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25页

吹角动行人,喧(xuān)喧行人起。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生活之辛苦。吹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动:惊动。行人:征人。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

(jiā)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笳:胡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古时为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黄河: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黄河一作金河。

日暮沙漠陲(chuí),战声烟尘里。
陲:边陲,边地。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系:捆绑。名王:指匈奴首领。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25页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这首诗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早年热衷政治,奋发有为,他的边塞诗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描写了发生在边陲的一次战斗。“吹角”二句,先从行军写起。凌晨,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们从梦中催起。于是他们紧张地准备出发,“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笳鸣马嘶乱”以下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当双方将要遭遇时,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但本句语义的重点在自己一方的“马嘶”。马的兴奋,正说明战士的兴奋。“争渡金河水”的“争”,写出了战士们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奋勇渡河,踊跃杀敌的激愤精神。“日暮”二句,写战斗一直紧张地进行着,直到太阳落到“沙漠边”,在那烟尘弥漫的战场上还传来战士的厮杀声,于此可见战斗的激烈。最后“尽系名王颈,归来见天子”写战斗取胜后,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情景。他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然后带回来献给天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充满了积极报国奋发向上的情绪,流露了诗人前期较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和爱国热情,具有盛唐边塞诗激情满怀、催人振奋的时代特色。节奏鲜明,语言铿锵,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用凝练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高度的语言技巧。

参考资料:

1、 刘筑琴编.乐府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第3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
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
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注释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生活之辛苦。
吹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动:惊动。行人:征人。
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
笳(jiā):胡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古时为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
黄河: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黄河一作金河。
陲(chuí):边陲,边地。
系:捆绑。名王:指匈奴首领。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九年谪济州司仓参军以后。王维早年热衷政治,在谪济州司仓参军以后亲眼目睹一次普通的规模不大的出征,以及出征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作者感同身受写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王维孟浩然著.王维孟浩然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第1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早年热衷政治,奋发有为,他的边塞诗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描写了发生在边陲的一次战斗。“吹角”二句,先从行军写起。凌晨,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们从梦中催起。于是他们紧张地准备出发,“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笳鸣马嘶乱”以下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当双方将要遭遇时,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但本句语义的重点在自己一方的“马嘶”。马的兴奋,正说明战士的兴奋。“争渡金河水”的“争”,写出了战士们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奋勇渡河,踊跃杀敌的激愤精神。“日暮”二句,写战斗一直紧张地进行着,直到太阳落到“沙漠边”,在那烟尘弥漫的战场上还传来战士的厮杀声,于此可见战斗的激烈。最后“尽系名王颈,归来见天子”写战斗取胜后,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情景。他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然后带回来献给天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充满了积极报国奋发向上的情绪,流露了诗人前期较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和爱国热情,具有盛唐边塞诗激情满怀、催人振奋的时代特色。节奏鲜明,语言铿锵,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用凝练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高度的语言技巧。

参考资料:

1、 刘筑琴编.乐府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第3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6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二兄入蜀

: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游子要踏上关险山高的旅途,这里是繁华热闹的长安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 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 ,67-68.2、 陈世钟编. 唐代送别诗新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4.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帝王城:指长安,自汉至唐,不少帝王建都于此。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相顾:相看。怜:关切同情。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 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 ,67-68.2、 陈世钟编. 唐代送别诗新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4.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山、青泥岭和大剑山、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剑门关。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曾清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剑阁有“天梯石栈相钩连”,却仍旧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最后不得不发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叹息。

  卢照邻这首诗没有细致刻绘,而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与兄弟惜别的沉重心情却清晰可见。

  次句“花柳帝王城”,是指“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

  这一句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花柳”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碰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倍显深沉。

  三、四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是抓取临分手时的瞬间情景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划地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刻绘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诗人在短短四句诗中能够由远及近地刻划双方的心灵,善于节制感情,平衡抑扬,在前两句的对仗中巧含对比的成份,使全诗感情异常深厚浓烈,跌宕起伏,令人感动。

  作为抒写骨肉亲情和送别诗来说,《送二兄入蜀》或许并非最上乘之作,但却以其简洁质朴的诗风和语言有力地冲击了宫体诗的形式主义藩篱,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清新之气,也为后来的盛唐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

1、 于国俊 何鸥. 唐诗英华[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 ,11-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赵莒茶宴

: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翠竹之下一起对饮紫茶,味道醇厚胜过那流霞仙酒。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洗净红尘杂念茶兴却更浓,在蝉鸣声中谈到夕阳西下才尽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代饮茶风气日炽,上自权贵,下至百姓,皆崇尚茶当酒。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像“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呜声中谈到夕阳西下。钱起为记此盛事,写下这一首《与赵莒茶宴》诗。

  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作者与赵莒在翠竹下之下举行茶宴,一道饮紫笋茶,并一致认为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之后,已浑然忘我,自我感觉脱离尘世,红尘杂念全无,一心清静了无痕。俗念虽全消,茶兴却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
 
  诗里描绘的是一幅雅境啜茗图,除了令人神往的竹林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使全诗所烘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蝉与竹一样是古人用以象征峻洁高志的意象之一,蝉与竹、松等自然之物构成的自然意境是许多文人穷其一生追求的目标,人们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太原早秋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7年09月 :第33页-第34页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河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这首诗设喻新奇巧妙,结构严整,感情真挚,格调高远。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这一联转写作者自己。“梦”指作者的归乡之梦,“边城”指太原。对于一个远行在外作客他乡的游子来说,一到夜晚“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思归之情悠然而生,但是这个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只能绕着边城的月亮来旋转。“故国”指故乡。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却归心似箭,诗人的那颗心早已飞回了故乡的家园。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521-5222、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0-1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禅客无心拄杖归去,沃州深山草堂闲居。

身随洲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身随鞋走脚踏残雪,手补寒衣入住旧屋。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青溪树边一人独依,人间白日空照寰宇。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友人不堪别后相忆,禅客只管修道山水。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5页2、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6页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wò)洲深处草堂闲。
沃州: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

身随敝屦(jù)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闭关:闭门谢客。佛教中,信徒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七日)闭居一室,止妄修道;亦称闭关。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5页2、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银烛朝天光照京郊路长,禁城宫阙春色拂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千条嫩柳枝条垂拂青琐,百啭黄莺鸣叫声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剑佩声随早朝登阶趋步,衣裳冠带身沾御炉檀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共受皇恩同职凤凰池上,日日执笔染墨侍候君王。

参考资料:

1、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1782、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37-1383、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65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银烛:蜡烛,有银饰的烛台。此指百官早朝时擎的灯火。朝天:一作“熏天”。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紫陌:紫红泥铺的路,指京城长安的路。禁城:宫城。晓苍苍:拂晓时暗青色的天空。

千条弱柳垂青琐(suǒ),百啭(zhuàn)流莺满建章。
弱柳:嫩柳。青琐:皇宫门窗上的装饰,代指宫门。百啭:鸣声婉转多样。建章:汉代宫名,代指大明宫。

剑佩声随玉墀(chí)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剑佩:百官在朝见时必须佩带的宝剑和玉佩。玉墀: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惹:沾染。御炉:御用的香炉。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zhāo)朝染翰(hàn)侍君王。
凤池:即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上:一作“里”。朝朝:天天;每天。染翰:写文章。翰,笔。

参考资料:

1、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1782、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37-1383、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65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这是描写百官上朝场面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政治色彩很浓。皇宫豪华的气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时严肃隆重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

  贾至的诗第一联是描写一个“早”字。进宫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得用蜡烛。到了宫城里,才是黎明。第二联写大明宫的景色:千株嫩柳挂在宫门外,飞来飞去的黄莺绕着宫殿鸣啭。第三联写百官上殿朝见的情况: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上白玉的阶陛,只听得身上悬挂的剑和佩带物的声音。衣冠端正的身上,沾染着两旁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第四联就是感恩效忠的话了: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

  这首作品的一个特点是全诗用比较贴切的文字描写场面,虽说用到一些褒义的修辞,但是却没有出了早朝大明宫这个场面,用字很集中,并没有用使读者有更多题外思索的字眼,说白了就是意境上苍白,虽然有词藻的堆叠,可是还是落在俗套里。不过或许是场面过于宏大,诗人作为一名官员,能如此下笔已是难能可贵了。

  用紫陌形容甬道,前人的诗里就有,不新鲜;对青琐的描写,也很平常;建章殿是汉代的宫殿,这里因为避讳而代指唐朝的宫殿,走了一般的路子;大臣受皇恩而得以站于凤凰池上,这更是封建社会千年的传统;至于朝朝协助君主,古代三纲中臣以君为纲讲了好几千年了,写出来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可也是因为这首诗记载的场面在那个时代日日重演,所以诗还是有了历史见证一样的作用。

  政治色彩浓厚的诗通常因为要表达主观上的尊重及客观上的严肃,诗写出来个性却不突出在所难免。当然这不是说写宫廷生活一定不能加入个人色彩,而是说封建社会里的诗人写宫廷生活就会免不了有如此的缺憾,在当时政治局面是不允许他们那样的,和现在写诗不一样。现在讲民主,批评起时事来可以酣畅淋漓得加进自己的感情。可是那个时代写诗却是不兴这样的,一旦如此,就会被人另眼相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写一个宫廷生活的场面,不是为了让人躲着自己,在这里诗人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场面,从而了解自己也是个本分的臣子,要不然这首诗不会写得如此直白。

  读者如果能体谅贾至不能免俗的原因,那就会明白诗里那些臣子为什么亦步亦趋小心谨慎,就会较为容易得理解在那座华丽的宫殿上演出着一幕什么样的大戏。

参考资料:

1、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1782、 莫砺锋,《唐诗三百首》佳作解读——四首《早朝大明宫》诗的优劣[J],《文史知识》.2011,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