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词三首

:
不是厨中丳,争知炙里心。井边银钏落,展转恨还深。
不信长相忆,抬头问取天。风吹荷叶动,无夜不摇莲。
簳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裴諴

裴諴,唐朝诗人,闻喜人,晋公度之从子,官历职方郎中、太子中允。诗五首。 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江馆

: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微风轻轻拂过水面,远处传来夜市歌女那婉转悠扬的歌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站在夜市旁边的水亭之中,放眼望去,在夜市的灯火之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婉丽的身影。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120

水面细风生,菱(líng)歌慢慢声。
江馆:江边客舍。细风:微风。 菱歌,采菱之歌。慢慢:舒缓悠长。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客亭,旅馆中的水亭。小市:小集市。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120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客馆临江,所以开头先点出环境特点。“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但因为是在朦胧的暗夜,便主要不是凭视觉而是凭触觉去感知。“生”字朴素而真切地写出微风新起的动态,透露出在这以前江面的平静,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这江馆夜景的情态。因为只有在静默状态中,才能敏锐地感觉到微风悄然兴起于水面时所带来的凉意和快感。这个开头,为全诗定下一个轻柔的基调。 

  第二句“菱歌慢慢声”,转从听觉角度来写。菱歌,指夜市中歌女的清唱。她们唱的大概就是江南水乡采菱采莲一类民歌小调。“慢慢声”,写出了歌声的婉曼柔美,舒缓悠扬。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这菱歌清唱的婉曼之声,随着阵阵清风的吹送,显得格外清扬悦耳,动人遐想。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为江边夜市布置了一个安恬美好的环境,那么这一句就露出了江边夜市温馨旖旎的面影,显示了它特有的风情。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客亭,就是诗人夜宿的江馆中的水亭。它紧靠着“小市”,这才能听到菱歌清唱,看到灯火夜妆,领略水乡夜市的风情。这一句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诗人不把它放在开头而特意安排在这里,看来是用过一些心思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本比较简单,缺乏层次与曲折,如果开头用叙述语点醒,接着连用三个描写句,不但使全篇伤于平直和一览无余,而且使后三句略无层递,变成景物的单纯罗列堆砌。现在这样,将叙述语嵌入前后的描写句中间,一则可使开头不过于显露,二则可使中间稍有顿挫,三则可使末句更加引人注目,作用是多方面的。

  末句又转从视觉角度来写。透过朦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婉丽的身影。“明”字写灯光,也写出在明亮灯光照映下鲜丽的服饰和容颜。诗人写江边夜市,始则在朦胧中感触到“水面细风生”,继则在朦胧中听到“菱歌慢慢声”。就在这夜市刚刚撩开面纱,露出隐约的面影时,却突然插入“客亭临小市”这一句,使文势出现顿挫曲折,也使读者在情绪上稍作间歇和酝酿,跟着诗人一起用视觉去捕捉夜市最动人的一幕。因此当夜市终于展示出它的明丽容颜——“灯火夜妆明”时,景象便显得分外引人注目,而夜市的风姿也就以鲜明的画面美和浓郁的诗意美呈现在面前了。

  旅馆夜宿的题材,往往渗透着凄清孤寂的乡愁羁思。从“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相继不衰。王建这首旅宿诗,却怀着悠闲欣喜的感情,领略江边夜市的诗意风情。这里面似乎透露出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新的生活场景,而有关这方面的描绘,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反映得不多的。由此启渐,“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一类描写便时常出现诗人笔下。这恰恰反映出了时代生活的变化,和由这种变化引起的诗人视野的扩大,和审美感情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55页-6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雪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参考资料:

1、 周家丞.唐诗三百首新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2月:第348页2、 成都创维科学教育研究所.古诗词辞典 小学教师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329-330页

千山鸟飞绝,万径(jìng)人踪灭。
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

孤舟蓑(suō)(lì)翁,独钓寒江雪。
孤:孤零零。蓑笠: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独:独自。

参考资料:

1、 周家丞.唐诗三百首新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2月:第348页2、 成都创维科学教育研究所.古诗词辞典 小学教师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329-330页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937-93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0-102

永巷长年怨罗绮(qǐ),离情终日思风波。
终日:整天。风波:风浪。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xiàn)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此用王昭君故事。

朝来灞(bà)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kē)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青袍:青袍寒士。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0-102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程梦星说:“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代表之一。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9-12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鹿门山怀古

: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清晨怀着兴致出门来,小船渡过汉江绕岘山。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沙洲的水鸟近看才可识别,水边的树木远望不能分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船行款款来到鹿门山,阳光明亮使山岚浅淡。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岩石间的潭水曲曲弯弯,行船到此每每迂回绕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听说庞德公曾到这里,入山采药一去未回还。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山涧中适宜生长灵芝白术,石床上滋满了厚厚的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深深感念这位襄阳老人,系住缆绳举足向上登攀。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隐居的遗迹至今犹可寻觅,超俗的风格已经远离人间。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相伴的白云不知何时飘去,栽下的丹桂空自妖娇美艳。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寻迹怀古兴味犹未尽,划船归来夕阳落西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xiàn)
鹿门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东南。《清一统志·湖北·襄阳府》:“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江岘:江边小山。此处小山指襄阳县内之岘山。

沙禽(qín)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方:《全唐诗》校:“一作初,又作相。”浦:水边。遥:《全唐诗》校:“一作远。”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至:《全唐诗》校:“一作到。”翠微:青葱的山气。

岩潭多屈曲,舟楫(jí)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xiǎn)
金涧:指风景秀美的山涧。饵:《全唐诗》校:“一作养。”按,对照下句,以作“养”为是。芝术(zhú):灵芝(一种菌类植物)、白术(草名,根茎可入药)。

纷吾感耆旧,结揽(lǎn)事攀践。
纷:盛多。耆旧:年老的朋友,也指年高望重者,此指庞德公。揽:宋本作“缆”,是。结缆:系缆,指停船。攀践:指登山。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miǎo)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yǎn)(jiǎn)
丹桂:桂树的一种,皮赤色。偃蹇: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

探讨意未穷,回艇(tǐng)夕阳晚。
探讨:寻幽探胜。艇:《全唐诗》校:“一作舻。”指船。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登鹿门山》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一五九卷第三十五首。此诗先写清晨乘船赴鹿门山沿途所见的景物,“沙禽”、“浦树”二句的描写,正是清晨景物特色,可见诗人游览之“兴”甚浓;继写登山探访隐士遗踪,见隐士遗迹尚存,但隐士的高风亮节已相去邈远,便无限感慨,抒发了深沉的怀古幽情;最后写“回艇”,留下无限眷恋,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高士的仰慕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别韦参军

: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二十岁便文武精通,向西游历闯荡京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抬头仰望宫廷大门,指日便可位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国家风气和洽超过三皇五帝,朝廷的礼乐教化已遍及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白玉珍宝都说赐给身边近臣,百姓平民就不可能拜见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回到了洛阳却没有半垅良田,东行梁宋这也不是我的故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在兔苑里垦田没有多少收成,在雁池边垂钓内心常常痛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世人待我如同众多普通的人,只有您对我来说才最为知心。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更欣喜一生相交态度无改变,没有一次推却称说自家清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我们一起下棋奏乐从早到晚,纵酒高歌在杨柳青青的早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欢乐没有尽兴就要分手离去,这让我惆怅不已又黯然伤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大丈夫不作小儿女那样分别,在路口挥洒热泪打湿了衣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502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8-219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解书剑:会读书击剑。谓学文学武。解:一作“辞”。长安:唐代都城,在今陕西西安。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君门:犹宫门。亦指京城。屈指:计算时日。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公卿:泛指高官。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huán)宇。
冲融:和洽。迈:超过。三五:三皇五帝。欢:一作“礼”。弥:充满,遍及。寰宇:犹天下,指国家全境。

白璧(bì)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近臣:指君主左右亲近之臣。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干:干谒。明主:贤明的君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负郭:近城的田,最为肥美。梁宋:大致在今河南省开封和商丘一带。

兔苑(yuàn)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兔苑:园囿名,也称梁园,在今河南商县东。岁不登:收成不好。不登:歉收。雁池:汉梁孝王刘武所筑兔园中的池沼名。垂钓:暗用姜太公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遇:一作“向”。最:一作“情”。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见:一作“有”。百年:一生;终身。尝:一作“当”。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弹棋:古两人对局棋,二十四子,红黑各半。筑:状如筝的乐器,十三弦,以竹击。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chóu)(chàng)惊心神。
欢娱:欢乐。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qí)涕泪沾衣巾。
丈夫:一作“终当”。临岐:即“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502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8-219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闯荡京师、客游梁宋、落拓失意的真实经历。那时他年纪轻轻,自负文才武略,以为取得卿相是指日可待的事。三言两语,写出了诗人聪明、天真、自负的性格特征。但现实遭遇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他理想中的君主,沉醉在“太平盛世”的安乐窝里。“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说国家风教鼎盛,超过了三皇五帝,朝廷礼乐遍及四海之内。这两句,貌似颂扬,实含讽意;下两句“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就是似褒实贬的注脚。干谒“明主”不成,只好离开京师。但不能回家,因为“归来洛阳无负郭”,家中根本没有多少产业。故诗人不得不带全家到河南商丘一带谋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汉代梁孝王曾在商丘一带筑兔苑,开雁池,作为歌舞游冶之所,诗中借古迹代地名,是说自己在这里种田捕鱼,生计艰难。不说“捕鱼”而说“垂钓”,暗用姜太公“渭水垂钓”故事,说明自己苦闷地等待着朝廷的任用。

  后十句是写与韦参军的离别,生动地描写了他们之间的深挚友谊和难舍之情。“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这两句,看似寻常,其中暗含了作者的辛酸遭遇和对韦参军的感激之情。“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说他们的友谊经过长期考验,韦参军经常接济自己,从未以“家贫”为辞借口推却过。“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白日晚”见其日夕相处:“杨柳春”见其既游且歌。这样的友情,的确舍不得分开。“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惊心神”三字,写出了与朋友相别时的痛楚之状。但为事业、前程计,又不得不别,因而劝慰朋友:“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这首诗写得肝胆刻露,字字情真。一般写诗要求语忌直出,脉忌外露。但这绝不是否定率直的抒情。“忌直”是为了“深化”感情,率直是为了将实情写得更“真”,二者似迥异而实相通。高适此作直吐深情,写苦不见颓靡之态,惜别仍发豪放之情,快人快语,肝胆相照,表现出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因而能以情动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此诗基本上采取了长篇独白的方式,“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诗中又多用偶句和对比,讲究音韵,读来音情顿挫,雄浑奔放,具有流美婉转的韵致。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9-3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