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望会稽诸山

:

孤帆晴破白云围,遥指南江澹翠微。吴越春秋饶霸迹,会稽山水有清晖。

卧薪乌喙旋成业,浮海鸱夷竟不归。文采风流至今在,柯亭兰渚辨依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戴敦元

戴敦元

戴敦元(1767—1834),字金溪,号吉旋,浙江开化人。清代官员,学者。幼时阅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乾隆五十八年进士,由刑部主事累迁刑部尚书。官刑部十年,专治刑狱,于律例罅漏之处,数奏请更定,卒谥简恪。有《戴简恪公遗集》。 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风中的柳絮残飞到水面化作浮萍,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

风絮(xù)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niān)香一瓣,记前生。
泥莲句:泥莲,指荷塘中的莲花。倩,请、恳请。此处谓莲花被藕丝缠绕。别拈香一瓣:谓分别之时手中握着一瓣芳香的花。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参考资料:

1、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山花子》这首词从“记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

  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的情思。后两句“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追忆当初,因景诱情,前生珍重,后世亦珍情。情重更见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两句化用杜牧诗句《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作者后悔妻子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她深情相待,自觉对她薄情。因作者与妻卢氏结婚时,他心中还惦念着姓谢的表妹。自己因为对表妹谢氏的多情,而对卢氏薄情。如今想来人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泪的份了。“悔”字为反语,不悔之意。这是对于“情”的一种特殊感受,是更深沉得情的告白。后两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断肠”和“泪”恰是因多情而伤痛彻骨,凄苦惆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田萍 注解 .纳兰词全集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26页 .2、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0 :126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阳台·桥影流虹

:

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桥的倒影像彩虹在水中流动,湖光山色映衬着雪一般的波浪,翠绿的窗帘不曾挂起,使人感到春天更深将归他方。她那一寸秋波似的眼睛忽然看到,那牵新她柔肠的人出现在楼阴里。无奈游动的情丝系不住他的羊车,又能请谁作青鸟为她传语?最使她难以禁受的是,倚遍雕花栏杆再也看不见他,梦遍绫罗被褥也无法和他相遇。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他再次来到这里,已见她如巫山神女化作胡云散去,他帐怨她如佩戴的明珠已经变冷,又如紫玉像轻烟一缕沉入地底。前次来时看到的桃花,如今依然开满江边之地,他也是无限钟情的人,最怕再看到引人相思的路,只盼长提上长满红心草,为他答谢她的深情蜜意。啊,他感动得发出了愁苦的低吟,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难觅。

参考资料:

1、 朱彝尊著.朱彝尊诗词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10:133-134

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流,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míng)。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叶元礼:叶舒崇,字元礼,江苏吴江人,康熙丙辰(1676年)进士,官中书舍人。流虹桥:《苏州府志》:“流虹桥在吴江县城外同里镇。”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qìng)何人、传语青禽(qín)?最难禁。倚遍雕(diāo)(lán),梦遍罗衾(qīn)
雪:这里指明亮的水波。横波:比喻眼神流动如水波。断肠人:指词中的女主人公,“游丝”二句:意为既无法留住情人,又无由传递消息,游丝,空中飘动的蛛丝。羊车:羊拉的小车,多用于宫廷或供儿童乘坐。倩:请求。青禽:即青鸟,相传为西王母的信使。难禁:受不了。

重来已是朝(zhāo)云散,怅(chàng)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xún)。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朝云散:用巫山神女化作一片朝云散去,比喻少女之死。明珠佩冷:身流佩戴的明珠随少女死而冷却。前度桃花:暗指桃花虽盛开,而美如桃花的人面却一去杳然。江浔:江边,草尽红心:唯有盼望长堤流的芳草,每年都长出像丹心一样的红心,借以答谢少女的深情。“碧落黄泉”:天流地下。

参考资料:

1、 朱彝尊著.朱彝尊诗词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10:133-134

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上片写少女怀春。词的开头三句“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写故事发生地,点和季节,生动地描绘了太湖之滨的江南景色。接着词人以“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两句展示她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诉说的心态,她独处楼阴,心事无人理解,而又羞于表露,不免黯然伤神,低回肠断。然而这里揭示的,还只是这位少女初步的心态,下文两句乃作深层的展露。“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羊车”,词人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这位少女陷身于不能自拔的眷恋。游丝既系不住那人所乘的车子,也无法请人用青禽为她传情表意。她的怅惘之情,只有埋藏在深沉的苦闷之中,内心世界无由吐露,“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她最难忍受的是叶元礼离去之后,便是望穿双眼,日思夜梦,都见不到那人的影子,日复一日,长期的单恋,终至一病不起,魂归离恨之天。

  下片写叶元礼还情,换头“重来正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写叶元礼复见少女之时,少女已玉体冰凉,香魂风散。这里的“朝云”、“明珠”、“紫玉”,均为极富传奇色彩的形象,用来比喻殉情的少女,十分贴切,同时也为叶元礼抒写了对少女深切的悼念之情。下一韵“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桃花两度,崔护喜结良缘;而叶元礼,“复过其门”,见到的却是死不瞑目的少女,个中的巨大苦痛,实在震撼人心。“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一“怕”一“盼”,用笔极尽曲致之妙,写尽叶元礼对少女的一片深情。叶元礼希望长堤附近凡触目处都是红心草,以寄托他对少女难已的哀思,这“草尽红心”的愿望能否变为现实不得而知,故尔只能愁苦地吟唱“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这刻画明皇贵妃生死恋情的名句被朱彝尊化为“碧落黄泉,两处谁寻”。而且词句与白诗原句的情思也完全一致。

  这首词用典圆熟,其中许多典故被融在词句之中,非明指不见痕迹。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08:312-3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

: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傍晚细细雨丝还是将站立在风雨之中的词人打湿了,看着路边的柳树疲倦的舞动,池塘里的荷花也略显疲惫。这些景色让我联想到了瘦骨嶙峋的自己,顿生烦恼。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别有心情,不光是因为秋风秋雨,还不到诉说愁绪的季节,不说也罢。谯鼓已经打了三下,定要睡去了,但愿有美梦一场。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212、 唐译编著.图解纳兰词: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10:102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昭君怨:词牌名,又名“洛妃怨”“宴西园”等,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倦柳愁荷:此谓秋色已浓。不禁:不能经受。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qiáo)鼓已三更,梦须成。
谯鼓:古代谯楼(城门之上的了望楼)上的更鼓。须:即“应”。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212、 唐译编著.图解纳兰词: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10:102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这首词情景交融,悲秋伤怀。讲的是纳兰对伊人不在、夜深独立的一片哀怨心绪。

  细观上片,自然是“瘦骨成愁”的刨心之痛了。作者一片之中连用两个“愁”字,可见其寂苦心绪。王国维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此处,暮雨之形,实为愁之形、柳之倦、荷之愁、风之急,更非实景,全是词人心中想象出来的。

  在下片,纳兰承接上景而引发清愁,“别有心情怎说”一问出,万古寂囿,道是家家争唱饮水词,却是纳兰心事几人知。不论是青梅竹马的表妹,抑或是贤良淑德的翠花公主,总是佳人一方,此岸却只身孤影暗销魂。

  “未是诉愁时节”则是这首词第三次提到“愁”,宋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若不是那离情别绪缠绵难去,又如何翻来覆去地拿捏这个字,若不是那伊人回目、嫣然一笑的音容恍在耳畔,又如何会在失去之后生出这无边无尽的愁意来。

  而自语“未是诉愁时节”则像是词人恍然发现此情难诉,对应发问那句,于是更显出无奈孤寂之情。是啊,未是诉愁时节,我何来这么多的愁绪。而那愁,却愁进了心底,愁成三更一片“谯鼓”之声。

  “谯鼓”之声,则引此愁绪更见升华。谯鼓则是望楼上的更鼓了,三更未眠,于此浅道:梦须成。却不点破何来纠结,家国之意若隐若现。于此,此词,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无限回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一

: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
淮南树叶飘落孤雁高飞,残阳斜照着野草丛生的孤城。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听到阵阵笛声想起远方的朋友心中愁闷,在街市上看到天真的儿童都带着刀。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世事如此真应该反《招隐》,我们这伙到何处续《离骚》。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以前的人受人一饭还想着酬报,何况二十年的深恩叫我怎不感慨鬓生二毛。

参考资料:

1、 黄永年,马雪芹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吴伟业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30-134.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péng)(hāo)
落木:就是树叶飘落。蓬蒿:蓬在这里是杂而多的意思,蒿则是蒿莱的名称,指野草,蓬蒿连用就指丛生的野草。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天边故旧愁闻笛:是用西晋向秀《思旧赋》序里所说的典故,这里借用来怀念抗清牺牲的老朋友,说听到吹笛声想起这些老朋友都叫人生愁。天边,指远处。市上儿童笑带刀:韩信早年在家乡淮阴,有个少年对他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剑,其实很胆小,你不怕死就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不计较,真的爬了过去。但这里当另有所指,指当时经过战乱,市上带刀的人多。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反招隐:淮南王刘安养了许多宾客,《招隐士》这篇辞赋就是宾客中称小山者写的,主旨是要把山里隐居的人招回来。吴伟业在这里说“反招隐”则是表白他隐居家乡不愿出仕的本来志愿。续离骚:《离骚》相传是战国时屈原的代表作,在其中表达了对世事的悲观失望。吴伟业这时对世事也已悲观失望,所以在这里说“续离骚”的话。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一饭犹思报:韩信早年贫穷,有个漂母(漂絮的妇女)可怜他,给他饭吃,韩信表示将来要重重报答,后来他封为楚王,赐千金给这位漂母,这就是“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吴伟业明崇祯四年(1631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殿试名义上是皇帝在主考,所以吴伟业要深感明思宗的恩德。从崇祯四年到这时清顺治十年(1653年),已有二十二年,所以吴伟业取其成数说“廿载恩深”。二毛:人到中年后,头发有时花白,成为黑白二色相间,古人称之为“二毛”。

参考资料:

1、 黄永年,马雪芹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吴伟业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30-134.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这首诗的“闻笛”用向秀山阳闻笛,怀念嵇康、吕安典。淮阴亦名山阳,但向秀闻笛的山阳在河南修武(今并入焦作市)。这里只是感慨故旧零落。

  过淮阴自必想到韩信,他在年轻落魄时,常受当地少年侮辱,曾对他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又说:“信能死(不怕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韩信只得俯身出裤下,众人皆笑信儒怯。作者用这典故,暗喻自己的应征将被人笑其懦怯,自己的心中也未始没有悔恨苟全之意。

  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曾作《招隐士》,哀伤屈原的身世,晋人王康琚有《反招隐诗》,开头两句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诗的原意无贬义,意为朝市中同样可以隐居,后来也有以“大隐在朝”讽喻士人的热中而假清高。吴诗用的是贬义,讽刺别人,也包括自已,因为作者本志只想隐居乡里,现在却与本志完全相反,也不必再续《离骚》,哀屈原的心恋故国了。

  末两句由韩信欲报漂母一饭之恩,而深惭自己枉负明朝的深恩。明思宗对伟业很赏识,还曾特赐他归里娶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76-5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孤雁

: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人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离鸿:失群的大雁。凭:根据,凭借,以。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lì)一声传,西风吹只(zhī)(yǐng),刚是早秋天。
嘹唳:声音响亮而凄清。这里指孤雁叫声。只影:谓孤独无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人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262页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11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