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为表弟程起状元坊并为陈人重起省元坊

:
场屋华然采选图,采来喝雉偶成庐。
敢同君子名吾里,不料公聊出此涂。
华表自旌新进士,废人并起躄浮屠。
少年三五时堪笑,差觉今吾非故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方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137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我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古今的诗人总是借山水来抒发他们的忧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谪仙李白曾在颠吟寺赋诗狂饮,小杜杜牧曾在冶思楼怡情自乐;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问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他们全然不认识,齐山依旧笼罩在寒流之中。

我来秋浦(pǔ)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秋浦:秋浦,地名,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池州改名为秋浦郡。另有县名,河名。今安徽省池州市。

风月里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zhé)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小杜:杜牧。

问着州民浑里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这首诗编在《江东集》,是作者在建康任江东转运副使期间出行今皖南一带时所作。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唐代诗人杜牧曾于其地任刺史,作《九日齐山登高》诗,诗题中“齐山寺”,当即后世为纪念杜枚而建。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起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首句叠用“秋”字,格调清爽流利,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句说自己早就向往秋浦,魂梦中曾到此地;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了。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风月,指自然风景,与下句“江山”对文义近。颔联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风月抒发感慨。出句说这里的自然胜景老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本来是平常的意思,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便倍觉新颖而隽永。对句说,此间壮美的江山,古往今来,长久地牵系着诗人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说“长管”,正见盛衰代谢的古今相续。这一联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有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于是引出下一联。

  “谪仙狂饮颜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颈联承上“诗酒”,分咏李白、杜收在池州活动的两处遗迹。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以豪饮著称,他曾到过池州,作有《秋浦歌十七首》诸作;杜枚作过池州刺史,他的生活放荡不羁,多有抒写艳情之作,故说“倡情”。两句是说,李谪仙往年狂饮之处,后来建造了颠吟寺,杜牧之昔日冶游之处,后来建造了冶思楼。这一联概括池州胜迹,造语工巧而自然。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两位大诗人当日的文采风流,如今问起当地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视着寒流。春秋时,齐景公曾登牛山,北望临淄,想到人生难免一死,不由泣下沾襟。杜牧生性旷达,反其意而作《九日齐山登高》,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而今,登齐山的古人固然长已矣,即便是他们身后之名,也已寂然。可见,不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且死后之名是否能“千秋万岁”,也大为靠不住。此联暗用杜牧诗意,翻进一层,一结苍茫悠远。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婆罗门令·昨宵里恁和衣睡

: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昨夜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了,今夜又是如此。睡前独自饮酒,一直到初更时分才醉醺醺地归来。刚过中夜,又被惊醒,是为什么事呢?寒冷的天气,微风细细,吹动花格窗子,灯火摇曳不定。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想要重温旧梦,却难以继续。心中无限情绪,情人却在万里之遥。这良辰美景,空有相思的情意,却没有相见的办法。

参考资料:

1、 《读点经典》编委会.婉约词圣柳永·李清照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31-34

昨宵里恁(nèn)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xūn)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yè)
恁:如此,这样。和衣睡: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觉。足见寂寞无聊之极。疏窗:雕有花格的窗子。摇曳:来回晃荡的样子。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qī)枕难继。寸心万绪,咫(zhǐ)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展转:即“辗转”。云雨:指男女欢合,出自宋玉《高唐赋》。攲枕:斜倚枕头。攲,依靠。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好像是远在千里之外一样。 咫,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参考资料:

1、 《读点经典》编委会.婉约词圣柳永·李清照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31-34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宵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本词通过描写羁旅者中宵酒醒的情景,抒写了词人的离愁和他对情人的相思。

  上片写孤眠惊梦的情事,语极浑成,造境凄清。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开头二句从“今宵”联系到“昨宵”,说前一个夜里是这样和衣而睡,当天夜里又这样和衣而睡。连写两夜,而景况如一,从羁旅生活中选择“和衣睡”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写尽了游子苦辛和孤眠滋味。两句纯用口语,几乎逐字重复,于次句着一“又”字,传达出一种因生活单调腻味而极不耐烦的情绪。

  “小宵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三句倒插,写入睡之前,先喝过一阵闷酒。“小宵”,可见未尽兴,因为客中独酌毫无意趣可言。但一宵宵到“初更过”,又可见有许多愁闷待酒消遣,独宵虽无意兴,仍是醉醺醺归来。“醺醺醉”三字,既承上说明了何以和衣而睡的原因,又为下面写追寻梦境伏笔。

  “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用设问的语气,便加强了表情作用,使读者感到梦醒人的满腔幽怨。“霜天冷,风细细”是其肤觉感受;“闪闪灯摇曳”则是其视觉感受。

  过片撇开景语,继惊梦写孤眠寂寞的心情。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主人公此时展转反侧不能成眠,想要重温旧梦,而不复可得。“重追想”三字对上片所略过的情事作了补充,原来醉归后短暂的一觉中,他曾做上一个好梦,与情人同衾共枕、备极欢洽。此处作者用反衬手法,梦越好,越显得梦醒后的可悲。相思情切与好梦难继成了尖锐的矛盾。

  “寸心万绪,咫尺千里。”紧接两个对句就极写这种复杂的心绪,每一句中又有强烈对比:“寸心”对“万绪”写出其感情负荷之沉重难堪:“咫尺”对“千里”则表现出梦见而醒失之的无限惆怅。

  “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此处一气蝉联,谓彼此天各一方,空怀相思之情而无计相就,辜负如此良宵。所谓“好景良天”,也就是“良辰美景虚设”之省言。“彼此”二字读断,更能产生“人成各,今非昨”的意味。全词至此,由写一已的相思而牵连到对方同样难堪的处境,意蕴便更深入一层。“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两句意思对照,但只更换首尾二字,且于尾字用韵。由于数字相同,则更换的字特别是作韵脚的末一字大为突出,“有意”、“无计”的内心矛盾由此得到强调。结尾巧用重复修辞的手法,前后照应,层次丰富,而意境浑然,颇耐人寻味。

  全词通篇从睡前、睡梦、醒后几方面描述,有倒插、有伏笔、有补笔,前后照应;从一已相思写起,以彼此相思作结,飞扬灵动,层次清晰,清新质朴,凝炼生动。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7页 2、 桃花潭水著.柳永 情到真时自为词:哈尔滨出版社,2012.04:第82页3、 王孝付著.白衣卿相 柳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12,:第95页4、 曾大兴著.柳永和他的词: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03:第8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天·送人

: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此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古往今来使人遗憾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yú)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馀,多余;加餐,多吃饭。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今古,古往今来;般,种。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未是:还不是。别有:更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496-149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插秧歌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渠:他,代词。朝餐:早饭;吃早饭。半霎:极短的时间。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莳:移植。匝:遍;满。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参考资料:

1、 刘瑜.李清照全词.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263-264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99-102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chāi)明。钗头人胜轻。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碧:青绿色。背窗:身后的窗子。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jiǎo)声催晓漏(lòu)。曙(shǔ)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参考资料:

1、 刘瑜.李清照全词.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263-264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99-102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石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此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永。宋人张端义谓易安词“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贵耳集》卷上〕。构成淡永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格词轻灵而感情深挚;二是语言浅谈而意味隽永;三是细节丰富而不痴肥。仔细玩索,当能得其崖略。(《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杜1988年4月出版)。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85-11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