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神仙到底是有是无还非常地渺茫,桃源仙境的传说也实在是荒唐可笑。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流水盘旋绕着千回百转的山峦,这样的景象是画在生绡上的几幅图画,它们被挂在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武陵守是一位喜欢作画的人,他将桃源图题上字,装上封寄到远方京城的尚书省南宫中。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南宫先生得到画卷非常高兴,在图上挥笔题词,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图画妙绝传神,文章精巧工稳,奇异的仙境也恍恍惚惚好像移到了这里。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连绵不断。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秦朝与汉朝的衰败从来没有听说,天开地裂的变化他们也毫不关心。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远近的地方都种满了开花的桃树,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川原上蒸腾出灿烂的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刚刚来到这里还思念着故乡,经过长久的时间后这里反倒变成了家园。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不知道乘船的渔人来自什么地方,根据他的不同形象人们纷纷猜测向他打听。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渔人说起了刘邦斩蛇取代了秦朝,五马南渡之后如今已是东晋的天下。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听完渔人的叙述大家都凄然感叹,自己说迁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时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当年的万千事件我们都曾亲眼见过,不知到今天还有多少在流传着。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大家都争着拿出酒食来款待渔人,他们的礼节与器物都与世人大不相同。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渔人在月明之夜独宿在空空的玉堂中,骨冷魂清感觉到万念俱消,梦也不做一个。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半夜的时候听到金鸡在啁哳啼叫,太阳出来也让渔人感到怦然心跳。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在人家他还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最终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开了仙境。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船启动之后挥桨而进,再要回首仙境时,只看见一片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世上一般人哪能知道桃源究竟是真是假,到如今传说此事的人也还是那些武陵的居民。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98-99页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眇芒:本意为细小得使人看不清楚,此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荒唐:本意谓广大无际貌,引申 为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xiāo)数幅垂中堂。
盘回:迂回曲折。百转:弯曲处特别多。生绡:用细丝织成的极薄的绫帛之类的绸布,可作画画及裱画的底布。生绡数幅:指桃源图。垂中堂:悬挂堂屋正中。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太守:窦常(—),字中行,叔向子,弟兄五人,为长,京兆金平(今陕西兴平)人。好:本作美好解,此引申为善,喜欢讲。好事者,喜欢作画的人。题封:题字捆札封贴。
南宫先生忻(xīn)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南宫:南宫本为南方列宿,汉用以比喻尚书省。后汉郑弘为尚书令,取前后尚书省政事,著为《南宫故事》一百卷。后又称礼部为南宫,礼部属尚书省。又唐代尚书省位置在大明宫南,习称南宫。南宫先生:疑指卢汀,时卢为虞部郎中,属尚书省官。之:代词,指《桃源图》。波涛入笔:指南宫先生在图上题字,笔势浩荡,波浪起伏。驱文辞:遣词造句,指题辞。
文工画妙各臻(zhēn)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文工:文章精巧工稳。画妙:图画得妙绝传神。臻:达到极点。异境:异地。恍惚:好像、仿佛。斯:代词,此处。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四接屋连墙: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即连绵不断。千万日:年深日久,房屋愈建愈多。
嬴颠刘蹶(juě)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赢:秦朝的国君姓赢,代指秦朝。颠:颠覆、倒塌,指秦灭亡。刘:汉朝的皇帝姓刘,代指汉朝。蹶:跌倒,亦指灭亡。地坼天分:天地分开。指三国及东晋两段中国分裂割据的历史。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近远:或作远近。蒸:同蒸,焕发。红霞:形容红艳艳的桃花遍地盛开若天上摆布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乡邑:家乡、故里。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渔舟之子:即《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物色:访求、查寻。相猜:相互怀疑。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大蛇中断:指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丧前王:指汉灭秦。群马南渡:指西晋亡,晋君臣南渡偏安,是为东晋。开新主:指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新政权。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几许:多少。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zūn)俎(zǔ)异。
相馈:给酒食招待渔人。礼数:风俗礼节。樽俎:盛酒食的器具。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玉堂:本为宫殿的美称,也指仙人居所。
夜半金鸡啁(zhāo)哳(zhā)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啁哳:杂乱的叫声。火轮:太阳。客:渔人。惊:惧怕,指渔人怕与桃源中人分别。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人间有累:指人间有家人牵挂。不可住:不能久在桃源。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苍苍:空旷迷茫貌。烟水暮: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世俗:世上一般人。宁:那能。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98-99页此诗巧妙地借王维、刘禹锡等的“桃源仙境”之说,摒排众议,指出朝代神仙之说的荒唐,认为桃园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传说。全诗以议论始又以议论终,中间夹以桃源故实的铺叙与桃源图画的描绘,从而使议论新而不空,描叙平中见奇。
王维《桃源行》只重本事,层层叙写,句句本色,不露凿痕,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后人再作,必出新意,若无意,不必重作。韩愈借桃源图画为题材,力辟神仙之说,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摒排众议,恢复桃花源的本来面目;桃花源不过是传说之乡、想象之境。
韩诗所以能与王诗并肩要在有二:一是否定了前人,包括王维把桃花源写成“仙境”,而蛊人“出世”的主题。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这种思想在韩愈的时代是进步的,也是韩诗高出的原因。二是诗的写法与语言的运用,起结照应,道出题旨,中先叙画作案,次写本事,间议提顿,语尽铺张,通畅流利,雄浑奇伟。章法结构翻波叠浪,曲折有致。在句法上,其它七言古多用对句,而韩诗多用奇句,句法多变,形成了这首诗流利奇伟的特点。
全诗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束,中间夹以桃花源中的故实,既突出了议论的意义,又不显得空泛。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2、 汤贵仁. 韩愈诗选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7.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圆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安知:哪里知道。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虽然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
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马上又要离开故乡,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参考资料:
1、 陈增杰编著.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第791页昔人怀井邑(yì),为有挂冠期。
郡楼:指滑州城楼。赞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井邑:乡邑,故里。挂冠:谓辞官。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gěng)移。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因病感,潘鬓(bìn)入愁悲。
越吟:春秋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后用喻思乡之情。潘鬓:西晋诗人潘岳,三十二岁鬓发就开始斑白,作《秋兴赋》以感怀。见《秋兴赋》序。后以指中年鬓发初白。
北指邯(hán)郸(dān)道,应无归去期。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从滑州(今河南滑县)归故乡赞皇,经过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言归乡无期。
参考资料:
1、 陈增杰编著.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第791页“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诗的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飘泊宦游,功业未就的悲叹。“挂冠”,本指指辞官,但这里的挂冠当指致仕返乡,此据上下诗意可知。后二句笔锋一转,感叹自己的仕宦未遇。诗人以飞转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树梗自喻,抒写飘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越吟”“潘鬓”来说明自己年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而李德裕的家乡赵郡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诗中即以邯郸道代指通向家乡赵郡的道路。从“应无归去期”这句看,作者当是马上又要离开家乡,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够壮志实现,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这首诗在写法上独具特色。开头二句为立论的大前提,作者认为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历观古志士仁人的挂冠归乡,都是在功业成就之后。从而领起以下六句,反衬自己长期宦游各地不得返乡;今虽暂得归乡,而因职事在身,功业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荣归故里的遭际,内在逻辑十分严谨。通读全诗,虽多飘泊失意之叹,但仍然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019-1020页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留下的文物已草蔽连空,只有这淡远的天空和飘忽的白云依旧古今相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苍山翠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文物:指礼乐典章。淡:恬静。闲:悠闲。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惆(chóu)怅(chàng)无日见范蠡( lǐ),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淡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淡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淡去淡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世人贵贱虽然可分为几等,而出门在外都是有所奔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我单单没有那些外物牵累,故而可以遂我闲居的心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青山一下子就迎来了曙色,小鸟雀儿盘绕着房舍啼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我有时会和道人邂逅作伴,有时也随着樵夫边唠边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我安分守己因为愚笨拙劣,谁又能说是鄙薄尘世尊荣。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2-403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幽居:隐居,不出仕。异等:不同等级。营:谋求。
独无外物牵,遂(suì)此幽居情。
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遂:称心,如愿。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shǔ),鸟雀绕舍鸣。
曙:天刚亮的时候。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qiáo)者行。
偶:相对。
自当安蹇(jiǎn)劣,谁谓薄世荣。
自当:自然应当。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蹇:跛,行动迟缓。劣:一作“拙”。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世荣:世俗的荣华富贵。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2-403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著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这两句不单纯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