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二首

:
天上琼花不避秋,今宵织女嫁牵牛。
万人惟待乘鸾出,乞巧齐登明月楼。
少妆银粉饰金钿,端正天花贵自然。
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陆畅

陆畅(约公元820年前后在世)字达夫,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末年前后在世。初居蜀,尝为蜀道易一诗以美韦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登进士第。时皋已没,有与之不悦者,诋所进兵器皆镂“定秦”字。畅上言“定秦”乃匠名,由是议息。为皇太子僚属。云安公主出降,畅为傧相,才思敏捷,应答如流。因吴语为宋若华所嘲,作《嘲陆畅》一诗。后官凤翔少尹。陆畅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 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紫薇花

: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我在丝纶阁值班,没什么文章可写,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时间过得太慢了。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在这黄昏的寂寞中,我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谁来和我作伴呢?惟独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寂然相对。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2、 乔万民.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633、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

丝纶(lún)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紫薇花: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丝纶阁:指替皇帝撰拟诏书的阁楼。刻漏:古时用来滴水计时的器物。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wēi)花对紫微郎。
紫微郎:唐代官名,指中书舍人,因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取天文紫微垣为义,故称。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2、 乔万民.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633、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这首诗中所写的丝纶阁、钟鼓楼,既表现了宫廷的特色,也指出了诗人“独坐”的原因是正在宫中值班。黄昏的皇宫是一个寂静的世界,令人感到沉闷而百无聊赖,仿佛时间的流逝也变得缓慢。但是按照规矩,值班的官员不能四下走动,这更将诗人困在了一个相对局促的环境里。在诗中所描绘的这一天,诗人没有什么需要处理的公务,只有看看鲜花,听听刻漏声,打发着这空虚无聊的时光,等待着“下班”时间的到来。在这首诗中,诗人隐约地表达出了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并通过对宫廷环境的描写,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进而表达了对此的不满。

  “独坐黄昏谁为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的诗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这样不乏幽默的语言,对自己寂寞的心情加以安慰,也嘲讽了宫廷生活的空虚无聊。一个“对”字,描绘出了诗人与花“相看两不厌”的情景,将诗人独自一人、无人相伴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动,也将诗人闲坐无所事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传神,使诗句更有情趣,充分地展现了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

  全诗描写诗人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又因端详紫薇花而感到更加寂寞,字句浅白、叙事清晰、说理明白,这正是白诗最大的特点。

  如果将这首诗与周必大的《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洪咨夔的《直玉堂作》加以比较就会发现,都写了宫禁的静穆以衬托皇宫的庄严,都写了紫薇花以突出翰林院、中书省的工作性质,都表达了几分得意之情,以显示受到皇帝的恩宠是很荣耀的事。则此类诗的写作缺乏创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402、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02-2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花

: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杨花不屑与春日百花争浓斗艳,在晴日的野外柳絮像漫天飞雪一样独自飞舞。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百花都讨厌自己被风吹落,唯独只有柳絮更喜爱来风吹动。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méng)濛。
秾华:盛开的花朵。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木兰歌

: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老父本来就有病了,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照顾自己呢?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著上戎装踏上行程。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注:干将是古剑,此处借用为宝剑。)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滇的酋长。(注:此二句为互文)。将军(应是木兰)得胜荣归,士卒返回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
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兰能够承接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木兰的父母)到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门前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十年来一起出生入死。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气而已。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木兰抱杼(zhù)(jiē),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qī)戚,感激强起颜。
抱杼嗟:握着织布的梭子叹息。戚戚:悲伤的样子。

老父隶(lì)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隶:属于。这里意为在……写着。

胡沙没(mò)马足,朔(shuò)风裂人肤。老父旧羸(léi)病,何以强自扶?
朔:北方。羸:虚弱。扶:支撑。

木兰代父去,秣(mò)马备戎行。易却纨(wán)绮裳,洗却铅粉妆。
秣:喂牲口。易:换。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tún)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干将:代指宝剑。朝:早上。屯:驻扎。

夜袭燕支虏(lǔ),更携于阗(tián)(qiāng)。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guó)理丝黄。
巾帼:音gou 第一声,古时用于束衣袖的臂套。却:除去。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昔:以前。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持:端。始:才。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渝:更改,改变。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殊:不同。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叹:叹息。灭:泯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宿雨:昨夜下的雨。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tí)山客犹眠。
家童:童仆。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续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30-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夏初雨后寻愚溪

: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霁 (jì) :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营营:谋求。 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