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十二 题滇南杨稚虹《投笔图》
万事须年少,问人闲,奇才几辈,儒冠误了。今日披图思壮志,莫讶轻年玉貌。
信别有,英雄怀抱,万里关河撄世变,愿长缨,请得论功早,班定远,众倾倒。
中原久幸欃枪扫,忆当时,江南营垒,马腾士饱。同学几人矜捷足,鹰隼高淩秋昊,剩铩羽,归飞倦鸟。
生恨毛锥成底事,尽十年,低首云闲道,头秃也,中书老。

万事须年少,问人闲,奇才几辈,儒冠误了。今日披图思壮志,莫讶轻年玉貌。
信别有,英雄怀抱,万里关河撄世变,愿长缨,请得论功早,班定远,众倾倒。
中原久幸欃枪扫,忆当时,江南营垒,马腾士饱。同学几人矜捷足,鹰隼高淩秋昊,剩铩羽,归飞倦鸟。
生恨毛锥成底事,尽十年,低首云闲道,头秃也,中书老。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纵目远眺,只见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近处古老的三闾祠,却萧条冷落,背城而立。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不要埋怨当时无人了解你忠心耿耿,历史上没有庸俗小人不忌贤妒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驱逐流放哪里能消除亡国之恨,直至今日逢年过节也总是激起楚人的悲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蕙兰白芷年年绿遍湘江沅江两岸,料你英灵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参考资料:
1、 朱则杰编注,元明清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125页2、 蒋孟豪编译,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重庆出版社,2006.1,第331页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三闾(lǘ)祠:位于湖南汨罗,为纪念屈原而建。屈原曾官三闾大夫,故名。极目:纵目远眺,尽目力所及。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放逐:屈原曾经被流放。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逝世以后,但在屈原生前,楚国郢(yǐng)都就已经被秦兵攻破,屈原作有《哀郢》。岁时:一年中的节令。楚人:即居住在楚地的人。
湘兰沅(yuán)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湘兰沅芷:“湘”、“沅”均为水名,今湖南境内的两条江流。“兰”、“芷”均为芳草名,屈原常用以比喻正人君子及自比。吟魂:诗人的灵魂。这里指屈原。
参考资料:
1、 朱则杰编注,元明清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125页2、 蒋孟豪编译,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重庆出版社,2006.1,第331页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祠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
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人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这是诗人泣血的深慨和绝望的浩叹。然而在颔联,作者并未直接抒写对诗人悲剧人生的同情嗟叹,却转而生发出这样的议论:“莫嫌祠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祠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这二句说,即使被放逐,都不能消除亡国之恨。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的哀思。史载,屈原在怀王朝和顷襄王朝曾两度被放逐。此联首句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然而,其志向理想可“与日月争光”的屈原是不死的。千载而下,诗人屈原的悲剧命运犹自动人哀伤,足见其高洁的志行感人至深。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湘、沅、兰、芷,都是屈原诗篇中经常味叹的楚地风物。这二句说,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这首七律写得沉郁而清幽,既表现了屈原的悲愤也抒发了作者的哀深情。通观全篇,开头以写景生发,触起遐思由作者眼中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慨叹。中间两联论事,笔力曲折,言议透辟,而不乏情韵。末二句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此见出作者情意之真切运思之灵妙。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71-1072页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新柳的形态娇柔瘦弱,柔嫩的柳丝像娇弱的女子一样无力垂下,怎么能经受住春风的舞动。二月的春风年年多事,将柳枝吹成鹅黄的颜色。
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行处。
同样是垂柳,在夕阳西下的岸边,朦朦胧胧的烟雨中却更加怜爱。钱塘苏小的门前那青翠的柳荫,枝繁叶茂,迷离朦胧,让人浮想联翩。
娇软不胜垂,瘦怯(qiè)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风,翦(jiǎn)出鹅黄缕。
多事二句:谓二月春风将柳枝吹成鹅黄色的丝条,唐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行处。
可怜生:犹可怜。生,无意。苏小:即苏小小。苏小小有二,且都为钱塘名妓。一为南朝齐人。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布谷飞来飞去的劝说人们早些耕种,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听得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chōng)锄扑扑趁春晴。
舂锄:白鹭;扑扑:扑打翅膀。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开头两句用形象而整饬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写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布谷鸟即杜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种季节鸣叫,它“播谷播谷”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叫布谷鸟。一“劝”字,将布谷鸟的叫声人格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舂锄即白鹭,它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清澈的水边、绿色的山野、湛蓝的碧空飞翔时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古佳句。该诗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样将舂锄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可以说,春耕期间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写春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第三句写扣题发挥,从仰望的角度写山路之陡峭曲曲。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山路盘旋而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岩石遮断阻隔,有时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这样时断时续,蜿蜒而上,层层盘旋,越盘越高,越高越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视角,将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也凸显了山乡生活的大背景。同时,又暗扣了一“行”,暗写了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的情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最后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也就没有依据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诗人关注的是山乡的春耕,此时终于凸现出来了。这时,诗人已经来到了山上。低头俯瞰,只见山下斜坡上面层层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镜,在阳光的反射下,带子似的一道道绕在山间;从梯田方向正传来汩汩的放水声。由放水声可以想见农民们巳开始播种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开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得到了呼应,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凸显,诗人山行之始就带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来就热爱自然,本来就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极为欣赏,当自然景物已经和人们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诗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和歌唱呢?
该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构思巧妙,剪裁得体,卒章显“志”,语言清新雅丽,没有冗辞赘语。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65页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秋风萧瑟,卷起漫天落叶,大雁向着南方高飞。我们的爱情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徒然留下无尽的相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偶然飘来一朵凉云,洒下几点雨,不由令人记挂起那生着红草的水滨,鸳鸯今夜该向哪里栖宿?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0页2、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373页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无边:这里是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色。楚天:诗文中男女情事的常用之典。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duò)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pǔ)溆(xù),鸳鸯栖向何处?
堕:落下。灵雨:好雨。红:水草,又称水荭。浦溆:水畔,水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10页2、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373页上片写景,营造凄清的氛围。“风紧雁行高”,开篇五个字便是寂寞的形状,宛如天际的白云,看似有形,却是无形。也正是因为如此,寂寞才难以捉摸,时而飘来,进入心里,让人无法释怀。容若最是能体会寂寞的,他的心,从始至终,从未曾冰释过。“无边落木萧萧”,就好像无边的落木,落叶无边,枯寂蔓延开来,无法收拾。而容若之所以开篇如此描写,正是要写出相思之苦的痛楚:“楚天魂梦与香销,青山暮暮朝朝”,到底那相爱之情如何才能够化解,让容若不再为相思而苦,无人能够作答,就连容若自己,也无法解答。人世间的情情爱爱,本就是因缘际会,这是无法用理性去控制的。容若是一个多情之人,他正因为多情,才被情所困。词中虽是写景,却景中有情,甚是感人。
下片借景抒情,运用“凉云”、“灵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扩大的景象。“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情景交融,云雨反转,无一不让容若想到相思之人。今夜寒意袭人,那思恋的人会在何处。是否会被寒冷侵袭,又是否会不懂得加衣。这种种担忧,无不化进这首词中,尽惹得相思离人泪。最后一句卒章显志,表现出对自己所想之人的盼望之情。
从写法上看,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及人物,既没有出现词人自己,也没有出现爱慕怀怀念的对象,一切修辞都是暗示,一切意象也都是暗示。在各种旁敲侧击里,烘托出梦断香消的刻骨悲伤。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