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程太师宴柳湖归

:
鸣珂晓日动,画旗春风斜。
马蹄碧玉砧,踏破黄金沙。
夹路尽高柳,屹如绀璧遮。
草软藉游人,树暖啼娇鸦。
长湖畜元气,飞亭插苍霞。
开樽适逸调,笑言醉方哗。
人意重於春,酒香浓胜花。
所嗟无壮士,挽住白日车。
上马横驮归,不省归到家。
淮阳有此境,足为天下夸。
要路谙机穽,{左犭右斤}{左犭右斤}争齿牙。
愿公且留镇,所得欢无涯。
卷袖倒大白,秀发欹乌纱。
时与东风期,一来赏春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郑獬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30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谒金门·春半

: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2、 思履.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第300-301页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lán)干闲倚(yǐ)遍。愁来天不管。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2、 思履.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第300-301页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剥削阶级社会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诗·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写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却强迫她给另一个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唤天,希望能谅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诗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写道:“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造语虽异,立意却同。

  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诗中说:“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全词至此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这与晏殊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词意相同,但朱淑真写得隐晦,而晏、李说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处”,这是因为晏殊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李清照思念丈夫为人情所不能非议,故他们没有顾忌。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则被视为非法,故难以明言。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2、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0-133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集贤宾·小楼深巷狂游遍

: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绮,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
小楼深巷全都纵情游冶过,身着罗绮、浓妆艳抹的歌妓甚多,其中能使人倾心的,正是虫娘。绘画难描绘她的高雅志趣,任何花朵都比不上她美好的容颜。多少次酒宴后的良宵都是和虫娘度过,永远都忘不了,那温暖的鸳鸯锦被,香浓的艳美枕头。仿佛这天上人间,只存在我和虫娘的真情了。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
近来忽然分离东西,烦恼纠结伤情绪。纵然偷情幽会,总是短暂匆忙。怎么才能像夫妻那样鸾凤和睦、相偕到老,以免每次相会都叫你敛眉啼哭、伤心忧愁。眼前只是暂时的疏远离别,有我们的山盟海誓在,更不必忧心忡忡。等到真的娶你为姬妾的那天,方才确信我们的爱情有始有终。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柳永词选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71-73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266-269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yuān)(qīn)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
罗绮:丝织品,此指衣着华贵的女子。就中:其中。堪:值得。属意:注意。虫虫:妓女名,又名虫娘。柳永曾在多首词中提及此名,她可能与柳永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爱情关系。鸳衾:绣着鸳鸯的锦被。凤枕:绣着凤凰的枕头。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qiào)恼损情悰(cóng)。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chōng)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
诮恼:忧愁烦恼。诮,通“ 悄 ”。情悰:情怀,情绪。争似:怎么比得上。和鸣:比喻夫妻和睦。敛翠啼红:皱眉流泪。敛翠,翠指翠眉,敛眉乃忧愁之状。啼红,红即红泪,指青年女子伤心时落下的泪。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真个:真的。宅院:指姬妾。初终:始终。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柳永词选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71-73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266-269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

  这是柳永困居东京汴梁时为青楼名妓虫娘所作的一首词,用以表白自己对虫娘的真挚情意,并且向虫娘许下庄重的诺言。虽然柳永踏入仕途后,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终未实践这一诺言,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在作品中如此大胆示爱求偶已属难能可贵了。

  词的上片主要回忆了昔日与虫娘的恩爱时光。柳永在词的开始就坦率的承认了对歌妓虫娘的真情实意: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小楼深巷”指的是平康坊曲之所,歌妓们聚居之地。北宋都城开封“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梨巷、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东京梦华录》卷二)。这些坊曲之中身着罗绮、浓妆艳抹的歌妓甚众,但柳永却特别属意于虫娘,因为她是一位温柔俊俏、色艺超群的多情女子。柳永在这里用了一个“最”字,突出了虫娘在其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自然有比虫娘更为风流美貌的,而具有雅态的却极为稀少。“雅态”是虫娘的特质,唐宋以来的一些歌妓,除了有精妙的伎艺之外,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吟诗作对。柳词《两同心·嫩脸修蛾》的“偏能做文人谈笑”和《少年游·世间尤物意中人》“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就是表现这种雅态的,它源于品格和志趣的高雅,全不像是风尘中的女子。柳永之所以爱慕虫娘正由于此。歌妓们虽然受制于娼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她们的情感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柳永由于真正的同情和尊重她们,因而能获得其真情,相互知心。“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以往他们曾多次共度良宵,幸福地相聚。“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表达了两人的心愿,也就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同时也写出了两人对这份爱的陶醉、痴迷。

  词的下片转写当前,以“近来”二字将词意的发展由往昔转到现实,“云雨忽西东”,说明他们的爱情出现了一些波折,由“诮恼损情悰”看来,波折更多的原因是因虫娘引起的,她又是抱怨,又是烦恼,完全破坏了从前那种欢乐的情怀。从与虫娘“偷期暗会,长是匆匆”的情形来推测,柳永困居京都,已失去经济来源,不可能千金买笑而歌舞场中挥霍了。因而与虫娘的聚会只能偷偷地进行,而且来去匆匆。由此使他希望与虫娘过一种鸾凤和鸣、白头偕老的正常夫妇生活,以结束相会时愁颜相对的难堪场面。“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虫娘匆匆相会时“敛翠啼红”,暗示了他们爱情的不幸。这不幸完全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很可能是因娼家严禁虫娘与这位落魄词人的来往。在此情形下,词人提出了暂行办法和长远打算。暂行的办法是“眼前时、暂疏欢宴”,疏远一些,以避开各种外界压力。他劝慰虫虫不要忧心忡忡,请相信他的山盟海誓。长远的打算是使虫虫能“作真个宅院”,柳永是真正打算娶虫虫作“宅院”的。只有到了那时,才算是他们的爱情有始有终。至此,整个下片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同时又达到了劝慰虫娘的目的。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柳永是抱着一腔真挚的感情,把一位封建社会底层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妓虫娘当成了自己真诚爱慕的对象。虫娘是他落魄无聊的情形下与他相爱的,所以柳永决心一举成名后定来报答她的深情。整首词委婉曲折,真实地再现了柳永当时的心路历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343-345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266-26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韵写了一首关于李太白、苏东坡之事见寄,对我过分地赞美和推许,并且约我中秋一同泛舟。八月十四日,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于是用其词原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我的志向在那辽阔的宇宙,前些日子我在梦中登上了蓝天。用手抚摸着皎洁的明月,瞬息度过了人间的千年。又梦见你乘着鸾鸟、凤凰,遇见了苏轼和李白诗仙,相约一起登上了月宫广寒,拿起北斗作为勺子舀酒畅饮,我也有幸在你们中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我轻轻地吟唱起心中的波澜:“别看我形体如在睡眠一般,精神却自由奔放,达观旷远。我要像天鹅一次次举翅高飞,看看这天地是方是圆。”我想再唱啊,却从梦中醒来,推开枕头心中怅惘升起疑念:人间事为什么总难圆满?这心事虽然可向知心朋友倾谈,一泓秋水却把你隔得老远老远。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661-6622、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6-1083、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12-216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bāo)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赵昌父:即赵蕃,辛弃疾的朋友。七月望日:七月十五。用东坡韵:指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篇韵脚填词。太白、东坡事:因赵昌父原词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详,恐当是梦天、邀月一类事。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博山寺:寺名。当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当为铅山境内小山。谢:答谢,答复。吴子似:即吴绍古,鄱阳人,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任铅山县尉。

我志在寥阔,畴(chóu)昔梦登天。摩挲(suō)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cān)(luán)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zhuó)酒援北斗,我亦虱(shī)其间。

寥廓:指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畴昔:昨晚。摩挲:用手抚摸。素月:皎洁的明月。俯仰:俯仰之间,即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此句是说天上片刻,人间已过千年。客:此处指赵昌父。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这句是说以鸾和凤为骖。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李白死后葬于青山,苏轼贬官黄州之时,有赤壁之游。高寒:天上高寒之处,指月宫。“有客”三句说,有客乘鸾跨凤,和李白、苏轼相约,共上月宫游赏。酌酒:斟酒。援北斗:《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援,手持。虱其间:意谓以渺小无才之身参与其事。“酌酒”两句是说,他们以北斗为勺,开怀畅饮,我也有幸厕身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hú)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wǎng)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少歌:即“小歌”,指乐章的一部分。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鸿:大雁。鹄:天鹅。高举:高飞。重歌:指反复歌唱。梦觉:梦醒。推枕:推开枕头,起身。惘然:茫然若失的样子。底亏全:为什么会有亏有全。美人:指知己朋友。此处指吴子似。婵娟:形容姿容美好。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661-6622、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6-1083、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12-216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

  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句,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由词序可知,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赵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游。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誉为“三贤”。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虱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出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在这里,作者把自己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甚放,形则眠”二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静无为,好像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不禁使他感到怅惘,并产生了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疑问。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其实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这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他的好友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1584-15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示长安君

: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chuàng)情。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怆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草草:随便准备的。杯盘:指的是酒和菜。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毕竟,与别相比,会还是快乐的。第二联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自然得多。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的名句。宋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同时,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写别,呼应首联。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于是,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

  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那么地质朴自然,因而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连州阳山归路

: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稍离烟瘴(zhàng)近湘潭,疾病衰颓(tuí)已不堪。
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避地:因逃避战争祸乱而移居他地。强言:坚持说。风物:风光景物。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 : 第784-785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