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

:
带雪复衔春,横天占半秦。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
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白云幽绝处,自古属樵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乔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2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桂州腊夜

: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7-218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shē)
赊:遥远。

雪声偏傍(bàng)竹,寒梦不离家。
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晓角分残漏(lòu),孤灯落碎花。
角:号角。分:区分。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碎花:喻指灯花。

二年随骠(piào)骑,辛苦向天涯。
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7-218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1-3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qī)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泛泛:行船漂浮。

归棹(zhào)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此:此处。为别:作别。还:再。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丁酉这一年,我从行北征契丹。从蓟门出去,遍览燕国的旧都城,它的城池、霸业已经荒废了。于是感慨而仰天叹息,回忆起当年乐毅、邹衍众位贤士在燕国的游从可称很盛了。于是登上蓟丘,作了七首诗来表达这种感想,寄给终南山的卢藏用居士。这里也有黄帝的遗迹存在。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向北登上蓟丘四下观望,寻访古代轩辕台的遗址。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勇猛的应龙它已经不见,牧马的童子也离开尘世。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还思念着那仙人广成子,白云深处也许留下踪迹。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往南登上邹衍居住的碣石宫,远远眺望郭隗受礼的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参天大树,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如今何在?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霸业的理想遗憾地成为过去,我骑着马前往又骑着马回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仁政王道已经沦没不明,战国诸侯竞相贪利用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乐毅为此多么感动奋发,主持正义攻下齐国都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宏伟抱负竟然半途而废,我遗憾叹息地遥念伊尹。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秦王一天天暴虐无道,燕太子怨愤也就加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一旦听说田光的高义,便以千金购利匕相赠。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他们的事虽没有成功,千年来为之黯然伤神。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自古以来人人都有一死,只是徇义的人确实少见。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为什么像燕丹太子这样,还要使田光先生有怀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伏剑而死诚然已成往事,使我感动落泪沾湿衫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天道沦没在夏商周以后,天与人的奥秘很少发现。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邹衍先生气度多么恢宏,漫说九州之外大海无边。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人事兴亡已经过了千年,如今就再无从进行推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只有生而逢时最为难得,每朝每代并非没有人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郭隗先生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jì)门,历观燕(yān)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wú)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zōu)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丁酉岁: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蓟门:即蓟丘。燕之旧都:蓟是古代燕国都城,故址在北京市西南。乐生:指战国名将乐毅。邹子:即邹衍。轩辕:黄帝之号。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所居,遗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应龙:有翼之龙,相传是黄帝的臣子,受命杀了蚩尤。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wēi)
广成子:神仙名,一说为老子别号。隈:曲深之处。

南登碣(jié)石阪(bǎn),遥望黄金台。
阪:一作“馆”。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lún)(mèi),战国竞贪兵。
沦昧:没落;昏暗。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感激:感奋激发。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阿衡:指商代贤相伊尹。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不立:不成。

自古皆有死,徇(xùn)义良独稀。
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一作“循”。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太:一作“丹”。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三代:指夏、商、周。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yíng)垂。
瀛:海。垂:远。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推:推求。一作“为”。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wěi)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隗君:即郭隗。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这组诗共七首:第一首凭吊轩辕古台,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见至道之治,于是产生了追寻古人、寻访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凭吊碣石馆、黄金台,缅怀燕昭王,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赞颂乐毅的功勋,同时叹惜其遭谗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业,寄托着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第四首追忆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叹其事败而遭杀身之祸;第五首颂赞田光勇于为正义献身的气节,同时责备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赞颂邹衍的九州理论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写对郭隗的仰慕之情,叹惋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全组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诗尤具有代表性。其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这是一组咏史怀古诗,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体现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对古代贤人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其基本内容,与《登幽州台歌》一样,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充满着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这组诗也是陈子昂实践其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2、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郊居岁暮

: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背倚着高山离群而居,蓦然发现已是一年将尽。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悠然的心境也随岁末而流逝。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默默无语也不知因为什么,空留下今天与昨天的无限叹息。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屏居:隐居。 山郭:山峦。岁暮:晚冬。郊:城郊,当时柳宗元住在愚溪,属城郊。离索:隐居。

野迥(jiǒng)(qiáo)唱来,庭空烧烬落。
迥:远。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心赏:有契于心,悠然自得。薄:迫近。

默默谅(liàng)何为,徒成今与昨。
谅:料想。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柳宗元贬居永州时,寄住在永州城南潇水东岸的龙兴寺。元和五年,搬迁至潇水西岸愚溪侧畔,并在此构筑家园,过着“甘终为永州民”的定居生活。当时,古城在潇水东岸,潇水以西的愚溪自然称为“郊”。在此“郊居”的五年时间,诗人写作了大量的山水诗。《郊居岁暮》就是其中一首,写于元和十年冬。

  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诗的首联和颔联,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作者还用极富岭南色彩的景物勾画了一幅岭南所特有的风情画。永州属古楚地,也被称为“南蛮之乡”。这里缺乏开发,民风淳朴。宗元所居之地,背倚山峦,面临溪水,乔榛遍野,“蝮虺”出没,与诗人任职京师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荣都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的颔联以“野”字极为精炼地概括出“郊居”之地的景物特色。山峦连绵、溪水淙淙是“野”,人烟稀少、南蛮风气是“野”,樵夫担柴、唱歌抒怀是“野”,烧榛种田、庭院空寂是“野”。在诗人的笔下,“野”味十足,“野”趣横生。诗人囚居永州已近十年,仿佛已读懂了背负的“山郭”,烧荒残留的余木,踏歌归来的樵夫,离群索居的自己。在这幅极富“野”味的画面中,不仅有冷峻峭拔的景物,还有热情淳厚的樵夫,更有空坐庭院的诗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诗、画共为一体,景、人、情浑然天成。

  诗的后四句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诗人既悠然自得又感物伤怀的矛盾心绪。诗的颈联阐明了摆脱现实、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就这两句而言,前句是因,后句是果。既然贬居远地,远离世上的纷争,且近年关,又自然放开胸怀寄情于山水。但现实却使诗人不能回避,悠悠往事又忆上心头。其中苦味,常人很难明白。所以,诗人在尾联中抒发了自己想“为”却不能“为”,一切都成“今与昨”的忧怨感愤。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属柳宗元贬永末期的作品。这时的柳宗元,怨忧穷戚,失望至极,心中苦味无以倾诉,只有写作诗文抒发怨怒、愁苦的情怀。这首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表现了这种苦味:诗的前两句以“屏居”始、以“离索”终,囚居之苦跃然纸上;樵夫能悠然唱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不能“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之苦得以尽情倾吐;年关已近,贬居近十年,自己已近“迟暮”,但“例召”却杳无音讯,空怀大志而不能施展之苦呼之欲出;背山面水,幽静怡人,本应怡然自得,而诗人却如负重荷,惊魂落魄,压抑之苦不言自明。

  全诗围绕“野”字描摹物象,抒发了诗人“徒成今与昨”的忧愁感伤的情怀。诗人在描摹物象时强作欢颜,以为如此就可摆脱现实的烦忧,愈是这样,诗人就愈痛苦,诗中透出的苦味就越浓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乌夜号

: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在这波涛拍岸梦里相隔的江水边,一眼望去是漫无边际的青枫林。

有鸟在其间,达枫自悲吟。
有鸟儿在林间,通宵达旦的悲啼鸣叫。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此时正是个没有月亮的黑夜,四周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就像听见人生离别的哭声,声声痛入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静悄悄的夜晚还很长,空山中的悲啼之声久久不绝。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我这远方来的人听不下去,坐在这里发愁都白了头发。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假如啼叫的不是帝望化成的杜鹃,也大概是桓山鸟了。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桓山鸟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大分赴四海,它们的母亲至今还在哭泣。

层波隔梦渚(zhǔ),一望青枫林。
梦渚:即云梦泽。

有鸟在其间,达枫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是时:此时。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华发:花白的头发。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蜀帝魂:指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桓山禽:源见”桓山之悲“。本指悲鸣的鸟。形容鸟鸣悲切。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