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槔

:
谁作机关巧且便,十寻绕指汲清泉。
往来济物非无用,俯仰由人亦可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袁燮

(1144—1224)庆元府鄞县人,字和叔,号絜斋。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进士。调江阴尉。浙西大饥,前往赈恤有方。宁宗即位,为太学正。庆元党禁起,以论去。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郎官、国子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丞相史弥远争议和事,被劾罢。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卒谥正献。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 17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多丽·咏白菊

: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yùn)(jiè),不减酴(tú)(mí)
潇潇:疾厉的风雨声。一作“萧萧”。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贵妃醉脸: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看取:看着。取,语助词。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蕴藉:宽和有涵容。酴醾: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gāo)解佩,似泪洒、纨(wán)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秋阑:秋深。瘦:一作“度”。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纨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班彪之姑班婕妤,有才情,初得汉成帝宠爱,后为赵飞燕所谮,退处东宫。这种被弃女子的慨叹,称为婕妤之叹或婕妤之悲。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出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qú)塘滟滪关。
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0-1712、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162-1643、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1-1424、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1-1025、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55-256

投荒万死鬓(bìn)毛斑,生出瞿(qú)塘滟(yàn)(yù)关。
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鬓毛:鬓发。斑:花白。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滟滪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wǎn)结湘娥十二鬟(huán)
川:这里指洞庭湖。“绾结”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银山:一作“银盘”。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0-1712、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162-1643、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1-1424、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1-1025、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55-256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时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0-5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水满池塘花满枝

: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春水溢满了池塘,花儿在枝头绽放。那香气袭人的百花丛中,黄鹂鸣声婉转。东风轻轻软软的撩动着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春天白昼渐长,可惜春梦太短。醒来后只见烟雾迷蒙的杨柳低处,燕子双双飞舞,令人无限羡慕。百无聊赖,只好在窗前以红子斗棋,独自游戏。

参考资料:

1、 徐寒 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上.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2312、 俞朝刚,周航 主编.全宋词精华 2.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913、 竺金藏 选注.分调绝妙好词 浣溪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514、 刘尊明,朱崇才 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945、 高远 主编.学生必背 唐宋词三百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16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wéi)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正体为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乱香深里:香气袭人的百花丛中。乱香,即花丛。语:指黄鹂的啼叫声。黄鹂:也称“黄莺”、“黄鸟”,鸣声婉转。弄帘帏:吹拂着窗帘和帏幕。弄,拂弄,吹拂。帘帏,帘帐,帐子。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dòu)棋时。
交飞:双飞。柳烟低:形容柳叶低垂的轻柔之态。柳烟,柳树枝叶茂密似笼烟雾,故称。玉窗:装饰华丽的窗子。红子:指红色的棋子。斗棋:下棋游戏。

参考资料:

1、 徐寒 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上.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2312、 俞朝刚,周航 主编.全宋词精华 2.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913、 竺金藏 选注.分调绝妙好词 浣溪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514、 刘尊明,朱崇才 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5945、 高远 主编.学生必背 唐宋词三百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16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此词上片从视觉、嗅觉、听觉以及触觉等角度写春天对闺中少妇的感官刺激,下片由上片生发,写闺中少妇沉浸于相思之中的情态。全词虽只有六句而每一句都独立形成一组景致,六个画面完美、和谐地组合成特殊的意境,通过景物抒写闺怨,写景饱满酣畅,言情深隐蕴藉,词浅意深、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尽显。

  此词上片点染环境,依次写闺中人所见、所闻、所感,层层进逼,对景观的感受自远及近,人渐渐地被渲染出来。开头的“水满池塘花满枝”一句从视觉角度写盛春景色。接连用两个“满”字来表现水与花,是从唐代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名联化出,十分贴切地展现楼外春光满眼。“乱香深里语黄鹂”把颜色之鲜艳转化为气味之传播,在听觉感受上增设嗅觉一层,显得春天更为生动。在语意上与前一句既有衔接,又另成一境。其中“乱香”承接前句“花满枝”,一个“乱”字,写出百花争艳的春日胜景。“语黄鹂”中“语”字是将黄鹂的鸣叫想象成低语的表现,饶具情思,黄鹂软声细语的啁啾之态因而更加突出。

  “东风轻软弄帘帏”一句从触觉角度写春色,将繁茂的春景与“帘帏”中人联系起来,一个“弄”字,几许撩人,“帘帏”二字则点示出人的存在。从池塘到花丛,再到院中帘帏,景物之间虽无脉络可循,却形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此句写春风翻动帘幕,虽未写人,而人物情思已隐隐显露。帘外春光灿烂,人却在帘幕深处,是情慵意懒,没有出游赏春的心思,还是满心愁绪,怕孤身一人见春伤怀。对此句中并未直言,因而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显得笔致轻巧。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两句写日长之时,主人公百无聊赖,于是用午睡打发时光,偏偏好梦易醒,醒过来之后,梦中的美好消逝无踪,不觉间归燕交飞,烟柳迷茫,日又西沦,前句直露,后句微婉,有错落之致。其中“燕交飞”饱含情致,既是对“春梦”氛围的烘托,更暗示了“春梦”的内容,透出“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的潜在意向,见燕子双飞,更突显闺中少妇的孤独;而柳又引出离愁别绪。其中“交”字将燕子引颈相戏的亲昵模样描写得十分贴切。接下来“玉窗红子斗棋时”一句以事结题,本旨拍合,味淡而永,流露出无可奈何中的奈何,无所用心中的用心。“玉窗”、“红子”构成一幅色泽鲜明、温润美好的图画,仿佛可以看见主人公斜倚玉窗,纤纤素手捏起鲜艳红润的棋子,懒懒下棋的模样。

  全词没有花费笔墨讲述主人公的心情,情感的表达亦不见痕迹,只通过景物勾勒情思,但全词处处含情,主人公的困懒和孤寂蕴涵于浅淡的文字中,韵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徐寒 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上.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2312、 李文禄,宋绪连主编;余冠英,杨仁恺,张震泽,刘万泉 顾问.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727-728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 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235-2364、 程自信,许宗元 主编.宋词精华分类品汇.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03月第1版:4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图书一室

: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图书摆满屋子,屋内香气充盈,窗帘掩盖得严密。瓶中插满了鲜花,书写的案台上满是芳香的气息。在这儿一觉睡到阳光照进窗户里。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眼前是昨夜手冷没下完的残棋,燃上香火细细体会唐代碑文的含义。没有喝酒的情绪,没有读诗的兴致,那梅花将怒放,雪花也将纷飞了。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觉:睡醒。

手寒不了残棋。篝(gōu)香细勘(kān)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篝香:衣篝上所散发出的香味。唐碑:唐代的刻石或碑帖。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这首词通过对图书一室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宋朝时读书人的那种闲雅的生活,富有情趣。

  “图书一室。”读起句便颇有点耳目一新之感。点明要写的地点是环堵皆书的 书斋。“香暖垂帘密。”两句连读,将书斋里图书见案罗列,垂帘密掩的温馨安谧 之感写出。 垂帘密,暗示时值隆冬天寒。那“香”“暖”之感从何而来?“花满翠壶 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原来,翠瓷壶中满插鲜花,花气飘逸砚席之间。冬日 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

  “手寒不了残棋。”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原来是因为前夜弈棋太晚。前夜 弈棋,残局未收。早上起来,一仍其残。然而只说手寒,语极闲婉。“篝香细勘 唐碑。”残棋未了,生上香炉,铺开砚席,词人坐下来勘读唐碑。一“细”字,足 见其兴味盎然,全神贯注,隐然学人风度。不过,观全幅词情,可知勘唐碑这样 专业性较强的事,不是实写,而是虚描出那种怡然读书的乐趣。

  “无酒无诗情绪。”从来饮酒赋诗,自须高兴佳致。词人自道无此情绪,其实 未必尽然。下边结笔一句“欲梅欲雪天时。”以景语对上句作了不答之答。 上言满窗晴日, 此言欲雪天时, 何故?原来冬日放晴, 阳光短暂; 一天之内, 晴而复阴,也是正常的。上言花满翠壶熏研席,既舍梅莫属,此又言欲梅欲雪天 时,又是何故?颇耐人寻思。实际上,花满翠壶之梅,乃“梅蕊腊前破”之早梅, 而欲梅欲雪天时,正谓“梅花年后多”之花时将近矣。启示着梅花怒放盛开于雪天 雪地,从而将境界从书斋推向大自然。当大自然欲梅欲雪之日,正诗人欲诗欲酒 之时。词人佳兴暗已萌动欲发,却不说有此情绪,只说欲梅欲雪天时,一结韵味有余,妙在对偶之外得之。语极隐秀之致。

  此词以图书一室之境,发舒淡雅清逸之致,可谓妙词。词中用图书、翠瓷、砚席、棋局、唐碑等名物,及其所构成之境,境中之主人,将宋代时期的人文风貌,社会生活作了细致勾勒,浸润着艺术文化的品味。此词虽无关重大主题,但自具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之美,还是能给人以陶冶性灵之益的。

  此词用笔、造境都很讲究。上片笔触颇感细密。图书之满室,插花之满壶,花香之满屋,晴日之满窗,笔致较密。香、暖、花、熏、翠壶、晴日,笔致较丽。但下片中的不了残棋,无诗无酒,欲梅欲雪,皆轻描淡写,便将上片丽密之感溶化开来。由浓而淡,层层轻染,足见韵致之清雅。词中造境是在室内,境界本不大。可是上片收以满窗晴日、虚室生白的意象,下片结以欲梅欲雪天时的描写,将一个小小书斋与隆冬将春的天地相连通,便觉得书斋、人心同天地自然常相往来,境界之大,使人意远神怡。营造意境,讲究以小见大,人与自然相通,这正是中国艺术文化之精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凌波仙子尘土沾上罗袜,在水上轻盈地踏着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是谁招引来着断肠的惊魂,种成了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形体素洁、蕴含芳香欲倾城,山矾是她的弟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我独坐相对真是个被花恼,出门一笑但见大江横。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6-157

(líng)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凌波”句:借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描写,把水仙比作在月下水上行走的洛神。微月:任渊注:“盖言袜如新月之状”,这说得通。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断肠魂:悲伤的灵魂。这句是说,是谁把洛神的断肠魂招来,变成冬天开放的水仙花,来寄托她深深的愁恨。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fán)是弟梅是兄。
体素:指质地素洁,形容水仙花很素雅。倾城:美丽得可使一城人都为之倾倒。语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山矾”句:说梅花开在水仙花之前,故称兄。山矾:本名郑花,春天开小白花,极香,叶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真成:真个是。恼:撩拨。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6-157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在其他题材中,作者用梅花、兰花等来和水仙比较,这首诗却用人物作比。所谓人物,是传说中的洛神。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诗篇开头两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慢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假如把“微月”看成步的补语,即谓缓步于“微月”之下,也是有依据的,《洛神赋》的“步蘅薄而流芳”句,“蘅薄”亦作“步”的补语。这两句直呼“凌波仙子”,未写到花,下面两句:“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就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上两句写姿态,这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断肠魂”移来状花,但说的还是洛神。洛神的断肠是由于对爱情的伤感,《洛神赋》写她:“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这三个字无论说水仙或说洛神,都是很动人的,因为把其整体概括成为这样的一种“灵魂”是有极大的引起联想和同情的力量的。

  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山矾,这个名字是黄庭坚起的。他在《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二首》的《序》中说到为郑花改名山矾之事。用山矾来比水仙,也始于黄庭坚。表面上,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那样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大谈“兄弟”问题;前后不统一,不调和,几乎有点滑稽。实际上,作者正是有意在这种出人意外的地方,表现他写诗的随意所适,抒写自由。这一句,作者有意使读者惊讶于诗句的粗犷,惊讶于与前面描写格调的不统一,不调和,还是第一步;作者还有意要把这种情况引向前进。最后两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被花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与黄庭坚,都不是真正“恼花”,恼花是来自爱花。杜甫是恼赏花无人作伴;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诗说赏花之后,想散散心,换换眼界,故走出门外。但作者所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诗笔和前面相比,也是“横”得惊人,“粗犷”得惊人。这两句诗,不但形象、笔调和前面的显得不统一,不调和,而且转接也很奇突。宋代陈长方《步里客谈》说杜甫诗《缚鸡行》结尾从“鸡虫得失无了时”,忽转入“注目寒江倚山阁”,“断句旁入他意,最为警策”,黄庭坚此诗,当是仿效。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往往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连属,非寻常意计所及。此小家何由知之?”这些话,点出了此诗出奇的结语的用意和功力所在。

  纪昀《书山谷集后》说黄庭坚的七言古诗:“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从前半看,是“骨瘦而韵远”;从后半看,是“格高而力壮”。文学作品,千变万化,有以统一、调和为美的,也有以不统一、不调和为美的。从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统一和调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之一。能够掌握这个关键,就可以从该诗的不统一、不调和中看出它的参差变幻之美。陆游《赠应秀才》诗说“文章切忌参死句”,把问题看得太简单,看得太死,往往就会走上“参死句”的道路,对佳作失之交臂。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53-5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