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79-82页2、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66-168页峥(zhēng)嵘(róng)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柴门鸟雀噪(zào),归客千里至。
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妻孥(nú)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妻孥:妻子和儿女。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遂:是如愿以偿。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xū)欷(xī)。
歔欷: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夜阑(lán)更秉烛,相对如梦寐(mèi)。
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晚岁:即老年。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萧(xiāo)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赖知禾黍(shǔ)收,已觉糟(zāo)床注。
“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如今足斟(zhēn)酌(zhuó),且用慰迟暮。
“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kòu)柴荆(jīng)。
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倾榼(kē)浊复清。
榼,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莫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苦辞,一作“莫辞”。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兵戈:一作“兵革”,指战争。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79-82页2、 《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66-168页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三首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从左拾遗任上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关于这组诗,《古唐诗合解》这样评说:“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足见这组诗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内容。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
第二首,写诗人得还家以后的苦闷和矛盾心情,表达出作者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对于一个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来说,相逢时的喜悦是短暂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居定之后,诗人的报国壮志重新高涨,对大唐江山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诗人却守着一方小家庭,诗人意识到这种现状无异于苟且偷生。作者曾经豪情满志地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中淹没,壮志未酬的苦闷使诗人的脸庞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连孩子也察觉父亲的变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看着父亲日渐愁苦的脸,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又在操虑国事了,担心父亲为了理想再度离家而去,于是,孩子们每日守护在父亲左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诗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萧萧北风”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围,也强化了“百虑”的深沉,其中一个“煎”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文人,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时,诗人内心开始变得极度焦灼不安,诗人需要寻求一个突破口来倾泄胸中郁结的情绪。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中,杜甫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诗人名在写酒,实为说愁。它是诗人百般无奈下的愤激之辞,迟暮之年,壮志难伸,激愤难谴,“且用”二字将诗人有千万般无奈与痛楚要急于倾泻的心情表达了出来,这正应了李白的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63-465页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我原本住在四川紫云山,家父与我都一直喜欢道家精神。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常常想归隐山林,喜欢空灵沉寂的环境。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离开故乡来到闽越一带寻找大禹等的仙迹。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攀登高山,泛舟沧海,又来到庐山霍山修炼。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借助雷声打开人的天耳,远听千里之外;居高阁玩赏霞光云影。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很喜欢登高一览美景,也喜爱这种隐居生活。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在三山四岳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老朋友元丹丘素来住在嵩山与颍水,高尚的道行连皇家都知道。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不与尘世来往,断绝俗风骚扰,自言山林中人。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珍惜山林美趣,不羡慕俗世的欢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突然与真意相偶合,发现天机,便感觉世间的一切都索然无味。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你喜欢采撷桂枝的高洁,我也喜欢收纳兰草之清馨。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我的爱人喜欢求仙,我女儿也好道。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我们志同道合,相互帮助,一起修炼,一起升天。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游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樛翠,地里书谓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其北为天仓,为龙洞;其东为风洞,为仙人青龙洞,为露香台;其西为蟆颐,为白云洞;其南为天台,为帝舜洞,为桃溪源,为天生桥。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箓宝宫,世传为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于此,宫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铁绳隐迹在焉。此山地志不载,宋魏鹤山作记,载集中。太白生于绵州,所谓家本紫云山者,盖谓是山。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闽:今福建地,在唐时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东瓯与闽地相连接,在唐时为温州、台州、游州三郡之地。秦时立闽中都,合东瓯在内。至汉始分东瓯,以立东海王。太白生平未尝入闽,而温、台、游三州则游历多见于诗歌,疑此诗所谓“闽荒”者,指东瓯之地而言也。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三山:谓海中三神山。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金药:金丹,上药也。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6-209华裾(jū)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pèi)摇玲珑。
华裾:官服。织翠:翠(绿)色官服,韩愈时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当着此色官服。青如葱:青色官服,皇甫湜时任陆浑尉,当着此色官服。玲:一作“冬”。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隐耳:声音盛多而盈耳。一作“隐隐”。气如虹:典出《昭明文选》卷三十四《七上·七启八首》。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云是:一本无此二字。巨公:有巨大成就的人。一本无“巨”字。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gěng)耿贯当中。
二十八宿:东“苍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各七宿合称。九精照耀:一作“元精耿耿”。九精:九星之精,即天之精气。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笔补造化:以诗文弥补造化的不足。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庞眉书客:作者自称。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华风:犹光风。天日清明时的和风。
我今垂翅附冥(míng)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冥鸿:空中鸿雁。蛇作龙:喻咸鱼翻身,仕途转起。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6-209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一般说,写应酬诗要受到各种限制,诗人的才情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一部《全唐诗》,这类作品所占比例不小,然而可以称得上杰作的却少得可怜。李贺此诗写来身手不凡,素来受人称道。
全诗共分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写二人联骑造访。第一句指二人所穿的官服,唐代制度,六品、七品官服绿,八品、九品官服青。第二句指坐骑装饰的华贵。接着写车轮声、马蹄声由远而近,隆隆盈耳,韩愈、皇甫湜入门下马,神态慷慨轩昂。李贺从屋里迎了出来,原来是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东京才子”,“文章巨公”,指皇甫湜、韩愈。这段实写作者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人物神情俨然可辨,绘声绘色地形容出诗题所规定的内容。
中间四句为第二段,着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韩愈及韩门弟子是中唐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艺术上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务求奇险。李贺有意仿效韩体,以雄健的笔力,磅礴的气势,概括韩派诗文宏阔雄奇的艺术境界。四句诗说了他们学识的丰富,思想的奇伟,文名的威大,工力的精深。不说满腹经论,偏说胸中罗列满天星斗;不说光焰万丈,偏说天之精气充塞其中;不说声名卓著,偏说声摩空;不说彩笔生花,偏说天无功。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竭力调动神话世界中瑰奇景物来弥补现实世界的贫乏与不足。从这一点上说,李贺此诗与韩愈《调张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钱锺书认为“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不特长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于道术之大原,艺事之极本,亦一言道著矣。”这里牵涉到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艺术中造境之美,是自然景物所没有的,所谓“天无功”而有待于“补”(详见《谈艺录》十五),从中可以领会到李贺诗歌创作力避平庸凡近的创作心理。这四句诗对韩愈及韩派诗文作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这四句诗有一个共同点,即处处写自己的穷愁失意,如“感秋蓬”、“死草”、“垂翅”,又处处暗示自己不甘没落,向往腾达发迹之日,如“生华风”、“附冥鸿”、“作龙”。其中很大一个愿望是恳请二位名公对自己的困顿援之以手,加以提携,因此,有意识地以自然事物的转折变化,“死草生华风”、“垂翅附冥鸿”、“蛇作龙”,来表达自己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求。《唐摭言》卷六说:“韩文公、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意思说韩愈、皇甫湜具有很高的名望,只要是被他们二人接待和援引的人,也就如同“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李白《与韩荆州书》)。原来,唐代文人想要取得功名,在科举考试中获捷,必须遍诣名公贵人,得到他们的荐引,然后才有成功的可能。韩愈、皇甫湜既有名人的头衔,为人又很热心,二人不待李贺诣见,主动上门看访,李贺在深受感动之后,向他们提出恳求,也就成为本诗一个重要的内容了。
就应酬诗而言,此诗在章句、措辞安排上是十分得体的。全诗十四句,前十句以韩愈、皇甫湜的来访为表现内容,体现了对客人的敬重。第二段四句诗承五、六两句“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加以生发,对来客作出很高又很得当的赞颂。最后四句以“庞眉书客”过渡,眉目十分清楚。在向客人表达自己的愿望时,语辞诚恳,不失身份。诗歌的另一特点,就是句法、音调、气势与朝愈诗歌很相象,比喻奇特,想象丰富,尤其“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议论精辟,千古不易,曾使后人为之击节叹赏(见《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语)。
这首诗虽然是一气呵成的,但经过精心的构思,感情丰富,跌宕多姿,想象新奇。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04-808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汉代白马驮经的事早已过去,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留下遗迹。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这茅草房上吹起了萧瑟的秋风,一夜的浙沥秋雨给人带来了多少别思离情。
参考资料:
1、 肃静,阿华编,中国名胜风光诗词选,中国书店,1992.01,第84页2、 王曙著,新编唐诗故事集 黄河长江亲情篇,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第193页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chà)见遗踪。
白马驮经:传说汉明帝遗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洛阳,同时有白马驮经而来,故所建佛寺名白马寺,白马驮经即指此事。刹:佛寺。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jī)思浓。
萧萧:风声。羁思:即羁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乡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肃静,阿华编,中国名胜风光诗词选,中国书店,1992.01,第84页2、 王曙著,新编唐诗故事集 黄河长江亲情篇,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第193页参考资料:
1、 鲍思陶 郇玉华等主编,中国名胜诗联精鉴,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591页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船儿傍着沙洲过夜,听到了水石相激的响声,看着美好的月色多情。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风起了,吹动灯火乱晃;雨落时,带着涛声齐鸣。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晨钟从云外传来了滋润的清音,胜景展现了在高山空旷处的烟云。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白鸥轻轻地飘浮在桨叶之外,多么可爱,我觉得它们十分柔驯。
参考资料:
1、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35-36依沙宿舸(gě)船,石濑(lài)月娟娟。
舸船:大船;此处指作者所乘之船。石濑:水为石激形成的急流。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风起:风刮起来。春灯:春夜的灯。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晨钟:清晨的钟声。云外:高山之上。亦指世外。胜地:名胜之地。
柔橹(lǔ)轻鸥外,含凄觉汝(rǔ)贤。
柔橹:谓操橹轻摇。亦指船桨轻划之声。
参考资料:
1、 陈元生,高金波.历代长江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35-36这首诗从入夜写到天明开船,层次分明,景物描写亦精当生动,结尾用“觉汝贤”三字即写尽对王十二判官的无限留恋之情,寓意高远,含蓄隽永。
首联写石濑,写月色,写得是那样明秀。用“娟娟”二字,便把映照在山石间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净的美,全点染出来了。这明净的美,全都安详在宁静的氛围里。这一联与其说是写云安月色,无宁说是写对于云安的一点美好记忆。
颔联写夜雨江景。登舟时月色明丽,入夜却风雨骤起。风摇船动,船多参差,随波起伏,灯火上下游移,有如春灯点点,用一“乱”字,写尽风中灯火游移闪烁的神态。风后继之以雨,江声夹雨声,彻夜不绝。用一“悬”,写雨景,也写心境。雨本为洒落,为敲打,当然不会“悬”,“悬”是一种感觉。没完没了的雨,如悬空际。下面是滔滔江水,上面是不停的雨,一切似乎全都浸泡在水里,“悬”字最足以表现这样一种感觉情思。
颈联写清晨之所闻见。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两岸山峦,云雾弥漫。穿过云雾,传来了钟声;远处夔州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写钟声而言“湿”。又是写感觉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声而闻湿,是彻夜听雨的感觉与眼前迷漾烟雾中的钟声叠合的一种联想,是听觉向感觉的转移。
尾联写别情,也是全诗主旨所在。本拟登舟之后,再上,岸与王十二话别,因夜雨而未能如愿,只好把一种凄然别情,深藏心里,用一“觉”字,把深藏心中的对王十=的眷恋惜别表现了出来。“觉汝贤”三字。蕴含极丰,可作各种理解,或者半年云安养病。曾受到王十二的多方照顾;或者寂寞旅愁之中,曾得到王十二的亲切慰安;或者艰难之际,曾得到王十二的帮助;或者钦慕其人品,或者赏识其行事,等等,无限深情,尽在三字之中。
参考资料:
1、 杜甫著;龚笃清选注.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41-1422、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