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我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当然,这些都是小节,不足言道,现在回到偏僻之处隐居。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回家后是四壁空空,没有任何产业,为衣腹之累而忙个不休。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身穿的狐裘破烂,腰里曾经的万贯黄金也用个精光(主要还是接济落魄文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也曾经去王公门前干谒,推荐自己,但是没有什么效果,悲日暮途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老兄你可是官运通达,青云直上,一诺千金,名噪公卿。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所以来与你告个急,你懂其中的意思就行了,贵在灵犀一点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如果你也不顾兄弟情谊,不愿意帮助我,我也不说更多的话了,我准备像秋草蓬稞一样随风飘散吧。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35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却秦:使秦退兵。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yī)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chōng)陵东。
舂陵:在今湖北枣阳县。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生事:生计。
一朝乌裘(qiú)敝,百镒黄金空。
“一朝”二句:用苏秦事。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青云士:品格高尚的人。然诺:应许,许诺。闻诸公:因重然诺而为诸公所知。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陈片言:陈述简短的话。
棣(dì)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棣华:喻兄弟。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35全诗前半部分诉说了:李白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说明了李白喜欢交朋友,豪气,喜欢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一直在帮助别人,但是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还是个需要接济的落魄文人。
全诗后半部分诉说了:李白仕途非常不顺,在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早年寓居安陆时,曾多次给地方官员写信自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开元二十三年,不甘心失败的李白去了一趟襄阳,拜访时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韩朝宗素以爱惜人才闻名,因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但李白在呈给他的求职信中,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豪放不羁。信中写道:“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长揖即拱手礼,通常用于平辈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衷心地希望你能够敞开心怀,不会因为别人只作长揖而拒绝。作为求职信,这句显然写得不太得体。李白带着这种傲慢心态去求职,韩朝宗自然不会对他感兴趣。虽是诗仙,但李白的这几封求职信写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体现出了李白求职时傲慢的心态,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比喻,或许能博取同情,却无法给人好感。
整首诗是对李白年轻时裘马轻狂,豪爽用事的真实写照。看整首诗,可以知道李白的豪爽性格,所以会爱之者众,恨之者也众。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3-244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5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月出星天起大风,江雾不开,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鲸东游一样,压促着百川之水往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惊涛骇浪冲击得三山摇动,先生不要渡河,还是回去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jīng)东蹙(cù)百川回。
月:一作“日”。蹙:驱迫。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么能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虽然我生活在李杜之后,但我常常追思仰慕着他们。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晚上也常常梦见他们,醒来想着却又模糊不清。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李白杜甫的文章像大禹劈山治水一样立下了不朽的勋绩,但只留下了一些斧凿的痕迹,人们已经难以见到当时的治水的运作过程了。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遥想当年他们挥动着摩天巨斧。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山崖峭壁一下子劈开了,被阻遏的洪水便倾泻出来,天地间回荡着山崩地裂的巨响。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但就是这样的两位夫子,处境却大抵都冷落困顿。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仿佛是天帝为了要他们作诗有所成就,就故意让他们崛起而又困顿。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他们犹如被剪了羽毛被囚禁进了笼中的鸟儿一样,不得展翅翱翔,只能痛苦地看着外边百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他们一生写了千万篇优美的诗歌,如金薤美玉一样美好贵重。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但其中多数好像被天上的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一样。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流传在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我恨不得生出两个翅膀,追求他们的境界,哪怕出于八方荒远之地。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我终于能与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千奇百怪的诗境便进入心里: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反手拔出大海中长鲸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仙酒。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忽然腾身而起,遨游于广漠无穷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发天籁之音,甚至连织女所制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我回头对地上的你说,不要老是钻到书堆中寻章摘句,忙碌经营。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还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4-315 .2、 陈永正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95-797 .李杜文章在,光焰(yàn)万丈长。
文章:此指诗篇。光焰:一作“光芒”。
不知群儿愚(yú),那用故谤(bàng)伤。
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蚍(pí)蜉(fú)撼(hàn)大树,可笑不自量!
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伊我生其后,举颈(jǐng)遥相望。
伊:发语词。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zhǔ)治水航。
“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想当施手时,巨刃(rèn)磨天扬。
“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划:劈开。雷硠:山崩之声。
垠(yín)崖划崩豁(huō),乾坤摆雷硠(láng)。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帝欲长吟哦,故遣(qiǎn)起且僵。
翦(jiǎn)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xiè)垂琳(lín)琅(láng)。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八荒:古人以为九州在四海之内,而四海又在八荒之内。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精诚”两句:言忽然悟得“李杜文章”之妙。犹今言灵感忽至。
刺手拔鲸(jīng)牙,举瓢酌(zhuó)天浆。
“刺手”四句:比喻李、杜诗的创作境界。汗漫:广漠无边之处。《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于北海,遇异人,欲与交友,其人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于此。……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织女襄:《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注:“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按:织女,谓织女星。肆,谓星宿所舍,即星次。此句夸言神游物外,连织女星的车驾都不乘坐了。意谓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范围。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地上友:指张籍。经营:此谓构思。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xié)颃。
乞:此谓送给。如杜甫《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颉颃:上下飞翔。上飞曰颉,下飞曰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4-315 .2、 陈永正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95-797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许多。
此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作者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抵毁前辈是多么无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间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作者感叹生于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读到李、杜天才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惟此”六句,感慨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歌唱,便故意给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
“平生”六句,作者叹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末十二句为第三段。“我愿”八句,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诗人希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他最后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朋友张籍不要忙于经营章句,要大力向李、杜学习。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如第二段中,极写李、杜创作“施手时”情景,气势宏伟,境界阔大。突然,笔锋急转:“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豪情壮气一变而为感喟苍凉,所谓“勒奔马于嘘吸之间”,非有极大神力者不能臻此。下边第三段“我愿”数句,又再作转折,由李、杜而写及自己,驰骋于碧海苍天之中,诗歌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厚。诗人并没有让江河横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澜,迫使汹涌的流水循着河道前泻。此诗在命题立意、结构布局、遣词造句上,处处显示出作者独具的匠心。如诗中三个段落,回环相扣,展转相生。全诗寓纵横变化于规矩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不能臻此。
尤可注意的是,诗中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第一段六句,纯为议论。自第二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诗人写自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翮大翼,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索李、杜艺术的精魂。追求的结果是“百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非常神奇。而且诗人之奇思,雄阔壮丽。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特色。
诗人这种神奇的想象,每借助于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就是前人所盛称的“以想象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此诗乃“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中所谓的“别调”,其实应是议论诗中的“正格”,那就是以形象为议论。在此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作者其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值得珍视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95-797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2先辈匣(xiá)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先辈:指春坊正字。三尺水:三尺剑。吴潭斩龙子:西晋周处在义兴(江苏宜兴)斩蛟龙除害的故事。
隙(xì)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隙月:缝隙中的月光。比喻剑。练带:白色的绢带。剑光像白色的绢带。比喻剑很重。
蛟胎皮老蒺(jí)藜(lí)刺,鸊(pì)鹈(tí)淬()花白鹇(xián)尾。
蛟胎:沙鱼皮做的剑鞘。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涂抹的意思。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
直是荆(jīng)轲(kē)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刺杀秦始皇。
挼丝团金悬簏(lù)簌(sù),神光欲截蓝田玉。
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簏簌:下垂的样子。蓝田玉:蓝田的美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áo)嗷鬼母秋郊哭。
西方白帝:神话中西方的神。鬼母秋郊哭:《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挥剑斩杀了拦路的大蛇,后来见一老母哭泣,自称我的儿子是西方白帝子,现在被赤帝子杀了。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2《春坊正字剑子歌》,是李贺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著名的咏剑诗。它以构思新颖、设想新奇、比喻奇异、主题深刻而著称于世。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这首诗说:“从来咏剑者只形其利,此并传其神”。这个切中肯綮的评语,为读者指出了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的写作时间,可能在入京作奉礼郎任内。“春坊正字”,唐太子宫中掌校正经史文字的官名,隶属于左春坊,所以称为“春坊正字”。“剑子”,即剑。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读的开头二句,直接入题,说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吴潭斩龙子”;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志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这四句紧接着说,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是涂抹的意思。“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在这六句里,诗人用“三尺水”、“隙月斜明”、“练带平铺”、“白鹇尾”等一连串的比喻,渲染宝剑的光亮,用“蒺藜刺”形容剑鞘的精美,并用周处长桥斩蛟的故事,极力赞美宝剑的不凡经历,重点在“形其利”,下面的六句则把笔力的重点转向“传其神”。“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跳动着的心——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希望为国解愁、为人赴难,盼望着难能再有一试锋芒的时刻;然而它却长时间地被闲置不用,整天被佩在一个九品文官春坊正字的身上。它会感到委曲、羞愧的。所以在这里诗人呼告、祈求:不要让这柄满怀侠义之心的剑宝整天无所事事,徒然让它的光辉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吧!这两句是全诗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这两个诗句里,诗人想落天外,比喻新奇,以飞扬之笔,点燃了全诗光照之火,成为统帅全诗的灵魂,把咏剑的主题升华到了咏人的高度,它十分自然地把宝剑的被抛弃、春坊正字的大材小用和诗人的失意不遇绾合在一起,咏剑的不能尽其用,实写人的不能尽其材;剑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和诗人的不遇的真实写照。咏剑是宾,咏人才是主。王琦评云:“通篇供剑以抒不遇知己之感。”可谓中的之言,接着诗人又写道:“挼丝团金悬,神光欲截兰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虽然久遭废弃,不得其用,但它的神威却不减当年。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在最后两个诗句里,诗人用了刘邦斩蛇的故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酒醉夜行,遇一大蛇当道。刘邦挥剑把蛇斩为两段。后来有人经过这里,见一老妇啼哭。问她的原因,她说她的儿子是西方之神白帝的儿子,化成龙,被赤帝的儿子(刘邦)杀了,所以伤心啼哭。说完这个老妇就不见了,她原来是西方的神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进一步渲染春坊正字宝剑的神奇威力。
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比喻连珠,绾合自然,炼字妍冶而传神,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一只只幼小的山鸡隐伏在竹笋根旁,没有人能看见;河岸的沙滩上,刚出生的小野鸭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雏(chú)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