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明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4:第5页2、 方洲主编.唐诗三百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23页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hún)山中今始发。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别业:即别墅。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yī)川桃李月。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野老不知尧(yáo)舜(shùn)力,酣(hān)歌一曲太平人。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明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4:第5页2、 方洲主编.唐诗三百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23页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成其为诗。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浑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将洛阳与陆浑改成“浑桥”与“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尤为出色的是在“旦别浑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虽不像“桃李春凤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样凝练概括,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顶针格,重复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蝉联中有流走之势。第六句点明“寒食”节令,应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复”,相互勾连呼应,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
七、八两句,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生活之惬作收。“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全篇的突出特点是风调的自然流美。清新流丽的语言,一气流走的格调,圆转如珠的韵律,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75页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祢衡却把曹操当做虫蚁一样看待。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黄祖则是一个斗筲的小人,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字字铿锵如金玉,句句飞动似云龙。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如同五岳在胸中,心中的起伏怎能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祢衡才高为什么得不到施展?只因见识短浅而丧失了性命。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就是因为他的孤芳自赏与刚傲,鹦鹉洲上至今不见兰蕙的踪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36-837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mí)衡。
魏帝:魏武帝曹操。祢衡:东汉末名士,字正平。《后汉书》有传。鹦鹉洲:长江中的一个小洲,遗址在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
黄祖斗筲(shāo)人,杀之受恶名。
黄祖:刘表部将,任江夏(今武汉武昌)太守。斗筲人:谓小人。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吴江”句:指祢衡在黄射大会宾客宴席上作《鹦鹉赋》。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zhì)鹗(è)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鸷鹗:一种猛禽。喻黄祖。孤凤:喻祢衡。千春:语出梁简文帝诗:“千春谁与乐。”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天刑:语出《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huì)不忍生。
芳洲:语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36-837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的前四句,首先从刻画祢衡落笔,写他的性格和悲惨的遭遇。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表现了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容物,因而得到了恶名。
接着四句,举出祢衡的名作《鹦鹉赋》,极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之悲惨,令人极为痛惜。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遇愤然不平,他把黄祖之流比作凶猛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祢衡被残杀使诗人哀伤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把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这两点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李白所引为同调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法,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郑国铨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3-344 .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
我珍藏着吴风民歌,可没有知音与我一同欣赏。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伍子婿当年感叹:不采纳我的言论,所以姑苏城宫殿荒芜野草蔓延,徒有麋鹿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我还未作出那受人夸奖的观涛诗,满腔抱负也未能实现。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就辞别皇上,归隐山林,白白地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我有吴趋(qū)曲,无人知此音。
吴趋曲:吴地歌曲名。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áo)心。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