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怀灵一上人

:
江上年年春早,津头日日人行。
借问山阴远近,犹闻薄暮钟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201篇诗文

猜你喜欢

阆水歌

: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00-201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dài)碧玉相因依。
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重庆市注入长江。石黛,即石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因兼有黛碧二色。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沙际,犹言水边岸边。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

巴童荡桨欹(qī)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巴童:巴地儿童。攲:倾斜。水鸡:水鸟名。

(làng)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中:是举全部而言。胜事:美景。这里指山水之美。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00-201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颜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两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属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正怜日破浪花出”说乘船于嘉陵江上,正在对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阳进行欣赏之际,一阵阵浪花涌来而将水面上的日影搅乱,杜甫对此美景受破坏感到怜惜。杜甫在刚表达了对嘉陵江江面倒映着红日的美景被破坏之惋惜心绪后,紧接着又将岸边河滩上的绿草看在眼里而使用转折的语句“更复春从沙际归”说来赞美嘉陵江(西汉水)。前句中“日破浪花出”是在写景,而前面的“正怜”就是在写情;后句中“春从沙际归”,既与“日破浪花出”相对仗,又与“更复”即“更看到希望”所表达的情感相交融。这两句属于融景于情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巴童荡浆欹侧过”在《杜诗镜铨》中被刘须溪评价为“景少”;“水鸡衔鱼来去飞”又被刘须溪评价为“语长”。这里的前句,虽然只描写了有巴人小儿划着小船从杜甫的身边穿过去这一较为单调的景色,但是在此却体现了杜诗之中的人民性——“巴童”,这是在《阆山歌》与《阆水歌》里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接出现在诗中的人物代表;这里的后句隐约寓指杜甫在写此首诗时他所处的位置——大约就是在阆中的南津渡或正处在南楼(华光楼)一带。这后句看似写景的诗,却被刘须溪评价为“语长”而之所长的地方,既是在为后人辨别杜甫写此诗的环境而告诉人们有关诗圣当时的位置,又能为此诗重点内容即最后一句的现出,铺展其必要的文化意境;所以,“语长”。这两句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阆中胜事可肠断”,杜甫用“可肠断”的悲情,来叙说他在了解阆中古老“胜事”之后的感受;说明杜甫所得知阆中胜事的心绪、与回忆遭遇“安史之乱”的状况相似。《杜诗镜铨》所引《杜臆》犹云“恼杀人意”来解释杜甫此时此刻的心情,说明了杜甫此时很可能心绪悲怆。结句“阆州城南天下稀”:《杜诗镜铨》结合“阆州城南天下稀”所作的解释,举出了“阆之为郡,有五城十二楼之胜概”的例子。这说明在清代,已有文人(包括在此之前而可能前延于唐代或更早的文化背景)识阆中古地,就是昆仑阆苑、就是阆苑仙境——阆州城南的锦屏山以山载人、人高如山自成仙,其山势、其风水、其神话“三位一体”,成为了杜甫所赞的“天下稀”。最后两句诗,是抒情兼叙事的诗句——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更能够易于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诗句之中。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这首《阆水歌》专咏阆水之胜,它与《阆山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37-2382、 刘文刚.《阆山歌》与《阆水歌》[J].杜甫研究学刊.1996,(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农家

: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去耕田,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艰难地走着。。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就以为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léi)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时人:当时的人。将谓:就以为。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这首诗反映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后两句与李绅《悯农》诗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感情更加强烈,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溪半夜闻笛

: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羌笛声声吹起《梅花引》的曲子,却让人在这吴溪听到陇头流水般的伤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又使这月光下的秋浦寒山,响遍令人肠断的边关之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3

(qiāng)笛梅花引,吴溪陇(lǒng)水情。
羌笛:古代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竹笛。吴溪:指清溪,古属吴。陇水:即《陇头水》,古乐府横吹曲。陇水情:“情”一作“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李白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3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以铺叙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羌笛笛声哀怨、陇头流水幽咽的荒凉凄美画。诗中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也是直接用羌笛吹出的。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诗人联想到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此处的寒山当在秋浦,而玉关声应该是使人肠断的悲声,因“春风不度玉门关”,亦表达出诗人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便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

  从此诗可以看出羌笛已经和表现征战之苦、思乡之痛 的《从军行》、《度关山》联系起来了,集中表现家国之思、思乡之痛。这主要是因为羌笛多与出塞、关山、陇头水等边塞的地名相联系,而这些地名令人自然而然想起荒凉的边关塞漠、流血厮杀的战场、久戍边疆未归的将士。而诗歌的基调是低沉的、伤痛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石竹咏

: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是我萌生的呢?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qī)萋结绿枝,晔(yè)晔垂朱英。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委化:自然的变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