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白石山人涧

:
路穷川岛上,果值古仙家。阴洞长鸣磬,石泉寒泛花。
莓苔深峭壁,烟霭积层崖。难见囊中术,人间有岁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许彬

许彬,唐朝诗人。一作郴,亦作琳,字不详,睦州人。生卒年均不祥,与唐末诗人郑谷同时代。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即约公元八七三 年前后在世。许彬举进士不第,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郑谷曾为其做过诗,如《送进士许彬》、《闻进士许彬罢举归睦州怅然怀寄》。 1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参考资料:

1、 赵宦光 黄习远编.万首唐人绝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7662、 罗时进 编选.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42-243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旧读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斜:为倾斜的意思。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停车坐爱枫(fēng)林晚,霜(shuāng)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参考资料:

1、 赵宦光 黄习远编.万首唐人绝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7662、 罗时进 编选.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42-24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98-109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五日观妓

: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今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乍一看她,好像是在越溪浣纱的美女西施,又宛如碧玉,媲美美人丽华。

眉黛夺将今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那深翠色的黛眉,使今草相形失色;那火红的裙裾,让五月的石榴花嫉妒。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她善唱新歌,甜润的歌喉,美妙的旋律,令人艳羡不已;她醉而起舞,双眸含情,云鬓微乱,娇媚之态令人心动神摇。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谁说那端午节避邪的五色丝线能救人性命,现在我的魂魄已被这位乐伎勾走,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6

西施谩(màn)道浣(huàn)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西施:春秋时越过绝色美女。谩道:空说或莫说的意思。浣:洗。春纱:生丝织成的薄纱。碧玉:南朝宋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这里用以借指乐伎。丽华:美人名。一说丽华即“华丽”之意。

眉黛夺将(jiāng)(xuān)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夺将:从……夺得。萱草: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亦称“忘忧草”。红裙:红色裙子,亦指美女。妒杀:让……嫉妒而死。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móu)(liǎn)(bìn)斜。
艳:即艳羡。双眸:两颗眼珠。敛:收束,这里指拢发的动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君家:设宴的主人家。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16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唐诗中,固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不朽篇章,然也不乏写上层士大夫宴饮、赠妓之作。这类作品,一般思想性不高,在艺术上却偶尔有可取之处。万楚的《五日观妓》,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篇诗作。

  此诗首先写乐伎的美妙动人。“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一落笔便别有风情。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是古来公认的美女。诗人刚刚提到西施,又用“谩道”二字将她撇过一边。这样,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诗人让西施、碧玉、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借传统形象比拟所要描写的对象,省却了许多笔墨,却使描写对象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两句采用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夸张而兼拟人的表现方法。上句用了表示动作的“夺将”,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妒杀”,从而分别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生命,极尽对眉黛、红裙渲染之能事。萱草和石榴都是诗人眼前景物。况端午时节,萱草正绿,榴花正红,又都切合所写时令。随手拈来,为美人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写罢形貌之后,又接写歌舞:“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写出观赏者对乐伎的艳羡,并点出“双眸”,更使乐伎形象光彩照人,充分渲染了其勾魂摄魄的力量。

  以上四句对乐伎的描绘,从对形貌的静态描绘开始,进而在动态中加以刻画,写她的歌舞。一静一动,由形及神,展示了乐伎的色艺俱佳。

  最后诗人深情激动地说:“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死君家”与“彩丝线”密切关合,奇巧而自然,充分见出诗人动情之深。

  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秾艳流丽,光彩照人,是以诗写人的成功之作。特别“眉黛”二句表现手法独特,富有艺术个性,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1-4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 不快。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近:快要。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月圆

: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6-1 .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6-1 .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欧阳詹

: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自从那日与君离别,我的容光便日渐黯然,这一半是因为思念你一半是因为怨恨你。

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若想看到以前我高高的发髻的样子,就请为我打开缕金箱吧。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容光:仪容风采。

欲识旧来云髻(jì)样,为奴开取缕(lǚ)金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