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彭蠡湖的天色已晚,水边的桃花都透出春意。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鸟儿渐渐飞远,变成很多的白色的点,红色的落日正好落到剩一半。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
为什么要做迁徙的客人呢,没有多少劳作,却落得一声病。
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如果来到这儿眺望,很少有不忧伤愁楚的人。
彭蠡(lǐ)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彭蠡湖:即今鄱阳湖。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湖、彭蠡泽、彭泽、彭湖、扬澜、宫亭湖等多种称谓。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
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山与歌眉敛(liǎn),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xiàn)竹西歌吹、古扬州。
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gū)黍(shǔ)连昌(chāng)歜(chù),琼(qióng)彝(yí)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玉舟:玉制的酒杯。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第2407页2、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68页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三座由悬崖对峙形成的山门,横躺在这段溪流上,六个尖锐的险滩就好像钢刺一样,流水翻滚着急速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岸上的巨石如虎踞虎跃,溪中的激流如龙盘龙飞。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此处风光一点也不比七里濑逊色,我真想在这里垂竿钓鱼,这里就是天堂。
三门横峻滩,六剌(lá)走波澜。
六剌:滩名,在安徽省泾县陵阳溪。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yíng)盘。
萦盘:萦回。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
瓦官阁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位于南京。此诗明显不是战乱年代所作,估计作于中年。
此诗流畅明快,一路对仗下来,可见李白的感动心情。几乎不用典故,明了清晰,白描风韵。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
沙尘何茫茫,龙南斗朝昏。
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 .《太白诗传(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 :146-147 .2、 (唐)李白,(唐)杜甫,(唐)白居易著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01 :147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朝昏,即朝蒋。日日夜夜。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风:放逸,引申为追逐、奔弛。天骄:天之骄子,本指匈奴.这里指侍坚的前秦。蹙,迫,侵扰。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哲匠:指贤明有才之士.这里指谢安。云鹏:大鹏,指谢安。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组练:古时车卒与步兵穿的战服。楚国,指江淮一带。此句形容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海门:指海边。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西秦:指十六国时苻坚的前秦。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投鞭:据《晋书·符坚载记》:荮坚进攻东晋时,曾吹嘘其兵力强大,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扫不足论,一举荡平晋军不在话下,此二句描绘苻坚的骄傲狂妄不可一世。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皇运:指东晋王朝的命运。返正,复归于正道,这里是振兴的意思。丑虏:指苻坚的军队,无遗魂,吓掉了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谈笑”二句: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苻坚攻晋时,谢安镇静如常,与其侄谢玄对局下棋.谈笑自若、遏:阻挡,此二二句意为:谢安谈笑自若地扣。败了前秦军,老自姓希望他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凭览:倚栏远望,周,四周。高标:指谢安墩高高耸立。绝人喧,无喧闹之声。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东山,指谢安。谢曾隐居东山。右军言: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与王羲之(右军)同登冶城时.王对谢说:“现在天下大乱,应人人为国效力,不可空谈,荒废正业。”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白鹭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青龙:山名,在南京东南。朝暾:初升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云物:景物。
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清波:指酒。树名园:在墩一上建筑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武陵源即桃花源,晋陶潜有《桃花源记》,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 .《太白诗传(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 :146-147 .2、 (唐)李白,(唐)杜甫,(唐)白居易著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01 :147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从“晋室昔横溃”到“天骄蹙中原”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西晋末年,军阀割据,朝野纷争不断。“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两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乱世画面。“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是指,当时匈奴的军队相继攻陷了洛阳和长安,整个中原已经在胡人的铁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没有杰出的将领出来抵御侵略,司马王朝必将灭亡。这一段极力描述局势的纷乱与紧迫.是在为下一段谢安的出场做铺垫。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主人公才可更具英雄色彩。
从“哲匠感颓运”到“苍生望斯存”为诗歌的第二部分。谢安于乱世中应时而出,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司马王朝的半壁江山。为了表现谢安的雄才大略,诗人首先描述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是如何强大。由“百万众”和“如云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众多,气势恢宏,这正与西晋王朝混乱纷杂的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坚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前秦的军队之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临危受命,凭借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在淝水将前秦的军队一举击破,使“淝水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场著名战役。诗人又用“谈笑”一词勾勒出了谢安从容不迫的气度。战场上刀光剑影,惨烈异常,而谢安依然能够轻松自如,从容面对。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国时的奇才诸葛亮。“丑虏无遗魂”,写前秦军队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军进攻中原时的浩浩荡荡以及苻坚的不可一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谢安战绩的显赫。这一战的胜利为谢安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推崇,使他得以流传百世,受人敬仰。
从“冶城访古迹”到“归入武陵源”是诗歌的最后一部分。诗人的目光从历史上回到了现实中。谢安墩地势高耸,鲜有人声喧哗,这样略显荒凉的场景引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当年正是在这里劝谢安以国家危亡为己任,这才有了之后谢安的应时而出、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之举。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谢安可谓志同道合,就像梧桐与嘉树一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千秋佳话。想到这段历史,诗人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像谢安一样,建立不朽的功绩。然而身边并没有像王羲之之于谢安这样的知己,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无处排遣。在谢安墩上远望,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诗人看见的自然景物都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身边的谢安墩由于年代久远,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茂的庄稼。这使他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不可长存,于是又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业,实现心中抱负,一定会辞去官职,到归隐之地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诗歌字里行间常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劳。谢安一战而平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谢安墩,诗人才会有这样多的感慨。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他依然期待着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业,这也是李白和一些归隐诗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小隐于林,独善其身。而李白尽管有归人武陵源的念头,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后再将其实现。这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信念,也成为其大部分诗篇的终极主题。
参考资料:
1、 李白,杜甫,白居易 著,杨芳云 编译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1 :147-148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晓)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4-18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40-141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晓)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北楼:即谢朓楼。谢公:谢朓。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4-18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40-141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谢眺北楼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眺楼远眺晴空。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颔联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惊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颈联是说,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它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中间两联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末联是说,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眺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作者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当秋风摇落的季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起谢眺,这不仅因为谢眺在宣城遗留下来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眺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眺楼上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眺所吟赏过的山川,缅怀他平素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的悲剧一生,虽然古今异代,然而他们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他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2-333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9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3-765 .3、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一名锦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区东北隅。
金窗夹绣户,珠箔(bó)悬银钩。
金窗、绣户:装饰华美的门窗。珠箔:即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
飞梯(tī)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忧:一作“愁”。
暮(mù)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郸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双流县。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9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3-765 .3、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全诗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楼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诗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诗了。而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诗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感染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已经显示了李白的诗歌天才,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5-786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雄雄:气势雄伟。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qióng)跨,峰嶂(zhàng)亦冥密。
弯跨:跨于空中。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颇(pō)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mì)。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清谧:清静、安宁。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jiǎn)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蹇:句首语助辞。跻:登。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5-786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3-296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天台山邻近四明山,华丽清秀的山顶是百越国的最高峰。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赤城山红霞般的崖石迎入朱门,沧岛的明月喜欢栖息的山上的高楼。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登高望远,一直可以看到苍茫溟渤的大海。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天空中云彩如同大鹏的翅膀一样翻腾,苍海里巨大的鲸鱼随波逐浪。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巨浪追逐着旋风,汹涌澎湃,神仙和妖怪如电闪一样快速往来。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看到这奇异的景色,却找不到神仙的踪迹,学道的心思难以平静。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攀缘着树枝,采摘下通红的果实,烧起火热的丹炉炼出丹药,以脱胎换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如何才能身长羽毛,千秋万代,在蓬莱仙岛逍遥自在呢?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六十里,乃天台山第八重最高处,可观日月之出没,东望大海,弥漫无际。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溟:渤海也,见 七卷注。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大鹏、巨鳌:俱见一卷注。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后,与杜甫高适分手以后,来四明山镜湖看望老朋友贺知章,但此时贺老已经去世.
此时李白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炼金丹了.当然,李白到天台山的次数很多,在26岁的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是从用词与修仙的愿望看,比较符合40多岁以后的事.
从诗的情绪看是很高涨的,李白一上来就是四句对仗: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接下来对证也不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等。可见天台山给李白的感觉是相当的好(如此看来,也有可能是初次到天台山的时候写的,次数去去多了,感觉应该会迟钝一些的).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0-811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61-263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zhāo)上黄牛,三暮(mù)行太迟。
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bìn)成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0-811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61-263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句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古时有歌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最后四句是从这首民间歌谣脱胎而来的。但古歌谣指提到舟行的缓慢,而李白的诗除了说“三暮行太迟”外,还有“不觉鬓成丝”,旅途艰辛和心情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鬓发都愁白了。这就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61-263 .