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七章

:
西京凤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镇在天。轩后雾图今已得,
秦王水剑昔常传。恩鱼不似昆明钓,瑞鹤长如太液仙。
愿侍巡游同旧里,更闻箫鼓济楼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10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鹧鸪

: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就黯然低垂。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相互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参考资料:

1、 李朝东.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51-52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7-42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9

暖戏烟芜(wú)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戏:嬉戏。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锦翼齐:彩色的羽毛整齐。品流: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雨昏:下雨天空阴沉。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游子乍(zhà)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乍闻:刚听到。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湘江阔:宽阔的湘江。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日向:一作“春日”。

参考资料:

1、 李朝东.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51-52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7-42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9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流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是说,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西晋崔豹《古今注》)。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起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的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

  “雨昏流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是说,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流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流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伤感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流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两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颈联是说,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的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流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颈联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的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了。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是说,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声此起彼伏, 同是不幸遭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最后一联,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和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篇终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相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诗家要称他“郑鹧鸪”了。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427-428页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56-1157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楚国寺有怀

: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烟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清风吹动着这满池塘衰败的荷叶,只散发出淡淡的荷叶余香,被风吹散的孤烟和那残缺不圆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广阔天际下相互映衬,共同生出那凄静又苍茫的夜色。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入秋的夜总是格外清冷,心中亦是顿生寒意,凄凉之感袭来,好似一江碧波江水正摇撼着这楚国寺,屋外的红叶也在独自旋转、飘零落地,也有那些误落入屋内,散落在床塌之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不知何处的棹声惊动了草丛中的睡雁,大雁纷纷从南浦中飞起,漫天的阴云笼罩在那高高的北楼之上,似乎是想要遮盖那瓦片上的冷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江边上的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经枯败荒芜不见了吧,可怜了这八月的长安的漫漫长夜,该如何度过。

参考资料:

1、 唐.赵嘏著;谭优学注 .《赵嘏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1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bì),红堕(duò)疏林叶满床。
壁:一作碧,碧波讲。

起雁似惊南浦棹(zhào),阴云欲护北楼霜。
南浦:在古诗词中,南浦通常指水边的送别之所,如“长亭”等,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北楼:不知何指,唐诗中,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句。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古人常用松菊代指品格高洁。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句意。

参考资料:

1、 唐.赵嘏著;谭优学注 .《赵嘏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1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烟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通过上述“白话译文”的通读理解,我们对全诗有了大致上的了解。该部分主要对其中的意象、环境和情感进行分析解读。我们通过首联、颔联、颈链、尾联四大块进行鉴赏分析:

  首联中,诗人选用了冷风、衰荷、断烟和残月四个意象。衰荷一意象点明了此时已经到了夏末秋初的时节,“寂寞”一词在这里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用来描写衰败荷莲的余香,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寂寞,飘零无依的伤感。“断烟”、“残月”两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秋意萧瑟,云雾飘渺,凄清苍茫的夜色,为全诗奠定下感伤、凄清的基调。

  颔联中较为突出的意象,便是“红叶”。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从树上凋落,看似在写秋景,给人以悲秋之感,实则为诗人个人的象征,红叶即诗人,诗人即红叶。表明了诗人无人为伴的孤独,人生的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的伤感。见到此情此景,悲从中来,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

  颈联中不出意外的运用到了“大雁”、“阴云”、“南浦”和“北楼”意象,这一意象在我们所阅读过的诗歌中并不陌生,该意象的选取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那么此时独自借宿在楚国寺的诗人要和谁作别呢?为何要分别呢?分别后又将去向何处?这一系列问题才应当是本联的重点所在。首先我们知道如“词句注释”中第一个注释中写到,“楚国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铜像”,再结合诗人的生平,诗人胸怀壮志,年轻时便四处游历,多次参加选官考试,为求功名而奔走。说明诗人是怀有一个能够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的。但是屡次考试的失意,无人问津的落寞,让他内心彷徨抑郁。此时作别的将是何物?既是作别楚国寺,更是作别过往,作别初心。大好年华的流逝,客游奔波的徒劳,孤寂艰辛的处境,凄凉迷惘的前景等等是否会让他做出别样的选择?

  尾联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江边松菊”的分析。如“词句注释”中对“江边松菊”的理解,指的是故园松菊,在漂泊途中,诗人回想故园的松菊,从中可以知道诗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也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尾联中诗人再次点明时间、地点,漫漫长夜却无人交谈,内心孤苦、郁闷难解。

  综上所述,在本诗的鉴赏分析中,笔者主要对字词、意象和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对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抒发做出鉴赏,该观点仅为笔者个人看法,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不断完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丁酉这一年,我从行北征契丹。从蓟门出去,遍览燕国的旧都城,它的城池、霸业已经荒废了。于是感慨而仰天叹息,回忆起当年乐毅、邹衍众位贤士在燕国的游从可称很盛了。于是登上蓟丘,作了七首诗来表达这种感想,寄给终南山的卢藏用居士。这里也有黄帝的遗迹存在。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向北登上蓟丘四下观望,寻访古代轩辕台的遗址。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勇猛的应龙它已经不见,牧马的童子也离开尘世。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还思念着那仙人广成子,白云深处也许留下踪迹。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往南登上邹衍居住的碣石宫,远远眺望郭隗受礼的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参天大树,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如今何在?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霸业的理想遗憾地成为过去,我骑着马前往又骑着马回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仁政王道已经沦没不明,战国诸侯竞相贪利用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乐毅为此多么感动奋发,主持正义攻下齐国都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宏伟抱负竟然半途而废,我遗憾叹息地遥念伊尹。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秦王一天天暴虐无道,燕太子怨愤也就加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一旦听说田光的高义,便以千金购利匕相赠。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他们的事虽没有成功,千年来为之黯然伤神。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自古以来人人都有一死,只是徇义的人确实少见。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为什么像燕丹太子这样,还要使田光先生有怀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伏剑而死诚然已成往事,使我感动落泪沾湿衫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天道沦没在夏商周以后,天与人的奥秘很少发现。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邹衍先生气度多么恢宏,漫说九州之外大海无边。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人事兴亡已经过了千年,如今就再无从进行推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只有生而逢时最为难得,每朝每代并非没有人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郭隗先生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jì)门,历观燕(yān)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wú)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zōu)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丁酉岁: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蓟门:即蓟丘。燕之旧都:蓟是古代燕国都城,故址在北京市西南。乐生:指战国名将乐毅。邹子:即邹衍。轩辕:黄帝之号。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所居,遗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应龙:有翼之龙,相传是黄帝的臣子,受命杀了蚩尤。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wēi)
广成子:神仙名,一说为老子别号。隈:曲深之处。

南登碣(jié)石阪(bǎn),遥望黄金台。
阪:一作“馆”。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lún)(mèi),战国竞贪兵。
沦昧:没落;昏暗。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感激:感奋激发。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阿衡:指商代贤相伊尹。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不立:不成。

自古皆有死,徇(xùn)义良独稀。
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一作“循”。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太:一作“丹”。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三代:指夏、商、周。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yíng)垂。
瀛:海。垂:远。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推:推求。一作“为”。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wěi)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隗君:即郭隗。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这组诗共七首:第一首凭吊轩辕古台,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见至道之治,于是产生了追寻古人、寻访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凭吊碣石馆、黄金台,缅怀燕昭王,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赞颂乐毅的功勋,同时叹惜其遭谗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业,寄托着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第四首追忆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叹其事败而遭杀身之祸;第五首颂赞田光勇于为正义献身的气节,同时责备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赞颂邹衍的九州理论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写对郭隗的仰慕之情,叹惋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全组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诗尤具有代表性。其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这是一组咏史怀古诗,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体现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对古代贤人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其基本内容,与《登幽州台歌》一样,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充满着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这组诗也是陈子昂实践其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2、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再上湘江

: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不知这次前去,又要几年才能回来?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27页2、 王松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1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好在:依旧,如故。上来:逆水而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qiǎn)几年回。
遣:使。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27页2、 王松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1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贬所,度过了难熬的困顿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遥远偏僻的柳州任职,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负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绪万千.悲愁满腔,发出了“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的深沉慨叹。虽然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透露了虽一再被贬,仍斗争不屈的意志。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时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绿,两岸杂花生树,青山叠翠,柳宗元对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过。可是此时此地,他却无心欣赏,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带过,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贬这一令人伤心的事件上来,所以次句诗,便紧接首句,顶前补足,用“今朝又上来”承接,不着议论,不写景物.满腔悲愤,藏而不露。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两句,转笔写对前途的忧虑。不知此去要经过几度春秋?贬在离京城万里之外的荒远边州,何时才能被召还?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离开京城长安以后,对京城是眷恋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而柳州当时是一片开垦很少的荒凉之地,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这里视为畏途,从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谪放罪人的地方。想到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

  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从“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看来,他已流露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情怀。刘禹锡酬赠诗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也同样流露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北归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却再没有回来。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七月十七日,随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长期被贬远州,精神上受到压抑,已经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决定在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时柳宗元已经病人沉疴,诏书未到柳州,宗元便在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长逝了。 “更遣几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与好友刘禹锡作邻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的诗句,已经成为诗谶,一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读此诗,对他的悲剧生涯,读者会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朴素无华,如对友人说家常话,毫无斧凿痕迹,通俗而又自然。后两句诗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设问“更遣几年回”来作结,把思维活动表现得很真切,颇有情趣。虽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

参考资料:

1、 金涛 .《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229-2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下前池,阵阵西风吹过回塘,万竹萧飒生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瓢忽无定的人生啊,本来就多悲欢聚散;但那池上的红荷花,为什么也零落纷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我杳远难凭的归梦,只有孤灯才能见证;我空虚落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难道到了白头之年还是如此?我早与嵩山南面的松雪两心相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5-66

露如微霰(xiàn)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微霰:微细的雪粒。月:一作“风”。回塘:回曲的水池。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浮世:即浮生,指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红蕖:红荷花。蕖,芙蕖。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huò)落生涯独酒知。
悠扬:起伏不定;飘忽。归梦:归乡之梦。濩落: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只尔:只是这样。嵩阳:嵩山之南。嵩山在河南登封,距离洛阳才百里。松雪:象征隐士的气节和品格。心期:心神交往,两相期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5-66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冥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恨悲情。

  此诗的前半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清池前横,修竹环绕,地方可谓清幽已极。但诗中用“风”、“露”点染,立刻使之带上浓重的悲切气氛。露凝如霰,说明露重天寒。下面接着再用风加重描写。诗人把主观的强烈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所以见得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开头两句,是用环境的凄清,衬托诗人心境的凄楚。下面两句,则是借环境景物,抒发人生的感叹。“浮世”,此处谓世事不定、生命短暂。“聚散”虽兼含两义,重点是在“散”(别离)上。从诗的后半看,这里主要是对妻子而言,同时也兼指筵上之人,因为筵终席散,大家又当别去,它与下联的“灯”、“酒”,关合诗题“宴”字。诗人此前,先是给人作幕僚,以后在朝廷作小官,继而在县里为吏,后来又作幕僚,颠沛流离,东西奔波,常与妻子分离。第三句的感叹,正是诗人坎坷经历的沉痛总结。第四句上承首句的“风”,意谓:“人生固然常多分离,池中的红荷,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不用直叙而用反问,可以加强感叹痛惜的语气;对红荷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这一联“浮世”对“红蕖”,“本来”对“何事”,对仗比较自由,何焯说它是“变体”,纪昀也说“三四对法活似江西派不经意诗”(《李义山诗集辑评》),可以说是李商隐对律诗的一个发展。

  上面四句是即景生情,融情入景,下面四句则是直接发抒感慨。第五句上承第三句的“聚散”,写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归梦”又和“灯”联系起来,意味深长。梦自然使人联想到夜,夜又使人联想到灯。读这句诗,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幽微的灯光,好像在向人诉说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比起直叙梦中思念来,意境更美,更富诗意。第六句上承第三句的“浮世”,是说因为失意无聊,只好以酒浇愁。句中用一“知”字,使酒带上人情,似乎也在为诗人的坎坷遭遇痛惜不平。两句中“惟”和“独”,都起着一种强调、渲染的作用,表现出诗人的冷落、孤寂之感。失意之悲,别离之痛,郁结在诗人胸中,终于宣泄出来:“难道直到白头都只是这样下去吗?归隐嵩山之南的苍松白雪之中,才是我的夙愿啊!”中岳嵩山,是古代著名的学道隐居之地。“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想到归隐山林,这只是仕途坎坷、壮怀未成的幽愤而已。

  “情深”(钱良择评语),是此诗的特色。诗人将“比”“兴”这两种手法揉合在一起,用环境景物,烘托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风露塘竹之悲,触动加深了人之悲切;红荷的离披,也象征着人的别离;客中苦酒,像在悲叹一样;寒夜孤灯,仿佛也在凄惋幽思;即使是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2-12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