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传说合浦有一株杉树,随风远向北方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胡马感北风尚知嘶鸣,南冠羁居却不能回归。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目送云彩向家乡飘去,离开琴弦手指仍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秋蓬飞荡失去原住所,光阴转芳草多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长声叹息旅途关山月,风尘沾满天涯客子衣。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201页2、 金性尧著;金文男编.金性尧集外文编 第4卷 古诗文赏析 作家小传 编辑手稿 旧体诗 金性尧著作篇目索引:中西书局,2013.08:第94页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裴尚书:裴忌,字无畏。陈宣帝时历位都官尚书。“传闻” 两句:据晋刘欣期《兖州记》合浦东有一一杉树,叶落,随风入洛阳城内。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南冠: 夏秋楚人之冠。后来也作为远使或囚犯的代称。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去云”两句: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句意。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201页2、 金性尧著;金文男编.金性尧集外文编 第4卷 古诗文赏析 作家小传 编辑手稿 旧体诗 金性尧著作篇目索引:中西书局,2013.08:第94页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起首两句是“兴”,即唤起。合浦(今属广东)指作者流寓之地,洛阳非实指,意思是合浦之杉叶尚能遥飞到洛阳,自己却流落异域,人不如叶。诗人知道岭南的杉叶飞到洛阳是不可信的,所以用“传闻”二字;然而愿望却在挑动诗人,并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虚幻与常识的起迭,失望与希望的对流,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在乱世尤其表现得突出,因而这两句也有它的社会内容。
“北风”两句是对“传闻”两句的曲折承接,从南与北的地理的间隔上,又暗寓着南北朝在政治上的对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诗人的迫切愿望,但国土的分裂使他无法实现这愿望,因而“南”、“北”这两个字,也成为诗人的敏感性的词眼。
前四句是诗人的独白,五、六两句才转入赠诗的对象。诗人和长安使之间应当有对话的,却以目送手挥来代替。诗人要着重表达的是离别时的情绪。这两句原是化用嵇康赠人诗的句意,但加上“徒送”的“徒”,就加强了感伤的效果。江总原来也是以使臣身分而到岭南,这时眼睁睁地望着长安使从他身边离去,自己却仍然留滞着。一去一留,其中就有多多少少要说的话,如同小河下面的潜流。
“秋蓬”句是比自己,“春草”句是说自己在客地已经度过几个春天。但春草的年年芳菲,徒然增添了自己的惆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唐代王维《送别》也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用意都有共通处。
末两句以关山逗客子,以月光逗风尘:明月本是普照大地的,但对诗人来说,能够让光照到的也唯有衣衫上的风尘而已。
全诗前八句用比喻,对仗也很工整,却不雕琢,这一方面固然表现出作者的才力,一方面也因作者是南朝后期的人,诗的格律正在逐渐趋向成孰稳定。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著;金文男编.金性尧集外文编 第4卷 古诗文赏析 作家小传 编辑手稿 旧体诗 金性尧著作篇目索引:中西书局,2013.08:第94页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雨雪隔榆(yú)溪,从军度陇(lǒng)西。
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màn)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西征登上大陇山头,往东眺望看不见故乡。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边关树木抽出紫叶,塞外小草发出青芽。
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昆明春水当已涨满,葡萄也该已经开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
对着汉使热泪长流,请把捎信寄往长安的曲巷里头。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大连出版社,1994年:448页2、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46页西征登陇(lǒng)首,东望不见家。
有所思:属乐府古辞鼓吹曲。陇首:今陕西陇城县有大陇山曰“陇首”。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关树:边关的树木。
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昆明:长安附近有昆明池,武帝时造成。春能积雪,江湖水满。作花:开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xiá)斜。
因书:捎去书信。 狭邪:长安的街道,代指故乡。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大连出版社,1994年:448页2、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46页这是一首和诗,刘绘、萧衍所作的和诗主旨均为一般男女相思之作。刘绘“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托意思妇,萧衍“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也是思念良人之作。而这首诗特点在于写征人思家情绪,并描绘了边塞风光。
首两句“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陇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远征在外,登大陇山东望而见不到故乡的情景,领起全篇。三、四句承接“望”字,东望不见家,见到的是边关景物,塞上风光:“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草木抽叶发芽,意味着时序变换,春到人间,紫叶、青芽,色彩新美。边地异域风物变换触动征人的乡思。五、六两句,用设想推开出去,宕出故乡景象来:“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春天到来,冰融雪化,江湖水满,征人想象故乡当是春池水满,景色宜人,比起关塞来另是一种风光。内地比边塞暖和,引进的葡萄该已开花。那葡萄开花的庭院里,居住着眷念边塞的亲人。多少往事堪回想,家中一切,今又如何,本是虚写之笔却如此具体亲切。最后两句“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正在急切思念家园的时候,见到朝中派来的使者,不禁热泪长流,请他捎去深情的书信,转达到我那望不见的家园。
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情景相融。虚实并举,文辞精拔;韵律和谐。唐封演《闻见录》载:“周颞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恭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字,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这首诗正属于永明年间出现的佳作,所谓永明体诗歌。音调之美是永明体诗歌的首要条件,沈约言:“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为文。”如果以浮声理解为平声,切响理解为仄声的话,此诗所有诗句均做到了“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如首两句“平平平上上,平去入去平”,四声变化有节,发音轻重协调,若第九字“见”为平声,则完全符律句要求。从句法结构上看,中两联已是对句,若在声律上稍作调整,就与五言律体无异。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055-1056页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
大道边青色的楼房静静伫立,我独自倚在窗前看窗外白雪纷纷。
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
池塘里鸳鸯成双作对让人好生羡慕,空荡荡的闺房中,唯有那罗帐里面的苏合香,在默默地燃烧。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好心的屏风有意遮掩逗人愁思的月光,无情的灯火却使闺房通明,照出了相思人儿孤眠独宿的模样。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
辽西边境早已是天寒水冻,那里的春光恐怕极少停驻吧;蓟北塞外,与江南相隔好几千里,即使托鸿雁传书,也很难送到啊!
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只盼望夫君早早归家,须知我的青春短暂;正如秾桃艳李,只有片时的妍丽啊!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qǐ)窗前。
青楼:指涂饰青漆的楼房。魏晋南北朝诗中常用来指女子所居,与后世指妓院不同。
池上鸳(yuān)鸯(yāng)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
苏合:即苏合香。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jì)北鸿来路几千!
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此诗前六句写闺妇冬夜空房独宿,因而触物伤心的苦景。“青楼”,指涂饰青漆的楼房。如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本诗首句即从曹诗化出。富家楼阁,本该是宾朋络绎,且临大路,更当有车马喧闹;然冠以“寂寂”二字,则其室内室外一片清静无声、冷落寂寥之状可想而知。故首句不仅点出地点,而且入手扣题,为下文描写闺怨预示了环境气氛。次句既点明时令是冬季,在那雕画着花纹的窗子外面,但见白雪纷纷飘舞;又通过“纷纷白雪”,烘托出闺妇那凄凉的心境和纷乱的思绪。第三句承上仍写室外,少妇无聊地守着窗儿,孤寒之感已然袭上心头;当她望见池上鸳鸯双双偎依,雪寒之间犹有一丝亲热温暖,更是不免“人而不如鸟乎”之叹。故第四句一转,由室外转写室内,由鸳鸯双联想到自己孤独。你看她,情不自禁地回顾室内:空荡荡的闺房中,唯有那罗帐里面的苏合香,在默默地燃烧(“然”同燃),平添了几分房栊空寂的气氛。一个“空”字,生动传神,既渲染出环境的虚空,也暗示出人物心境的空寂。在这寂寞的重压之下,她反而感谢那道屏风解人情意,将那撩人愁思的窗外明月遮障,令自己不至于由于月圆人不圆而弥加哀怨。她的心情也扭曲了:明明是害怕黑暗孤寂,不敢熄灯,她却恨那盏青灯冷酷无情,惨淡的碧火直射着孤眠之人,愈增其形影相吊、茕独凄惶的苦楚。这二句用拟人的笔法,移情入景,将思妇的凄楚,写到极为委婉深曲。
“辽西”二句,忽又荡开一笔,将空间推移至几千里之外,设想边塞丈夫的情景。这位闺妇由眼前江南的“纷纷白雪”,自然联想到丈夫所处塞北的严寒:由长期的音沉信杳,自然想到路遥难通的缘故。她想:辽西边境早已是天寒水冻,冰天雪地,那里的春光恐怕极少停驻吧;蓟北塞外,离江南相隔好几千里,即使丈夫托鸿雁传书,但由于千山万水的阻隔,音书也很难送到啊!二句从对面着笔,设想对方的寂寞相思和雁书难寄,不仅表现出彼此的心心相印,而且把闺妇的痴情思念再度推进了一层。
结尾二句,写闺妇殷切地期望以及深沉的忧虑:她希望丈夫早日度过关山,回到自己身旁,以慰己心;她提醒丈夫应当时刻想到,妻子虽正处在青春妙龄之际,妻子虽正处于青春妙龄之际,然而韶华易逝,红颜易衰,正如桃李花开,只能保持短暂的鲜艳妍美一样,随着春归,它又将凋谢零落。因此,千万要珍惜青春,不要错过时光。二句又由边关收到眼前闺房,与前文关合呼应。运用了暗喻和夸张的手法,愈见得思妇忧愁之重与盼归之切。
此诗所写景物皆是闺妇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因而无不饱含闺妇强烈的感情色彩,成为其内心的物外表现,堪谓情景交融,形神兼备。通篇对仗工整而又自然。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参考资料:
1、 刘常生编著.《历代咏玉门诗词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11:第15页2、 傅璇琮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泰山出版社,2007.4:第141-142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思:想到。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星旗映疏勒(lè),云阵上祁(qí)连。
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战气:战争气氛。从军:在军队中服役。复:又,再。
参考资料:
1、 刘常生编著.《历代咏玉门诗词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11:第15页2、 傅璇琮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泰山出版社,2007.4:第141-142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84-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