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卿卿词

:
笑向卿卿道,耽书夜夜多。出来看玉兔,又欲过银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15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明神

: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英明的神灵掌管人间一切是非功过,怎会令它是非不分功过不明?即使是暗室也自有致祸之门。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请别以为暗室无人,就可以一掌遮天地!总有那么一天会来到:石头也会说话啊!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明神:对神的尊称。司过:掌握人的罪过。暗室:谓隐避之处,暗处。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lǜ)石能言。
石能言:石头能讲话。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这是一首短诗,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无限痛心。人世间事,错综复杂,诗人在无何奈何之余,只好藉明神以示警,设想到终有一天石亦能言,则一切是非恩怨,自无所遁于天地之间。语极沉痛。一二句谓神明司过,不冤枉好人,不放纵坏人;暗中策谋,乃招祸之门。三四句谓莫因无人知晓而敢于暗中欺人,将来总有一天,真相大白,石亦能为证。

  此诗纯为议论,而论中有象,其象则在“暗室欺人”、“石亦能言”;而议中寓情,其情在“岂令”、“由来”、“莫为”、“须虑”,虚字呼应,一气转旋,每转愈深。对此类题目的诗,实在是很难以一般七绝的艺术技巧来衡量了。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60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769-7713、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3册:黄山书社,2009:227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大麦行

: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4-185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lián)胡与羌(qiāng)
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托身:寄身;安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4-185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代便由统一进入了分裂的时期。在这时期里,一些怀有野心的地方军阀(如某些节度使)拥兵自重,不仅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势力,而且破坏了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有些少数民族与唐王朝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向内地侵扰。

参考资料:

1、 李炎.杜甫《大麦行》赏析.惠州学院学报,1991,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何七判官昌浩

: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夜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兀然独坐直至夜半。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吹散天空中的浮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我羞作济南伏生,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不如撰剑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杀厮斗,为国立功。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一辈子老死于阡陌之间,怎能扬大名呢?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夫子您是当今的管仲和乐毅,英才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43-344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00-302 .

有时忽惆(chóu)(chàng),匡坐至夜分。
匡坐:正坐。夜分:夜半。

平明空啸咤(zhà),思欲解世纷。
平明:天明。啸咤:高号长啸。纷:世间的纷争。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济南生:即西汉伏生,名胜,济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传九篇,即今文《尚书》。汉文帝时召伏生,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夫子:指何昌浩。管乐:指春秋时齐相管仲、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jǔ)(nì)群?
将:与。沮溺:指春秋时两位著名隐士长沮、桀溺。见《论语·微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43-344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00-302 .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抒发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最终以摆脱这种苦闷而展示出诗人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可分三段,第一段为前四句。开篇”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两句,直接点出积郁于心的”惆怅“。这惆怅虽仅时而出现,但对积极进取、乐观豪爽的诗人来说,却也是非常严重的。为此,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后竟不得不用长啸声来加以发泄:”平明空啸咤!“然而,”啸咤“是无济于事的,只不过聊以发泄胸中的不平之气而已,所以用了一个”空“字。”思欲解世纷“,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之所以”惆怅“,原因是为了解除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中的矛盾和苦闷心情也是产生于这里。

  诗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在积极用世和消极思想的对比之中进行多层次的交叉抒写。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诗的第二段。这一段共八句,在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方面较之第一段更加深入具体。”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二句,上承”解世纷“作飞动的描写,用以状写理想与抱负的远大。这是正面的直抒。”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是反面的对比。就李白看来,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样,老死于经文之中,于国于民毫无补益。这是一层。”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又是一层。这两句承上而言。如果自己不能乘风破浪,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那么,也应在国难当头之时,拔剑而起,为统一祖国而建立功勋。这是正面的发挥。”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又是反面的对比。

  诗的第三个特点是把古人、友人与自己交织在一起来加以描写。这明显地体现在第三段,即最后四句里边。”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诗人用管仲、乐毅来比喻何昌浩,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怀抱。李白在诗中多次把管仲、乐毅作为自己仰慕和效法的榜样。最后”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二句表示,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00-30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太白峰

: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70-771 .2、 何国治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7-328 .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峰: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一山。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交界处。山峰极高,常有积雪。穷:尽。这里是到顶的意思。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这里喻指仙人。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这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

愿乘泠(líng)风去,直出浮云间。
泠风:和风。轻微之风。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武功:古代武功县,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眉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70-771 .2、 何国治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7-328 .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

  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十分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像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泠风”就是清风的意思,这种形象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的念头。“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

  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他在诗中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诗人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7-32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陵酒肆留别

: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劝客 一作:唤客)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劝客 一作:唤客)
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你问问东流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117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54-555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9-3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劝客 一作:唤客)
风吹:一作“白门”。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唤:一作“劝”,一作“使”。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shāng)
子弟:指李白的朋友。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尽觞:喝尽杯中的酒。觞,酒杯。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试问:一作“问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117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54-555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9-3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劝客 一作:唤客)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首诗是作者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感染力。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香”字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