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贺周梦坡德配张夫人六十寿,作放生会于西溪

:

良辰设悦,伫绮筵开处,长生曲奏。见说霞觞资挹注,载物允推坤厚。

算鹤筹添,放鱼经在,凤侣坡仙旧。谁传芳矩,介眉今见嘉耦。

须信美意延年,天和感召,仁者宜多寿。并作恩波加水族,无量兕觥春酒。

蓬岛前身,莲池夙契,文字禅参透。娑婆能几,唱随为此夫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况周颐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171篇诗文

猜你喜欢

虞美人·风灭炉烟残灺冷

: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伴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伴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问间醒眼是何人。
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影子。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大声质问苍天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闲愁萦怀,难以派遣,我还是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吧。但只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我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 》:陕西出版集团,2008年:第132页2、 纳兰信德著;闵泽平译.《纳兰信德全集 02 词集 》:新世界出版社,2014 :95页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jí)伴清尊(zūn),为问世问间醒眼是何人。
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清尊:酒器,借指清醇之酒。醒眼:清醒之眼光。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sāo)首。闲愁总付伴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樽前:酒樽之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 》:陕西出版集团,2008年:第132页2、 纳兰信德著;闵泽平译.《纳兰信德全集 02 词集 》:新世界出版社,2014 :95页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词首第一句以冷风、残烟、烛灰、孤影交织而成一幅孤寂凄凉的室内独居图景。“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惟孤影”,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他的,只有孤单的影子。他既是自感忧愁如此,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

  词的第二句写词人无法派遣忧愁,只能通过借酒来消愁。“判教狼藉醉清樽”,即是说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决绝之语,感情色彩极为强烈,说明词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则他也不会大声质问苍天,问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辞-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质问,似也点明了词人满腔郁闷忧愁的原因。

  词的第三句写借酒消愁、时光短暂。“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空搔首”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无可奈何。

  词的尾句写出了虽然借酒消愁,但担心醒时又会继续喝酒的心理。“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派遣,词人只能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但词人又害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他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总”字写出了词人的怀疑,“恐”字写出了词人的害怕和担心。

  全词迂回曲折,写出了词人从孤独到借酒销愁,再到对酒产生怀疑,心中担忧酒醒后又会继续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动,和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类似。

参考资料:

1、 梦远.《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已经习惯了天涯路远的奔波,没必要再添加无谓的忧愁。天又冷了,草又衰了,又是一年秋天来临。不要因为满心的愁绪醒来而又去登楼远眺。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一生劳碌,陪伴我的只有代地的老马。就连天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的牛郎也在笑话我的形单影只。忧劳之人只求走完自己的一生才能好好休息。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81-2822、 聂菁菁.纳兰词全编全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743、 子 艮.一生最爱纳兰词.沈阳:沈阳出版社,2009:258-2594、 秦 圃.最美的古诗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67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此词为平韵四十二字体。浪愁:空愁,无谓地忧愁。宋杨万里《无题》:“渠侬狡狯何须教,说与旁人莫浪愁。”漫:副词,休、莫、不要。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伴我萧(xiāo)萧惟代马,笑人寂(jì)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萧萧:形容马嘶鸣声。代马:北方所产之马。代,古代郡地,后泛指北方边塞地区。曹植《朔风诗》: “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刘良注:“代马,胡马也。”寂寂:形容寂静。牵牛:即牵牛星,俗称牛郎星。此谓天上的牛郎尚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而作者却难以与妻子团聚,故而这人间的“寂寂”连牛郎也为之发笑。劳人:忧伤之人,这里为自指。《诗经·小雅·巷伯》: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高诱《淮南子》注: “‘劳,忧也。’‘劳人’即忧人也。”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81-2822、 聂菁菁.纳兰词全编全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743、 子 艮.一生最爱纳兰词.沈阳:沈阳出版社,2009:258-2594、 秦 圃.最美的古诗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67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此篇颇含怨情,深切表达出词人长期扈从天涯,有家不得归、有妻不得伴的隐恨。

  上阕开篇,“已惯天涯莫浪愁”,起句便情思精致。词人十分厌恶年年羁旅天涯的生活,这里故作反语。他告诫自己,已经习惯了离别,便不必随便怀愁了。“莫浪愁”三字恰恰说明他正在“愁”,“莫”字只是无力的安慰罢了。“寒云衰草渐成秋”,眼见这凄清景色,又不禁使人愁思满眼。“漫因睡起又登楼”,还是睡吧,不要因为辗转反侧难眠又去登上小楼,以免遥望家乡,心中徒增悲伤。纵然登楼远望,隔着千山万水也是不可能望得到灯下的妻子的。

  下阕烘托出“愁”,并点明“愁”之原因。“伴我萧萧惟代马”,词人行役边塞,陪伴他的唯有代地的战马,故觉“萧萧”。“笑人寂寂有牵牛”,七夕佳节,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天河欢会,世间多少男女执手遥望,而自己与妻子却天各一方,无法团聚,表现了词人有妻不得伴的寂寂之情,连牛郎见了都不禁会发笑。这两句刻画词人“寂寂”之心境形象生动而真切。身边唯战马相伴,天上有牵牛笑窥,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就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末句的“劳人只合一生休”是一句牢骚之语,表达了词人的埋怨之情。这句全是牢骚与怨气,是全词的高潮。

  此词在自嘲的口吻中流露出对护卫生涯长期羁旅的厌倦,尤其是结句,表达出满腹的牢骚与怨气以及羁旅的劳苦。长年累月地奔波,身心劳顿,又不得不与亲人离散。这相思郁结之情让纳兰备受煎熬,因此更烦闷于无休止的羁旅。词中幽怨隐恨的情感溢满了全文,表达了词人那时最真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子 艮.一生最爱纳兰词.沈阳:沈阳出版社,2009:258-2592、 《经典读库》编委会.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2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2、 余建忠 .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05 :第440页 .3、 林则徐著 周轩 刘长明注 .林则徐在新疆 诗词选注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3页 .4、 周轩,刘长明 .林则徐新疆资料全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9.08 :第370页 .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jīn)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立:成。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rǎng)从头数九垓(gāi)
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九垓(gāi)。九州,天下,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chī)他赵老送灯台。
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jié)衰庸定不支。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qū)之。
以:用,去做。

(zhé)居正是君恩厚,养拙(zhuō)刚于戍(shù)卒宜。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2、 余建忠 .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05 :第440页 .3、 林则徐著 周轩 刘长明注 .林则徐在新疆 诗词选注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3页 .4、 周轩,刘长明 .林则徐新疆资料全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9.08 :第370页 .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吟剑

: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效皇极 一作:敦皇极)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手拿宝剑,平定万里江山;四海一家,共享道德的涵养。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捉尽妖魔,全给打进地狱;汉奸逆贼,也不让一个漏网。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效皇极 一作:敦皇极)
四方中外,都来接受教化,日月星辰,一齐为胜利歌唱。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天王号令,光明普照世界;太平一统,人民的幸福无量!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三尺:指剑。饮和:食德饮和,受道德的涵养教化。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guǐ)落天罗。
妖邪:指满人,太平军称满人为妖胡或妖魔。奸宄:指帮助满人的汉奸官僚。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效皇极 一作:敦皇极)
皇极:以帝王为中心,施政教于四方。

虎啸(xiào)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虎啸龙吟:比喻帝王的发号施令,声威远播。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效皇极 一作:敦皇极)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这首诗是作者在开始太平天国革命以前所作,诗中写出作者决心灭亡满清异族统治的巨大抱负,和对革命成功后全国升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但也浸透着一股浓厚的封建帝王思想,这是时代给他的局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

: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傍晚细细雨丝还是将站立在风雨之中的词人打湿了,看着路边的柳树疲倦的舞动,池塘里的荷花也略显疲惫。这些景色让我联想到了瘦骨嶙峋的自己,顿生烦恼。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别有心情,不光是因为秋风秋雨,还不到诉说愁绪的季节,不说也罢。谯鼓已经打了三下,定要睡去了,但愿有美梦一场。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212、 唐译编著.图解纳兰词: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10:102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昭君怨:词牌名,又名“洛妃怨”“宴西园”等,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倦柳愁荷:此谓秋色已浓。不禁:不能经受。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qiáo)鼓已三更,梦须成。
谯鼓:古代谯楼(城门之上的了望楼)上的更鼓。须:即“应”。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212、 唐译编著.图解纳兰词: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10:102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这首词情景交融,悲秋伤怀。讲的是纳兰对伊人不在、夜深独立的一片哀怨心绪。

  细观上片,自然是“瘦骨成愁”的刨心之痛了。作者一片之中连用两个“愁”字,可见其寂苦心绪。王国维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此处,暮雨之形,实为愁之形、柳之倦、荷之愁、风之急,更非实景,全是词人心中想象出来的。

  在下片,纳兰承接上景而引发清愁,“别有心情怎说”一问出,万古寂囿,道是家家争唱饮水词,却是纳兰心事几人知。不论是青梅竹马的表妹,抑或是贤良淑德的翠花公主,总是佳人一方,此岸却只身孤影暗销魂。

  “未是诉愁时节”则是这首词第三次提到“愁”,宋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若不是那离情别绪缠绵难去,又如何翻来覆去地拿捏这个字,若不是那伊人回目、嫣然一笑的音容恍在耳畔,又如何会在失去之后生出这无边无尽的愁意来。

  而自语“未是诉愁时节”则像是词人恍然发现此情难诉,对应发问那句,于是更显出无奈孤寂之情。是啊,未是诉愁时节,我何来这么多的愁绪。而那愁,却愁进了心底,愁成三更一片“谯鼓”之声。

  “谯鼓”之声,则引此愁绪更见升华。谯鼓则是望楼上的更鼓了,三更未眠,于此浅道:梦须成。却不点破何来纠结,家国之意若隐若现。于此,此词,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无限回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