对隐世生活的向往。如意象“紫竹村”则体现了词人对友人隐居之地的追忆,而意象“三生”则是引自佛家用语,同时词人还以“梁鸿”来比喻友人,寄托他对友人的美好期望,这都隐隐表达了词人的隐逸情怀。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33-352、 子艮.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2012-07-01:338-3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海国记(节选)

:

  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轩召对,特简儒臣。

  于是,赵介山先生,名文楷,太湖人,官翰林院修撰,充正使;李和叔先生,名鼎元,绵州人,官内阁中书,副焉。介山驰书约余偕行,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戒,然而尚囿方隅之见,未观域外,更历纓溟之胜,庶广异闻。禀商吾父,允以随往。从客凡五人:王君文诰,秦君元钧,缪君颂,杨君华才,其一即余也。

  五年五月朔日,随荡节以行,祥飙送风,神鱼扶舳,计六昼夜,径达所届。

  凡所目击,成登掌录。志山水之丽崎,记物产之瑰怪,载官司之典章,嘉士女之风节。文不矜奇,事皆记实。自惭谫陋,饴测海之嗤;要堪传言,或胜凿空之说云尔。

  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轩召对,特简儒臣。
  嘉庆四年,是己未年,琉球国中山王尚穆去世。世子尚哲先七年去世,世孙尚温上表,请求袭封。朝廷安抚远方藩国,赐给皇上的命令。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特意选择儒臣。

  于是,赵介山先生,名文楷,太湖人,官翰林院修撰,充正使;李和叔先生,名鼎元,绵州人,官内阁中书,副焉。介山驰书约余偕行,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戒,然而尚囿方隅之见,未观域外,更历纓溟之胜,庶广异闻。禀商吾父,允以随往。从客凡五人:王君文诰,秦君元钧,缪君颂,杨君华才,其一即余也。
  在这,赵介山先生,名文楷,太湖人,官职是翰林院修撰,为正使。李和叔先生,名鼎元,绵州人;官职内阁中书,为副使。介山写信约我一起走,我因为父亲高堂年纪很老,害怕远游。继而又想在外作幕僚二十年,到处窥探两戒,而还囿于一地方的见识,没有看到外国。更经过瀴溟的胜利,期望更广泛的得到各种奇特见闻。禀报商议我的父亲,允许随着同去。随从的人共五人:王文诰、秦元钧、缪颂、杨华才,我即是其中之一。

  五年五月朔日,随荡节以行,祥飙送风,神鱼扶舳,计六昼夜,径达所届。
  五年五月初一日,随着振荡节以行,吉祥送风,神鱼扶大船,总计六昼夜,径直到达目的地。

  凡所目击,成登掌录。志山水之丽崎,记物产之瑰怪,载官司之典章,嘉士女之风节。文不矜奇,事皆记实。自惭谫陋,饴测海之嗤;要堪传言,或胜凿空之说云尔。
  只要看到的,都登上掌握记录。记录山水的美丽险要,记物产的奇特,记载着官府的典章,赞美士女的风度贞节。文章不夸耀奇异,事情都记得真实。自己很浅薄鄙陋,乐意留下测海的讥笑;要能忍受传说,或胜过凭空想象的说法。

  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hōng)。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轩召对,特简儒臣。
  己未:嘉庆四年,1799年。琉球国: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国家,明清时为中国的藩属,都城为首里。光绪五年(1879年)被日本吞并。其中最大的岛屿为冲绳岛与奄美大岛。薨:死。特简:破格选用。

  于是,赵介山先生,名文楷,太湖人,官翰林院修撰(zhuàn),充正使;李和叔先生,名鼎元,绵州人,官内阁中书,副焉。介山驰书约余偕行,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戒,然而尚囿(yòu)方隅之见,未观域外,更历纓(yīng)(míng)之胜,庶广异闻。禀商吾父,允以随往。从客凡五人:王君文诰,秦君元钧,缪君颂,杨君华才,其一即余也。
  赵介山:赵文楷(1760-1808),字逸书,号介山,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嘉庆元年状元,嘉庆五年(1800年)出使琉球。著有日记体《使琉球记》,详述出使始末。即本章《中山记历》的参仿母本。李合叔:李鼎元,字合叔,号墨庄,清代学者,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嘉庆五年(1800年)作为册封疏球副史,随赵文楷出使琉球。两戒:辽阔的地域。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戒,同“界”。方隅:片面。纓溟:水面浩淼迷蒙之状。

  五年五月朔日,随荡(dàng)节以行,祥飙(biāo)送风,神鱼扶舳(zhú),计六昼夜,径达所届。
  荡节:古代使者盛符节的竹函。祥飙:瑞风。飙,暴风。舳:船后持舵之处。

  凡所目击,成登掌录。志山水之丽崎,记物产之瑰怪,载官司之典章,嘉士女之风节。文不矜奇,事皆记实。自惭谫(jiǎn)陋,饴测海之嗤;要堪传言,或胜凿空之说云尔。
  谫陋:浅薄。甘贻测海:以甜汤的感觉判断大海。甘贻,甜味的糖浆。凿空:穿凿附会。本意为对未知领域的探寻。凿,开;空,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春天的傍晚,帘外雨收云散,濛濛的飞絮粘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独居在高楼之上,无人相伴,只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料峭春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楼外柳丝已经凝成轻烟,暮色降临,笼罩在楼顶的鸳鸯瓦上。不要再凭栏远望,夕阳下绵延不尽的远山,只能引起内心的无尽伤悲。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年03月:第243页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2页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xù)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玉楼 :指华丽的楼阁。

柳烟丝一把,暝(míng)色笼鸳(yuān)瓦。休近小阑(lán)干,夕阳无限山。
柳烟 :柳树技叶茂密似笼烟雾,故称。暝色:暮色,夜色。休近:《昭代词选》作“休问”。阑干:栏杆。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年03月:第243页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2页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上阕,词人以渐进的手法写主人公独立小楼所见之景。首二句写主人公眼看楼外云散雨住,飞絮牵住蝴蝶飞行的脚步,一派春意阑珊之景,这样美好的景致不禁令人想入非非。接下来,词人马上反跌一笔,“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两句与楼外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主人公在小楼上,只能望着远处美好的春景,而回看四周,只有冰冷的四壁,感受到的也只有吹来的凉风,流露出主人公心中隐隐的伤感。

  下阕首二句续写春色,景情交融:楼外是杨柳青青,暮色冥冥,烟笼翠瓦,楼中人则心有戚戚,笼在心头的是那如烟雾般的愁绪,进而逼出“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两句,暗自警告自己,切莫凭栏望远啊,在这蒙蒙之色中,只能眼见夕阳渐渐低沉,落入远山,而思念的人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是徒增伤感罢了。结尾两句,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主人公在小楼中所见之景,全为景语,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令人回味无穷。词中之景都是从闺阁中所看到的,伤情之人眼中的景象都是凄迷伤感的,因此“不洗铅华,而自然淡雅。”此词写得十分含蓄,只描写景物而不明确表达其作词之意,很类似于《花间集》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10页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4页-第1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