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
躞(xiè)蹀(dié)青骊马,往战城南畿(jī)。
躞蹀(:行走的样子。骊马:黑马。畿:区域。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鱼丽阵:古代作战时军队布置的阵势。九重围:形容多层的围困。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名慑”两句:这两句借用历史上秦国的强大和白起的威名来衬托战士的英勇。武安将,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他曾被封为武安君。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意气重:倒装句法,即“重意气”,实际指重报国立功的意气。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
早上离开汉代后宫,晚上度过汾水。
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此时已远离故乡离匈奴更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自此双眉紧锁,愁苦满怀。
沾妆如湛露,绕臆状流波。
沾在粉妆上的泪水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
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
每天可见之处风沙奔腾,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处可见。
朔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
外凛冽的寒风,不仅侵透了身上的绮罗,深入骨髓。
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
南望故国泪流满面,然而关山阻隔再不能回去。
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
试图用欢乐的曲子排遣心中的哀怨,始终无法弹出。
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
南归无望,日后唯有每月十五的夜晚,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相思之情。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朝发披香殿,夕济汾(fén)阴河。
披香殿:汉后宫宫殿之一。济:渡。汾阴: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因在汾水之南而名。汉武帝时曾于此得宝鼎。汾阴河,似指汾水。
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é)。
怀:怀念。胸怀。九逝:几度飞逝。谓因深思而心灵不安。双蛾:一双蛾眉。
沾妆如湛(zhàn)露,绕臆(yì)状流波。
沾妆:接触化妆。湛露:浓重的露水。绕臆:绕心得胸臆,缠绕的臆想。状:形状似。流波:流水。比喻晶莹流转的眼波。
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
奔沙:奔腾的风沙。稍觉:逐渐觉得。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朔(shuò)风犯肌骨,非直伤绮(qǐ)罗。
朔风:寒风、西北风。肌骨:肌肤和骨头。非直:不是直接。绮罗:有文采的轻纱罗衣。我意,指美人。
衔(xián)涕(tì)试南望,关山郁(yù)嵯(cuó)峨(é)。
衔涕:含着泪涕。试:尝试。郁:郁郁葱葱。嵯峨:山高峻貌。
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
阳春曲:古曲。苦寒歌:古词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
三五:十五,半月。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昭君即王昭君,是汉元帝时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时,汉元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昭君出嫁匈奴的故事引起后人的无限感慨,屡有歌咏其命运的诗歌。至沈约时,昭君出塞已经成了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了,所以阴诗就题材与表达的内容情感而言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但在剪裁与刻画技巧方面颇具匠心,仍显出与众不同之处。作者写昭君诗却不把注意力放在昭君出塞前后的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叙述上,对于昭君出塞的缘由、过程以及出嫁匈奴后的生活和最终结局并不涉及,而是着重描写她离开汉宫前往匈奴途中的所见所感,从这样的角度写,更显得集中、精致。
诗从昭君辞别故国、北上与匈奴成亲写起。“披香殿”是汉代后宫殿名,“汾阴河”似指汾水,在今山西省境内。昭君北上时是否渡过汾水难以确知,作者阴处用“汾阴河”与前句中的“披香殿”对举,意在暗示昭君已远离中原故土,进入北方边远之地,地域的转换表示行程渐远,风物已变,全诗描写的离愁别恨也从阴引出。接着的四句,便转入对昭君痛苦情状的描绘。“于兹”二句说离宫北上,渡过汾水,离匈奴渐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自阴双眉紧锁,愁苦满怀。“沾妆”二句是对昭君忧伤容貌的描绘,沾在粉妆上的泪珠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大多数齐梁诗人有这么一种倾向,即描写刻画精致细腻,不厌其详,以阴显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沈约这四句诗便是如阴,然而这类精细的刻画有时也会因过于繁复而使诗歌显得板滞堆砌,缺乏生动流转之美,沈约这四句诗虽然工丽,但语义已略嫌重复,好在并未继续铺陈下去,故未使诗歌风格平弱、结构臃肿。
“日见”句起四句诗写了沿途的景象。随着行程日远,大漠中奔沙时起,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之增多。塞外凛冽的寒风,不仅侵透了身上的绮罗,而且刺入肌骨。四句诗展现了大漠苍凉萧瑟的景象,奔沙、胡风的肆虐,使人倍觉长途跋涉的艰辛,飘转迁移的蓬草,更衬出昭君远离故土、飘零异域的无限哀怨。作者阴处用“日见”、“稍觉”,将由汉入胡时沿途所见景物的渐变及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刻画得很委婉细致,奔沙、转蓬等也很好地烘托了气氛。
行行日已远,触目又皆是与故国迥异的景象,昭君更思念故国了。“衔涕”二句写她含泪南望,然而关山阻隔,故国杳渺,心中的哀怨之情更难以抑制,这里用一“试”字,颇为传神,既写出昭君频频回首引领眺望的神情,又显示了关山无极,南望非易,从而愁绪愈浓。“始作”二句写她试图用音乐排遣胸中的怨情,然而终于不能。据说汉武帝时,将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送昭君时大约也如阴,故沈约诗中有阴二句。“阳春”、“苦寒”均为乐曲名,“阳春”原是楚国的古曲,阴处泛指欢乐的曲子,“苦寒歌”即汉乐府《苦寒行》,这里泛指辞调哀苦的乐曲。“阳春曲”与“苦寒歌”相对,且分别用“始”、“终”二字,别有深意,实际上这两句还以乐曲为象征,总括了昭君初始入选宫中,最终事与愿违,未承恩宠而出嫁匈奴的悲剧性的一生,揭示了昭君命运的蹇踬。最后二句言南归无望,日后唯有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思乡之情。这里的“暂”字用得也极讲究,思乡之情无以排遣,只得寄托于夜空中团圆的明月,这本已是无可奈何中仅存的一丝慰藉,然而这明月却并非夜夜都圆,则阴情之最终不可排遣也就不难体会了。末二句委婉含蓄,富于思致,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阴诗除了剪裁上颇有特色,字句的锻炼也极工巧外,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即讲究声律。沈约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他主张在诗歌中运用声律法则,因阴,阴诗有半数诗句为律句,尤其是第三、四、五、六句,就每一联而言,已合于律诗的平仄要求了,只是联与联之间尚未考虑粘接。有意识地追求声律协调是齐梁诗坛上出现的新气象,沈约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唐代律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阴诗便是他声律理论在创作中运用得较为成功的一例,因阴,欣赏阴诗,不能不注意到这点。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91-992页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春天临近,天气虽然转暖,梅花开放,雪花却还飘着。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随风还一起零落,太阳照着,却与雪不一起融化。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枝叶招展,梅影更多更密,花儿许多,梅枝显得更重。
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现在渐渐与昨日不同,时间临近傍晚分明胜于早晨。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齐梁体诗传(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442、 王影.中国历代梅花诗抄:海天出版社,2008:63、 荣斌.咏梅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18春近寒虽转,梅舒(shū)雪尚飘。
转:意谓转暖。舒:开放。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xiāo)。
销:消失、融化。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足影:梅影更多更密。重条:梅枝显得更重。
今来渐异(yì)昨,向晚判胜朝。
异昨:与昨日不同。向晚:时间临近傍晚。判:分明。胜朝:胜于早晨。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齐梁体诗传(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442、 王影.中国历代梅花诗抄:海天出版社,2008:63、 荣斌.咏梅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18自古诗人酷爱梅花,自然是为了其高风幽韵所沉醉。但更为诗人所倾倒的,则是梅花凌霜傲雪的高洁品格。阴铿的这首诗,就歌咏了梅花迎寒风、傲飞雪的姿态。
开头两句直接入题,描写出梅花凌霜傲雪的自然属性。“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春天虽将迫近,严冬的寒气尚存,雪花仍在飘舞,这时梅花早已盛开,可谓是“冰雪独相宜”。这里,诗人赞美了梅花不怕雪霜侵,“万花敢向雪中开”的无畏品格。可以想见,那一树树傲然开放的梅花,或红或白,或粉或黄,在漫天飞雪的映衬下,色彩会是多么分明。这梅花,充满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望此景象,作者顿生敬意,也无怪历代诗人和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赞美它那“凌寒独自开”的大无畏的精神;或赞美它“畏落众花后”的积极进取精神;或赞美它那“凌厉冰霜节愈坚”的高洁品格。
三、四两句,诗人是在写雪,也是在写梅:“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春天风大,被刮落的梅花随着春雪在春风中飞舞,景象真是美妙极了。或是白梅,那飘落之花与雪花齐风飞舞,难以辨认,真是“开时似雪,谢时似雪”;或是红梅,那鲜红的花瓣与如玉的雪花交相飘洒,红白分明的色彩,奇妙变幻的景象,怎不令人陶醉。这与宋代诗人韩元吉所写的“不随群艳竞芬芳,独自施朱对雪霜”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天晴日朗,在瘦枝上的残雪融化了,而留在枝头上依然微笑的梅花显得更加清幽、雅逸,真是别有一番神韵。观赏此花,自然心旷神怡。
五、六两句,则分别写梅之花、叶情状。“叶开随足影”形容梅放叶的时间。梅先花后叶,当花儿凋谢之时,叶子才逐渐长出,这是仍是暮春之时,“随足影”用词极为巧妙,“花多助重条”一句,形容梅开花之多。梅瘦枝疏斜,然而却繁花满缀。这一句写得极为逼真。
最后两句则形容梅花多变,不断给人以新貌。“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一树树梅花,今天所见和昨天所见有异,早上与晚上有别,描写出梅花由花苞逐渐开到完全开放的不断变化。“向晚判胜朝”言其梅花越开越美,不断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又有清新明快之感。状物写景都很细腻,以梅花傲雪开放到随风与雪飘落,以及花落放叶之状、花儿多变等都写到了,让作者观赏到了雪里梅花的千姿百态,创造了美的意境,留下的是不尽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2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黄昏和清晨的天气变换,山水之间的景色如同清灵的光芒。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山水的轻灵让人愉悦,使其在山水之中游历而忘记回去。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从峡谷出来的时候时间还早,等到上船的时候天气已经晚了。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四周的树林和山壑中聚积着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着夜晚的天空中飘动。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菱叶和荷花在蔚蓝的河水中交相呼应,蒲和小麦在一处相依生长着。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持着拂尘在南边的小路上走动,很开心地欣赏东面的门窗。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忧虑的东西少了自然觉得没有烦心事,心情畅快就会觉得很顺心。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送给希望保养身体的人上面这些话,希望他们能用这个方法来养生。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huī)。
昏旦:傍晚和清晨。清晖:指山光水色。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dàn)忘归。
娱人:使人喜悦。憺:安闲舒适。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入舟句:是说乘舟渡湖时天色已晚。
林壑(hè)敛(liǎn)暝(míng)色,云霞收夕霏(fēi)。
林壑:树林和山谷。敛:收拢、聚集。暝色:暮色。霏:云飞貌。这二句是说森林山谷之间到处是一片暮色,飞动的云霞已经不见了。
芰(jì)荷迭(dié)映蔚,蒲稗(bài)相因依。
芰:菱。这句是说湖中芰荷绿叶繁盛互相映照着。蒲稗:菖蒲和稗草。这句是说水边菖蒲和稗草很茂密,交杂生长在一起。
披拂(fú)趋(qū)南径,愉悦偃(yǎn)东扉(fēi)。
披拂:用手拨开草木。偃:仰卧。扉:门。“愉悦”句是说:愉快地偃息在东轩之内。
虑澹(dàn)物自轻,意惬(qiè)理无违。
澹:同“淡”。这句是说个人得失的考虑淡薄了,自然就会把一切都看得很轻。意惬:心满意足。理:指养生的道理。这句是说内心感到满足,就不违背养生之道。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此道:指上面“虑澹”、“意惬”二句所讲的道理。
起首二句即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炼,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山间从清晨的林雾笼罩,到日出之后雾散云开,再到黄昏时暝色聚合,一天之内不仅气候冷暖多变,而且峰峦林泉、青山绿水在艳丽的红日光辉照耀下亦五彩缤纷,明暗深浅,绚烂多姿,变态百出,使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历程;“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上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分别着一“变”字、“含”字,则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均给读者留下了遐思逸想。两句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
“清晖”二句,用顶真手法蝉联而出,承接自然。虽由《楚辞·九歌·东君》中“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句化出,但用在此处,却十分自然妥帖,完全是诗人特定情境中兴会淋漓的真实感受,明人胡应麟云:“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娱人’之类,虽非锻炼而成,要皆真积所致。”(《诗薮·外编》)即指出了诗人并非故意效法前人,而是将由素养中得来的前人的成功经验,在艺术实践中触景而产生灵感,从而自然地或无意识地融化到自己的艺术构思之中。“娱人”,使人快乐;“憺”,安然貌。不说诗人留恋山水,乐而忘返,反说山水娱人,仿佛山水清晖也解人意,主动挽留诗人。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出谷”二句承上启下:走出山谷时天色还早,及至进入巫湖船上,日光已经昏暗了。这两句一则点明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
以上六句为第一层,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是虚写、略写。“林壑”以下六句,则实写、详写湖中晚景:傍晚,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收拢聚合;天空中飞云流霞的余氛,正迅速向天边凝聚。湖水中,那田田荷叶,重叠葳蕤,碧绿的叶子抹上了一层夕阳的余辉,又投下森森的阴影,明暗交错,相互照映;那丛丛菖蒲,株株稗草,在船桨剪开的波光中摇曳动荡,左偏右伏,互相依倚。这四句从林峦沟壑写到天边云霞,从满湖的芰荷写到船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兴。这一段的写法,不仅路线贯穿、井然有序,而且笔触细腻、精雕细琢,毫发毕肖。在取景上,远近参差,视角多变,构图立体感、动态感强;在句法上,两两对偶,工巧精美。这一切,都体现出谢诗“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特点。虽系匠心锻炼,却又归于自然。
“披拂”二句,写其舍舟陆行,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路径趋进;到家后轻松愉快地偃息东轩,而内心的愉悦和激动仍未平静。这一“趋”一“偃”,不仅点明上岸到家的过程,而且极带感情色彩:天晚赶忙归家,情在必“趋”;一天游览疲劳,到家必“偃”(卧息)。可谓炼字极工。
末尾四句总上两层,写游后悟出的玄理。诗人领悟出: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诗人兴奋之余,竟想把这番领悟出的人生真谛,赠予那些讲究养生(摄生)之道的人们,让他们不妨试用这种道理去作推求探索。这种因仕途屡遭挫折、政治失意,而又不以名利得失为怀的豁达胸襟,在那政局混乱、险象丛生、名士动辄被杀、争权夺利剧烈的晋宋时代,既有远祸全身的因素,也有志行高洁的一面。而这种随情适性、“虑澹物轻”的养生方法,比起魏晋六朝盛行的服药炼丹、追慕神仙以求长生的那种“摄生客”的虚妄态度,无疑也要理智、高明得多。因而不能因其源于老庄思想,或以其有玄言的色彩,便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何况在艺术结构上,这四句议论也并未游离于前面的抒情写景之外,而是一脉相承的,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
此篇除了具有刘勰所指出的那些宋初诗歌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两个明显的个性特点:一是结构绵密,紧扣题中一个“还”字,写一天的行踪,从石壁——湖中——家中,次第井然。但重点工笔描绘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几句只从总体上虚写感受。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因虚实详略得宜,故毫无流水帐的累赘之感。三个层次交关之处,两次暗透时空线索。如“出谷”收束题目前半,“入舟”引出题目后半“还湖中”;“南径”明点舍舟陆行,“东扉”暗示到家歇息,并引出“偃”中所悟之理。针线细密,承转自然。其次,全诗融情、景、理于一炉,前两层虽是写景,但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像“清晖”、“林壑”、“蒲稗”这些自然景物皆写得脉脉含情,似有人性,与诗人灵犀相通:而诗人一腔“愉悦”之情,亦洋溢跳荡在这些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正如王夫之所评:“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古诗评选》)结尾议论,正是“愉悦”之情的理性升华,仿佛水到渠成,势所必然。前人赞其“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黄子云《野鸿诗的》)信非溢美。全诗充满了明朗奔放的喜悦情调,确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敖陶孙诗评》)难怪连大诗人李白也喜欢引用此诗佳句:“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瞑色,袖上云霞收夕霏。”(《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即此亦可见其影响之一斑。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秋色连天,平原万里。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着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萧索。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仿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想那孤垒荒凉,危亭旷望,有多少人终因饮恨余生而心死神伤?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秦始皇举起手中的剑指向东方,而九国联军的百万雄师也已经举兵西进。诸侯征战数百年,天地旋转,日月无光。最终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异国的文明也都随着刀光剑影化为碎片,流向虚空。依仗华山之险为城,紫渊之深为池,平定天下的雄图大业已经完成,而残暴的本性终究没有改变。架起鼋作为梁木,又流放了百万人民作为开边的士兵。江山飘摇,风雨无情,三十年的红颜转瞬逝,只落的个茫然使心惊!戍客断魂之日,却已魂归西天......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赵王被俘虏后,终于离开了祖辈守卫百年的千里疆土,驾着哀鸣的马,身后跟着洒下热泪的臣子,向房陵进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想起那一桩桩历历在目的往事,雕梁玉砌,皇宫宝殿随水波无情的东流。回忆了它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久久的不能释然……别了故地的艳姬美女,丢弃了华贵的金车玉乘。想举杯痛饮的时候,悲伤便如那连天雪浪般倾泻出来……可恨可叹啊,蹉跎英雄志,苍老少年情!千古功名仍在,但生前却是寂寞不幸,功名啊功名,你终比不上一腔悲愤的积怨!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李陵打过大漠,北进数千里,所过之处,白刃一指,血海汪洋。只叹是三年征战,终抵不过胡人的八万铁骑。他低头受降的时候,征战的光辉只变成千古的骂名,留的个叛国背主的记忆……拔出长剑,狠狠的击在虚幻的玉柱上,时空里的虚影和冤魂不禁打了个冷战。情系着汉家宫室,身却只能留在这雁门!断裂的玉帛怎能容的下千言万语,此时只消一句,“我赴黄泉去,来世再报恩!”不知多少年后的早上,窗上的水珠悄悄的划开了天幕的迷茫,生死离别,此时若能相见,又该说些什么呢?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明妃即将离去的时候,仰天长叹,叹身世不争,更叹这世间无情。远了,远了,紫台的宫禁马车已消失不见,远望关山苍茫,万里之遥,又岂可一朝飞渡?长空里萧萧的风响中,白昼的太阳渐渐的西沉。陇地的大雁开始成群的南飞,而带状的浮云也惟留下一行单调和孤楚。此刻君王又在那宫室里思量着什么呢?走过大漠,穿过异域,却是“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诗)!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冯衍罢业归田,闭门谢客,终日伤神叹息。家里的孺人稚子依旧,可那终不过是一场虚无啊。没有了公卿的地位,便连一个小小的文吏也终视其不见。远大的志向破灭之日,惟有那不休的叹惋啊。也惟有因此,才有了“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千古悲情!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行将下狱的时候,神气还是那样的激扬。一杯浊酒,在每个黄昏时独自慢饮,一架素琴,在每个黎明的时候独自弹奏,眼前所见,惟有那秋之萧瑟,云罗万里,阴晦无光……恍惚中那浩荡青冥腾空掠起,把长夜映的光芒万丈……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孤苦的老臣曾经留下悔恨的泪水,不孝的子孙也终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心碎。万顷滔天的浪花里,也许可以回忆起从前流放到陇水的经历。那天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心伤随着冬日的风,久久盘旋,无法散去。泪水迷离,更是难以停止。当沾上衣襟的不再是泪水,而是鲜血的时候,我们又能品味到其中多少的酸楚呢?念此去往来寻觅,终见不到折戟沉沙的悲壮,也终觅不到黄尘古道边的无奈……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千百年过去了,马蹄已经重重叠叠的埋葬了数十个王朝,车轮的轨迹也终映成天河般的绚丽……黄烟滚滚翻腾着,哀歌从每个心灵深处的角落逐渐响起。血泪泣尽,流逝于时间,断送于黄沙。惟有大漠的孤烟消散了,惟有最后一匹骏马的白骨缓缓没入那幽咽的寒泉……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近结束了。数千载春秋变幻,数百载风雨飘摇,春草还生,秋风乍起……绮罗黯淡了它的流光,池馆剥落了它的红瓦,琴瑟的弦断尽了,丘垄也终渐化为平川……江山不变,而国已变幻,人生自古谁无死?想到这里,还有谁不为这万古之恨默默的抽泣。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萦(yíng):缠绕。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鼋(yuán):鳖 。鼍(tuó):一种鳄。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溘(kè):忽然。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跌宕(dàng):沉湎。赍(jī):怀抱,带。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醪(láo):酒。旸(yáng):光明。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汩(yù):迅疾。衿(jīn):同“襟”,衣襟。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试望平原
第一部分,这部分就是赋作第一段: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这一段意思是:眺望原野,杂草缠绕尸骨,大树聚敛魂魄。人生到了这种境地,难道还有什么吉凶祸福可言吗?我本来就是个含恨之人,看到这种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惊惧,因此更想到古时那些饮恨而死的人。这段是开篇序言,作者直接点出主题,一开篇就给人一种十分苍凉悲愤之感。接下来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赋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恨赋》的重点,这一部分分别列举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人,以及类举了其他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恨:
秦始皇
第一个是秦始皇:“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yuán,tuó)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这段意思是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诸侯都到西方来朝见,平定天下,统一文法,秦王朝占有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武力并未用尽,宏伟的战略并未完全实现,因此他更勾画远图,希望征服海外,然而蓝图并未实现,他便魂断西方,此为始皇壮志未酬之恨。
赵王迁
第二个是赵王迁:“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这段意思是,赵王做了俘虏,被迁徙到了房陵。整天心神不宁,失去了美丽的姬妾及富丽堂皇的车马。置酒欲饮之时,悲愤首先填满心胸。最终死去,怨恨依然无尽无穷。此为赵迁亡国辱身之恨。赵王迁,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为赵幽缪王,名叫迁。秦国俘虏赵迁之后,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同扶立赵嘉(赵嘉是赵迁同父异母兄,其父赵悼襄王的嫡子,悼襄王因为宠爱赵迁的母亲,所以废了嫡子赵嘉而立庶子赵迁为太子),在代地(今河北蔚县城东一带)称王。六年后,就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
李陵
第三个是李陵:“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这段意思是,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杀其全家,他名辱身冤。李陵在投降后,郁闷如狂,孤独心惭,无从发泄和排解。但是他虽身在匈奴,但却心怀故国,欲报汉恩。然而生命短促,无话可说,遗憾终身!这是李陵名辱身死却又含冤莫白之恨!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投降匈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另外这段中还有一句“裂帛系书”,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就是作者化用苏武的故事来说明李陵欲报汉恩。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迫降不从,被徙至北海无人处放羊,苏武执汉节、饮冰雪、吃草籽,坚持19年。昭帝年间,常惠教汉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只鸿雁,足系帛书,书上说苏武在某泽中,单于才放了苏武,使其得以归汉。
王昭君
第四个是王昭君:“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这段意思是,王昭君离汉北去,远嫁匈奴,仰天深深叹息。离王宫逐渐远去,一路将要经过关隘山峦,行程遥远,似乎没有尽头。边塞荒漠,风沙阵阵,白日西沉,孤雁零落,云色惨淡。明妃心中虽然想念盼望君王,但最终死在异域。这是王昭君远居塞外,愁死他乡之恨!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历来就有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闭月、贵妃羞花之说!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姊归(今属湖北)人。晋朝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冯衍
第五个是冯衍:“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儒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jī)志没地,长怀无已。”这段的意思是,冯衍当罪,被罢免归田。他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关上门庭,不再出去做官,在家陪伴妻儿。他轻慢王侯公卿,在艺术创作上放荡不羁,敢想敢言。他虽然胸怀大志,但已经无从实现,徒然死去,饮恨不止。冯衍,《后汉书》中有传,字敬通。东汉辞赋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冯衍之恨,就是心怀壮志,报国无门,郁郁而终之恨!
嵇康
最后一个是嵇康:“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láo)夕阳,素琴晨张。秋日萧萦,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yáng)。”这段的意思是,嵇康下狱,气概激昂。每天喝劣质的酒,弹普通的琴,萧条冷落,没有生机,他心中郁结着那种高迈不俗的情怀,夜不能寐,以盼天明。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有《琴赋》等。“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之恨,是为世道黑暗,清流难容之恨。
孽子坠心
接下来两段:“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这两段的意思是,还有那些孤立无助的远臣,不是嫡出的庶子,掉泪担心,惶惶终日。以及贬谪流迁、流放边远地区的官员。他们这种种人,一旦听见风声迅猛而起,便滴泣为血,沾满衣襟。他们尝尽辛酸,最终还是落得个饮恨吞声,消散湮灭的结果。边关众人,平时虽然车骑繁多以致黄尘漫天,亦或歌乐四起,舞乐喧天,最终还是一死,尸骨埋于九泉之下”。
结论
写到这里,作者不再一一列举单独的个体,而是类列了其他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由个体而及大众,举出他们虽然各自恨所不同,但却人人饮恨的结果。最后再把前面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结合起来得出最后一段,也是整篇赋作最后一部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