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从马头上望去,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昔日的繁华,想不到零落凋残到这个地步。年深日久,碑石上已长满了藓苔,题字什么都要仔细地辨认。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不要去寻找折断的剑戟去说当年的事,只不过泛起一点人皆有的悲秋情绪而已。西斜的太阳照在十三陵下,谁敢说清王朝的新丰猎骑,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也要零落殆尽的么。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36页2、 朱敦源著.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10:第359页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xiǎn)碑题字。
藓:苔鲜。
休寻折戟(jǐ)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折戟:所谓“折戟”就是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天寿山一带之明陵,为十三座皇陵,清代那里有围场。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汉初刘邦兴建,迁家乡父老于此。猎骑:代指打猎者的坐骑,代指猎人。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36页2、 朱敦源著.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10:第359页这是一首描写秋猎的词,词中所描绘的是在北京十三陵地区的行猎。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已透露了凄怆之情。“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停马且住,看到眼前一望无垠的青山,连绵成无尽的屏障,在这里的天地间,繁华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入人心。 “再向断烟衰华,认藓碑题字。”面对眼前这份萧索冷清的景象,看着被枯华掩埋的石碑,容若心中感慨万千。被苔藓覆盖了的石碑上,还可以模糊地辨认出之前所刻下的碑文,时光就是这样无情,人们还以为将真实留在石碑上就可以万古长存,其实在时光面前,任何东西都是脆弱、不堪一击的。想到此,容若便心生悲凉。自己的生命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犹如流星划过,很快就没了。词人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整日陪在皇帝身边,做些并不情愿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啊。
下片侧重抒情。不过此中笔触多不在打猎的本身,而是写猎场的景观和感受,其中不乏悲怆之音,感伤之意。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写道:“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在这里大概是指古往今来的兴衰往事,正如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容若看到这迟暮的秋日,想起之前的种种,心中难以言说,故而只能在结尾华华地写上一笔“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作罢。这就是容若狩猎的心情,这个男人随时随地都会有所感悟,写入词里,以供后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笔力苍劲,虽然是哀叹往事之词,可是字里行间并不缺乏刚劲,刚力与阴柔结合得十分巧妙,相得益彰。尤其是结处二句,所绘情景形成强烈对比,颇含兴亡之感和轮回之叹。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清晨的风催促我挂忱符,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293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wú)岸欲平。
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南。春芜:春天的草地。岸欲平:即欲平岸。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长水塘:位于浙江嘉兴之南,由杭州、海宁一带山区发源,注入鸳湖。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市。吴越置秀州,治所在嘉兴。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293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首句的诗眼在一“催”字,是清晨湖上的晓风的催。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与诗题呼应,也交代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地点。他此时身在船上也许刚刚迈出船舱,如果不是清凉沁人的晓风,还不会这么早就挂帆起航。“催”字把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传达出来了。第二句写湖景,描写舟行所见。“绿”字下得极好,和“涨”字结合在一起,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和运动感,那碧色的湖水仿佛就在眼前漾动,晃人的眼睛。水色苍翠,原野才能与之一色,“平”字也才更好落实。用色彩词代替名物词是古典诗词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之一,这里是一个典型例证。
后两句写天晴过后,片片油菜田冲击着诗人的乡情。“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两句是全诗精粹所在。第三句承上启下,为末句作铺。诗人正由长水塘坐船到达嘉兴。路上春雨连绵,水势迅涨。可以想见雨过天晴之后,诗人从船舱中跨出来,那种新鲜、清爽的青春感受。这时他写下了最传神的一句,“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一句全写感觉,然而容量也最大,写出了诗人对家乡最独特的那种感受。诗人没有写其他的鲜花,却把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这花味把诗人浓厚的乡情全唤起来了,像醇酒一样令他陶醉其中。在一片菜花清香中诗人驶过了秀州城。这个“过”字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里面蕴含多少联想,引发出多少新的体验,足可令读者作无穷的想象和深思。
前两句,写的是风,是船,是春水、春草,却令读者感到,诗人心中也已晓风拂拂,风帆满满,春潮洋溢,碧草茸茸。后两句,使人想到朴素的民歌。歌手直抒胸臆,不加雕饰,如同童子直言,随口而出,歌声中充满了儿童一般的真诚与坦率,单纯稚拙而又有趣。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0802、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868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风中的柳絮残飞到水面化作浮萍,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风絮(xù)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niān)香一瓣,记前生。
泥莲句:泥莲,指荷塘中的莲花。倩,请、恳请。此处谓莲花被藕丝缠绕。别拈香一瓣:谓分别之时手中握着一瓣芳香的花。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山花子》这首词从“记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
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的情思。后两句“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追忆当初,因景诱情,前生珍重,后世亦珍情。情重更见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两句化用杜牧诗句《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作者后悔妻子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她深情相待,自觉对她薄情。因作者与妻卢氏结婚时,他心中还惦念着姓谢的表妹。自己因为对表妹谢氏的多情,而对卢氏薄情。如今想来人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泪的份了。“悔”字为反语,不悔之意。这是对于“情”的一种特殊感受,是更深沉得情的告白。后两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断肠”和“泪”恰是因多情而伤痛彻骨,凄苦惆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2、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0 :126页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天色阴沉,月亮隐在海天的那边。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看到鳌山灯彩,引起了仙人流泪,海外的神山已经沉沦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重洋。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áo)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六鳌句:这里借指鳌山,是把灯彩迭成山的形状;仙是作者自比,因看鳌山灯彩联想到后句的神山沦没而伤心流泪。神山:《史记·秦始皇纪》:“海中有三神仙:这里指台湾岛。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kūn)洋。
五更:以前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大约两小时,此处指深夜。鲲洋:台湾南部有海口名七鲲身台湾岛,鲲洋,指台湾海峡。
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趖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
身着白色华裳靠在朱红色的围栏,秋月慢慢向西落去。点染两鬓,已经发白,一年将尽,不知道君还能不能归来呢?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天已经很晚,还在苦苦等待传信的大雁,细小的手绢还是那么稀少。一味的想思,希望可以和原来一样彼此想看。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邢学波笺注.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第251页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趖(suō)西。点鬓(bìn)霜微,岁晏(yàn)知君归不归?
采桑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朱阑:即朱栏,朱红色的围栏。凉月:秋月。趖西:向西落去。趖:走,移动。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准拟:料想、希望。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邢学波笺注.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第251页此词上片写自己在月夜凭栏远望,思念友人,希望友人早日归来。在思念中微蕴年华凋零的身世之感。白衣朱栏,色彩明艳,形象鲜明。细品这词,颇有意味,善于用典的纳兰,仍旧在短词之中,巧妙化用了前人的语句。词中上片的首句就是取白明代王彦泓的《寒词》十六之一,文曰:“从来国色玉光寒,昼视常疑月下看。况复此宵兼雪月,白衣裳凭赤栏干。”
下片借以大雁这一意象来抒发苦等书信的一味相思。大雁有典,取自《汉书·苏武传》。因而有了鸿雁传书一说,大雁这个意象也在诗歌中蔓延起来。文人写雁,用以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思。最后,末句引用宋时晏几道《采桑子》:“秋来更觉销魂苦,小字还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旧时。”秋来销魂之苦,苦之深,思之切,叫人乱了心绪,坐想行思,怎也无法躲避开这纷乱的回忆,对故人的相思。怎得想看似旧时,怀念过去之人深切苦楚,可如何能回到旧时的时光,不再为这时光渐远而伤怀叹息?恐怕时光的脚步还是听不见他心底恰似痴狂的呐喊,无法让他如愿穿梭回到过去。
“一味相思”是这首词主旨,全词围绕此句展开二词平语浅,文不甚深,但是行文流美深婉,刻画细腻。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337页2、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